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开发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开发研究

张海燕[1]2002年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用而生的一门新型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与传统学科课程完全不同的,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独立的课程形态。谁来教、怎样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力量在在职教师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但面对全国庞大的中小学学生,培训教师的数量远远不够。小学教师教育的目的是为小学培养输送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师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教师教育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能够指导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合格师资的有效途径。为此,本人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4—2002年所有中文教育类期刊进行检索,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文章一共有57篇,但涉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养的文章几乎没有;有关“教师教育”的文章中,涉及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养的文章只有一篇。但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的实施,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素质是制约课程发展的瓶颈。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呼声越来越大。2002年6月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开题。此课题把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问题放到了重要位置上,目前正在组织各类师范院校的力量进行研究。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全国正处在起步阶段,在西部省市尚处于空白。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在于:1.从理论上阐明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与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关系,确定了小学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发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论。2.制定了小学教师教育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并将此策略应用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其他师范院校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可操作的模式和值得借鉴的经验。3.本课题的研究对基础教育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的重要意义。 本课题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第一部分:对国内外小学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状况作了综述。 从国内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正在成为现 实的需要和趋势。 第二部分:对小学教师教育中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了界定,小学教师 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是一种基于师范生职业特点、密切联系师范生自身生 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以学生感兴趣的各类综合性、现实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师范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指导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为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同时阐述了在小学 教师教育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有利于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有 利于师范生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有利于师范生多元知识结构的构建和终身学习 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问 题意识和科研能力。 第叁部分:研究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与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关系。小学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是小学 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小学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应以指导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重要目标。在某 种程度上,小学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 教法”的性质。小学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一定会促进小 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反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会不断地向小 学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问题和挑战。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第四部分:给出了在小学教师教育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观念的 转变是先导,课程开发管理体制是保障,师范课程改革是前提,开展教师校本培 训是关键,提供必要的支持是条件。 第五部分:总结了乌鲁木齐师范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改实践。通过教改实 践证明,在小学教师教育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是促进师范生 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型师资的 有效途径。

陈思[2]2017年在《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口结构及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形成了县域内多民族文化多元并存的状态。其辖区内走读制的县直属小学C小学、半寄宿制的民族小学M小学和寄宿制的乡中心完小H小学开展的多元文化教育既存在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不少迥异之处。通过现状调查,发现在多元文化素养方面,叁所小学教师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且整体偏高;学生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M小学的学生最高、C小学的次之、H小学最次,但均高于全县整体水平。在对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理解上,叁所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之间均存在差异,但每所小学内部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观点较为接近,并符合各自校情。在对多元文化内容的选取上,叁所小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均将中华经典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作为重点,不同之处在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上C小学和M小学以西方文化为主,H小学则以周边国家文化为主,在校园文化的创新上也各具特色。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方面,叁所小学均形成了五大主要途径:一是以课程为载体强化文化认同,二是以兴趣小组活动为动力拓展文化技能,叁是以学校主题教育为阵地提升文化素养,四是以本地民族节庆为契机强化民族意识,五是以校园内部文化环境创设为助力营造和谐氛围。叁所小学的多元文化教育均形成了一定特色,也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特色主要表现为有的放矢,竭力打造多元文化教育品牌;百花齐放,全力促进多元文化教育发展;抓住契机,努力创生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其成效主要包括提升师生多元文化素养,深化其民族和国家认同;打破校舍藩篱,学校多元文化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彰显;促进文化传承与教育公平,维护民族团结、边疆和谐与社会稳定。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叁:就内部环境而言,是缺少专业师资和基础设施;就外部条件而言,是家庭、社区和政府部门尚未形成教育合力;就教育过程而言,是教师的供给和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相对重视活动形式而轻视文化内涵。究其原因,经济方面包括实际贫困而未能享受到政策照顾、大众传媒引发的盲目从众心理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方面包括不同民族差异性导致的“多元一体”整合的困难及主流文化和社区(村寨)不良文化的双重影响;学校方面包括现代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教师多元文化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及生活和精神的压力较大;家庭方面包括家长多元文化教育观念的误区及其对外来文化的防备和抵触;政策方面包括支持和扶助力度弱、评价标准体系较单一及应试教育的压力大。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多元文化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可按照“一体”教育与“多元”文化相平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协调、教育均衡发展与分层次推进相统一的发展思路,在政府层面将政策落实、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叁管齐下,在社会层面让社区主导、家庭参与、学校配合形成良好生态系统,在学校层面用师资锻造、资源整合、课程建设创新教育渠道。

