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本短缺的原因与对策--130家国有企业资本状况分析_自有资金论文

企业资本短缺的原因与对策--130家国有企业资本状况分析_自有资金论文

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对130家国有企业的资金情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家国论文,途径论文,资金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资金紧张几乎成为目前一个时期以来的普遍现象,今年5 月以来,人民银行虽然大幅度降低了银行存贷利率和人民银行向专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企业的资金需求,但总体来说,企业资金紧张仍然是大气候。就这个问题,笔者近期对鲁西南某市130 家国有工商企业组织了一次资金调查分析。从调查情况来看,促使企业资金短缺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间相互拖欠仍然是资金紧张的主要因素

调查中发现,企业之间的资金拖欠仍然严重,且范围广,数额大。130家企业中,有106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欠欠人现象,最小金额2300元,最大金额1867万元。拖欠行业重点集中在物资流通行业和产品质量差、市场销售不畅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尤为突出。106 家拖欠企业中,平均拖欠时间为8个月,最长达12年之久,部分已成为死帐、 坏帐,平均拖欠金额占企业平均流动资金的36.1%,部分被拖欠企业,其金额几乎占到整个流动资金的80%以上,主要表现在产品滞销、赊销和加工、配件型企业。如一家零配件生产单位,为其他企业固定生产机件,由于机件供应企业较多,因此产品只有靠长年赊销,流动资金拖欠平均在1年半以上。另一生产重型挖掘机械的国有大型企业, 由于前几年盲目发出产品,轻视了货款回笼,造成了一千多万的外欠款难以收回。为了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现状,两年内企业又大量拖欠配套企业、配件企业贷款800余万元,造成许多小企业停产和转产, 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二、企业“三项”资金占用较大,加剧了资金紧张程度

“三项”资金占用指生产企业的在产品占用、产成品占用和发出产品占用。流通企业则表现为库存商品占用。许多企业的“三项”占用已远远超出了企业最大承受限额,大量产品、商品积压,形成资金沉滞和严重浪费,加剧了资金的紧张程度。通过调查看出,企业“三项”资金占用,每年呈递增态势,其中有28家企业,“三项”资金占用3 年内平均以25%的速度增加,另有43家企业递增速度超过15%。形成“三项”资金占用大量增加的原因,一是企业盲目生产,产品质次价高,不被市场所接受;二是对市场畅销产品认识不清,部分消费品生产厂家盲目追求热销产品,产品缺乏超前性,一旦大批量生产,市场已趋于饱和。该市一家羽绒服生产厂家,由于产品样式总跟在别人后边, 缺乏创新, 1995年大批生产了1994年市场脱销产品,但是1995年底1996年初,市场又被新的样式所取代,造成一次性积压两万件:三是贷款回笼乏力,发出商品数额较大,但贷款回笼较慢,形成外欠;四是由于受原材料、煤、电等涨价因素影响,造成产品成本单位价格上涨,形成成本型占压过大。

三、投资超概算,流动资金挤占挪用现象严重

固定资产投资是一种需求在先、耗费在先而产出在后的经济活动过程,固定资产投资必须按一定比例,在企业资金、技术力量等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超过一定限度,势必造成挤占挪用。随着投资体制改革和深化,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权限的逐级下放,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热衷于搞固定资产投资,并作为扩大城市规模、增加企业后劲的手段。为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各地多头审批、越权审批项目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企业为争取项目,采取故意压低概算、频繁调整设计方案的办法,一旦项目获准,又想方设法修改设计方案,扩大项目规模,造成项目投资成倍增长,固定资金缺口加大。面对固定资金的短缺,又由各方力量逼迫银行增加项目贷款。由于目前银行取消了企业固定资金专户管理,资金混用的结果又常常造成企业固定资金不足由流动资金弥补的现象发生。该市1994年到1996年上半年,共审批、报批项目76个,其中已建成项目13个,在建项目28个,建成在建项目概算总投资2.9亿元,而实际项目投资全部超标。其中,建成项目超概算41.6%。在建项目估算也将超概算45%以上;也就是说,如果建成全部项目,还需拿出1.2亿元的固定资金,而这个巨大的资金缺口,将大部分由挤占挪用来解决。另外,项目建成后,还有更大的流动资金配套缺口无法解决,势必将造成项目“吃不饱”、“大马拉小车”等低效运转。

