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并购路径看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路径论文,跨国经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纷纷放松金融监管,银行间跨国并购此起彼伏。1999年12月发生了汇丰银行与美国利宝银行的巨额并购事件,随后又有花旗银行、第一联合银行、美洲银行等大型跨国银行广泛加入,并成为本次并购的主导,使此次并购成为银行业跨国经营的一种潮流而并非偶然事件。我国加入WTO后,距金融业全面放开的时限已越来越近,商业银行间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商业银行为了走出业务单一、经营范围狭小的困境,跨国并购逐渐浮出水面。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跨国并购的特点;随后,分析了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因;最后,在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现状后,提出了跨国并购的具体策略。
一、当前跨国并购的趋势与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掀起的银行并购浪潮,是金融业着眼于未来竞争所采取的一种战略性行动,现已成为最新一轮并购浪潮的主旨。表1是当前跨国银行并购的具体状况,由此可见本次银行业并购的主要特点是:
1.大规模并购。强强联合是本次并购的突出特点,巨额并购案例增多。如德意志银行收购信孚银行,涉及总资产逾8200亿美元;汇丰银行与美国利宝银行合并,合并后总资产达4846亿美元。
2.跨行业并购。如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国际荷兰集团11亿美元收购英国巴林银行证券部,使上述二者业务范围包含了商业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成为全球目前业务范围涵盖最广的国际金融服务集团之一。
3.全球化并购。美欧之间、欧洲内部、美欧与亚洲之间以及亚洲内部并购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如英国汇丰集团收购美国家庭国际银行、芬兰商业银行同瑞典北方银行合并、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等。
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我国银行业跨国发展的方式主要还是以跨国创建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外部条件的不断成熟,跨国并购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发展。1998年2月24日,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地收购了英国西敏银行所属的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简称西敏亚洲),并与香港东亚银行联合组成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工商东亚),完成了工商银行的首次境外收购。[1]通过此次境外并购,使工商银行在走向国际市场和业务多元化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2001年中国银行并购印尼中央亚细亚银行的51%股权;2003年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有限公司50%的股权,由其下属的中国平安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余下的福建亚洲银行50%的股权等成功案例,为我国金融机构的跨国并购进一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商业银行的跨国并购动因分析
银行作为企业,其原始动力对银行并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所有经营性的微观经济主体一样,银行并购这种经济行为的原始动力,来自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一方面,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它生产和销售的是无形同质的金融产品——金融中介服务,由于通过并购可以扩大银行规模,增加金融品种,拓宽服务领域,获得更多利润,因此,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力就刺激着商业银行的并购;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同业之间的竞争,而且也面临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的压力,尤其是各金融机构抢占金融市场制高点的竞争,使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往往会通过并购这种低成本扩张的手段来扩大银行规模,增强银行竞争力。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并购的原始动力又是以各种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企业并不仅仅由于某一原因进行并购,实际上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银行跨国并购活动不仅能使交易的参与者提高各自的效率,而且给自身的收益也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产生协同效应(注:协同效应是指并购活动能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即所谓1+1>2的效应,并购后,银行的总体效益要大于两个独立银行效益的算术和。)。
表1 1995年以来重大国际金融并购案例
发生时间 案例简要情况
1995年5月
瑞士银行10亿美元收购英国沃伯格投资银行
1995年7月
苏黎世VG集团20亿美元兼并美国坎普金融公司
1995年9月
国际荷兰集团11亿美元收购英国巴林银行证券部
1996年1月
美国韦尔斯法戈银行123亿美元收购美国的第一洲际银行公司
1997年6月
美洲银行50亿美元收购罗伯逊·斯蒂芬斯公司
1997年7月
加拿大帝国银行5.25亿美元收购澳本海默公司
1997年8月
国民银行155亿美元收购巴尼特银行
1997年9月
旅行者集团90亿美元收购萨洛蒙兄弟公司
1997年11月
美国的第一联合银行与斯科泰莎金融公司合并,合并后资产
总额为166亿美元
1998年3月
华盛顿储蓄银行90亿美元收购安曼顿公司
1998年4月
美国大陆证券公司和格里特里金融公司合并,合并后资产总额为
76亿美元
1998年4月
国民银行和美洲银行合并,涉及总资产5700亿美元
1998年12月 德意志银行用101亿美元收购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
1999年4月
德意志银行97亿美元收购信孚银行,涉及总资产逾8200亿美元
1999年12月 汇丰银与美国利宝银行合并,合并后总资产达4846亿美元
2000年3月
德意志银行收购德累斯顿银行,涉及总资产12000亿欧元
2001年5月
新加坡发展银行全面收购香港道亨银行,涉及资金400多亿港元
2001年5月
花旗银行收购墨西哥国民银行,涉及资金125亿美元
2001年5月
美国的第一联合银行收购美国的瓦霍维亚信托银行,交易规模达
134亿美元
2002年11月 英国汇丰集团收购美国家庭国际银行,交易规模达153亿美元
2003年2月
汇丰控股以142亿美元兼并了美国的Household International公司
2003年7月