张煜颖[3]2017年在《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式走向了国家,地方,学校叁级课程。叁级课程中的校本课程不再是从前上面下发命令,而是将权利转交在老师手中,使老师成为这次变革的主体之一。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理想的实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提升科研能力,从而不断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法,在自然情境下,以重庆市四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小学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多元呈现研究对象在专业成长历程,并对其反映出的共性特质进行分析、归纳,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校本课程开发帮助他们的专业成长。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总体思路,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四位小学数学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专业成长故事的叙述部分,包括四位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情况,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专业成长所获,所惑,所望,通过这四个故事叙述全景呈现四位数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中专业成长归纳总结。第叁部分是通过第二部分故事叙述,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体现,一般特点和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是在第叁部分的基础之上提出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与建议。第一、加强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研究,提高数学教师的科研能力;第二、提升教师的合作开发意识,共同成长;第叁、强化学校支持与管理。第四、课程专家参与,引领提升。

关静玥[4]2016年在《喀什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从个人、自然、社会叁方面选取与学生亲身经历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性话题进行探究,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相互作用,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从2001年提出以来,就被研究者广泛关注,不断地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探究,并取得了丰富成果。随后,该课程的实施现状也逐渐引起了一些教育实践者的关注。因此,调查和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不仅能够为课程的改进提供借鉴和参考,更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实施。本轮课程改革强调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因此在小学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尤为重要。西部民族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如何,喀什市作为我国最西部的城市,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本文选择喀什市的小学为调研对象,从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课程管理、课程具体实施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基于新课程赋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特征和价值来概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基础。其次,结合对“民汉合校”的问卷和访谈调查,进一步了解喀什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实施情况。发现喀什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已取得初步成效。第叁,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上也发现该课程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机制不健全、学校课程落实不到位、教师指导能力薄弱、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等几个方面。随后分析发现造成这些现状的根源有:教育主管部门对该课程缺乏重视,学校管理机制缺失,指导教师的课程意识落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不到位、缺乏社会的支持,等等。最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改进策略: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监督管理、更新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合理开发学校和地方性课程资源。通过这些相关策略以期能为喀什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