四、企业低积累高分配,自有资金严重不足

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领导人为了在职工中树立自己的“政绩”,或受短期承包行为的影响,不顾企业长远发展需要,不按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不提或少提企业自有资金,搞“福利主义”,吃光花净。企业收益过多地向个人分配倾斜,忽视自有资金的补充工作。130户企业中, 小企业自有资金比率平均为21.3%。中型企业自有资金平均19.2%,而大型企业,自有资金平均不到15%,部分企业甚至不足10%。自有资金补充与企业发展远远不成比例,个别企业甚至逐年下降。而大量的资金需求不得不长期依靠银行贷款支撑,不仅削弱了企业发展后劲,加重了企业利息负担,而且一旦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企业马上陷入半瘫痪状态。

五、企业生产经营粗放,资金占用数量大,经济效益不高

调查中还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产品仍停留在原材料型、半原材料型、粗加工型等高消耗、低附加值生产水平上。一些企业由于受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其他企业同类产品比,原材料消耗高、质量存在问题,很难在市场上竞争。还有一些企业只能生产一些技术含量差、质量要求不太高的产品。如该市一家电器设备生产厂,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电器设备生产的关键部位,只有依靠上海一家电器设备厂来完成,自己则生产原材料耗费巨大的设备外型,产品的材料费是关键部位的100倍,而实际价值仅有关键部位的1/50。类似这样的企业不占少数。这类企业虽然产品价值含量不大,但资金耗费惊人,又常常因受市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经营性亏损。

六、资金使用不集中,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管理缺乏科学性

有些企业虽然形式上成立了集团公司,形成了集团化经营规模,但在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集团内部企业争项目、争资金、经营分散、管理分散,造成资金使用效益的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四家集团化大公司有企业37家,但财务分散管理现象较为普遍,有些集团公司虽然实行了财务二级管理,但资金的使用上存在缺陷,表现在有的企业有大量富余资金,而有的企业却又缺少生产急需的资金。对一些大的开发项目,大的生产投入,很难形成资金合力,缺乏必要的相互调节。还有的企业,由于受安排子女就业,富余下岗人员出路等因素影响,各种衍生经济实体较多,形成分吃资金、均衡用力的现象,使企业生产的重点部分却缺乏资金。

七、部分企业由于受银行向集约化经营转轨的影响,得不到银行支持或被釜底抽薪

由于银行经营思路的改变,特别是1995年以来,一些专业银行改变贷款投向,由普遍用力改变为重点支持电力工业、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重点系统。许多小企业得不到生产经营中的必需资金,这其中包括一些经济效益好、产品有市场和有发展前景的小企业。从调查中可以看出,85个小企业1993年企业贷款占企业全部流动资金的76.3%,1995年底下降到34.1%,到1996年6月末仅占12.7%,这其中还包括往年未到期贷款占用。85家小企业1996年从国家专业银行取得的流动资金贷款总额不到300万元, 而被以种种理由抽掉的流动资金贷款却高达1000多万元,由此形成了小企业资金缺乏的又一原因。

八、资金流失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表现在大企业尤为突出

部分企业受传统的家大业大思想影响,生产经营中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大额开支无计划,各种坏帐、呆帐损失较大。如该市一家化工企业,每年因跑冒滴漏就造成50万元的资金损失等。

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不是单纯资金供应不足造成的,而是由种种复杂原因复合形成的。因此,在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上,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定式,应因时因势,一企一策,对症下药。但就共性问题,笔者谈几点粗疏陋见:

