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病人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护理干预的效果论文_李莉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 300480

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用于四肢骨折病人对其术后肢体肿胀康复的影响。方法 以40例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四肢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抽签法分组,接受常规护理的20例病人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的20例病人为研究组,比较疼痛评分及平均消肿时间。结果 干预前两张病人疼痛评分对比,无差异性(P>0.05),研究组病人干预后的评分(3.9±1.1)分低于对照组(4.8±0.9)分,平均消肿时间为(5.7±1.2)d短于对照组(7.1±1.6)d,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护理干预用于四肢骨折病人术后,可以减轻病人痛苦,缩短平均消肿时间,护理价值高。

关键词: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护理干预

四肢骨折是临床骨科多发性疾病,手术为该疾病的重要疗法之一。四肢骨折病人在采取手术治疗后,易并发肿胀、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且肿胀最为常见。术后病人一旦发生肢体肿胀,不仅给病人造成巨大的疼痛,还对病人的动脉供血等产生影响,延迟了病人骨折愈合,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病人影响较大[1]。护理干预是临床重要的护理模式之一,在临床疾病的干预中取得显著效果。本次研究以40例四肢骨折病人为对象,探究护理干预的作用效果,结果总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以40例四肢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参与病人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抽签法分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10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46.9±1.8)岁,肿胀程度Ⅰ级4例,Ⅱ级10例,Ⅲ级6例;研究组:男性10例,女性10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1.1±1.4)岁,肿胀程度Ⅰ级6例,Ⅱ级7例,Ⅲ级7例,参加病人资料数据对比分析,无差异性(P>0.05)。

1.2方法

所以病人入院后采取的治疗方法均为手术治疗,对照组病人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包括观察病人的体征、病情变化,对病人进行常规抗炎处理,适当抬高病人患侧肢体,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叮嘱病人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多摄入维生素多的食物,促进微血管循环改善等。研究组病人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护理干预,即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病人的伤口护理、心理护理、训练指导等,伤口护理方面注意是密切观察病人伤口是否存在渗血、渗液等,加压包扎,且不可过紧,如果存在渗液、麻木等问题,要重新包扎,对辅料定期更换,保证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的发生。心理护理:大部分病人担心预后影响正常生活会出现不同程度心理焦虑、烦躁等心理,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劝解,告知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向其介绍医生的丰富经验及以往成功案例,增强病人信心。训练指导方面:在训练前,可以对病人适当冰敷,以促进血管收缩,预防肿胀、出血的发生,此外,还可以固定时间对患肢用红外线进行照射,促进血液循环,训练主要针对患肢关节、肌肉等进行训练,初期从被动训练开始,幅度要小、强度要低,随着病人病情的康复,开始转为主动训练,指导患者将患肢处于功能位治疗所需体位,指导患者根据不同时期进行适当、有效的循序渐进功能锻炼,定期复查逐步恢复功能活动,防止病人肌肉发生萎缩

1.3指标及评分

指标:疼痛评分、平均消肿时间。

评分:疼痛评分的评估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在该量表中分数范围: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疼痛难忍,且随着评分的增加,疼痛程度加剧[2]。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计量资料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用(x±s)表示,采取t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

2结果

2.1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张病人疼痛评分对比,无差异性(P>0.05),研究组病人干预后的评分(3.9±1.1)分低于对照组(4.8±0.9)分,有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疼痛评分干预前后结果(x±s,分)

2.2病人平均消肿时间比较

研究组病人平均消肿时间为(5.7±1.2)d,短于对照组(7.1±1.6)d,差异性显著(T=3.130,P=0.003<0.05)。

3讨论

肿胀是四肢骨折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创伤性炎症反应导致,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在发生炎症反应时,渗出性炎症易增加血管扩张性、通透性,导致血管内的细胞成分、液体等物质从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致使肿胀的发生[3]。临床大量研究均发现,手术对四肢骨折病人治疗后多造成肿胀的发生,延迟了骨折愈合时间,影响病人术后康复[4-5]。由此可见,在四肢骨折病人治疗期间,对病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病人术后康复起着不可忽视的效果。

四肢骨折病人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主要是针对病人的临床表现、肿胀症状等采取对症的干预措施,但忽视了病人心理因素对其病情的影响。护理干预在临床四肢骨折病人术后肿胀病人中应用,加强了病人伤口、心理、康复指导等方面的干预,且增加了对病人的红外线照射、冰敷等辅助治疗,护理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等特点,可以让病人从多方位、多角度得到干预,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本次研究对四肢骨折术后肿胀病人采取不同干预模式,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平均消肿时间比对照组短,取得十分突出的护理成效。

综上所述,四肢骨折术后病人肢体肿胀病人采取护理干预,病人疼痛症状改善夏显著,消肿时间短,康复效果好,护理价值高,可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智敏,张丽.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28):25-26.

[2]庞郁,何泽坤,江新梅.对四肢骨折术后发生肢体肿胀的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7):232-233.

[3]白芸.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2(3):102-102.

[4]吴再琴.护理干预在提高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康复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3):126-127.

[5]李尚容.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评价[J].养生保健指南,2017,12(20):128-129.

论文作者:李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  ;  ;  ;  ;  ;  ;  ;  

四肢骨折病人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护理干预的效果论文_李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