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分析_情报学论文

情报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分析_情报学论文

情报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情报学新发展的领域分析

1.1 情报学研究的新角度

情报学研究情报与情报交流这一十分广泛的社会现象,对该现象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角度,由此而形成情报学研究的不同范式或学派。文献[1]按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范围,对相关学科的借鉴、研究方法和应用目标等标准划分为6大流派。分别是古典信息理论派、社会传播派、智能过程派、属性结构派、决策功能派和系统理论派。文献[2]划分了在国内颇有影响的情报学研究的3个规范:S规范(情报源)、T规范(情报传递)、U规范(情报利用),研究重点分别为情报交流过程的不同方面。近年国外的另一些文献也将情报学研究划为4个范式:客观范式、交流范式、行为范式和认知范式[3]。

9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种新的范式,借鉴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社会学的视野来考察情报现象,并且广泛吸收其它相关学科,如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知识社会学等研究成果,开创了情报学研究的新的流派——领域分析(Domainanalysis)。其文献量稳步扩大,对之感兴趣的学者逐渐增多,有渐成潮流之势。如果说80年代情报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心理学(认知观点)与情报学的结合,那么以领域分析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学与情报学的结合,可以视为90年代情报学发展的另一重大事件。

1.2 领域分析的主要理论观点

要了解领域分析何以能够成为一种新的理论流派,必须了解它和其它理论流派的出发点有什么差异。对此,可以作如下的几点概括:

1)其它的各个流派除了讨论情报交流的各个环节之外,都隐含着一个基本的、未言明的假设:情报客体属性结构是普遍性的,情报的个人利用是普遍性的。而领域分析认为在情报科学中理解情报的最好方式是研究作为思想和过程体的知识领域,它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一部分。知识的组织、结构、协作模式、语言和通信形式、情报系统以及相关准则是有着重大的差异的,所以,这些知识领域的社会职能,个人心理、知识、信息需求、主观标准等等都应从不同知识领域的观点视之。

2)领域分析范式首先是一个社会学范式,确信情报科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倡导对于情报及情报过程的社会心理的、社会语言的、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角度与观点,将情报作为一个社会现象,以研究社会现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情报科学。

3)从方法论而言,领域分析也明显地借鉴社会学的方法,注重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探索情报过程。例如,将情报和通信的功能区分为隐性功能和显性功能,在这样的视角下,把握情报行为的机制。很明显,这是受到著名社会学家R·默顿的功能分析方法的影响。

4)从哲学基础而言,领域分析吸收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成果,尤其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夏皮尔的科学实在论的影响,并且尝试以此作为情报科学的理论基础。甚至连domain这一概念也是来自夏皮尔的。夏皮尔认为,在科学哲学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应当是研究领域。研究领域并不是指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自然现象,而是指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资料(包括理论的和事实的两方面)的一个整体。按照夏皮尔所使用的“研究领域”这个词的意义,一个研究领域具有以下4个特征:各个项目在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基础上联合为一个整体;对于这样地相关联的整体发生了某些疑难问题;那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科学对于讨论这个问题是有准备的[4]。

2 领域分析的先驱者及其研究现状

B.Hjφrland和H.Albrechtsen是领域分析研究中活跃的学者。他们认为“过去和现在的许多情报学探索都隐含有领域分析的假设,只是没有成为一种有意识的、系统的研究。”[5]就理论和方法的共同之处而言,下列学者及其研究是领域研究的先驱。

2.1 布立斯和阮冈纳赞

布立斯(Bliss,1870~1955)希望寻找和确定一个主题领域的相对永久的基础结构(虽然这种努力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事实上,一个主题领域的重要特征正是其稳定的程度。

阮冈纳赞(1892年~1972年)的分面分类理论,后来由伦敦分类法研究小组加以发展,为一部对主题领域进行分析的分类法奠定了基础。阮冈纳赞的基本范畴是哲学概念,理论性非常强。Hjφrland曾经对其作了系统的分析[6],结果表明阮冈纳赞的理论极少涉及真实状况下的学科发展、分化、整合和相互关系,而主要关心人造概念、游戏一般概念的拆分和组合。概念色彩过于的强烈,将实在认为是柏拉图式的,而不是知识的有机发展。

2.2 T.萨拉塞维克

萨拉塞维克是为我国情报学界所熟知的著名学者,他试图在知识理论中为情报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寻找基础。

情报交流的有效性依赖于许多因素,伴随着相关的系统和目的的观点,此外应加上相关的主题文献观。这种观点可以围绕着主题文献结构的考虑建立。相关的主题文献观对整个知识交流过程,特别是涉及到情报系统的交流过程,作用是巨大的。

相关性的主题知识观强调由一个问题所给定的课题的主观知识的性质、结构、程度。相关性的主题知识观是相关性的所有其它观点的基础,因为主题知识对知识的交流是基本的。主题知识观隐含着一种领域导向的观点,而和个人的观点相对应。

