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馨[1]2016年在《宝洁公司的营销战略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宝洁公司作为享誉全球的跨国企业,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日化用品公司之一。宝洁在全球成功营销,不仅是其因为其优质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其营销战略的成功运用。本文对宝洁公司的营销战略进行了全面分析,进而为改进中国企业的营销方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因此,本文的研究对推动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宝洁公司进行SWOT分析,研究了宝洁公司所具备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威胁与机遇。从营销组合战略、多品牌战略、广告战略、并购战略、人才战略、网络化营销战略和公益营销等方面对宝洁不同的营销战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宝洁的成功是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各个营销战略共同实施的结果这一结论。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宝洁的多品牌战略,即深入分析宝洁多品牌战略的实施、竞争优势和劣势。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者的崛起,根据发展的市场行情宝洁又实施了品牌“瘦身”计划。由此可见,企业在根据自身企业性质实施多品牌战略时,要充分了解市场经济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战略变动。在宝洁营销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企业不能盲目效仿宝洁营销战略,要结合自身企业特点,运用合理的战略,例如多品牌战略适合于实力雄厚、细分市场足够大的企业。企业要适应时代潮流,时刻注重产品创新,以确保不会被新兴竞争企业所击败。此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时,要合理运用全球化策略和本土化策略。充分了解营销国的市场需要,根据营销国市场研发产品,生产符合当地消费者习惯的商品,才能在营销国取得成功。
潘军[2]2008年在《索尼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借鉴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步伐加快,世界上500强的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日益重视,开始在中国市场实施本土化战略,由早期的只把中国市场当作生产和加工的基地,转变为将中国看作巨大的市场,继而转向在研发,营销加强投入,因而都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在人才,技术,产品等方面的激烈竞争。中国企业不仅面临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同时也面临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索尼公司虽然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之一,但是其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实施的还是相对较晚,但是其实施的速度很快,成效也非常明显。索尼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经将索尼中国转变为索尼公司内部成长最快,效益最好的分公司,其在集团内部的营业额已经超过日本本土,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分公司。本文试引用企业本土化理论的相关知识,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了索尼公司实施本土化的动因,本土化的现状,及其经验和教训,同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对中国实施国际化企业的启示和借鉴。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概述了企业本土化理论相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跨国公司和全球化及本土化的内涵,阐述了战略的类型和约束理论,重点详细说明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的理论依据,说明为什么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新的战略必然选择。第二部分,重点阐述索尼公司本土化战略的研究,运用战略选择和约束理论,及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内部化,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详细得对索尼中国在生产运营,研发,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和企业文化本土化方面进行分析,论述。随后通过索尼公司的案例,得出索尼公司在中国实施本土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第叁部分,通过对索尼公司在中国实施生存运营,研发,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的本土化分析,结合我国企业当前实施国际化的情况,找出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的发展思路。第四部分,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前面给出的发展思路,得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路径选择。并从建立本土化管理队伍,本土化的工厂,利用本土的科技力量,注重营销的本土化方面进行细致的阐述,得出本土化是中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发展的路径选择。
张彦[3]2004年在《跨国公司人才资源战略及其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的成功最终取决于“人”—选择适当的人才,为其安排富有挑战性的职位,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帮助其成长,让他们充份施展其所长并及时予以公正的奖励。这才是企业获取及维持持久竞争力的最终源泉所在。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扩张最快并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进入WTO,使中国本土企业和设在中国的跨国公司面临新的巨大发展机遇。人力资源本土化的开发利用,为其实施产品和市场本土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具有创新意识的技术开发人才,熟悉中国市场的经营人才和兼通中西文化的管理人才成为众多中外企业吸纳的对象。高层次人才的严重短缺引起了激烈的人才竞争。面对强大的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中国本土企业必须善于向跨国公司学习。跨国公司人才资源开发的国际经验,有许多方面对于正在转制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新兴的民营企业有启示和借鉴作用。要想获得世界的认同,真正步入国际化企业的行列中去,就必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尽快缩小差异,与世界接轨。 本文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从跨国公司人才配置和人才招聘策略的重新定位、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培训开发人才、建立新的绩效评估体系及建立与中国发展相适应的更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出发对设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在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的策略和国际经验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宏观环境:中国入世后,国外越来越多的大企业特别是那些跨国公司更加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容量和发展潜力,加快了在中国的扩张步伐。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将进行更加广泛的融合,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将对人才的流动,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经验,跨国公司特别注重研究和适应中国的环境,在大力实施本土化经营策略后,有的跨国公司比“中国公司还中国化”。