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音系学的声调表征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征论文,声调论文,理论论文,音系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声调表征是近年来生成音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早期生成音系学声调研究的重点在于把变调规则公式化,从变调规则的公式化转向现在对声调的表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在的生成音系学家普遍认为变调规则所采取的形式是声调充分表征的自然结果(Chen,1996∶22)。Yip (1995∶477)提出创立声调表征理论的标准是:(1)它能概括自然语言的对立声调和自然类所有而且独有的特点,(2 )它可以自然地表述声调的音系规则和历史演变。
最早在生成音系学框架内对声调进行系统表征的是Wang(1967),之后有Woo (1969)。可以说这两人是用区别特征矩阵线性表征声调的代表。Goldsmith(1976 )在研究非洲语言的声调问题后提出声调与音段应分属不同音层的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 Yip (1980 )首先将Goldsmith 提出的这一非线性音系学理论全面运用到汉语声调分析之中,提出了声调的非线性表征模式。继之,声调表征理论在Yip(1989 ),Hyman(1986,1993),Bao(1990),Duanmu(1990,1994)等中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了能更好了解生成音系学声调表征理论,促进汉语的声调研究,本文拟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声调表征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二、调级的数量与平调的音系表征
在介绍表征平调方法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语言里到底最多有多少具有区别意义的平调级?Maddieson(1978 )提出“一种语言的声调可能有多至五个调级的对立,但不可能再多了”(见中译文253页),并指出某些语言里确实有五个调级。但郭锦桴(1993∶120 )指出,从他们所掌握的汉藏语言材料看,“平调调高的区别最多分为四级,尚未发现有五级调高”。Wang(1967)对世界上各种声调语言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实际语言中五级平调极为罕见,并认为五级音高是音高等级的最大值。而Hyman(1986)列举了几种语言里平调的数量, 指出至少有四级平调需要表征。Yip(1980,1989 )提出表征四级平调的特征架构模式,认为四级已足够进行音系分析。目前,语言里有四个对立的调级已为语音学家普遍接受,对语言里有没有五个调级尚不能达成一致的看法,但也不能否认五个调级的存在。
Wang( 1967)和 Woo(1969)提出了表征五个调级的特征系统。Wang(1967)在所提出的七个二元区别特征体系中有三个是用来表征平调:[±高](high),[±央](central),[±中](mid)(注:除这三个表征平调的区别特征外,还有四个区别特征:[±曲],[±升],[±降]和[±凸]。)。据此,五级平调可以表征为:
(1)
11
22
33
44
55
高 ---++
央 -+++-
中 --+--
(注:这里的数字表示的是Chao(1930)所使用的五度制标调的调高等级,1是最低调,5是最高调。)
Wang(1967)的声调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他第一次将汉语的声调研究与普通语言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用当时只用于分析音段的区别特征理论分析声调,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声调跟音段一样也可以用二元对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这大大促进了声调的音系分析和解释。
Woo(1969)的声调特征体系酷似Wang(1967)的特征体系。 她认为曲折调是平调序列,因此她的体系中没有曲折特征,只有表征平调的三个区别特征,即[±高](high),[±低](low )和[±调节](modify)。这样,五级平调可表征如下:
(2)
11 22 33 44 55
高 -
-
-
+
+