2.3 情报计量学

书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是情报学中一个相当大的研究领域,包括了描绘科学状况的各种技术:联系、老化、分散、科学地图等。计量技术可以提供一些学科和学科间关系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研究的经典和最重要成果是由普赖斯作出的。在情报学中书目计量分析相当流行,但也存在着限制。困难之一是小的定量领域和其外的更大领域的矛盾。引文和文献利用分析大规模进行,但引文利用的原因和结果了解很少。

无疑,文献计量研究可以描述一些状况:科学交流中的某些社会学类型,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事情怎样发展,但是不能解释这种发展。如同Janeck说的:大多数科学出版物包含外围知识和假知识,但不是核心知识。这意味着书目计量学能够测量的不过是某种状况,但是对这些状况的解释必须建立在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更广阔知识背景之上。从领域分析的观点,书目/情报计量学仅仅是一种方法,并且还必须补充其它的方法,必须建立在更有效的方法论基础上,即领域分析的方法论。

其它的一些研究也都导向领域分析:如经验用户调查,在情报学领域内已经进行了数以千计的用户调查。调查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理论整合,那么对于情报学研究就很少有贡献。我们有太多表面的、经验的关于用户的材料,而缺少对决定用户行为的深层知识的了解。

在情报政策和管理的研究中,一些进展也强化了领域导向的情报系统的建立。

2.4 近期的研究进展

I.J.B.Mote 1962年就写过关于主题问题的文章,他发表了一项关于科学家的情报需求的变化原因的研究[7]。他从学科领域类型的角度来研究情报需求,认为主题领域的类型决定需求的类型。

M.J.Bates对于上述研究作了发展[8],认为很少有研究的努力被用于情报搜寻行为。而实际上,情报搜寻行为是随专业领域而变化的,建议不同的专业领域应该采用不同的情报检索策略。

R.S.Taylor引入了“情报使用环境”的概念[9],他的研究启发了Rosenbanm的研究:一种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更为理论性的整合[10]。两人代表了领域分析这一概念相应的现代方面,并且探讨了该领域的认识论问题。

T.J.Froeblich达到了这样的结论:情报科学的基础在社会认识论之中[11]。在考虑相关概念后,他指出:相关性在普通情形下对输入作判断是合适的,需要澄清的是促使使用者的解释模式和准则类型会导致一个给定目标或给定主题领域的情报系统。在情报检索中一种趋势已和中介系统相结合,有些此类系统已经和领域知识相互结合。知识理论在情报科学中长期被忽视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和有影响的工作是了解计算机和认知。作者试图寻找一个知识理论的新的解释学基础。这一工作是知识观可以怎样影响与情报科学有关的问题的例证。作者也强调了情报系统设计的社会维度:为了理解意义如何分享,我们必须寻代社会维,而不是精神维。

在1993年的ASIS会议上,有一组关于领域分析的文章。其中有上文所提及的Albrechetsom,Hjφrland,Bates,Rosenbaum等人士的。另外Cool的文章代表试图用符号互动理论来解决问题的观点[12]。然而应该指出,面对面接触和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是有区别的,而这种区别对情报科学很重要。情报学中科学知识是在学科中产生的,同时信息传递给个人是间接的。除了直接探讨领域分析理论的以外,还有许多论文从特殊兴趣集团的角度(人文、医学)等论述书目计量学。

总的来看,有关领域分析的普遍原理概括起来仍有困难。有许多研究介绍计算机到人文科学家的具体工作,但是没有将人文科学家工作的性质一般化的尝试以及其如何影响情报搜寻、相关性判断等,没有关于人文学的性质的理论,可以用来推出该领域的情报需求和使用。

因此,情报科学不仅需要以知识的一般理论,如解释学、结构主义、科学实在论来填补理论空白,而且也需要结合更多特别的关于不同领域性质的特别理论,如人文科学、应用科学及交叉学科研究。

总起来看,领域分析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3 领域分析的跨学科理论基础

情报学研究受其它学科的影响,如认知科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社会学、哲学等。这种影响常常是间接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重要趋势改变情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例如当解释学在计算机科学中被接受后,情报科学对解释学的兴趣就增长了。认知科学方面的新趋势对情报科学的发展也产生影响。90年代,各个知识领域的新发展是和情报学的领域分析所代表的向更为综合化、社会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3.1 教育学

在教育学领域,Alexander(1992)打算定义领域知识,按其观点,它包括描述知识(知道什么)、过程知识(knowing how)、条件知识(When和Where)[13]。领域知识可以在显、隐两水平运行。作者认为,学科和领域的含义是不同的,一个学科有3要素:一个领域、一套规则和历史。