孟凡丽[5]2003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地方课程开发作为现实课程问题,将逐渐被认识、设计与实施。重新诠释“新课程”赋予地方课程的价值,摆脱对地方课程固有的、狭隘的、缺乏多维视野与现代课程理论透视的理解与定位,回应课程开发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选择科学有效的作为,实现其作为国家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好初衷,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本研究以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的探讨为例,力求阐释地方课程开发与运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以理论研究服务课程改革实践。 引论部分重点分析了本研究得以成立的理论背景,阐明了研究目的与价值,并就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地方课程开发现实扫描,是本研究锁定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走进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现场,发现纠缠在实践者脑海中无法理清的问题是:地方课程概念及其课程价值认识问题;地方课程开发机制问题;地方课程资源选择问题;地方课程的课程类型问题;地方课程开发的培训、保障问题等。以下几个部分,正是由此而来。 地方课程解读,主要对地方课程内涵及课程价值进行深刻分析与诠释。并将其视为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原则及指导思想层面的规范、课程开发的方法之镜。首先,通过对现有研究结论和地方课程发展历史的双重反思,重建地方课程概念,提出:地方课程是地方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为使国家课程体系更好适应本地区经济、文化、学生发展需要,以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为基础,通过统筹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力量,行使补充、调整、改编、拓展的权利而自主开发和管理的一类课程。其次,基于理论基础的分析,对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的价值进行多学科视野诠释,认为: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地方课程开发必将有助于处理文化与人、教育的关系,有助于充分认识并挖掘本土知识价值、传承本土文化;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处理一元化课程与多元化课程辩证关系;展示现代课程理论。 地方课程开发(一),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机制的现实选择。一是通过比较与分析,提出国外地方课程开发机制中存在共创、再开发、补充、桥梁四类模式;二是分析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中教育的特点及课程开发模式的利弊。提出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机制的现实选择,应以现有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的经验为基础,注意培育多层次、动态开放的课程开发机制系统;关注我国课程文化,使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机制的选择在一体与多元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继续保持补充开发模式,积极尝试“桥梁模式”,确保国家课程目标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各类教育形式中的有效达成。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稳妥开展地方取向的课程开发实验,逐步向“整合模式”、“共创模式”演进。在课程开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寻求新的最佳的平衡点和生长点,最终形成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机制多元并存的局面。 地方课程开发(二),从课程资源的概念、多元文化背景中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开发与利用叁方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微,提出:课孟凡丽:多元文化甘景中均方讲程开发研究程资源从本质上讲,是课程的重要组成因素‘课程资源的价值取决于被投入使用以及有赖于被使用的方式。课程资源研究不是试图去确定每一种资源如何影响课程的实施,或确定最佳的综合资源是什么,而是更加关注如何开发与有效利用的问题.因为文化展现方式的多样,多元文化背景中课程资源不仅仅停留在物化的载体中,更为丰富的是体现在由不同精神、价值体系所支配的鲜活的文化生活中,并以一种“民间”的形态存在。课程资源的普查、盘点、筛选要有教育学的策略和两个必要的规则.并且任何种类的资源只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并被看作资源为师生所用时,才能在教学中变得有意义.课程资源关键依靠改善学生、教师及学校领导对于资源的利用,增进资源用于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改善资源利用条件,才能体现其价值. 地方课程开发(叁),分析了课程模式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与特定的教育条件相适应、实现特定课程功能的一种简约化的课程表达形式。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独特的价值和课程资源特征,反映在课程结构上,需要进行必要的转换,形成独特的地方课程模式。首先,国外多元文化课程模式由平行式向整合式再向拓展式演进的历程,为我们解决课程领域体现文化的多样性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其次,在对地方课程科目本位课程模式阐释与批判的基础上,例举了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整合其他课程类型的“统合模式”,作为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模式. 教师与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首先探讨了多元文化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认为: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门学识和教育专业知能,还应摒弃狭隘的文化本位主义,具备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知识和专业能力,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回应文化差异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其次就我国现今多元文化背景中教师的?

于俊霞[6]2018年在《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学旅行是旅游和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实践方式,得到了各个地区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研学旅行作为新兴的教育方式,对培育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从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指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到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再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叁五”规划》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都为我国小学开发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和方向的指引。本研究通过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研究。首先,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认知、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目标、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实施以及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五方面对石家庄市区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目标、选择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内容、设计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构建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评价体系,以期开发出完善的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本论文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的创新点五部分内容。第二部分是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概述。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概念、基本理论、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进行分析。第叁部分是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以分层抽取的石家庄市区四至六年级学生及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及结果分析。第四部分是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结合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对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进行开发,开发从开发原则、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进行。第五部分是结论。整体概括了本研究的内容,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叶明葱[7]2008年在《重庆市民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民办学校教育,尤其是民办小学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却似乎一直为人们所忽视。民办小学教育是同样是我国基础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体现民办学校办学特色,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民办学校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民办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举措。从改革开放算起,我国民办教育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已经在理论上得到共识,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在实践层面,民办教育的发展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然而实际的状况是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们却仍然把目光集中在公办学校方面,对于民办学校的关注甚少。本文针对当前民办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选择民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研究主题,通过对重庆市民办小学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并对影响民办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诸因素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民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以及实施要求,以期为广大的民办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全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阐述了选题缘由、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现状与不足,以及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民办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概述。通过相关概念的辨析及不同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总结出本文对于民办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并论述其对民办学校发展的意义。第叁部分,重庆市民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问题。概述了重庆市民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其内在的原因。第四部分,影响重庆市民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分析。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为基石,从民办小学校内部、外部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其校本课程开发的诸多因素。第五部分,重庆市民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现及策略。基于民办教育的特殊性质及现状,探讨了重庆市民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实现机制,并对于重庆市民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思考。