低 +
+
-
-
-
调节-
+
-
+
-
Yip(1980)将非线性自主音段音系学的理论用于分析声调, 提出了声调表征模式,所使用的是分属于两个独立层面的两个二元特征:即将整个音高域分为两半的调域特征[±上部性](Upper )和把上下调域分别再分为两半的调高特征[±高调](high),Yip(1989 )接受Clements(1985)和Sagey(1986)提出的特征架构理论, 又对她的这一声调表征模式进行了修正,提出调域特征与调高特征之间应是一种有层级的支配关系,并根据Pulleyblank(1986)的建议, 把[高调]改称为[提升](raised)。Yip的声调表征模式可表示为:
(3)
这里,调域与调高这两个二元特征相互组合可产生四个平调级,即:
(4)[+上部性],[+提升][+提升]
[+上部性],[-提升][-提升]
[-上部性],[+提升][+提升]
[-上部性],[-提升][-提升]
Bao(1990)提出的声调表征模式也可产生四个平调级,但Bao指出,既然声调在语音上是由声带完成的。那么可以认为声调架构是喉特征架构的下属结构。因此Bao 提出使用两个喉特征[紧]和[松]分别表示调域和调高。喉特征[紧]表示声调的音高层次,喉特征[松]表示声调在载调单位上的表现情况。他的声调特征架构见图(11)。
Hyman(1986,1993 )在研究非洲语言声调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表征9种平调的模式,Hyman的声调表征模式不仅可以用以表征声调,还可用以表征由语调等因素影响引起的声调调域的升高和降低。声调的三个基本调:高平调(H)、低平调(L)和中平调(M)用Hyman(1993)的声调表征模式可以表征为:
(5)
注意,Hyman 的这一声调特征架构中有两个结构节点:调根节点(Tonal root node)和声调节点(Tonal node)。两个声调特征(H 和L)可以联结到声调节点,也可以联结到调根节点上。联结到声调节点是产生平调的方法,如(5a和b)所示。如果H和L 两个声调特征同时联结到声调节点上去,就会产生中平调(M),如(5c)(注:(5c)中H,L的次序无对立性,两种表征方式均表示中平调(M)。)。联结到调根节点则表示声调节点上声调特征调域的提升与降低,例如:
(6)
a.降低调域的高调(↑H) b.提升调域的中调(↓M)
Hyman的声调表征模式与Yip(1989)的模式有所不同。其不同之处主要是:(1)在Yip的声调特征架构中调域层面和声调层面各自使用不同的特征标记,彼此不能相互替代;而Hyman 的声调架构所使用的特征标记H和L可用于两个不同的层面;(2)在Yip的声调特征架构中调域层面和声调层面各自只有两个对立特征,即[±上部性]和[±提升];而在Hyman的声调架构中这两个层面各自有三个对立特征, 即调域层面的0、H、L,与声调层面的H、L、LH(或HL),这样, 该模式便可表征9个平调级(Hyman,1993∶80)。
另外,Duanmu(1990)也主张区别9个调级, 但他与Hyman9个调级的声调表征方法不同。Hyman只是通过区分音高来实现表征9个调级的目的。而Duanmu将Halle & Stevens(1971 )最早提出的与音高相关的其他喉特征也纳入了他的声调表征架构,并指出如果语言的声调调级太多,单纯通过音高区别无法处理,就需要使用对立的调域,这种语言总是在表现为音高区别的同时在浊化性质上表现出区别。在Duanmu的声调模式中调域和塞音清浊是一回事。声调受音节首音(onset)清浊的影响,这一点可以通过考察汉语等一些语言的声调历史演变得到证实。Duanmu的声调特征架构与Bao(1990)的基本一样,主要不同是Bao的调域和音高节点分别是二元对立,而Duanmu的V/R (清浊/调域)和音高节点分别是三元对立,这样便可以表征9个调级。
三、曲折调的音系表征
曲折调是生成音系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对它进行形式表征在非线性自主音段音系学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形式表征曲折调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曲折调和载调单位。对于第一个问题,一般有三种处理方法:(1 )直接用曲折特征表征曲折调,如Wang(1967);(2)认为曲折调是平调序列,如Woo(1969),Goldsmith(1976),Duanmu(1990);(3)认为曲折调不仅是由平调序列组成,而且这个平调序列在调根层面上构成一个单位,即“曲折调位”(Contour Tone Unit)。持此观点的代表是Yip(1989)。对于第二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即认为载调单位是(1 )音节或韵音(rime),如Wang(1967),Yip(1980),Bao(1990)等;(2 )韵音中的音段或莫拉(mora),如Woo(1969),Duanmu(1994)。
