世纪之交的北京大学_北京大学论文

世纪之交的北京大学_北京大学论文

世纪之交的北京大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大学论文,世纪之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5月4日,北京大学度过了她的百年华诞。校庆期间,150余名中外知名大学校长聚会北京,共商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0余名中外学者应邀参加北大主办的14个国际学术会议,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科学文化成果。江泽民总书记在百年庆典大会上发表重要演讲,为中国高等教育及北京大学跨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百年校庆,以"弘扬传统,繁荣学术,面向未来,促进发展"的鲜明主题载入北大的史册,大大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激励北大师生继往开来,奋发进取,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一、百年奋斗的主旋律

1898年,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在戊戌变法维新运动中应运而生,这是现代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她既有现代大学的特征,又承继了封建社会"国子监"的某些功能。1917年初,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后,大胆革故鼎新,倡导民主科学,主张学术自由,八方延揽人才,使北大的风气发生了根本变化,迅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19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爱国运动就是由北大率先策动进而推向全国的,从此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序幕。北大把5月4日作为校庆日,不仅是对这场伟大革命运动的永久纪念,也集中地反映了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的密切渊源关系。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以北大图书馆主任、经济学教授李大钊同志为代表的一批致力于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先进知识分子,立即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1918年夏天开始,李大钊同志就满腔热忱地介绍十月革命的经验,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相继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社会主义研究会",并从1920年起,破天荒地在北大正式开设《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课程,并成立了中国北方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使北京大学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最重要的基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一批在北京大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革命志士,把真理火种洒向全国。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时,全国8个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人中有6位是北大的校友,全国仅有的53位共产党员中有21位出自北大。北京大学培育了一批中国革命的骨干分子和领袖人才,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张太雷、高君宇等都曾经在北大学习或工作过。可以说,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北京大学起到了重要的先锋和桥梁作用。这是北大百年历史中特殊的光荣和骄傲,也奠定了北大生生不息、永不磨灭的革命进步传统。

100年来,北京大学始终是中国的著名高等学府,是我国最重要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之一。她聚拢了中国一批又一批知名教授、杰出学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目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千余名院士中,1/3以上是北大校友。她还创造了许多重大的思想文化成果和科学技术成果,深刻地影响和推动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今天在国内外享有的声誉,是百年奋斗的结果,是对其社会奉献的承认。

纵观北大百年历史,贯穿其中的一个主旋律就是"振兴中华"。从前半个世纪为"救亡图存"英勇斗争,到后半个世纪为"振兴图强"艰苦创业,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与民族共荣辱"的高度历史责任感,铸就了北大师生强烈的社会参与精神。江泽民总书记在为北大百年校庆的题词中写道:"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指出:"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这两段话集中概括了北大的优良传统和校风。这种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大胆创新、锐意改革的精神,正是北大常盛不衰、永葆活力的不竭动力。北京大学在百年进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历史阶段,面临过不同的社会背景,其内部也存在着前进与后退、革新与守旧、光明与黑暗、正确与错误的冲突和斗争,大江东去中也会有旋涡、逆流和岸边激起的泡沫浪花,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北大的主旋律和主潮流,都不能影响北大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下为中华崛起而建树的丰硕业绩。

二、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长期的政治运动留下的创伤和种种积重难返的问题,对外开放后各种思潮的此起彼伏和鱼龙混杂,使北大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心转移具有特殊的艰巨性和曲折性。经过一段动荡不定和争论不休的时期,北大师生终于在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下凝聚和团结起来,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同心同德搞改革的局面。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北京大学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促进的好形势,以一种安定团结、改革进取、人才辈出、成果丰硕的新形象立于世人面前。改革开放后的20年,是北大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最好时期,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其一,在稳定的教育秩序下,办学规模稳步扩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数量显著增加。近20年来,正常的教育秩序再也没有被意外的政治运动所打断,使学生受到了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近20年来,北大的毕业生总数为72873人,是此前80年毕业生总数的1.85倍,此外还培训了8万多名各种人才。特别是培养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前,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只有1133人,而去年一年招收的研究生就有2064人,目前在校各类学生的总数达到2.4万人。

其二,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科结构的更新调整。在继续发挥北大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重点发展应用学科、高新技术学科和边缘学科。目前北大设置的87个本科专业、146个硕士专业和101个博士专业中,有1/3以上是近年来新增设的社会急需学科,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布局。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新的教学计划基本确定并付诸实施。近年来开设的新课程有一千几百门,到本世纪末将有500部新教材问世。目前北大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42个,占全国高校的1/10。在多次全国优秀教材评比中,北大均名列榜首。

其三,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而宽松的学术氛围中,科学研究空前活跃,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科技开发、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都产生了丰硕成果。先后建成了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专业实验室。从80年代初国家恢复和建立评奖制度以来,北大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90余项,编译出版科技专著830余部。90年代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攀登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重点项目330余项。十几年来,北大文科发表专著6000余部,论文19000余篇,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成果奖387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信息、生物制药等领域崛起了几个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企业,1997年校办科技产业的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实现利税逾4亿元。

其四,教师队伍在新老合作中稳步地实行新老交替,跨世纪人才工程取得重要进展。"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教师断层、青黄不接状况有了明显缓解,初步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4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5%。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助教大约各占1/3。近年来,先后有近60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来校执教,仅1997年就从海内外招聘了9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他们中有1/3多是北大培养的,另外近2/3来自海外留学生和国内其他单位,打破了近亲繁殖的状况。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邓小平同志所期待的那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期正在到来。

