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2-0069-01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然,不管是什么人,只要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都会乐于去动手动脑。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之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教学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有趣的课堂教学,是最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平台。老师们如何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呢?作为数学老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并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经过观课分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 开课要有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课的开课是否有趣,是否能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老师们首先应该在开课方面下功夫。开课是否有趣,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一节课至关重要。有趣的引入有很多:有讲故事引入,有猜谜语引入,有复习旧知识引入,有看相关视频引入,有游戏活动引入……在教学中,导入新课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竭力创设一些有趣味情境,使学生从一上课开始,就有一种好奇而想知道的愿望,努力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我在上二年级《认识钟表》时,这样引入:
我:“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我:“那好,请同学们安静,认真来听一听,看谁能根据声音猜出来。”
我就先让学生来听挂钟舞动的声音。听了一会儿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是钟表!”
我说:“对,就是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随即出示钟表教具,并对学生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表,比比谁发现的知识多。”
学生津津有味地进行新课地学习。
二、课堂活动要有趣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身边的生活,要让数学课生动有趣,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课堂活动就显得特别重要。小学生爱动,直观形象的知识易于接受,而抽象逻辑思维比较薄弱。他们喜欢在玩耍的游戏活动中去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在让学生自学书本上的内容之后,先是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自学所得,在学生汇报交流过程之中,把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后。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证明: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等于半径的一半。一时间学生自觉地分成小组去讨论想办法。在随后的汇报交流中,有通过在自己学具上测量证明的;有通过动手折一折来证明的;有通过直径和半径概念来解释的……最后,我又让学生去证明一个圆的半径(或直径)有无数条。学生又开始新的一轮动手动脑,去理解、应用知识……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在教学活动之中。
三、作业巩固要有趣
老师要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作业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作业设计的方式方法也很多,在设计作业时,即要注意复习巩固知识,还应该尽量设计得有趣,这样,不仅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去设计两者兼顾的作业,让学生乐于完成。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克、千克的认识》一节后,就让学生去改小马虎写的日记:我今年10岁,重30克。今天,和妈妈到超市,买来10个苹果共重1克.买来一条鱼重400千克.我买了一枝长7克的铅笔,买了一袋重200千克的果冻。一共用了40角.后来我又到了动物园看到了我喜欢的重达5000克的大象和漂亮的净重3000千克的孔雀。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笑,一边改,还一边讨论。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我让学生完成别人画好一半的画,
学生在画画完成作业的过程之中,又进一步去巩固了知识,同时,他也对这种形式的作业感到很新颖,像在上画画一样,乐于完成。
四、课后延伸要有趣
光是靠课堂上的40分钟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不是很牢靠。教师还应该适当地进行课后延伸。延伸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布置一些练习题;有的布置一些实践活动;有的布置一些社会调查。
我在教学《认识钟表》后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回到家里去动手做一个钟表模型。第二天在班上来讲一讲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事后证明,我这次的作业布置得很好,学生和家长反应积极。学生不仅记牢了钟面上的数字排列;大、小刻度的关系;时针、分针各自的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乘法口诀以后,我让学生回去设计能用到“四五二十”这句口诀的情况,学生回去,挖空心思去设计,第二天来汇报时,几乎包括了教材中的所有题型。学生自己设计出来后,对乘法的理解又更深刻了……
总之,要想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就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师在设计教学引入、课堂活动、作业巩固、课后延伸每一个环节时,增加趣味性,将有助于学生喜欢上你的数学课。
论文作者:彭利琼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2
标签:学生论文; 作业论文; 知识论文; 钟表论文; 要有论文; 有趣论文; 课后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