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思潮论文,中国近代论文,女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鸦片战争前,在我国严格地说没有女子教育。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来临,资产阶级维新派渐渐地注意到女子教育问题。此后,关于女子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社会思潮。它的发展演变,在中国近代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认识。
一、贤母良妻主义
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兴办教育(特别是兴办女子教育)的要求非常强烈。梁启超在他的《变法通议》中专门写下了《论女学》一章。关于兴女学的目的,他在《倡设女学堂启》里开宗明义写道:“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1〕。 就是辅助丈夫,教育孩子,家庭和睦,传宗接代,培养好下一代,以女学造就“相夫教子”的人材,也就是使女子做个贤母良妻。贤母良妻的教育宗旨从此开始逐步形成了。当时的《女学报》、《时务报》、《湘报》等都纷纷对贤母良妻主义发表文章,阐述了这一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强国保种。
强国。一个国家要国强民富,必须人人都有职业,中国二万万女子,没有一人能自己养活自己,而全靠别人养活。男子终年像犬马、奴隶一样辛勤劳动,自己都不能养活,那能再养活妻子儿女?这样民何以富?民富国才强,要实现民富,必须“人人足以自养而不必一人养数人”〔2〕。再者,西方所以强大,是由于商务之盛;商务之盛, 由于工艺之精;工艺主要是由女子操作——中国妇女坐食无能,不能广辟利源为国家创造财富,国家怎能富强?妇女要具备自养的能力,“非经学问不能达也”。“学也者,业之母也”〔3〕。通过教育, 培养女子自养的能力,使她们自谋生活,国家就转贫为富,转弱为强。
女子还可以间接地使国家富强。古语曰:“恶妇破家”。由于妇女不读书,不识字,整日居家无事,于是姑嫜姒娣之间,为琐碎小事争强弱,以致终日不安,家庭不和;从而使男子精力分散,不能一心投入到治理国家中去。中国之大,人数万万,都想寻求良好和睦的家庭。如果女子受了教育,她们就懂道理,就心胸开阔,目光远大,知“有万古,有五洲”,知“万国所以强弱之理”,知“与夫生人所以相处之道”,“内之以拓其心胸,外之以助其生计”〔4〕。所以“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家道有成”〔5〕,治国平天下就不难了。
保种。要保种,首先人种必须“优”,那就要从胎儿开始。维新志士从进化论的观点论述子女受母亲遗传的重要。严复说:“母健然后儿肥,培其先天而种乃进”〔6〕。孩子出生以后, 母亲担负着教育子女的神圣使命,日用饮食,歌唱嬉戏,母亲可以随机指点,因势利导,所以蒙养教育主要是母亲。如果母亲有文化,再加上教育方法适宜,那么孩子在10岁时一切学问之浅理,立志安身之道,基本上已有所知,为国家造就人才打下基础。反之,母亲没有文化,“黠如鼠,蠢如豕,悍如虎,愚钝如木石麋鹿”〔7〕,所生子女禀其胎气,习惯自然, 虽其父义方有训,但终以母亲过分溺爱而流于不才。所以“欲强国,必储人才;欲植人才;必开幼学;欲端幼学;必禀母仪;欲正母仪;必由女教”〔8〕。女子教育为保种的本源。
戊戌时期开办的中国第一所女学堂的宗旨就是“启其智慧,养其德性,健其身法,以造就其将来为贤母、为贤妇之始基”〔9〕, 就是教授普通的知识,培养女子为贤母良妻。
近代女子教育具有强烈的救亡色彩,是强国保种的根本途径之一。封建统治者对待妇女不仅戕其肢体,掩其耳目,而且还“黜其聪慧,绝其学业”,“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必自妇人不学始”〔10〕。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使妇女受普通教育,先做“贤母”,其次才是“良妻”。
封建社会女子不能有才。认为有了才能,就不安居闺阁,就不甘心服从男子,男子就不能管束制服她了,“此实祸天下之道也”〔11〕。贤母良妻的贤与良都是要求妇女既有德行,又有才能,德才兼备,教育孩子,辅助丈夫,做个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型女性。这是对封建妇女“无才便是德”的否定。
“贤母良妻”全然不顾妇女的才能、爱好、兴趣和社会的需要,把她们紧紧束缚在家庭里,做个家庭里男人所需要的女人,“学成即勿与外事,相夫教子得已多”〔12〕。维新派虽然也把妇女自养看成是国家富强的途径,但他们反对妇女参加社会活动。恩格斯说:“只要妇女仍然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13〕。因此,“贤母良妻”主义又是一个不彻底的妇女解放口号。