Wang(1967)把曲折调作为一个独立单位用区别特征如[±升]、[±降]、[±凸]等来表征,并指出声调特征不应规定为音段的特征,而应把它看作是音节的特征。Wang在音系表征声调时注意到音节的作用,这在当时SPE(注:SPE是Chomsky & Halle(1968 )所撰写的《英语音系》(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一书的英文缩写。此书提出的音系学理论通常被认为是生成音系学的标准理论。)不承认音节地位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他首先用区别特征表征声调现象无疑是语音研究的一大进步,这使声调音系表征更具概括性和解释力。但Wang把曲折调看成是一个单位,用曲折特征表征,这显然很大程度上是受汉语以及中国传统曲折声调观点的影响。他的曲折调特征后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Woo(1969)否认曲折调的存在,认为曲折调是平调序列, 并摈弃了用于表征曲折调的曲折声调特征。Woo 还指出平调应为元音音段特征矩阵中的特征项,每个音段只可负载一个平调,所以由几个平调组合成的曲折调不可能出现在一个音段的短音节上,只能出现在数个音段组成的长音节上。短音节只可以负载平调,长音节才有可能负载曲折调。
Goldsmith(1976)研究了非洲声调语言, 得出的结论是非洲语言里的曲折调是平调序列,是声调层面上的声调特征与音段层面上的载调单位一对一联结后,多余的声调特征又联结到范域(domain)的最后载调单位上所形成的。
Yip(1980,1989,1995)接受了Wang(1967 )关于音节是声调负载单位的主张,同时也接受了Woo(1969 )关于曲折调是平调序列的观点,提出声调架构表征模式。Yip的声调表征模式区别了早先Pike (1948)提出的两类曲折声调:一类由平调序列组合而成的“合成曲折调”(composite contour),它是非洲语言曲折声调的典型特点(参见7a.);另一类是可以自由分布的,多见于东亚声调语言里的“单元曲折调”(unitary contour)(参见7b)。
(7)
(7a)中有两个调根节点,分别联结一个声调特征,即每个调根节点各支配一个平调,形成一个调丛(tone cluster); 而(7b )中调根节点支配两个声调特征,形成一个分支的单独调位(abranchingmelodic unit)。Yip 的声调特征架构可以清楚地区别开非洲声调语言和东亚声调语言。在调根层面上,非洲语言的曲折调是有两个调根节点的声调(见7a),东亚语言的曲折调则是只有一个调根节点的分支调(见7b)。
Yip(1989)所提出的曲折调位(CTU)的观点被Hyman(1993),Bao(1990)等人接受,但这种曲折调位的观点却受到了Duanmu (1990,1994)的批评。
Duanmu(1994)批评了汉藏语言中曲折调可以自由分布于非结尾音节上的观点,指出曲折调的分布与音节重量有关,认为声调范域等同于重音范域,曲折调只是可以自由出现在重音节词上,轻音节词的语言(如上海话)则并非如此。Duanmu(1990,1994)赞同Woo(1969 )提出的关于韵音中的音段是载调单位的主张,不承认音系底层存在着曲折音段(contour segment)或曲折调。Duanmu(1994b)指出汉语普通话的重音节带两个莫拉,每个莫拉带一个调,这样,一个音节就能带两个调,语音表层表现为曲折调,而在底层上海话的音节是轻音节,带一个莫拉,即带一个调,在连续话语中单词的本调常被删除。他还通过实验测定汉语普通话的每个音节平均时长(215ms )比上海话的音节平均时长(162ms)要长,以此证明汉语跟非洲声调语言一样, 曲折调是平调序列,载调单位不是音节,而是韵音中的音段(莫拉)。
概括目前的这些声调表征理论对曲折调的看法,可以发现它们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主要是它们都认为曲折调是由平调序列组合而成,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如何处理像汉语丹阳话中整个曲折调延展(spreading)这种声调现象。Yip(1989),Bao(1990),Hyman(1993),Chen(1996)等的办法是在特征架构中设立平调序列组合而成的一个单元曲折调位层面;而Duanmu(1990,1994)则通过将声调与音节重量相联系来解决平调序列一同延展这一声调现象。
四、声调特征架构及其表征方式
采用什么样的特征架构与运用这种理论表征各种声调现象是紧密相关的。换言之,声调的特征架构是建立在声调实际表现的基础之上,特征架构本身既是对声调现象的一种概括性的解释或表征,也是音系学家所认为的对声调变调的一种制约条件。