这无疑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冲击和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二部分分析了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 THESIS 中国人才开发的宏观环境及中国本土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中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部门并不受重视,更不用说上升到“企业战略参与者”、“变革推动者”的地位。从中国的人才的流动看,在过去的几年中,在职员工流失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国有企业流向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当然,国内企业不可能照搬西方跨国企业的经验。但是,有不少经验是值得研究、参考和借鉴的。特别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都在研究“走出去”,更多的企业将迈向国际化,如何提升企业的效率是当务之急,而相关的人才培育在此时就更为重要了。用对了人,不但可使企业在国际化的发展上如虎添翼,也可使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清楚的目标。因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指出了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职等架构、薪酬福利、绩效管理、晋升和职业发展,从而提出在当前中国人才环境的状况下中国本土人才资源战略的设想,第叁部分针对目前相关政策和法规给众多跨国公司带来的困扰对政府相关部门提出期望和建议以期可以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充分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人力资源战略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人才状况,指出中国本土企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差距,提出了中国本土人才资源战略的新设想,并且从企业的角度对政府的相关部门也提出了大胆而具有实际效果的新的期望和建议。
王漫江[4]2013年在《庞巴迪运输集团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跨国经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企业的扩张速度和资本收益。因此,本土化已经逐渐成为跨国公司的核心发展战略,本土化也逐渐成为研究跨国公司发展形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轨道交通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有利的发展形势,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中的国际巨头们纷至沓来,通过实施在华的本土化发展战略与中国本土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广泛的合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本文选取世界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领导者庞巴迪运输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在结合跨国公司本土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普遍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对庞巴迪运输集团在华本土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其次,运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等研究手段对庞巴迪运输集团在华本土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需求因素进行分析,阐明了其在华实施本土化发展战略的动因;然后通过SWOT模型对庞巴迪运输集团在华本土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指出了该集团在华本土化发展从长远角度应采取和保持SO增长型的发展战略,同时在近期针对大铁路市场的疲软应适时适度地引入ST多种经营战略;随后,论文从坚持合资经营、致力降低成本、适度产品差异化以及增强全过程服务等四个方面对该集团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论述,并从优化本土人力结构、健全本土研发创新、转变本土营销策略以及完善本土企业文化四个方面制定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最后,提出了对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启示与借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战略参考价值。
郑学敏[5]2008年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探讨》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经济不断相互渗透,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海外并购活动更是日趋活跃,成为国际投资的主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推动力量。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逐步融合,中国企业在积极应对外资收购国内相关企业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国门,实施积极的跨国并购战略。据UNCTAD和我国商务部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从1988年到1996年,我国跨国并购额年均仅有2.61亿美元,而从1997年开始,并购额逐渐增加,2004年为47.71亿美元,到2006年则高达82.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包括金融类、非金融类)的近四成。2004年,中国首次超过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并购市场,若以交易数目来计算,中国在亚洲市场中则是排名第一。目前,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除非特别说明,本文所讲跨国并购均是指中国企业对外国企业的并购。)然而,企业并购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行为,并购交易的对象是集技术、人才、设备及市场为一体的动态资产,同时跨国并购面临着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可观的预期效益下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我国的跨国经营起步较晚,跨国经验和投资规模远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并购风险尤为突出。一些着名国际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60%—70%的合并案例是失败的。因此,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借鉴国外并购市场的风险防范措施,建立适合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所需要的风险防范机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研究已经展开,一批有影响的理论成果相继面世,这无疑为本论文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统而观之,我认为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这样一些不足: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分析以定性为主,定量分析较少;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风险分析不突出,对风险的防范泛泛而谈,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有鉴于此,本文运用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统一、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经济学方法,以处于海外并购初期阶段的中国企业为立足点,以其海外并购的风险为对象,从以下六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首先解释了跨国并购的基本内涵,然后简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引申出本文的写作意义,详述了国内外跨国并购风险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动因及效应。