美洲银行以470亿美元收购波士顿舰队金融公司,合并美洲银行总
资产达4000多亿美元
2003年10月 美国Manulife金融公司与John Hancock金融公司合并,交易规模
达116亿美元
2004年1月
JP摩根大通银行宣布与第一银行合并,交易价格约600亿美元
2004年3月
花旗集团斥资27.3亿美元收购韩国韩美银行
2004年4月
汇丰控股公司宣布出价115亿美元购买法国信贷商业银行
2004年5月
美国太阳信托银行以69.8亿美元收购美国国家商业金融公司
2004年6月
美国的瓦乔维亚银行宣布以约143亿美元并购南信银行
2004年8月
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04亿美元兼并了美国的Charter One Financi
al公司
资料来源:根据1995~2004年《金融时报》整理。
(一)经营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是由经济上的规模经济、财务协同或互衬性而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之后收益增大或成本减少而产生。
1.规模经济效应。[2]对银行业而言,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表现出更强的规模经济性,特别是在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高科技产品和高新技术手段普遍推广的情况下,银行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降低经营成本,改良技术设备,扩大市场份额,抵御经营风险。银行业经营的产品是货币和信用,这二者均具有同质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这给银行扩张规模提供了比一般企业更低的成本。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银行规模越大,其派生存款的能力就越强,而筹资成本就越低。银行经营的特点是固定成本总额相对稳定,而可变成本总额相对变化不大,这给银行提供了不断扩张规模以降低单位成本的直接动因。
银行业之所以具备规模经济,其一,是因为一般工商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不仅受到社会对该产品总体需求数量的限制,而且还受到社会对产品的规格、款式和质量等不同偏好的限制,而银行则没有此种限制。尤其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银行的资金需求极大,因而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决定银行规模经济时几乎可以不考虑需求因素。其二,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其经营的对象——货币具有同质性。银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了寻求更多的消费群体,必须支出大量的交易费用,才能创造“差别化”产品。而银行规模的扩大,尤其是通过地理分散方式扩大规模,可扩展货币资本的交易范围,使货币资本越来越多地集中于银行之中,这样,银行在降低交易费用、节约货币及其他资源的同时,扩大了业务范围,促进了银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3]其三,银行跨国并购一方面实现地区互补,如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合并后业务遍及欧美;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业务互补,如国际荷兰集团收购英国巴林银行证券部,国际荷兰集团的银行业务和巴林银行证券部的投资业务集于一身,形成一个超级的多功能的银行百货公司。一般而言银行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品种越齐全,覆盖面越广,所有债权人同时提取存款的可能性越低,因而银行的准备金率就可以越低,这样既带来了闲置性货币的节约,又可使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其四,银行的主要经营方式是借贷,这种特殊的经营方式使其经济规模越大,产出所消耗的单位成本越低,而且银行经营的派生效应(注:所谓派生效应,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发放贷款、购买证券等资产业务所引起的多倍存款扩大现象,单个银行规模越大,就越可能达到银行制度所能创造的多倍存款的极限。)也使单个银行规模越大,收益越多。
2.财务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并购给金融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的效应,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效率提高引起的,而是由于会计处理惯例、税法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上的收益。银行业之所以具备财务协同效应,首先是因为并购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优化了经营效益。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衡量国际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公式是:
一级资本比率=核心资本/风险资产×100%
=核心资本/(资产×风险权重)×100%
总风险资本比率=总资本/风险资产×100%
=总资本/(资产×风险权重)×100%
银行通过并购对分子或分母数值的改变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以改善经营效益。[4]如大陆证券公司和格里特里金融公司合并,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处理坏账能力,增强竞争力。其次,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银行可以利用税法中亏损递延条款来合理避税。如果银行在一年中严重亏损或连续几年没有盈利,以致拥有相当数量的积累亏损时,它就会考虑作为并购对象,或考虑并购一家盈利银行,以充分利用它在纳税方面的优势,改变经营现状。其三,促进股价上扬。投资者通常根据规模较大的猎手银行市盈率来确定并购后新银行的市盈率,猎手银行不断收购市盈率较己为低的猎物银行,可望造成股价长期上升趋势;同时证券分析人员较多关注大企业,并购后形成的新银行能较原银行更好地吸引证券分析界和新闻传媒的注意力,提高银行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投资者对该股票的投资需求,客观上促进股价上涨。
