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建设的理性思考_炎黄文化论文

文化市场建设的理性思考_炎黄文化论文

关于文化市场建设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市场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指出:“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决不允许成为腐朽思想文化滋生蔓延的场所”;必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这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性质,指出了文化市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基本方针。这既是对我国文化市场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又为搞好文化市场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和理论高度,充分认识搞好文化市场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特殊属性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物质产品和生产服务一样,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凝结,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都可用来交换别的物品,因而具有商品属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旦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就构成了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多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入市场。必须指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而且还具有其他特殊属性。

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物质产品和生产服务只有商品属性,主要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则不同。它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因而,除了具有商品属性外,多数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还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其一,具有教育、审美、娱乐等特性。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可以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相反,也可以使人们的精神受到摧残和毒害。其二,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多数文化产品都带有阶级性,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同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于立场、观念、情趣等不同的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三,具有转化性和传播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所蕴含的知识、思想、精神、情趣等,最终会转化为消费者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并作用于社会。即使有的文化产品的载体消逝或某项文化服务终止,其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仍然会保留下来,并通过言传身教继续传播、扩散。其四,内涵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立即变化,仍会顽强地以各种形式存在,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正因为多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上述意识形态属性和特征,所以它的效益主要表现在社会效益上。因此,邓小平同志强调:“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评判标准,要有科学的价值尺度。物质产品生产和生产服务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评判物质产品生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盈利多少。但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评判标准,却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由于消费者的立场观点、文化素质、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同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同消费者甚至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比如,一些专著尽管学术价值很高,但或因消费者面窄,或因受不良社会风气、受众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很可能抵不过一些低级庸俗文化产品的销量,经济效益就不会很好。所以,评判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标准,主要不是看它创造了多少利润,而是看“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是有利还是有害。当然,从长远来看,就总的趋势来讲,思想性强、艺术性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终会受到多数人的赞赏,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会趋向统一的。

文化产品生产者和文化服务者,应当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物质产品生产者和生产服务者,主要是通过生产产品、交换产品来获取利润。文化产品生产者和文化服务者,虽然在客观上也有通过生产产品、交换产品来获取利润的一面,但从根本上说,任何严肃认真的文化工作者,都是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反映自身对外部世界和人生的感知和主张,并试图对其施加某种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做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文化产品生产者和文化服务者应当“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

走出对文化市场认识上的误区

有些人包括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对文化市场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除未能认清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特殊属性之外,思想认识上还存有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代价论”。认为既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而淫秽、暴力等文化垃圾对一些人富有刺激性和吸引力,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繁荣市场经济,即使付出一定代价也值得。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懂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文化垃圾是一种精神鸦片,它腐蚀人们的灵魂,消弭人们的斗志,瓦解人们的精神支柱,败坏人们的道德和社会风气。“如果听任这种瘟疫传布,将诱使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道德败坏,精神堕落”。如果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一些地方和单位经济的一时发展,那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对此,邓小平同志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因此,借口繁荣市场而对文化垃圾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或把发展经济与“扫黄打非”对立起来,最不讲政治、不讲正气、不讲社会主义的表现,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误区之二:“必然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需求就有供给,这是一个必然规律,文化垃圾是难以扫除的。这种观点貌似有理,实际上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化垃圾是剥削阶级荒淫生活的产物,是一种腐朽没落的象征。真善美取代假恶丑,文明战胜腐朽,最终消灭剥削阶级及其腐朽的思想作风和生活方式,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提高人们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因此,要正确引导人们的需求,对于某些病态、邪恶的文化“需求”,不仅不能“供给”,而且要坚决反对。要引导人们从事健康高雅的文化消费,使之从中接受科学理论的武装、正确舆论的引导、高尚精神的塑造、优秀作品的鼓舞。

误区之三:“市场化论”。认为既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完全商品化或市场化。这种观点,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违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邓小平同志坚决反对那种“‘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那些腐蚀人的灵魂、特别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垃圾,是根本不允许进入市场的。其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完全商品化或市场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是行不通的。在热津斯基在1992年所著的《失去控制》一书中就曾经指出,以好莱坞影片和电视片厂家为代表的商业化大众媒介,出于商业利益,迎合人们最低级的本能,倡导颂扬自我满足、自我放纵和贪婪的价值观念,不断传播自我毁灭的社会伦理,其结果造成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使社会日益腐败。这个资本主义卫道士的观点,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痛苦经历和自我反省。我们所追求的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所当然地更不能允许这种现象存在。

误区之四:“接轨论”。认为既然要对外开放,发展市场经济,那就不仅经济上要与国际市场“接轨”,文化上也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危险的。其一,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有先进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对于一切真正好的外来文化,我们都要学,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但学习吸收各国文化优秀成果决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将其改造,使之与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对于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文化,则要坚决抵制和批判,谈不上什么“接轨”。其二,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不同,根本不可能完全“接轨”。其三,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处心积虑地利用广播、影视、书刊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竭力向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妄图将他们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强加于我们,借以摧毁我们的精神支柱,改变我们的政治信仰,扰乱我们的思想观念,进而达到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如果文化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那就无异于为国际敌对势力对我推行“西化”、“分化”图谋敞开大门,其后果不堪设想。对此,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经济方面我们采取两手政策,既要开放,又不能盲目地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更不能不对资本主义的腐蚀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为什么在文化范围的交流,反倒可以让资本主义文化中对我们有害的东西畅行无阻呢?”如果任其畅行,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文化市场应当强化宏观调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等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等等。但是,物质产品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文化市场当然也要遵循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但由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特殊属性,更决定了它不能简单地、消极地去适应市场运行的一般法则和方式,而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文化艺术本身的内在规律,强化宏观调控。

首先,只有强化宏观调控,才能保证文化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要强调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为此,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必须实施精品战略,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在创造最佳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必须正确处理文化事业的合理布局、科学结构及长远发展与近期消费之间的关系;必须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维护合法经营,保护知识产权,管好文化产品的引进工作,制止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规范文化市场行为。这一切,只有在强化宏观调控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其次,只有强化宏观调控,才能实现优胜劣汰。由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高雅、通俗等不同品位,加之消费者的立场、观念及文化素养上的差异,这就会产生不同的追求目标、需求层次和欣赏情趣,有可能出现优质不优价、劣质大赚钱的现象。因此,不能完全由市场竞争来决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任何严肃的政党,任何负责任的政府,总是从维护本阶级的统治、民族的兴旺发达、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繁荣出发,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作为特殊商品对待,通过强化宏观调控,实现优胜劣汰。我国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此应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第三,只有强化宏观调控,才能克服文化市场中存在的消极面。文化市场的发展沟通了文化艺术的生产和消费,增加了文化事业的投资渠道,推动了文艺的创作和繁荣,拓宽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域。但文化市场中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如果文化市场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就会诱使某些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偏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放弃对社会效益的追求。这样,势必诱发文化垃圾的出现。因此,一定要强化宏观调控,通过有效管理,使文化市场导向正确、总量适当、结构合理、效益提高、繁荣健康。

针对目前我国文化市场的现状,要强化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必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和抓管理”的方针,努力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同时,要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大管理力度,规范文化市场行为,保证文化市场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只要我们的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清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市场的特点和规律,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头脑清醒,认识一致,管理得法,措施得力,我国的文化市场一定会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出现健康、繁荣、有序的喜人景象。

标签:;  ;  ;  ;  ;  ;  

文化市场建设的理性思考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