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人口职业与工业性别隔离及其原因分析_性别比例论文

中国在业人口职业、行业性别隔离状况及其成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中国论文,人口论文,性别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迅速变化的改革形势下,妇女在不断发展的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应该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妇女参加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数是否在增长。由于在传统的经济角色中,妇女所做的许多劳动都是无报酬的,因此,妇女就业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数的增长,是妇女进步和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男女平等逐步实现的测度之一。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女性在业人口的比重占女性人口总数的46.6%,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该比例已上升为53.04%,增加了6.44%。

但是,妇女经济上的进步要比其就业人数及就业率的不断增长所反映的内容更加复杂,必须多方面深入考察。例如,应该考察男女在业人口的报酬差异及其原因,职业、行业甚至岗位的性别隔离状况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等等。对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妇女大量进入劳动行业,但其工作性质没有明显改变。由于职业、行业的性别隔离状况依然存在,因此,在报酬上男女也存在差异。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贫困的女性化趋势在加剧,这一现象严重阻碍着妇女发展的进程。

我国妇女在法律上享有与男人同等的就业权利,宪法明确规定男女同工同酬。但是,事实上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较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尤其是女性劳动力素质较低),男女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异还很大,加上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观念的影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反映在就业问题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业人口的职业、行业中的性别隔离,也就是说,某一性别在某一个或几个职业上的聚集。1990年的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及同年进行的中国妇女地位调查为我们客观地分析在业人口职业、行业的性别隔离现象及其产生原因提供了数据条件。

我国在业人口职业、行业的性别隔离状况

1、女性在业人口在各职业、行业中的聚集程度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我国女性在业人口占在业总人口的44.96%,近29102万人。从表1和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业人口的职业和行业聚集程度及其与男性的差异。

从在业女性的职业构成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在农、林、牧、渔业劳动者的高聚集度和较大的男女差异;而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两个职业中的低聚集度,尤其是做各类负责人的男性比例竟是女性的6.24倍,既使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男性比例也是女性的2.47倍。

再从在业女性的行业构成看,妇女主要聚集在农、林、牧、渔及水利业,其次是工业。同时也可看出,在农、林、牧、渔、水利业中男女比重的差异最大,女性比重高于男性,但在建筑业和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中,男性所占比重高于女性,尤其是在后一行业中,男性比重是女性的2.78倍,甚至高于地质勘探和普查业的男女差异。

表1 女性在业人口的职业聚集程度及男女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表2 女性在业人口的行业聚集程度及男女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2、各行业的职业的性别构成及差异

考察各行业和职业的性别构成及差异,可以从另一方面看出男女在各行业、职业的隔离状况。如上所述,在总在业人口中,女性比例占44.96%,如果没有行业和职业隔离现象,在各行业和职业的性别比例应接近在业总人口的性别比例。我国的具体情况怎样呢?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在8个职业中,有3个职业的女性比例低于38%。其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女性比例最低,仅为11.51%;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中女性也仅占25.67%;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中女性占35.68%。相反,服务性工作人员中女性比例远高于总体水平,达51.63%。在13个行业中,有7个行业的女性比例接近总体水平;有4个行业的女性比例低于25%;其中以建筑业为最低,仅为16.18%;交通运输、邮由通讯业次之,为18.57%;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女性比例为22.65%,甚至低于地质勘探和普查业的24.8%。与此相反,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女性比例则大于总体水平,达53.41%。

3、从城镇男女劳动者月收入水平及差异看职业性别隔离的现象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男女同工同酬,在这一前提下,男女劳动者报酬差主要是由于职业中性别隔离造成的,而不象在其它一些国家中,因为两性报酬的不平等。根据1990年中国妇女地位调查资料计算,城镇男女有经常性收入者在调查时点前月的收入水平分布及差异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女性报酬水平及男女差异有如下特点:

第一,男女月收入平均值相差近44元,女性收入仅为男性的77.45%。

第二,在月收入200元以下的区间中,女性比重均大于男性比重;而在月收入200元以上的区间中,女性比重又均小于男性。有收入但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女性聚集程度较高,占73.7%,而男性仅占62.5%,相差11.2%。更为严重的是,1/4强的女性月收入少于100元,而同样情况的男性不足1/10。

表3 城镇男女月收入水平分布及差异(%)

注:男女均有0.1%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月收入状况。

资料来源:据中国妇女地位调查资料计算。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职业、行业中的性别隔离现象依然明显存在。与男性相比,女性就业者以更高的程度聚集在农、林、牧、渔业;除此之外的女性则更多聚集在服务性工作中,而这些职业常常是技能低、报酬少、劳动时间长,并且劳动强度大。而在社会地位和报酬较高的管理阶层,即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女性的聚集程度很低。

职业、行业的性别隔离现象的成因

在任何一个国家,职业、行业的性别隔离现象都是存在的,其形成原因相当复杂。宏观地看,造成这些隔离现象的原因是在相当广泛的经济与社会领域里产生的,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基础结构、政府关于妇女就业的政策、同妇女就业有关的法律、可参与的工作种类、托幼事业的发展程度、妇女受教育水平、妇女得到的技术培训等因素的影响。微观地看,家庭中决策权分配的不平等、家务劳动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都会影响妇女的就业及发展机会,从而助长职业隔离现象的出现和扩展。

