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论文_何芬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论文_何芬

(四川省西充县第一实验小学 西充 637200)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来,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味来。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让朗读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

一、正确朗读,养成习惯

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老师在给《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封信里也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

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就得多读,朗读量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们先分组试读,再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

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质是分中有连,断中有续,是文章思想更为活跃的时刻。停顿得长可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停顿得短,可造成“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境界;嘎然而止,可以使举座皆惊,产生惊堂木一拍之妙。朗读虽有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的停顿时间。这种紧连并不是完全没有停顿,只是停顿后迅速衔接,甚至不偷气、不换气。同时,紧连并不意味着把每一个音节都缩短音长,一味地加快语流速度,应当成此处虽连,彼处有停,连中有停,停中有连的语流,使连接与停顿参差交错。如《飞夺泸定桥》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这段话中,“千钧一发”四个字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在“业”和“为”,“利”和“冲”之间,虽有标点,但因为紧连而缩短了停顿的时间。这样就会造成一往直前的气势和较好的动作感,比起一步一停要好得多。“英雄们”和“听”、“激烈的”和“搏斗”之间要适当停顿,使有声语言紧张而不仓促,动作感强而有层次。“召”和“更”、“身”和“都”、“火”和“冲”、“去”和“和”之间也要紧连。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识字、解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文中的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常用的句式、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还要求学生自觉地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习作中运用。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之,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首先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次,要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悟,而不是一味的告诉。最后,就是练习,所谓“一天不练口生”嘛,当然是不无道理的。

论文作者:何芬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4/6

标签:;  ;  ;  ;  ;  ;  ;  ;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论文_何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