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民本思想_行政管理论文

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民本思想_行政管理论文

邓小平为人民谋利益的行政管理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人民论文,管理思想论文,谋利益论文,行政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374(1999)03—0120—0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全体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是人民推选出来代表他们管理国家事务的“社会公仆”。毛泽东也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行政领导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在继承和发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要把为人民谋利益,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工作的唯一宗旨和最高准则。可以说,为人民谋利益是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

一、树立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是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政府,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毛泽东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8页。)。邓小平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再次阐明了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思想是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本质要求,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

1.为人民谋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集中体现。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长期未弄清楚的问题,在总结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主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第一次明确地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引入社会主义本质。

这样,他将是否能够为人民谋利益,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重要表现。邓小平分析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7页。),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267页。)。而资本主义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国家政权是为少数人服务的。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的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7页。)。显而易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表现在它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上,人民群众能够凝聚起来,齐心合力去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因此,邓小平将是否能够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好坏的标准,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要努力做到“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2页。)。这一论述十分清楚地表明邓小平认为人民利益不仅包括经济上的利益,即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还包括政治上的利益,即充分享有参与国家政治和经济管理的权益。只有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条件去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利益,才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2.为人民谋利益是行政管理工作的生命力所在。邓小平同志常深情地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是人民养育长大的,与人民有着息息相关的血肉联系。在他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事业成功的源泉。

他在对从1938年至1943年这5年抗日斗争的经验总结中指出, “经验尤其证明: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41页。)。他认为正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抗日战争才取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建立起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而要取得人民的拥护,关键是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即“革命两面政策的实质,就是建筑在保护人民利益的基础之上去发展革命抗日力量的”(注: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56页。)。不仅在战争年代,人民的支持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也离不开人民的支持,所以,邓小平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页。)。

那么,同样我们的行政管理工作的成功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甚至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则丧失了人民的支持,行政管理工作也注定要失败。因此,只有充分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就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力量的源泉,顺利完成行政管理的各项任务。

3.为人民谋利益是行政管理工作的唯一宗旨和最高准则。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探索中得出为人民谋利益,对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和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因此,他多次告诫党员干部,让他们想一想,“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04页。)。同时,也提醒各级政府部门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 精神面貌好一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

也就是说,要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检查我们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加以考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甘心做人民的勤务员,将人民利益作为我们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工作的本质要求。因此,邓小平在有关行政管理活动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论述中,始终贯穿着为人民谋利益这一指导原则。

二、行政管理工作要切实为人民谋利益而努力

邓小平为人民谋利益的行政管理思想是继承和发扬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这一行政管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完善,并付诸于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的,具体表现在:

1.将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改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依据。邓小平基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而由于过去我们忽视了这一利益的需要,也就使生产力水平长期难以提高,邓小平总结过去的经验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这段话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的行政职能要围绕人民的物质利益加以转变,即“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6页。),只有如此,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才能实现人民最大最根本的利益。同时,邓小平还高瞻远瞩地将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政府责无旁贷的事情,他一再强调,教育发展了,人民的素质提高了,人民的利益就有了长远的保证。政府要将精力放在教育上,“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1页。)。政府的职责就是要为教育部门当好后勤,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教育发展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思想素质就有了长足发展,从而有能力去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利益。

2.一切行政决策必须符合人民利益。行政决策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在于它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和政府的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合人心顺民意,其关键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使我们国家和人民得到了实惠。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就发现“没有正确的政策,就谈不上经济建设;而这些政策的订定,必须以人民福利和抗战需要为出发点”(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85页。)。

要确保行政决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人民利益,邓小平认为,“我们今后制定具体政策和解决问题,在强调集中统一的时候,更应该运用毛泽东同志提倡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06页。)。作为决策者要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体现群众情绪,掌握切实可靠的情况,最怕听不到人民的呼声,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要确保行政决策能够顺利地贯彻执行,重要的一点还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多次肯定了各地相继涌现的许多形式的联产承包制,“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的实践中提出来的……我的功劳,只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注:转引自《人民日报》1992年10月24日)。凡是我们的决策能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人民的智慧,谋取人民的利益,行政决策就会是正确的。“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59页。)。我们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符合人民利益前提下保持稳定,毫不动摇。