戊戌时期,维新派把女学提到至关重要的地位,开创了中国女学的先河,提出的“贤母良妻”为社会所共识,成了戊戌时期唯一的女子教育思潮。1907年学部正式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及女子师范章程,明确规定了女子教育宗旨:“讲习保育幼儿方法,期于裨助家计”〔14〕,将女学纳入家庭教育。从此,官办的女学一律把培养贤母良妻作为办学的最高目标,女学成了贤母良妻养成所。
二、女国民教育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高潮迭起。革命派不仅号召数万万人都要投入到这一运动中去,而且还认为,女子也是国民一分子,天下兴亡,匹妇也有责。以前,虽有多数女国民之形质,而无多数女国民之精神,则有民等于无民;要真正做个女国民,担负起对国家尽义务的责任,靠“贤母良妻”的教育是不行的。
妇女要对国家尽义务,首先要取得自身的解放,获得男女平等的教育。贤母良妻“为他人母,为他人妻,其名曰贤母,曰良妻”〔15〕,只对男子而言,其实还是男子奴隶;与以前不同的是用学来的一点知识,更好地为男子服务,从奴隶成为高等奴隶,最终没有跳出奴隶的圈套。
贤母良妻具有普通智慧能力,相夫教子,男子授种种专门学问,而女子则授以普通学识,所以它是男尊女卑的翻版,男女仍然不能平等平权,所以“贤母良妻”和女权没有丝毫联系。
要对国家尽义务,具有女国民之精神,就要彻底废除贤母良妻的教育方针。因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批判“贤母良妻”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其尖锐对立的女国民教育宗旨,这是一种着重于国民义务的女子教育思潮。
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曾大张旗鼓地宣传女国民教育思想。燕斌在《中国新女界杂志》发刊词中反反复复地强调:“本社最崇拜的就是‘女子国民’四个大字,本社创办杂志的宗旨虽有五条,其实也只是这四个大字,本社新女界杂志从第一期以后,无论出多少期,办多少年,做多少文字,也只是反复地解说这四个大字”〔16〕。
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女学,都确定了女国民教育宗旨。蔡元培办的爱国女校,三易章程,但都是以“铸造国民为目的”〔17〕。开设课程也是为了造就女国民。
苏苏女校号召女学生“注重兵操,练习体魄,提倡尚武精神”〔18〕。留日女学生组织共爱会也以“使之各具国家之思想,以得自尽女国民之天职”〔19〕为宗旨。她们又编写女国民歌,“二十世纪大汉女国民,激昂慷慨赴前程,觥觥自由魂,铁血作精神……”〔20〕向社会广泛宣传。
通过女国民教育,使妇女成为“高尚纯洁完全天赋之人,摆脱压制自由自在之人,思想发达具有男性之人,德性纯粹模范国民之人,热心公德悲悯众生之人,坚贞节烈提倡革命之人”〔21〕,概括起来就是造就一位“健全体格,完全人格之女国民”〔22〕。
女国民教育思想是军国民教育在女子教育上的一个方面。通过教育手段,使妇女具有国家、民族的观念,为社会尽最大的义务责任,成为真正的英雄豪杰,使贞德再现,玛利侬重生。
20世纪初,觉醒的妇女积极投入到拒俄运动,抵制美货,收回利权等运动中去。辛亥革命时期又有更多的女学生从事暗杀,运送武器活动。武昌起义后,又掀起妇女参军的高潮。
女国民教育思潮把做个国民看成是女子唯一神圣的责任,却忽视了女子独立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女子是母、是妻的本分,这种义务在做好一个国民外,也是不能推卸的。女国民教育思潮,也不能说是完美的。
女国民教育思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为了解决资产阶级革命的问题,所以随着革命成功,这种教育思潮逐渐消失。辛亥革命后,女子教育又回归到“贤母良妻”,把“贤母良妻”作为女子唯一的人生目的。
三、男女平等教育
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妇女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也就是人格的解放。把贤母良妻作为女子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使妇女具有独立的人格。做母、做妻是女子的本职,但唯一的“贤母良妻”不过造成“一多知识之顺婢良仆,供男子之驱策耳”〔23〕。她们终身在家里,相夫教子,抚育儿女。生活上靠着男人,充其量不过是家庭一员,不过是男子的附属品,“缺乏人格的要素”,与独立人格没有任何联系。唯一的贤母良妻的教育方针,使“专制的余毒,制裁妇女的观念,更益加甚”〔24〕,妇女将永远是男性的俘虏,家庭的傀儡,社会的赘瘤。
“贤母良妻”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五四前后,女工的人数不断增加,那些在纱厂丝厂里面做工的女子,一天工作12小时,身体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异状,贤母良妻主义“是专替阔家小姐而设的”〔25〕,是“向时代开倒车”〔26〕。
女子是国家一分子,非家族所私有,非男子私人所有。所以胡适提出“超贤母良妻主义”。“我是一个堂堂地一个人,有许多该尽的责任,有许多可做的事业,何必定须做人家的良妻贤母才算尽我的天职,才算做我的事业呢”〔27〕。