5.多元化经营效应。[5]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不仅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还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广阔的发展领域和战略选择的主动权。银行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投资银行业务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在基本流程、利润来源和经营风格等各方面均存在重大差别,前者的收益水平和风险都比较高,但不同的投资银行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大小和风险种类也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注:对美国银行的实证研究表明,1990~1997年间,银行通过子银行从事证券自营业务的风险和盈利水平都显著高于传统银行业务。1999年,欧洲中央银行(ECB)的报告列示了包括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在内的非利息收入的来源、规模、盈利能力和风险。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证券托管、证券经纪等业务的风险低于证券承销和证券自营业务;一些投资银行业务(如证券承销)的风险低于一些商业银行传统收费业务(如贷款承诺)。)。事实上,如果满足一定条件,跨国并购后的多元化经营不但不会增大银行风险,还有助于降低和分散其整体风险。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融资渠道多元化,资本市场发展迅猛,传统银行业务在金融业的市场份额在不断缩小,银行存贷利差也在缩小,盈利在下降。跨国银行通过并购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扩大业务领域,进入证券投资和保险等领域寻求新利润来源,为客户提供全能化的金融服务,使一些相关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成为可能。通过并购方式,跨国银行可以利用被并购银行在当地市场的业务渠道和客户关系,以及原有银行拥有的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广泛的社会关系和背景,使跨国银行能迅速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顺便把跨国银行的分支机构的金融产品引入该市场。由于银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商誉和品牌等无形资产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此类无形资产又绝非短时间内所能建立起来的,通过并购国外现有银行,往往可以利用其在当地良好的商誉和知名的品牌,迅速打开东道国的市场。总之,实行多元化综合经营的银行,把大量的外部交易内部化、组织化,大大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从而形成相对于生产集中而言更为本质的垄断结构——资本垄断结构,成为服务功能十分强大的金融集团。
(二)管理协同效应
管理协同效应是指如果某企业有一支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其管理能力超出管理该企业的需要,但这批人才只能集体实现其效率,企业不能通过解聘释放能量,那么该企业就可并购那些由于缺乏管理人才而效率低下的企业,利用这支管理队伍通过提高整体效率水平而获益。管理协同效应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1.利用原有的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采取跨国并购作为跨国化发展的方式,可以不必重新设计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经营管理制度,而直接利用现有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这样可以避免对当地情况缺乏了解而引发的问题。当跨国银行迅速发展时,并购可以缓和管理人员相对缺乏的现象。跨国银行在收购被并购企业后,两者的业务并不能完全结合起来,被并购银行在某种程度上继续保持其经营特色,利用熟悉本企业业务和当地情况的被并购银行的管理人员可以大大减轻跨国公司在管理上的压力。
表2 1996年以来中国重大金融并购案例
发生时间
案例简要情况
1998年2月 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收购西敏银行
所属的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
1998年11月 中信实业银行收购1922年创立的嘉华银行61.38%的股份,把金融
业务扩展到海外。
2000年4月 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招商局集团在香港达成协议,工商银行将以
现金18.05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招商局集团持有的2.39亿股友联银行
的股份,约占53%。
2001年8月 中国银行并购印尼中央亚细亚银行的51%股权。
2003年8月 中国工商银行旗下子公司工银亚洲(香港)与比利时富通集团签署
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将把华比富通银行的零售业务和商业银行
业务整合进工银亚洲。
2003年12月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收购福建亚洲
银行有限公司50%的股权,由其下属的中国平安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收购
余下的福建亚洲银行50%的股权。
2004年5月 中国工商银行联合韩国韩亚银行重组青岛国际银行。
2.获得经验曲线效应。[6]银行并购的另一个巨大优势是取得经验曲线效应(注:经验曲线效应是指通过并购获得原有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种资产的同时,还获得了原有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经验,从而提高经营水平。)。在银行业中,随着企业运营中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随着职员作业方法和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随着专用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市场分布和市场规律的逐步了解,随着管理费用的逐渐降低,可以观察到企业单位成本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成本随经验下降的现象对银行业这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很有意义。由于银行员工必须从事难度较大的、复杂的作业,经验的积累可以大幅度提高员工劳动熟练程度,使经验曲线效应格外显著;由于知识和经验固有的特点,银行无法通过聘请对方企业雇员、购置新技术或新设备等手段来取得这种经验,这就使拥有经验的银行具有了成本上的竞争优势。相比较而言,若采用新建的方式,跨国银行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获取业务渠道和客户关系、建立管理制度和组织人力资源、开拓和争夺市场,其成本远远高于并购企业。
经营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为银行业这样具有同样技术和信息的企业合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实践表明,大型商业银行实现并购后,并购银行与被并购银行会有部分互补作用,并购后银行所产生的效率或效能远超过并购前各银行单独经营时所产生的效能之和。进行并购以后,国际和国内市场份额的叠加使其面临的市场需求成倍放大,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使银行效益增加,降低了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极大地增强了银行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现状及策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现状
