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伴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到来,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日益紧张。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掌握水资源概念及计算方法,生态用水、生态需水、生态缺水概念及相互关系,处理好水资源与生态用水量的关系,提高人们对生态用水量的重视程度,切实保护好利用好水资源。本文通过对水资源和生态用水量概念介绍,简要分析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和生态用水量的关系。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量;生态用水量
水资源规划是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与管理的基础和依据,通过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支撑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好水资源规划工作,必须明确水资源含义、分布、数量和质量,合理评价、分配和调度水资源,做到有计划地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需水量的研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为了实现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必须最优协调生态需水与经济需水之间的矛盾。做好水资源规划工作,必须明确生态用水、生态需水和生态缺水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明确生态需水计算方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1.水资源的含义及主要构成
广义的水资源指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的总量,即地球水圈内水的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指可供人们经常取用的、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得到恢复或补充或更新的淡水资源,是陆地上由降雨补给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水。通常所指的水资源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二者之间相互转化。
水资源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主要有系统性、流动性、可恢复性、调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和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社会属性主要有经济性、不可替代性和利害两重性。水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赖以生存的源泉。目前,可以通过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水资源进行获取,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做出贡献,并采取一定措施对水资源进行保护。
2.生态用水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1含义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有关生态用水概念的界定、类型划分和计算方法等基础理念均不统一,难以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应用。因此加强生态用水概念、分类、计算方法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迫切需要。广义的生态用水指维持全球水生态平衡所需要的水;狭义的生态用水指维持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主要包括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回补黄淮海平原及其它地方的超采地下水等。
生态需水是指在一定的生态保护、恢复或建设目标下,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其生态系统维持良好的稳定状态时所需要的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生态缺水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一般情况下,生态需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是生态需水大于生态用水,生态需水与生态用水之差称为生态缺水,生态缺水是需要人工补充供给的水量。
2.2计算方法
生态需水一般分河道内生态需水和河道外生态需水。河道内生态需水指为维系河流、湖泊、沼泽给定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需要保留在河道内的水量。河道外生态需水量指流域、区域范围内,实现给定的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需要人工供给的水量。
生态需水的计算应根据各种生态类型的需水特点,考虑不同保证率下的生态需水状况。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对生态用水进行计算。直接计算方式是利用某一个地区当中的某种类型的覆盖面积和生态用水定额相乘,要求目标区域的基础工作处于非常完善的状态,计算的重点是能够确切的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生态用水的定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天然植被的生态用水进行计算时,由于经验和相关参考数值的缺乏,可采用用间接计算方式,借助对潜水蒸发量进行准确的计算,能够间接的获取到生态用水的具体数值。某一个种类的植被在某个潜水位的面积、潜水的蒸发量和植被系数相称,作为生态用水的数值,间接计算方式通常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被广泛使用。
3.生态用水量与水资源量之间的关系
生态用水量的计算方式采用直接计算的方式,计算中将大气降水量去除,如果数值为正数,则需要占用生态用水当中的一部分;如果数值为负数,则取生态用水为零;把河川径流量作为水资源量计算工作的基础。
3.1 水资源量的计算
计算水资源量时,核心内容是计算基础天然生态用水形式下的天然径流量。某一个特定的目标区域,可以把一个阶段的平均值当作大气降水的主要因素,形成一个固定数值,在天然的形式之下,蒸发的水分需在水资源中去除,天然生态用水属于有效蒸发的水分。所以在狭义的水资源量当中,并不包含生态用水量。
3.2 重视人工生态用水量在水资源中的价值
生态用水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人类的社会行为,需在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发展的前提下,对人工生态用水进行合理的配置。在从事水资源规划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明确水资源的性质,特别是水资源的生态性。
4.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量的设计对策及原则分析
4.1 加强水资源保护及宏观规划
水资源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合理有效的均衡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量的关系,管理部门应注重加强水资源保护及宏观规划。从普及水资源保护知识、强化污染治理、建立水资源安全保护机制和处罚制度等方面加强水资源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安全性,以及后期生态用水的安全性。分析和保障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量之间的均衡性,落实水资源的宏观规划,也是主要的改善对策,从建立区域性的用水系统、完善灌溉系统、建立地下水保护系统等方面采取措施。
4.2 落实水资源规划设计应用的可持续性
水资源分析和应用具备一定的循环性,通过在植物、动物、空间之间的循环转变,达到生态平衡的稳定发展,形成一定的可持续效果。分析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量的协调发展时,可持续性发展成为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落实水资源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水资源管理部门从水源保护、供水系统优化建设、生态保护、用水协调、合理开发等方向进行发展,降低水资源规划设计中产生的资源浪费、资源污染和不合理开发等现象,确保区域水资源规划设计应用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
4.3 以水资源量为基础,实施差异化的配给制用水制度
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之间存在一定的循环性,但整体分析循环周期较长,因气候、工业发展、消耗控制等方面的原因,循环存在不可控性。实际发展中为保障区域用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水资源规划中应以已开发的水资源量,进行生态用水的配给应用;根据区域气候环境现状、生态用水需求量、水资源的循环补给量进行差异化的宏观配给控制。规避因水资源量不足,生态用水过多,造成的环境恶化、干旱、用水困难等不良现象,确保区域用水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实现水资源规划设计的良性发展。
结束语:简述了水资源规划工作当中正确计算水资源量、生态用水量及均衡二者间的关系的重要性;简述了水资源的含义及主要构成、生态用水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分析了生态用水量与水资源量之间的关系;简述了水资源规划中水资源量与生态用水量的设计对策及原则分析。水资源规划工作中,采用恰当的方式对水资源量和生态用水量进行计算,对于加强我国水资源管理和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为水资源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的实现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沈国芳,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杨志峰,崔宝山.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方法和实践[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
论文作者:刘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水资源论文; 生态论文; 用水论文; 用水量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计算方法论文; 区域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