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小棉 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觉民中学 524076
摘 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来学习无限广阔的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措施,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分别从四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感训练的一些做法,从积累语感到应用语感,通过多样化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语言 语感 训练
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加强语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所必须认真履行的教学重点之一。那么,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语感训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首先是读出来的。根据学习语文的经验和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其实,在语言学习中,前人早已总结出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朗读是学生接受和领悟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也是理解词语、掌握语言最好途径,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课文中词语丰富,语句优美,用词用句精妙独到,尤其是古诗文,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还用精练的语言形式和声韵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都是非常好的语言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多品,积极创设读的情境,根据文体内容灵活选用多种形式深入地读,并注意朗读的层次性,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教学《沁园春·雪》,我设计用反复的朗读代替枯燥无味的讲解,整节课分成初读、研读、赏读、背诵四个阶段。初读阶段,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国雪景图的录像和声情并茂的范读录音,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接着安排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重点要求读准字音;而在研读阶段,则侧重要求读懂诗中内容,品味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划出朗读的节奏、重音等,为后面的赏读、背诵做好铺垫;赏读、背诵阶段则重视主旨的把握、情感的表达、意境的领悟和情操的陶冶,此时要注意读出文章内在的美。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间还综合安排了听读、个别读、齐读、同桌间互读、比赛朗读、 配乐朗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多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情味和旨趣,同时品悟到不同语境不同的语言表达。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积累了词汇,领悟到了不同的语境色彩,对于优秀的文章或片段,则要求学生做到熟读成诵,听听,读读,背背,符合语言的规律。多读多悟,受益无穷,学生在听、读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语言文字的组织规律,培养了语感。当文中的语汇、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储备和积累时,自然可以达到文思如泉、妙笔生花的境地。
二、揣摩造词炼句,增强语感
仅仅利用朗读背诵来培养语感还不够,教师还应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品味文中用词的艺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其义”又力求“究其义蕴”,可用增、删、调换、前后改动的方法与原句比较,让学生体味,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敏感性。如《春》中描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教学时可启迪学生琢磨:小草为什么是“钻”出地面?用“长、冒、冲”行不行?为什么又是“偷偷地”?换上“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嫩嫩、绿绿”改成“嫩、绿”不是更简练吗?学生讨论交流,用心读读前后的几句话,分别用“长、冒、冲”换下“钻”,用“悄悄地、慢慢地”换下“偷偷地”,再读读悟悟,体会怎样“出来”才能说成“偷偷地”、“钻出来”,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再作点拨。
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这样的句子语感内涵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觉察,我在教学时紧扣这个语感点,集中精力,重锤敲打,通过抓住这些重点词的品味训练,从词句的内涵、词义的引申、语音的意蕴等方面,多角度地让学生比较、体会,品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既明白了语意,也悟到了语言的情味。不同语境、不同的语言表达可以产生语象情境和语象联想,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想象和联想,发展语感
敏锐的语感是和生活的敏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他还说:“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切己体察,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通过“文字的桥梁”,达到作者的心灵,借助联想和想象,点爆头脑里储存的生活表象,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或者补充文章的实际内容,或者增加、印证作者的相同感受,或者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等等,直到自己的语感与作者的不相上下,也就深得文章的旨趣了。如教学《孙权劝学》,在把握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往深处拓展:“吕蒙是怎样读书的,文章没有叙述。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感受,以‘阿蒙读书’为题,口头创作,补充出阿蒙学习的小故事,填补文章的空白,看哪个小组补充得精彩。”学生在我的点拨下,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出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找借口推脱、不愿读书的吕蒙;对着书本抓耳挠腮的吕蒙;头悬梁锥刺股的吕蒙……一介武夫读书的情景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填补了课文留下的空白,再现了“刮目相看”的情境。又如,在《孤独之旅》的教学中,我这样启迪学生:“读书贵在感悟,也贵在联想,而作品贵在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讲述的是杜小康战胜自然与战胜自我的心理历程,文中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说出来听听。”学生畅所欲言,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孤独的体验,再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找引起我们“心弦共振”的语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里正是利用作品诱发读者进行联想和参与创造,点燃了读者追忆过去的情感之火,使作者与读者的感情熔为一炉,迸射出耀眼的火花。如能做到与作者共鸣,发展语感便水到渠成了。
四、说、写结合,提升语感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获得的语感不断强化,最后成为整体语感中的因素。尤其是要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首先,要培养他们爱说、爱表达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与生活相吻合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说,让学生想说、爱说,经常通过设计一些情境交谈、围绕一个主题演讲辩论、讲故事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说的情绪时,紧抓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用词用句的推敲比较。譬如提出:怎样说最好?怎样用词最贴切?这时,学生在脑海中反馈出学过的词汇、语句,逐一琢磨,也就是说把平时的语感积累学以致用,把积累下来的语言技巧运用到语言实践中,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操练自己的语感。
其次,会说,还要会写。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写作时创造一定的语言情境,在多写多练中操练语言、加强语感。例如写日记和仿写就是很好的训练方法。日记可以从小处入手,侧重细节描写,提高记叙和描写能力,以利于材料的积累。至于仿写,看到好文章,或是仿其立意、仿其结构、仿其语言表达的方式,甚至可以仿写内容,通过仿写把好文章内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学完新课后的“小练笔”,并且从提出写作要求到进行作文讲评的指导过程,都应从始到终引导学生把在不同的语境中学到的语言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字斟句酌,可以通过换词比较、品读比较等反复推敲,领悟语感,表达语感。最后,让学生凭借语感自行反复修改,坚持不懈地寻找、发现、运用“最佳”的表达,以达到在写作中体现自己风格的语言感悟力。
总之,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有赖于教师在实践中的摸索探讨,只有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语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08。
[2]孙亚杰 语感的本质探析.《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2003,06。
[3]高宝立 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1988,01。
论文作者:唐小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7
标签:语感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语文论文; 情境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