3.2 心理学

由布鲁纳和乔姆斯基引发的认知革命(1956~1957年)认为人类精神活动类比于计算机,从语言学角度视为心理学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研究脑的内在程序。但这种认知主义的倾向已经变得越来越弱了,越来越倾向于将个人精神状态视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脑的机制和程序再也不能如最初认为的那样与社会文化内容隔离开来。例如,Neisser的著作曾被认为是精神的计算机模型的标准著作,现在,他改变了自己以前的理论观点,而赞同精神的社会和生态理论。

各种学科都导向视语言和其它认知过程为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容之中。维果斯基可视为一个转折点,更早有美国的杜威,他描述了社会经济关系影响心理的方式,现在的行为理论和杜威理论密切相连。当然两者也有着重要区别:不是单独的个人的行为具有发展力量,而是在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联合行动。

这也意味着在心理学中,有一种从“一般领域”向特殊领域发展的趋势。儿童的思维发展并不遵循皮亚杰的抽象模式,而是更紧密地与儿童当时占有的知识相联系。对人类精神的研究越来越从抽象的结构转向具体的情境:莱布尼茨曾认为人类理智就是计算;英海尔德和皮亚杰也认为理智并不比计算更多;这些都代表了一个世纪久远的信念:人类理性基于一些与内容无关的逻辑。这一信念目前已被动摇。Peter Wason曾做过著名的选择任务研究。在此,主体被要求寻找违背或证伪条件规则的信息。研究的结果表明理性是由任务的性质和内容所引导的,而不是由其正式结构。

在生物学方面,信息搜寻被作为寻找资源的行为生态来研究。以相似的方式,关于“特殊领域”认知过程的心理理论将其作为适应生态机制,适应具体的社会环境的机制。

另有作者提出社会对照理论,认为理性是为解决重要的适应问题而设计的,存在着“特化领域”认知过程。这种观点和功能主义和哲学实用主义紧密相连,它将知识视为一种适应现象,因此更为重要的不是规则,而是其内容和具体的环境。

3.3 语言学

语言学是结构主义的堡垒,尽管结构主义的影响在语言学中仍然很强大,但近年“领域特化”的研究已有很大影响。

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单一从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孤立出来的文本,而近来的知识社会学研究已开始影响该领域,并强调知识的形成依赖于社区和其成员的辩证关系。这一辩证过程以语言作中介,并且受到特定领域的历史的影响。所以脑机制的结构/认知观不能解释个体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或精神地图不能从脑的心理和机制得到解释,而要从个人的社会环境得到解释。个体的概念世界,他对概念的获得,他的语言劳作,必须首先且首要地由社会中的劳动区分解释。

3.4 哲学与知识社会学

哲学和科学理论有离开理性和经验主义的动向。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无非是争论真理从经验还是从理性来。将语言视为接收的知识元素的标签,认为语言对接收知识无贡献,不过是传递个体的已经存在的知识,这种知识观点强调个体接受,脱离文化传统。而现今的哲学则强调语言在感知实在时的重要性,因而在知识理论和科学理论之中导入历史、文化、社会的维度。实在不可能由没有准备的和孤立的主体感知,正是认识的主体是由历史和文化形成,其中包括主体在特定知识领域的具体发展,所以他具有感知实在的可能性和差异性。这种现代的哲学观点包括解释学、社会建构主义、科学实在论。

夏皮尔概括了科学哲学的重要原理。他深入讨论了领域和领域知识,并且采用新观点来了解知识领域和科学发展的关系。结论是:作为科学过程,知识陈述,领域和特定的描述方式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这种观察对于情报科学极为重要,因为它意味着知识领域的分类不能被认为和知识的表达相独立。

3.5 方法论的转移

长期以来,个体主义方法论在行为、认知、社会科学也包括情报科学中占统治地位。这种方法论把知识看作是个人精神状态,而不是把知识看作社会或文化过程或文化产品。在情报学上具体表现为将情报交流视为与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无关的孤立的认知过程,而忘记了认知过程恰恰是由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决定的。

与个体主义方法论相对立的可称为集体主义方法论。领域分析可视为情报科学的集体主义方法论,它认识到一知识领域包括了许多因素:世界观、个人知识结构、偏见、主体相关标准、特殊认知方式等。认识到在知识领域结构和个人知识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是个人和社会层的交互。因此,对于情报科学而言,应是知识领域、学科,而不是个人、个人心理构成研究的对象。个人必须看作是工作群体、学科、知识领域之一部分,情报科学因此应被认为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认知科学。

教育、心理、语言、科学哲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表明,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个方法论的转移——由个体主义方法论转向集体主义方法论。人类个体和人类知识不再被简单地类比于机械、计算机,而是更为灵活有机、富于具体的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且存在着相互区别的知识领域。总之,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群体与其成员、成员间的关系,构成了新方法论的研究核心。