本部分在介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可行性及其所产生的效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的起步阶段和2001年以后的初步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宏观动因,包括边际产业扩张的需要,与我国的投资发展周期有关,国家政策的支持等;二是微观动因,如延伸价值链获取更多附加值,寻求技术、品牌、战略性资产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具有时差效应、成本效应、窗口效应及促成了企业体制改革的效应。第叁部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定性分析。本部分在介绍跨国并购风险概念、特征和基本分类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所遇到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定性分析。由于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以及所在国的政策不同,进行跨国并购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有所不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需要注意的主要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目标企业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并购整合风险。第四部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定量度量。对于一个企业是否要进行跨国并购,并购的风险有多高,本部分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此做出了定量度量。这样可以将模糊的风险概念清晰化,使企业对于跨国并购中的风险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性认识,在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的时候更加具体和有条理。第五部分:外国企业跨国并购对我国的启示。本部分在对国外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从并购行业、并购方式、并购范围、并购动机等方面阐述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跨国并购上的主要特点,并由此得到相应的启示,这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六部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防范。本部分针对第叁章分析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从多角度出发,探讨了防范各个风险的具体方法。如建立政治风险的超前预警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政府商业外交,以降低政治风险;详细研究国内外关于跨国并购的法律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防范法律风险;科学选择目标企业、合理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目标企业定价风险;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控制汇率和利率风险、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实行文化、管理、经营的一体化整合,降低整合风险等。
全香兰[6]2010年在《跨国公司人才战略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世界政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产物。如今在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现代国际关系中,跨国公司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的形势下,跨国公司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跨国公司的对外行为加深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从而推动了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也就是人才作为知识和技术的载体,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人力资源开发也成为企业的战略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跨国公司为保持和稳固其独有的竞争优势,不但在科技、体制等方面不断创新,抢占先机,而且在人才方面也积极实施新型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在其全球化经营活动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决定企业命运和前途的则往往取决于人才的关键性作用。人才兴,企业盛;人才失,企业衰,这已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正因为如此,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高度认识人才和人才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人才战略视为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上。因此,人才资源开发事关综合国力的强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确立和实施既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合理的、全新的、切实可行的人才战略,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本文从跨国公司的概念与理论入手,分析跨国公司的形成、发展、作用及影响,并全面论述跨国公司的人才战略。同时着重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人才战略以及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的借鉴作用。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人才现状及我国企业人才战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并提出应对策略以及新形势下我国企业人才战略的选择。
兰丽娟[7]2007年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以跨国投资和经营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已呈现锐不可挡之势。市场经济作为配置生产要素的一种重要机制,也正朝着世界化方向发展,这使得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在国际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除对外贸易之外,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发达国家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手段。而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其在新的国际环境中的地位,并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改善目前处境的重要措施。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效,但我国对外投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太远。所以,积极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但是在扩大对外投资规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外直接投资的“质”,使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长期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当今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第一大国—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产业分布的过程,及如何发挥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成功经验的分析后,指出中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在区位、产业分布及政府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本文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首先回顾了西方经济学中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然后界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并分析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章对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的归纳和综合分析。