超贤母良妻主义要求妇女具有“自立”的观念,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可以不依赖别人,自己能独立生活,自己能替社会作事。一句话: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的实现就是实行男妇平等的教育。贤母良妻的教育不是平等的教育。男女都是人,女子的教育既然是贤母良妻主义,那么男子的教育应该是“良父贤夫”,为什么男子还研究高深的学问?还参与政治?要实现独立的人格,“非打破这种女子知识不能与男子平等的教育制度不可”〔28〕。
男女平等教育,就是教育人格的平等。人格就是做人的条件。人群里的一分子,共有五条标准:①崇尚实际人格,不慕虚荣;②研究真实学术,具有世界眼光;③真诚热烈之心胸;④优美高尚之感情;⑤强健活泼之体格。这五条可概括为德育、智育、体育。首在体育,去掉缠足、穿耳恶习,注意卫生,参加体育锻炼,女子身体健康,人种就强健,国家也就随之富强。次在智育,包括一切知识学问,智能健全,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整理家务的能力。最后为德育,意志的自由,本能的发展,彻底废除依赖性。男子应有的权利,女子共有之,男子应尽的义务,女子共尽之,把女子培养成具有外而就业,内而治家的双重能力。女子教育,重在培养独立完全的人格,以体育为先,智育为能,德育为本,直接造成身心健全的女性,间接增进民族的素质,实现妇女的自身解放,最终使国家富强。同时把男女平等的教育方针归结为培养女性的独立人格,表明社会对妇女问题的意识及女性自身的意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男女平等教育高潮到来之后,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正式招收女生。这是我国大学男女同校的嚆矢,是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接着,其他学校也开始男女同校,全国教育机关一概为妇女开放。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从戊戌时期的“贤母良妻”主义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女国民”以至发展到五四时期“男女平等”的教育,这也就是国民之母——女国民——人的教育,经过三次大的社会变革,最终完成了对女子教育的探索。人的教育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教育,这个演变过程是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完成的。
注释:
〔1〕《时务报》第45册,1897年11月15日。
〔2〕《时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12日。
〔3〕《时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12日。
〔4〕《时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12日。
〔5〕《女学报》第2期,1898年8月3日。
〔6〕《严复集》第28页。
〔7〕《经元善集》第209页。
〔8〕《时务报》第25册,1897年5月2日。
〔9〕《女学报》第9期。
〔10〕《时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12日。
〔11〕《时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12日。
〔12〕林纾:《闽中新乐府,兴女学》。
〔1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85—186页。
〔1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第803页。
〔15〕《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第483页。
〔16〕《中国新女界杂志》第1期,第42页。
〔17〕张玉法、李又宁:《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1007页。
〔18〕《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史资料》,第306页。
〔19〕《江苏》第2期。
〔20〕《女子世界》第2年第6期。
〔21〕金一:《女界钟》。
〔22〕张玉法、李又宁:《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第577页。
〔23〕《新青年》3卷3号。
〔24〕《邵力子文集》上册,第191页。
〔25〕《星期评论》8号。
〔26〕《妇女杂志》10卷4号。
〔27〕《新青年》5卷3号。
〔28〕《妇女问题讨论集》,第172—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