其五,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对外开放的格局。仅1997年,来北大访问交流的外宾就有21000多人次,其中103位海外大学校长访问北大,来北大任教的外国专家有350多人,求学的外国留学生有2300余人,还举办了20多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另外,去年北京大学到海外工作、访问、讲学、求学的师生达到近3000人。这些对引进智力资源、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改进学校管理、发展科技产业、争取海外支持、活跃人民外交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六,改变了单一依靠政府拨款维持学校运行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新格局。办学条件有了多方面的改善。兴建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和博物馆,教学科研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已经开通并不断改进。90年代以来,已经竣工了14万平方米、近2000套新住宅,到2000年,还将有1000多套新住宅竣工。随着北大新图书馆的落成,该馆成为亚洲大学中第一大图书馆。一批新的建筑物如百周年纪念大讲堂、理科楼群、科技大夏、产学研大楼及住宅新区正在抓紧建设之中,这将大大改变燕园的旧景观,形成一道壮丽的新北京大学风景线。

其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气象。邓小平理论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青年学生追求真理、要求上进的风气日益高涨。目前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占学生总数的1/3以上。"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继续发扬光大。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又体现了主旋律。群众性文明共建活动蓬勃开展,"爱心社"、"文明修身协会"等一些道德性社团非常活跃。涌现了一批以国政92班为代表的先进集体。

通过近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学校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第一,必须善于发现和利用机遇。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提出的:"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这些年,北大正是抓住了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211工程"和迎接北大百年校庆这三个机遇,促进和加快了学校的发展。实践证明,机遇是一种潜力很大、时效性很强的资源,能不能发现机遇、会不会利用机遇、早利用还是晚利用,情况是大不一样的。

第二,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关系。北大的稳定事关全局,至关重要,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搞好学校的稳定,这也是对学生的真正爱护。这些年,北大所以能保持持续稳定的政治局面,首先是因为大气候的好转,对邓小平理论和中央的大政方针形成了日益广泛的共识。就学校工作来说,一是牢固树立着眼于建设的思想,扭转浮躁过热的空气,坚决摒弃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运动为中心时期形成的一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尺度。二是"不争论",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认准了就干,用实践效果来统一大家的认识。三是坚信"改革是根本出路","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发展,学校有了活力,群众有了希望,有了盼头,才能有真正的稳定。四是对不安定因素,必须防患于未然,严格依法办事,利刀斩乱麻,消除在萌芽。一旦干扰排除了,不过多纠缠,继续前进,把人们的注意力迅速聚集到改革、建设上来。同时,要力求处理好学术自由原则、政治民主原则和行政效率原则的关系。

第三,学校的改革发展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有一个明确稳定的思路,持之以恒地奋斗下去。办大学必须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这些年,北大一直围绕着建设世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把学科调整和教学改革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把建设跨世纪的学术骨干队伍和管理骨干队伍作为兴衰成败的关键,把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作为物质后盾,把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政治保证。尽管班子换届,干部交替,但一直保持了这一思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四,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面临的矛盾困难很多,一定要抓住基本线索和主要矛盾。在学校改革发展中,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全面适应"和"全面提高"问题。"全面适应",就是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学校的需求,解决好学校的"服务"和"面向",这是根本的办学方向问题。"全面提高",就是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北大作为国家的重点大学,必须定位在"提高"上,注重内涵发展,以质取胜。学校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同学校生存、发展、提高的需要,同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有效解决"适应"、"提高"问题,能不能有效地缓解经费短缺的困难。

北大20年的大发展,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在于指导思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之,是在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下,抓住机遇而不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是因循守旧,从而使北京大学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改革前进的历史时期。

三、面向21世纪的新任务

纪念北大的百年华诞,我们不仅要尊重历史,弘扬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优良校风,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改革进取,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把一个实力更强、水平更高、更有生机活力的北京大学带入21世纪。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世纪,是一个智力开发空前重要、人才争夺空前激烈的世纪,教育必将被推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决定性因素。北京大学必须响应时代的呼唤,自觉担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正如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需要组建若干个具有强大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一样,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也需要建设若干所代表中国教育科学最高水平、跻身世界著名大学行列的标志性大学,北京大学应当奋发努力,率先成为这样的大学。

21世纪的北京大学,应当努力成为国际公认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这里培养出的人才,不但要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能力强,学风好,而且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在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鼓励冒尖,注意培养特殊人才。只有不拘一格才能产生拔尖人才。北京大学将紧紧围绕"振兴中华"的目标,不但要培养能够攀登科学文化高峰的各类专家,而且要培养能够安邦治国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还要培养能够经世济民的实业家。

21世纪的北京大学,应当努力成为发展科学文化的中心,成为优秀学者向往的学术殿堂。这里,有着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有着浓厚而活跃的学术氛围,有着良好的工作条件,能够站在世界学术前沿,不断创造出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和实际价值的科学文化成果,孕育出国际知名的学者大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新学派、新体系、新风格。

21世纪的北京大学,应当努力成为开拓高新技术的源头。密切适应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具有强烈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意识,积极探索教育、科技和经济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源源不断地为国民经济注入高新技术成果,为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重要的贡献。

21世纪的北京大学,应当努力成为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为党和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服务,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智力保证。

21世纪的北京大学,应当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一方面,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成为维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塑造和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成为研究、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又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创造高水平的人类文化成果。按照党的十五大的要求,"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们相信,在我国经历了20年经济建设的持续高涨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出现。在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落成之时,一定会有几所中国大学跻身于世界著名大学之林。

标签:;  ;  ;  ;  ;  

世纪之交的北京大学_北京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