在我国,妇女拥有与男子一样的就业权利,且同工同酬。因此,我国的职业、行业的性别隔离现象在性质上与许多同家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在男女平等原则之下的事实不平等。这种事实不平等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又有基础产业结构模式和发展模式的约束;也有妇女的基本素质及男女差异,如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结构、接受技术培训等因素导致的差异,此外,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和家务劳动分配方式也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我国妇女的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以及被选中的机会。

1、职业和行业的自身特征所带来的性别选择偏好造成性别隔离。

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水平所限,各个行业、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性质差别很大,使得某些行业或职业由于这些客观原因而具有性别选择偏好,也就是说,某些行业或职业有偏向于吸收某一性别人口就业的特征。例如,一些野外作业、体力消耗大、危险性大的职业或行业(如建筑业、地质勘探及普查业),比较偏向于吸收男性劳动者就业;而一些需要耐心、细致和技巧的行业或职业(如纺织工业、服务业)可能偏向于吸收女性劳动者就业。这类性别选择偏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职业隔离。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类性别选择偏好将会越来越小。

2、传统文化、社会习俗,尤其是“男尊女卑”、“夫贵妻荣”等旧观念造成职业性别隔离。

由于传统文化、社会习俗和旧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某些职业有选择男性的偏好,或者说有歧视妇女的倾向,有些单位负责人存在着歧视女性的思想,认为女性不能做领导或不适合做领导,所以,尽管招聘的原则是男女平等,但在选择时,却偏向于男性。

在“夫贵妻荣”、“夫唱妇随”等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下,某些有才能的女性不敢或不愿意从事领导工作,更畏惧“女强人”的称谓,也使得妇女在该职业的聚集程度小。对于服务性的工作,传统观念认为这是女人的工作,一些男性拒绝选择这类职业,又造成女性劳动者在这类职业的“堆积”。

3、在业人口分职业、行业的文化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造成职业和行业性别隔离。

(1)文化程度水平的性别差造成隔离

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女性在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5.73年,而男性为6.98年。从各职业在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看,女性仅在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0.17年),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10.36年)两个职业中高于男性,其它均低于男性。尤其在农、林、牧、渔业的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76年,明显低于男性(6.05年)。

从各行业在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看,13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的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总体水平5.73年,只有农、林、牧、渔业为4.78年,明显低于男性的6.11年。有3个行业的女性受教育年限明显高于男性,其中,地质勘探和普查业女性为9.70年,男性仅为9.56年;建筑业女性为8.93年,男性仅为8.1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女性为8.63年,而男性仅为8.21年。由此可见,在业人口各职业、行业之间文化教育水平的性别差异的确存在。那么,这些文化教育水平的性别差异是否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性别隔离呢?

一般地认为,在男女就业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应该比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者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对文化教育水平要求较高的职业中,更具竞争力。由于大部分职业对劳动者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水平要求,而在业人口中,女性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所以,在那些对就业者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业中,女性的比例下降(如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相反,在那些对文化水平要求较低的职业,女性比例则会上升,出现女性在低文化水平和低技术要求的职业中的“堆积”现象(如农、林、牧、渔业)。

从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两个职业的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男性这一现象看,相同教育水平的男女并未获得完全平等的就业机会,而这两个职业的自然特征不应该偏向于吸收男性,显然,传统观念和封建思想为主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了这种不平等。

(2)文化程度构成的性别差异造成隔离

在同一行业中,文化程度构成的性别差异也可能造成性别隔离。例如,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女性比例大于男性,但在该行业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在业者,男性多于女性;而大专及大学以上的在业者比例也是男性大于女性。只有中专文化程度的在业者比例是女性明显大于男性。这说明,在较低文化水平的职业中女性比例小于男性,也就是说,在相同的低文化程度水平下,女性的机会小于男性;同样,在相同的高文化程度水平下,女性的机会也小于男性,只有中专文化程度的在业者,由于他们大都是从事护士或服务性的工作,这些职位具有明显的女性偏好,这时,女性比例才大于男性。由此有以说明,在同一行业中男女文化程度构成的差异会引起职业的性别隔离;相同文化水平下,男女就业的机会不能完全平等。除非职业本身有偏好女性的特点,否则女性便处于不利地位。

4、除了正规教育外,劳动者获得的成人教育,尤其是职业培训和劳动技能训练的性别差异也有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职业性别隔离。

据1990年中国妇女地位调查资料计算,城乡男女两性接受成人教育的首选内容的确存在差异(见表4)。

表4 城乡男女两性接受成人教育的首选内容

资料来源:陶春芳等编《中国妇女地位概观》,1993年,中国妇女出版社。

从表4中发现,在城镇中,女性接受成人中等专业教育、文化补习、扫盲以及感兴趣的专科学习的比例大于男性,而接受成人高等教育、业务进修和专业技术培训这些对晋升职位和获得就业机会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和培训的女性比例则均小于男性。在农村,男女为差异就更大,女性除了在文化补习/扫盲的比例大于男性以外,其余各项主要教育和培训中女性比例均低于男性。总的看来,尽管农村男女大都聚集在专业技术培训和文化补习/扫盲两项内容上,但男性多在接受专业技术培训,而女性多在接受文化补习/扫盲。这一现象不仅说明男女的教育基础水平有差异,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男女接受成人教育的机会和主动性也有差异。这些差异的结果必然造成男女的职业隔离。

标签:;  ;  ;  

中国劳动人口职业与工业性别隔离及其原因分析_性别比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