早期生成音系学声调表征方式(如Wang,1967;Woo,1969 )是线性的,声调的各种现象通过运用音系规则进行解释。例如Wang(1967)用声调特征将福建厦门话中几种循环变调情况概括成一条音系规则:
1976年,Goldsmith 创立了声调与音段彼此构成独立音层的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此后生成音系学进入多层次表征语音现象时期。Yip(1980)注意到调域在声调表征中的作用,提出将调域纳入声调表征模式。Yip(1989)受Clements(1985)和Sagey(1986)特征架构启发,提出了在架构中调域支配声调的观点(参见3)。Yip(1989)声调特征架构中表征声调现象的方式可概括为两点:(1)声调特征可单独延展;(2)调域延展,声调也一同延展,意即调域不能单独延展。Yip 的这一观点可以图示为:
(9)
Yip(1989)的这一声调特征架构与她(1980 )的声调模式有所不同。在Yip(1980)的模式中调域与声调特征之间没有层次关系, 调域可以单独延展。Yip(1995)在说明调域不可以单独延展时,认为Bao和Duanmu列举的证明调域单独延展的汉语武夷话和平遥话的实例说服力不强,难以让人信服,其中关于平遥话变调情况Chen(1986)已提出另外一种解释方法。因而,Yip(1995 )坚持她这种对声调延展限制性较强的声调特征架构,并且也得到了一些音系学家(如Chen,1996)的赞同。
Hyman(1986,1993)提出的特征架构跟Yip(1989)的基本一样,但同时坚持Yip(1980)有关调域可以单独延展的观点。Hyman (1993∶81)提出了声调延展可以产生几种声调的同化现象:
(10)
(10a)中前面莫拉上的L调延展到后面莫拉的声调节点上,把其上面的H调同化变成M调,即L H→L M。(10b)中前莫拉的L声调节点延展到后莫拉的H调根节点上,从而使后面的H变成一个单元曲折调LH, 即LH→L LH。(10c)是延展影响调域降低的例子,即L H→L′H。(10d)
─
类似于Yip的全调延展(见9b),前莫拉的L调延展到后莫拉上去,使莫拉的声调变为一个组合曲折调LH,即L H→L LH。
在现有的几种声调表征理论中,Bao(1990 )的声调模式表征能力最强,它允许几乎各种声调延展方式的存在。Bao 的声调表征模式是:
Bao的声调模式中c是一个分支曲折调位,它和r是一对姊妹节点,在表征声调过程中这两个节点的位置根据需要可以前后颠倒。具体的运用方法如下:
(12a)是声调全部延展,这与Yip模式所表征的调域延展,声调也一同延展的情况相同,它可用以表征汉语丹阳方言和长治方言的某些变调现象;(12b)是调域延展,这是Yip模式所没有的表征方式,Bao 提出它用以解释平遥方言中的变调现象;(12c )是在没有调域的情况下延展曲折节点的方式,Bao 认为它可用以概括镇江方言和温州方言连续变调的特点;(12d)是声调特征延展同化的方式。
五、余论
上面介绍了几种笔者认为有一定代表性的声调表征理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声调表征理论值得我们注意,如Clements(1983, 1989 )和Snider(1990)提出的声调模式等。声调表征理论是近年来国外生成音系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一些音系学家为达到概括解释声调的特性以及连续变调现象的目的,对声调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各种声调表征模式。然而,这些模式目前多是从声调的音高对立、音高曲线、声调与其他喉特征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声调现象进行解释的。Duanmu(1990)注意到音节重量、音节时长对声调的影响并力图在其声调表征理论中反映这一语音现象。林华(1998)批评了以往的声调研究只注重“纵向”的音高,忽视“横向”的调长,提出一个汉语实足声调是由三个“调素”组成的观点,并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汉语普通话连读变调的音系分析之中。这些新观点、新方法无疑是生成音系学理论不断发展的标志。
利用生成音系学的声调表征理论研究汉语声调的文章很多,但研究者多是在国外的一些中国学者(有关这方面的介绍可参看王嘉龄,1994)。笔者希望本文的介绍能有助于国内学者了解国外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积极参与汉语声调音系描写和表征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1998年11月19日;本刊修订稿,1999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