4 领域分析与情报科学其它理论的比较

B.R.Boyce和D.H.Kraft指出,虽然情报科学已有一些一般接受的原理,但没有发现如波普和卡尔纳普意义上的情报科学理论[14]。Cooper所提出的更象语言学理论而非情报学理论。文献计量学和信息论最接近理论情报学,但即使是在这里,也仍然缺乏一般的理论概括和可检验性。情报学对于情报交流的方便比对其解释更加关心。

情报科学的理论和范式也难以分析,因为它们常常是隐含的。D.Ellis区分了情报科学的物理范式和认识范式:物理范式是仅仅对技术面感兴趣的范式,认识范式则寻求理论解释[15]。

仅仅对技术感兴趣的“范式”很难真正成为一个范式。以此观点,情报科学只不过是其它科学(如计算机科学)的低层次的应用。除了从技术应用角度反对情报学理论外,还存在着从其它学科知识角度反对情报学理论的现象。许多情报中心和专业图书馆雇用在其它领域如法律、化学、医学等领域受过训练的人员,这些各自领域的专家处理所受训练内的情报问题,往往会使人认为,情报科学是不需要的学科,你所需要的只是学科知识,以这些学科知识你可以处理相关性问题、主题索引、情报检索等等。两种反对情报学理论的倾向当然可以结合起来:你可以选择一些领域的专家,让其熟悉计算机和情报技术,然后管理图书馆和情报系统。

认识范式与物理范式不同,它要提供对情报科学的本质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核心理论。上文提到4种范式,现将领域分析与其作简略的对比分析。

4.1 客观范式

认为对知识客体组织的最佳途径是分析客体的性质。这一范式似乎植根于目录实践,也没有在更广泛的理论如认知科学、认识论或社会科学中寻找依据。但是,它可以被看作是对建立在用户主观感受基础上的信息组织理论的一种对立。

但是以领域分析的观点来看,不可能在纯粹实在的基础上建立情报系统。因为情报客体性质的客观性在许多情形下不可能被无知识准备的人所认识。“客体可以不参考任何特定的观察者而存在,但是存在的性质和历史因素需要由某个人来证明,该人有能力显示这一客体和那时间、地点的有说服力的联系。”

4.2 交流范式

认为了解情报的最佳方式是研究情报搜寻和使用,考察人们怎样构建问题和产生对问题的答案。交流范式是社会导向的,并且涉及到了认识论问题,所以这一范式有可能对领域分析有所贡献,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对情报科学的一些认识论观点的确切结果不清楚;②研究焦点自然相当个人化,而非注意于知识领域。

4.3 行为范式

行为和认知范式的区别在心理学领域被讨论过了。行为主义从华生1913年的宣言以来一直统治美国心理学,直至1956年认知主义兴起。

事实上,就情报科学而言,行为范式和认知范式的影响较难区别。两者的共同之处较多,如贝尔金在1993年以后并未采取认知观点,而是采取行为范式的立场,而他一贯被认为是情报学认知观点的代表。

4.4 认知范式

认知学派在80年代对情报科学有巨大影响,下面列表对认知范式和领域分析的主要区别作一比较(表1)。

表1 情报学的认知范式和领域分析的比较

认知范式领域分析

主要关注对孤立的用户情主要关注社会环境下的用户

报需求和内在心理过程的情报需求,不同的学科和知识

分析理解,在情报生产者和 领域的情报系统的功能及差

情报用户间强调心理学的异。

注意单个用户。注意知识领域或不同知识领

将学科内容视为个人的认域之间的比较研究。在学科的

知结构的一部分。 环境中来观察单个用户。

主要理论基础是AI(人工主要理论基础是关于领域情

智能)和认知心理学。 报结构的知识、知识社会学及

知识理论、科学哲学。

心理学理论强调认知策略。 心理学理论强调态度、策略、

认知过程中知识等因素的相

互作用。

中心概念是个体知识结构、 核心概念是:科学和专业交

个人信息处理、存储和长时 流、文献、学科、主题、情报

记忆、分类等。结构、范式等。

个体主义方法论集体主义方法论

最佳应用实例:用户界面最佳应用实例:主题表述和分

(情报系统的外在方面)类(情报系统内在方面)

知识理论:主要是理性主义 知识理论:科学实在论/社会

/实证主义的。结构形式,解释学。

本体论:主观主义 本体论:实在论

行为主义衰落的重要原因在于乔姆斯基对1959年斯金纳的一部著作的评论。两个学派都有拥护者,但是认知派得到更多尊崇。认知派不象行为派那样受方法论局限,它允许行为探索;此外,它描述出个人可接近的感知过程。认知派的影响广泛的著作(Lindsay 和Nerman 1972~1977)在情报科学中也极有影响。

标签:;  ;  ;  ;  ;  

情报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分析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