贺新宇[8]2016年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我国56个民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上长期共存、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共生共荣、和谐共处,其经长期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尤其是多样性发展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层面,为探寻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教育传承提供了难得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样本。同时,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民族教育与国家安全的现实挑战与我国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又对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基础上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论文试图从教育与文化两个纬度,围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目标进行跨学科的民族教育问题的综合研究,认真厘清这些关系的特征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一个充分体现多元文化时代特色、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系统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理论体系,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理论。全文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元”与“教育和谐”的基本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充分汲取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和谐教育理论、我国古代“和合论”与当代多元一体化教育等理论的营养,比较、借鉴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与和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借助国内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要样本,在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现状和民族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等各种非和谐现象及其成因,指出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学校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所存在的文化多样性缺失、主流文化中心倾向和少数民族儿童失学、辍学与学业失败问题、文化认同迷失问题以及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客观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一系列实践策略和建议。作者认为,民族地区和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到中观的和谐学校建设再到微观的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等多个层面去整体建构。就宏观层面而言,民族地区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教育并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此,需要从政策制定、教育立法、资源配置、教师交流、监测评价、优化布局等层面,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努力实现;就中观层面而言,从民族地区学校和谐文化建设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从基于文化理解的多元和谐的课程设计、实施到尊重差异、合作共享的课堂教学生态、切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民汉双语教学的开展以及拥有跨文化理念与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是和谐学校建设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再从微观层面而言,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理想目标,而基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不同民族的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多元文化相应知识、拥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同时,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辩证取舍、美人之美、和而不同之观念和消除偏见、歧视的情感、态度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价值观,获得相应的消解文化冲突的社会行为技能,从而在享受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的普遍繁荣与和谐共处。为此,论文对立足多元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地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问题、从民族文化认同到中华文化认同的多层次文化认同的系统建构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臧珊珊[9]2017年在《面向创客教育的小学3D打印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创客教育走进学校。创客教育融合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D打印所带来的“创客式”教育模式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式学习等思想为一体,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身兼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等多重角色,有选择的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甚至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在3D打印技术席卷全球的浪潮下,中国各地区中小学也开始将3D打印引入学校,引进课堂。但目前各小学3D打印课程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面向创客教育的小学3D打印教材匮乏、3D打印师资队伍难以满足需求、3D打印课程的开展深度不足等。本研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为出发点,研究符合小学阶段3D打印课程需求和契合设计思维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而设计并开发一套完整的小学3D打印立体化教材。该立体化教材包含小学3D打印教材、微视频教程、案例资源库,以及3D打印专题网站。课程以项目化、模块化的方式展开,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并结合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创意作品的设计与创作,最后通过小组展示、比赛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作品输出。该立体化教材将线上线下学习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途径,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该3D打印立体化教材经过一年多的设计与编写,也已经初步完成,包括:《小小设计师——3D打印创新实践教程》纸质教材一套,包含叁个章节,十二个案例模块,共计24540字;教材中所包含案例的微视频教程及拓展学习微视频教程;教材中所有案例模型及拓展资源模型源文件,每个模型包含叁种文件格式,可供学生进行修改、打印或直接打印;包含有在线课堂、学生作品展示、论坛等功能模块的3D打印专题网站。在此基础上,将该立体化教材投入到深圳市南山区海湾小学试用一学期。该立体化教材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套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学3D打印课程开展的需求,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为小学开展3D打印课程提供了一种体系化深度学习模式。项目式学习、思维导图、小组合作等的设计有效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提升,设计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即混合年级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学习模式将加大教师教学的难度,如何保证教学有序的进行,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本研究在线上线下一体化和教学模块设计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这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

王燕红[10]2011年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教育部在参照欧美各国和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程发展历史上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然而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却陷入了一种严重的虚无状态。而导致这种虚无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它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调查法和文献法等,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主要从以下叁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理论概述,依次对课程资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概念厘定。第二部分总结了走访调查中发现的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校领导及教师思想上极不重视、课程理念极其模糊、一线教师开发能力不足叁个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建立相关评价机制、教师教育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相关培训、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外部支持。第叁部分就如何更好的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提出一些对策,包括教师教育增加课程资源开发内容;提供外部支持,改善课程资源开发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保证课程资源开发方向。

参考文献: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开发研究[D]. 张海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02

[2]. 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D]. 陈思.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3].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张煜颖. 重庆师范大学. 2017

[4]. 喀什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D]. 关静玥. 喀什大学. 2016

[5]. 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 孟凡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6]. 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研究[D]. 于俊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18

[7]. 重庆市民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叶明葱. 西南大学. 2008

[8].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D]. 贺新宇. 西南大学. 2016

[9]. 面向创客教育的小学3D打印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 臧珊珊. 深圳大学. 2017

[1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 王燕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开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