第叁章分析了美国政府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第四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经济的影响:首先基于宏观层面分析: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国内的消费和投资和产品出口的影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为美国企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其产业结构升级;对美国就业水平的影响。基于微观层面分析: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经营的影响。第五章基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经验,指出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区位、产业分布和政府的作用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徐海杰[8]2011年在《“金砖四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金砖四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种重要性更加凸显。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国际直接投资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在促进东道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提供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了全球经济的联系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希望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金砖四国”也都十分注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国,外资经济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砖四国”通过一系列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来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是一国整体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和引导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为。中国的引资活动已经进入崭新的“十二五”时期,中国如何制定和调整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将是中国在“十二五”时期能否实现外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金砖四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比较研究,借鉴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引资政策实践上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现阶段引资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对国际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理论基础和世界各国的政策实践,并介绍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下文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在对“金砖四国”基本国情和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以及引资状况进行介绍之后,引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FDI业绩指数指标,通过计算得出“金砖四国”1995—2009年的FDI业绩指数,比较“金砖四国”的引资实绩,为“金砖四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实践效果提供佐证。随后,本文重点对国情相似的“金砖四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进行梳理和比较,从“金砖四国”外商直接投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叁个方面出发具体分析,比较异同点,并进行了相应的小结。再次,通过对“金砖四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比较研究,借鉴“金砖四国”其他叁国一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引资政策实践上的经验教训,本文针对中国现阶段引资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加强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结构导向作用;第二,防范外资垄断,提高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第叁,引资活动应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以期望中国在“十二五”新时期进一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通过对“金砖四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比较研究并结合世界各国引资政策实践的发展趋势,本文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总体取向上,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应采取有管理的中性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第二,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应根据本国实际产业结构状况和地区发展水平,加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第叁,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要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发展和壮大本国民族企业。这些研究结论对于已经走过叁十多年引资之路、成就与问题并存的中国在“十二五”新时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引资政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金伦希[9]2010年在《在华中小韩资企业的本土化影响因素及绩效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以及庞大内需市场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更是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已经不再仅仅是世界的生产基地,更成为了任何跨国企业不能忽视的巨大市场。韩国与中国一衣带水,在地理、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经济上有着良好的互补性。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已步入正轨,并且投资一直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2002年中国就已经成为韩国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对华投资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中小企业的比重占绝对优势。类似于很多其它在华跨国公司一样,在华中小韩资企业也开始日益重视中国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仅仅将中国看作是一个生产基地。