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魏源经济思想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二十年论文,思想论文,经济论文,魏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思想是魏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向来是经济思想史学者研究的重点。近二十年来,魏源经济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本文对此作一简要的概述,以期促进魏源经济思想研究的进一步繁荣。
学者们在魏源经济思想的成因和分期两个问题上已经达成了一致。认为魏源的经济思想一方面固然是他所处特定时代的产物,但另一方面,更与他的经历学术素养等有密切的关系。学者们也普遍认同以鸦片战争为界把魏源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除弊”为主,致力于漕运、盐政、兵政、河工等具体问题的解决;后期转向“兴利”,向西方资本主义寻求可资借鉴的事物,更多地反映了时代的动向。
但是,具体到魏源经济思想的内容及其评价,学者们的意见分歧还是相当明显的。易梦虹把魏源的经济思想概括为两个方面:发展新型的商业资本以富民富国的思想和重视货币财富的思想①;贺羽中把它区分为重商论、货币论、对外贸易论三个方面②;罗清河则从本末观、利弊观、奢侈观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③。当然,大多数论者还是从漕运、盐务、开矿、货币、对外贸易、“师夷长技”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彼此相异的观点。
一、关于“缓本急标”和“货先于食”的思想
论者们普遍认同魏源“重本”而并不“抑末”,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魏源对“末”“货”更加重视,明确提出了“货先于食”的观点。但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说魏源是致力于发展商品经济的?目前学术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大多数论者认为,魏源提出“缓本急标”的观点是着意于宣扬商品经济的新观念,他并且在具体经济实践中大力支持商品经济的发展。张磊等认为,魏源在漕运和盐政改革方案中主张借助于商业资本——“海商”“票商”的运作以兴利除弊,这种方案如果付诸实施必然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温床。④陈鹏鸣也认为,魏源一方面坚持“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水利建设,移民开垦;另一方面又突破了“重本抑末”思想的束缚,在漕运和盐政改革方面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对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⑤。贺羽中甚至认为,魏源提出“缓本急标”是要求国家把主要精力从单纯农耕经济中转移出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称此为魏源经济思想的一项重大飞跃。⑥
刘伟顺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缓本急标”“货先于食”的提法仅限于如何解决“银贵钱贱”这一货币问题,根本没有涉及到商品经济发展问题。因为,魏源所指的“标”“货”都只是指货币,而且这两个主张都有明确的前提“语金生粟死之训,重本抑末之宜,则食先货。语今日缓本急标之法,则货先于食。”⑦
二 货币思想
有三个问题存在分歧。
(一)对魏源反对发行纸币问题的评价。
1、胡寄窗持否定态度, 他认为魏源以一个具有一定世界知识的先进人物而盲目否定纸币,这和他在别的经济问题上的杰出见解极不相称,反映了他的思想的陈旧性。⑧
2、赵靖虽然也承认魏源反对发行纸币是不正确的, 因为他不懂得纸币是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在流通中是否贬值取决于它的发行量是否超过了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不过他认为应该充分肯定魏源这种主张对批判封建政权滥发纸币以掠夺人民的行为是有积极作用的。⑨
3、刘伟顺则对魏源的这种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认为王鎏等人提出的脱离金本位的“槠币论”在理论上是荒诞的,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只承认了货币的形式,而否定了货币的本质;再者,国家强制发行不兑换纸币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势力做坚强的后盾,而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没有能力驾驭货币的价格。因此,魏源起而反对正反映了其经济思想的成熟性和完整性。⑩
(二)关于“玉币”“纸币”问题。魏源在坚持货币本身价值规律的前提下主张兼行“古时之玉币、贝币,以估银币之穷”。对此,胡寄窗斥之为守旧复古。罗清河也认为是一种“货币复古主义”的落后主张。刘伟顺则认为魏源主张兼行玉币、贝币主要是从玉、贝本身的价值属性考虑的,同时也看到了玉、贝作为货币的缺陷,因而只是作为一种权宜救币的措施,并非全面恢复古代玉币、贝币制度。
(三)关于“仿铸西洋之银钱”的评价。赵靖认为这是一种有进步意义的主张,它符合铸币代替称量货币的货币发展客观趋势,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同时也能抑制外国货币在中国的流通。罗清河指出,虽然魏源提出“仿铸西洋之银钱”的主张有反侵略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鸦片战争以后日益深入的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实际上是无济于事的。
三 对“开采银矿”思想的评价
鸦片战争以前魏源企图靠禁烟消除白银外流的现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则着眼于从货币本身想办法,提出“采银”以为“浚银”之源;在开采方式上主张听任商民开采,反对官采。对此,学者们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1、赵靖认为, 民采代替官采的主张虽非魏源首次提出却证明了他重视商人作用、照顾商人利益的一贯态度。吴雁南认为,据此可以证明魏源已经开始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了(11)。刘学照进一步认为魏源重视“采金”以发展货源之利的主张实际上开了后来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的重商主义思潮的先河。(12)
2、石世奇则指出,抹杀魏源为巩固封建王朝的实际目的, 单纯强调它的主张是为了满足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不恰当的。(13)
四 “师夷长技”思想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从仿造火器、战舰到在民间设厂造船甚至于仰慕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这种“师夷”思想的性质是什么,对它应做如何评价?这也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在学术界大约有以下五种观点:
1、它是地主阶级士大夫向西方学习长技以爱国御辱的思想。 所谓师外夷,是指学习西方国家军事方面的长处,并不包括科技方面(14)。没有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也不可能达到要求学习新的生产方式以改变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的高度(15)。
2、魏源“师夷”思想的实质仍属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 但却显示了资本阶级思想倾向。王劲认为,《海国图志》50卷本对于如何师夷是相当模糊的,60卷本大大增加了对西方技术的介绍篇幅,从思想上倡导师夷进展到实际介绍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资产阶级思想倾向明显起来,到100卷本,他不仅重工商业,还由经济扩展到政治, 更多地羡慕西方民主政体,表现了其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昂扬(16),魏源已经开始注意到西方国家的工商业,他所主张向西方学习,不止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而且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工商业(17)。
3、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原本是为抵御外国入侵拟制的对策,但它在中国发生的作用却大大突破了其倡导者的有限的目的。丁传志和陈崧认为,魏源在写《海国图志》时规定的要向西方学习的只是其军事上的“长技”,他所看到的西方之长只在“西技”,还没有形成关于“西学”的认识;但“师夷”学说的提出具有行为标准意义的开放的文化观念的初创,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过渡的首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的最早形态,他揭示了崭新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文化观念,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名副其实的“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4、“师夷”思想的提出, 表明魏源已经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了。吴雁南联系到鸦片战争前在漕运改革中魏源极力主张以商代官,在《圣武记》中提出由商民开采银矿,认为他在《海国图志》中倡导创办新式工业企业就表明他已经开始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了(18)。李汉武甚至认为,魏源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的思想,是实业救国论的先声,也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自办民族工业的设想。
5、王自敏认为,魏源虽然突破了“重道轻义”的传统观念, 摆脱了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用机器生产,发展工商业;但是他始终抱定“其不变者道而己”、政治上跳不出“三纲”的藩篱,因此,魏源所主张的“师夷”思想实际上是封建君主开明专治论,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清政府,其结果只能是空想(19)。
收稿日期:199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