在第五次跨国并购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也走上了跨国并购的道路,表2列示了国内商业银行并购的具体情况。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取得了较大发展,在跨国并购中积累了一定的跨国经营经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并购活动具有以下特征:一方面跨国并购逐步摆脱了行政干预,主要是为了扩大业务范围,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市场选择行为的结果,但跨国并购发展缓慢且并购规模较小。从1998年工商银行并购西敏亚洲以来,近七年时间,我国商业银行共进行了七次跨国并购,发展速度远低于全球银行跨国并购速度。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规模较小,在已发生的并购中交易规模没有超过十亿美元,远远小于国际上银行跨国并购的平均规模。另一方面,海外经营整体实力还很薄弱。由于受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程度较低,市场金融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等因素影响,我国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队伍尚未形成,业务规模与业务范围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相比差距甚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主体只局限在总行一级,在一级法人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省级分行尚无跨国并购的主体资格,也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实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跨国发展以跨国创建为主,逐步开始跨国并购,我们的并购策略一定要符合这一特征。
1.根据区位优势,合理选择跨国地区分布重点。(1)重点考虑国际金融中心,在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及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创办经营机构。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同其他国家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拓展业务范围,学习更多的国际金融业务知识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中心通常是国际经济中心,需要银行提供国际化服务的业务较多,可以为银行提供更稳定的利润来源。(2)注重在香港的发展和扩张。香港是我国特别行政区,同时又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地区金融市场高效发达,与国际密切接轨,没有任何外汇与资金移动的管制,金融机构密集,信息交流方便快捷。因此,商业银行不但要重视对香港地区金融机构的并购,而且还应将香港作为我国银行业跨国发展的基地,利用我国在港的现有金融机构,以香港为大本营,开展对国外金融机构的跨国并购。(3)侧重考虑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如欧盟、日本等与我国贸易往来较多,客观上要求我国银行在对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更好地为贸易双方提供国际融资、汇兑和结算等金融服务。总之,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设立经营机构,其面临的国际业务量大,可以使这些金融机构在短时间内盈利。
2.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并购形式。[7](1)附属机构(Subsidiaries)。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收购国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一定数量的股权(通常为50%以上),使其成为我国银行的附属机构。此种形式可以使我国银行在实行跨国经营时达到控制对方机构的目的。(2)联属机构(Affiliates)。通过参股方式(一般参股占总股份的5%~50%)使国外金融机构成为我国银行的联属机构。此种形式虽然不能实现对该机构的控制,但是在跨国经营时受当地政府的限制较少,而且手续较为简便。(3)银行控股公司(Bank Stock-holding Corporation)。其主要特征是集团的控股公司为一家银行,具有银行牌照;公司全资拥有或绝对控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金融服务公司等附属机构或子公司;其拥有或绝对控股的附属机构或子公司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都分别具有相关的营业执照,独立对外开展相关的业务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最高决策层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由控股公司的董事会决定。商业银行可以作为控股公司,对境外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进行控股,实现在业务活动种类和经营范围方面的扩张。[8](4)银行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银行战略联盟是两家或少数几家银行之间的合作,结盟者一般只集中于某项或某几项确定的业务领域内合作,而不是全部银行业务的广泛合作。通过结盟实现结盟各方优势互补,获取规模效益,提供新的产品组合,以加强实力,并且变竞争对手为战略伙伴共同发展。目前最为普遍的银行战略联盟形式是协议式的战略联盟,结盟各方在其各自具有优势而又能给其他方带来利益的领域达成合作协议,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这一手段,发挥在国内业务方面的优势,与国际大银行结成战略联盟,实现跨国化发展。
3.在跨国并购的目标选择上,将业务领域作为选择目标银行的重要标准。[9]商业银行进行跨国并购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进一步扩展我国银行业的业务领域,因此,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应将目标银行的业务领域是否有助于我国银行实现这一目的作为重要标准。我国银行国际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业务领域狭窄,业务类型单一,主要是进出口结算和贸易融资等传统银行业务,而期货、期权等新型银行业务开展较少。新型银行业务具备风险大,收益高,开拓领域广阔的特点。新型业务的开展,可以使银行获得较高的收益,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提高银行声誉,也可以使银行业务活动的规模得到较为迅速的扩大。因此,商业银行在跨国并购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国外新型银行业务方面有一定优势,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金融机构的并购,以达到扩展我国银行业务领域,增强我国银行创新能力的目的。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协同效应论文; 并购贷款论文; 企业合并论文; 公司收购论文; 金融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跨国经营论文; 德意志银行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