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改变,韩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活动也逐渐变得多元化;然而,随之也面临越来越多因为不熟悉环境、文化、制度而带来的高成本,即海外不利性(Liability of foreignness),这严重影响了在华中小韩资企业的投资业绩。本土化是中小企业克服或者削弱海外不利性的一种战略对策。通过价值链、人力资源和决策权本土化,中小企业可以在获得当地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并能够对当地市场作出迅速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外不利性,并且提高了企业绩效。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运用资源基础论和战略权变理论,试图找出影响企业本土化的因素,并分析本土化如何影响绩效,探讨战略匹配在本土化水平与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通过理论分析,本文构建了本土化影响机制及其对绩效影响的模型,并提出了相应假设。以在华经营两年以上的231家韩资中小企业为样本收集数据,对各变量进行测度的后,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证明了所提假设。统计结果显示:(1)在华中小韩资企业的内部因素对本土化水平大部分有显着影响。具体结论为:企业灵活性对价值链、人力资源、决策权本土化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家精神对价值链、人力资源、决策权本土化有显着正向影响;政府关系资本对价值链与决策权本土化水平均有显着正向影响,但政府关系对人力资源本土化却没有显着的正向关系:与出口为主的效率追求型战略相比,以内需市场为主的市场导向型战略对价值链、人力资源、决策权本土化更有显着正向影响;(2)在华中小韩资企业的外部环境对本土化水平部分有显着影响。具体结论为:产业环境因素中市场成长性对价值链、人力资源、决策权本土化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环境因素中竞争强度对人力资源与决策权本土化有显着正向影响,但竞争强度与价值链本土化呈负向关系;东道国宏观环境中环境不确定性对价值链与决策权本土化水平呈负向关系,但环境不确定性对人力资源本土化的影响则不显着;东道国宏观环境中东道国政策限制对价值链、决策权本土化有显着正向影响,而东道国政策限制对人力资源本土化却呈负向关系。(3)本土化水平与绩效之间仅有部分呈现显着正向影响。具体结论为:价值链本土化水平对财务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价值链本土化水平对组织绩效则没有显着正向影响;人力资源本土化水平对组织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但人力资源本土化水平对财务绩效并没有显着影响;而决策权本土化水平对组织绩效与财务绩效均有显着正向影响(4)环境与战略之间的匹配度对本土化与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具体结论为:战略匹配对价值链、决策权本土化对组织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影响有正向调节作用;战略匹配对人力资源本土化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但战略匹配对人力资源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调节作用。本研究的创新和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修正和发展了海外不利性理论。本文运用海外不利性理论分析了在华中小韩资企业本土化战略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拓宽了海外不利性理论的应用范围。因此,本文有利于帮助那些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环境中经营的中小企业重新认识海外不利性。二是构建了中小企业本土化的影响因素与绩效模型。本文以在华中小韩资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本土化战略的影响因素及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此外,本文结合本土化战略、企业资源观理论及战略权变理论,综合考虑了本土化的影响因素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而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研究方式。所以,本文可以说是一种探索性研究。叁是扩大了在华中小韩资企业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关于中小韩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只聚焦于投资目的、投资环境、进军方式等问题。本研究的实证分析结果有助于扩大在华中小韩资企业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本研究对在华中小韩资企业的本土化经营具有如下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启示点:(1)在制定本土化战略时应重视环境-战略之间的匹配度。(2)发现本土化水平的具体影响因素。(3)对开拓内需市场的市场导向型企业而言,本土化战略是至关重要。(4)为了提高在华中小韩资企业的经营绩效,决策权本土化是非常重要的。(5)政府关系资本是促进本土化的影响因素,同时间接地影响经营绩效。因此,在重视“关系”的中国,应致力于加强与中国主要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6)在人力资源本土化方面,有必要提高当地中层管理者以上的参与权限,实现各种人事制度的本土化。(7)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应放宽其它行政方面的限制政策,取消不必要的规章制度。此外,中国政府机构需要尽量降低环境不确定性,给外资企业提供具有本土化水平的良好投资环境。(8)韩国政府需要为进军海外市场的企业重新整理和建立信息系,以此来帮助中小韩资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速度。此外,韩国政府需要为在华投资中小韩资企业的经营本土化建立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曹慧平, 孟庆超[10]2007年在《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文中指出发展跨国经营,是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为了避免"水土不服"的问题,更好地满足异地市场需求,本土化战略已成为跨国经营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企业要适应国际竞争,就要向成功的跨国公司学习,学习它们在本土化战略中的创新体制和成功的经验,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宝洁公司的营销战略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D]. 陈馨. 吉林大学. 2016
[2]. 索尼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借鉴研究[D]. 潘军. 兰州大学. 2008
[3]. 跨国公司人才资源战略及其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启示[D]. 张彦.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4]. 庞巴迪运输集团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D]. 王漫江. 北京交通大学. 2013
[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探讨[D]. 郑学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6]. 跨国公司人才战略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D]. 全香兰. 延边大学. 2010
[7].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 兰丽娟.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8]. “金砖四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 徐海杰. 安徽大学. 2011
[9]. 在华中小韩资企业的本土化影响因素及绩效实证研究[D]. 金伦希. 复旦大学. 2010
[10].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 曹慧平, 孟庆超.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本土化战略论文; 资源基础理论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人力资源成本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人才战略论文; 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