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 湖南长沙 410016
【摘 要】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10m步行速度及治疗后Holden步行能力分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10m步行速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以上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olden步行能力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独立步行者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关键词】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急性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是指大脑急性循环障碍所致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多数急性脑卒中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其下肢运动功能能够得到改善,但其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康复机器人逐渐被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将以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其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33~72岁,平均(55.2±8.5)岁,脑出血10例,脑梗死35例。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34~70岁,平均(54.3±9.2)岁,脑出血12例,脑梗死3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抗痉挛治疗、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下肢负重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日常活动训练等,每次训练45min,每天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设备选用Flexbot-B型下肢康复机器人,通过对髋膝踝三关节的协调控制,进行具有生理步态的步行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从10min逐步过渡到20min,每天1次,连续训练8周,如发现患者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训练。
1.3评价标准
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总分0~34分,分值越高,运动功能越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对其平衡功能进行评分,总分0~56分,分值越高,平衡功能越好;10m步行速度测定患者的步速;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分为0~5级,级别越高,步行能力越好,≥3级为独立步行[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临床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若最后结果显示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10m步行速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10m步行速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10m步行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出现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步态不对称、重心转移差、下肢各关节活动受限等,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常规康复治疗主要依赖于康复治疗师辅助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训练,治疗的效果受限于治疗师的治疗经验及训练强度,在治疗过程中康复治疗师往往无法及时有效地纠正患者出现的联合反应,患者不能保持高效率的正确步态,疗效并不理想。
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患者进行具有生理步态的步行训练,在系统软件的控制下,患者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在一个完整的外骨骼式结构的带动下按照预设的运动模式进行训练,训练方式标准规范,能够对患者进行直接反馈;且配备有减重系统及步态矫正器系统,减轻了患者训练时自身重量对髋膝踝关节产生的负荷,增加了下肢各关节的活动范围,保证了下肢重心充分转移,提高了患者步行的稳定性,避免了足下垂、内翻等病理性步态,另外通过步态矫正器系统可实现对患者髋膝踝关节活动度、屈伸范围的调整,促进了患者正确步态的形成,保证了运动参数的正确性,改善了患者的关节活动度[3]。下肢康复机器人提供了交替协调的摆臂行走模式,可帮助稳定患者摇动的身体,减少躯干垂轴扭矩,避免了双足与地面发生扭转运动,提高了下肢肌肉的激活及协调性,促进了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4]。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10m步行速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说明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观察组患者步行能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明了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效果。总之,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伟,李岩,吴华等.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6):464-467.
[2]高春华,黄晓琳,黄杰等.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4):351-353,366.
[3]王盛强,黄杰,高春华等.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11):1230-1233.
[4]罗艳,施加加,孙莹等.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5):368-370.
论文作者:陈道弘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9
标签:下肢论文; 患者论文; 功能论文; 机器人论文; 脑卒中论文; 步态论文; 评分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