一、完善企业经营责任制,将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纳入企业政绩考核内容

通过清产核资,彻底盘清企业家底,挤掉各种水份,清查出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占用的资金数额及各个占用比例。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流动资金比例管理办法。并据此制订每个时期的调整计划,使之尽快达到比例要求,达到投入产出的最佳比例。就目前企业存在问题而言,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尽快清收企业外欠,减少无效占压和潜在风险。对因产品质量不高市场销售不畅所形成的企业外欠,要坚决予以限产,压产和转产,严防积压和外欠的无限扩大;二是积极调整资金占用结构,对仓储占用较大、生产过剩而严重影响流动资金需求的,要积极组织促销,加速资金回笼和周转,必要时宁可保本销售、低价销售,甚至是赔本销售,也要保证资金的及时回笼;三是要不断拓展市场,努力寻找新的更多的销售点,力争将仓储资金压到最低限度。政府及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政绩考核,要把企业资金比例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此来促进企业不断优化资金结构,克服片面追求产值、利润和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自有资金管理体制,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要把企业自身积累工作当做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千方百计抓好自有资金的积累工作。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有资金偏低较为普遍,这一现象虽然一时难以改变,但在企业发展规划中,要科学划定自有资金每年的增长比率,尽快达到不低于30%的标准。对承包、租赁经营的企业,更应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予以严格考核,以防承包、租赁期内老本吃光花净。各级金融部门在资金贷款中,也要严格遵守金融法律法规,对自有资金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不予贷款。对企业自有资金的考察,要严格准确,剔除水份,严防企业弄虚作假。

三、严格固定资金、流动资金的使用界线,新上项目必须多级把关,严防挤占挪用

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各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项目申请,必须层层把关严格审查,从项目的长远市场,到资金的具体落实;从企业的实际能力,到项目投产后的流动资金来源,都要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同时,除特殊情况外,要严禁企业立项后修改、变更和追加投资:对两项资金不落实和超出企业承包能力的项目,不论是否设计科学和有无发展前景,一律不予批准。根据《贷项通则》规定,申请中、长期贷款,新建项目企业法人的所有者权益一般不得低于项目所需总投资的25%。根据这一原则,企业提出项目申请,必须首先通知有关银行,企业的项目审查、评估、考察论证,整个立项过程必须始终有银行参加,严防资金不落实而“先斩后奏”。要建立科学的制约机制,可由省属或中央有关部委直接分管,严防借上项目之机搞地方主义、本位主义,争项目,争资金、争规模,严防地方项目与中央精神、大的项目相违背和相抵触,将不成熟的项目消灭在萌芽之中。同时,建议恢复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分户管理的办法,由银行行使权力,严格监督企业固定资金的使用。对企业挤占挪用流动资金搞项目建设的,有权及早收回发放的贷款,促使企业严格按照建设计划使用资金。

四、建立科学的集团资金统一管理和使用体系

成立企业内部银行,内部银行是集团公司的资金使用和资金调度中心,实行资金统一使用合理调节。对一些大的项目大的开支,必须经核算中心进行科学论证。集团内部企业设有外部银行帐户和内部银行帐户,对外行使企业权力,组织生产经营和企业间的业务交往;对内可将多余资金存入或申请内部银行贷款,既有集约化管理,又有一定权限的自主经营。对一些科学性可行性项目,可由集团公司出面申请、组织资金和建设,重点进行资金支持,坚决克服资金使用散乱和彼富此缺的浪费现象。

五、对一些债务沉重、发展困难、高耗低效企业,区别不同情况,合理组织承包、租赁、股份制改造、联营、合并、兼并、合资和有偿转让,为企业寻找新的契机和发展出路。各级政府、企业主管部门和银行。要积极当好“红娘”,为企业的平稳过渡牵线搭桥。要根据企业的优势有目的的进行选择,切忌“拉郎配”。

六、适时适度增加贷款投量,解决企业急需

各家银行在保证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同时,要拿出一块资金来,适当适量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支持方法。对一些“三项”资金占用过大、资金配置不合理企业,要积极帮助盘活存量,压产压库,优化结构,使之腾出一块资金;对资金相互拖欠数额较大影响企业周转的,要发挥银行协调的优势,注入启动资金,积极帮助清欠,达到投一点活一片的效果;对产品有销路、有市场、有长远发展前景但资金暂时困难的企业,要重点予以贷款支持,使之尽快发展壮大;对产销两旺效益较佳但发展后劲不足的企业,要积极帮助扩大规模,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生产换代产品,提高价值含量,实现企业腾飞。

解决企业资金紧张是一项系统、联动工程,只要充分依靠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齐心协力努力工作,相信一定会得到很好解决。

标签:;  ;  ;  ;  ;  ;  

企业资本短缺的原因与对策--130家国有企业资本状况分析_自有资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