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能力;方法策略
前言:语文学习需要学生日常的积累,阅读带给学生的成长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因此教师应丰富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学生喜爱阅读,主动阅读的心理变化,丰富的阅读积累有助于学生开拓眼界、丰富知识储备,用更加全面的眼光看到社会的发展。
一、以课本为起点,相关延展阅读。
语文课本是教育部结合学生当下年龄段的发展指定的课本脚踩,具有丰富人文知识与教育意义,以课本为起点,进行相关的延展阅读,有助于学生扎实学习基础,增加对于学习的浓厚兴趣。以《牛郎织女》一文教学为例,文章讲述了一个浪漫的神话故事,牛郎是个勤勤恳恳的人类,在老牛的指引下,捡走了织女的衣服,织女原本是天上的仙女,趁着王母娘娘喝醉才偷偷到人间玩耍,两人因此结缘,一见钟情结为夫妻,生下了一双漂亮的儿女,好景不长,这事情被天上的玉帝知道了,命令织女必须离开牛郎,牛郎看到妻子被抓,挑着扁担带着一双儿女去追织女,两人越来越近,却被王母娘娘划得一道银河阻隔住了,喜鹊被他们的爱情故事打动,王母娘娘见他们感情真挚,便破例让他们每年七月七日通过喜鹊搭桥相会一次。学生以课本为起点,增加了对于民俗故事学习的蓬勃乐趣,此时教师可做拓展阅读,品位中华民族其他的经典传说,如《后羿射日》故事讲述了在上古的天上有十个太阳,他们住在东海,每逢白日就照耀大地,大地上的人民民不聊生,为了拯救人类,后裔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给天上留下了一个太阳,这才让人间重新恢复了平静,人们可以安居乐业。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浓厚兴趣,全面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二、摘抄好句,背诵经典段落语句。
优秀的文章都是一个作者的心血与结晶,文章之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段落,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这样的句子进行摘抄背诵,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自相矛盾》一文教学为例,文章节选自《韩非子》是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文言短文,文章讲述了从前楚国有个商人,他既卖长矛也卖盾牌,他夸赞自己的矛是最世界上最锋利的矛,可以戳穿一切盾牌,转眼有夸赞自己的盾牌是世上最牢固的盾牌,随便什么矛戳上去都会完好无损,于是有个人问道:“用你的矛攻击你的盾会有什么结果呢?”卖家顿时哑口无言,这个故事揭示了行事语言不统一的行为,告诫学生要知行合一。这个文言文之中不乏一些经典的句子,如“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学生对于这样的文言文短句应该详细标注,把不明白的注释词进行标注,如陷一字是解释为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同世而立的意思是共同存在在世界上。不只是课文学习,在以后的拓展阅读中,摘抄标注都是一项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积累之中达到深度记忆,有效提升语文语感,达到语文阅读水平的高效提升。
三、写读后感,全面体会课文深层含义。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对于文章的感悟也有细微差别,所谓读后感,既是先要读才会引发丰富感想,书读的越透彻,对于文章的感悟也越丰富,阅读撰写读后感,可以推进学生对于课本的深度感悟,综合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全面学生语文素养。以《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学为例,文章是一篇具有警示意义的文章,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明了,文章第一部分简明扼要阐述了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流露出愤然与痛惜之情,文章中部分标详细描述了圆明园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布局建筑都是园林艺术的精华,作者用大篇幅的文章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文章结尾描绘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与文章第一段:“中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再次衬托对于这样美丽的人间瑰宝顷刻覆灭后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在进行文章详细阅读之后,掌握文章内容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带领学生结合自己认知写下读后感。有同学会说写道:“对于圆明园的覆灭,我感到十分惋惜,那是中国千年前遗留的文化瑰宝。”有学生写道:“圆明园的存在宛如一道警醒世人的指明灯,落后就要挨打,我辈青年应该努力学习,接过历史的重担砥砺前行。”
四、结束语
古人言:“富有诗书气自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完备的知识素养、开放性的思想、丰富知识水平,教师应看到阅读对于学生重要的提升左右,开展多元化教学。笔者将持续关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方法与策略”这一重要课题,立足实践教学,丰富教学设计,旨在为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志军,温小勇,施鹏华.技术支持下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6):116-121.
[2].谭慧.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1(32):84-84.
论文作者:黄丽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圆明园论文; 学生论文; 文章论文; 语文论文; 读后感论文; 课本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