3.为人民谋利益是选拔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准。邓小平一贯认为如何选拔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如果组织问题不解决好,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实行就无法保证,我们向党和人民就交不了帐”(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2页。)。因此,在干部的选拔上也要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指出,“眼睛不要望着上面派来或别区调来干部,要坚决地从群众中放手提拔。……也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地联系群众,使工作生根”(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83页。)。唯有如此,才能使广大干部在工作中为人民利益着想。

邓小平在干部的考核标准上,更要从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简捷地概括道,“用人的政治标准是什么?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1页。)。又进一步谈到,“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2页。)。这两段话,十分清楚地说明了,无论是德还是才,都要体现在为人民利益服务之上,我们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去选拔考核干部,也就是坚持了干部在思想建设和业务工作中树立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基本原则。

三、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是谋求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

邓小平明确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因此,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6页。)。据此,邓小平提出必须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理顺关系,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确保人民利益的实现。

1.实现党政分开,紧密人民群众与政府的联系,真正建立起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早在1941年,邓小平就指出了以党治国的严重后果,原因是,“这些同志误解了党的优势,以为党员包办就是绝对优势,不了解真正的优势要表现在群众拥护上”(注:《邓小平文选》第1 卷,第10页。)。诚然,作为国家政权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机构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把党的领导解释为“‘党权高于一切’,遇事干涉政府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1页。), 这种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最大的危害是由于个别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使得政府在群众中没有威信,割裂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党政分开,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划分各自职责范围,党不能干涉太多太细,将政府的优势真正建立在群众的支持上。这样,政府工作系统得到人民的拥护,而党的领导也就加强了。

2.实行政企分开,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邓小平认为如果人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去依靠人民自身的能力和创造力,是难以快速提高生产力的。要赋予人民以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经济的权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自身的利益。而在当前,“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8页。)。更进一步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5页。)。因此,邓小平认为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首先要解除束缚劳动者积极性的种种限制。在农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权交给农民;在城市,把权力下放给企业、给基层,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而实行政企分开为重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就是要在制度上充分保证经济利益的实现。

3.精简机构、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为人民谋利益的效率。及时而准确地倾听人民的呼声才能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符合人民的利益,而邓小平发现,“不少领导同志,喜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立庞大的机构,由于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不能使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正确地及时地反映上来,也不能把自己的决议和指示正确地迅速地贯彻下去,在自己和群众之间,设置了许多人为的障碍”(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2页。)。这样下去,脱离了群众又如何能为人民谋利益呢?而且,繁杂的机构,过多的工作人员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此,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如果不进行这场革命,不论党和政府的整个方针、政策怎样正确,工作怎样有成绩,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党和政府的机构这样地缺少朝气、缺少效率,正确的方针、政策不能充分贯彻,工作不能得到更大的成绩,我们怎么能得到人民的谅解,我们自己又怎样能安心?”(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7页。)的确如此,机构改革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人民的利益能否充分体现,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将机构改革彻底进行下去。

另外,邓小平对当前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无人负责的现象也深恶痛绝,“现在反正是画圈,事情无人负责,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一拖就是半年、一年,有的干脆拖得无影无踪。办事效率太低,人民很不满意”(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82页。)。无论是日益膨胀的机构,还是办事效率的低下,其产生根源就是忽视了人民群众利益的存在,忘记了为人民谋利益是政府工作的唯一宗旨。解决的办法,一是本着为人民利益着想的原则,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减掉那些设得过多的部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部门和职能。二是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减掉那些不必要的繁琐办事程序,增加领导干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时间。

4.健全民主与法制,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确保人民利益不受损害。邓小平发现,“在党的组织和国家机关的许多工作人员中,正在滋长着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的倾向。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1页。)。同时发现,“也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2页。)。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已成为危害人民利益的重要原因,任其发展,必然丧失人心,甚至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正是认识到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性,邓小平提出必须多方面努力。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二是要改革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不能让权力集中于领导一个人手中,失去监督和控制;三是要健全法制,邓小平认为行政法制的不健全也是行政活动种种弊端的另一个病根。“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四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必须加强党的和国家的监察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官僚主义现象,对于违法乱纪和其它严重地损害群众利益的分子,及时地给以应得的处分”(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4页。)。另外,政府部门要扎扎实实地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反腐败的决心,这样才会取信于民。

综上所述,邓小平为人民服务利益的行政管理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邓小平长期以来呕心沥血、身体力行,在行政管理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结果。在今天,我们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思想,就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政管理各项工作,使之植根于人民利益的基础上。而且,深入领会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中的人民利益原则,对于我们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  ;  ;  ;  ;  

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民本思想_行政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