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 构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试论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战略思想。然而,这些年来“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却比较严重地存在,精神文明建设被当作“虚指标”、“软任务”,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精神文明建设未构建起科学可行的考评机制。因此,笔者认为,要使精神文明建设真正硬起来,当务之急是要构建精神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构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机制势在必行
构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机制,是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使软的这一手真正硬起来的迫切要求。
多年以来由于从上到下都没有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办法,许多地方在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时,要么单纯考核经济指标,要么考核精神文明建设也只好打印象分、感情分,使考核硬不起来,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这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导向,即经济工作有成绩就能得到表扬、奖励、提拔,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绩如何,无关紧要,从而导致了“一手硬、一手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为条件,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基础,后者又为前者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历史发展到今天,经济和科学、技术、文化越来越紧地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精神文化资源。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质上成了人才的竞争,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其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上不去,经济发展就大受影响,而且没有后劲,即使暂时上去了,也会掉下来,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精神文明是一种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搞不清两个文明辩证统一的关系,搞不清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为了帮助人们认清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在行动上自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也为了纠正以往考核中的错误导向,从根本上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现象,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尽快构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机制,以形成一种新的正确导向,即经济工作没搞好要追究责任,精神文明建设没搞好同样要追究责任,从而引导全党上下各级领导干部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努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登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二、构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机制具有可行性
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自身的特点、功能和规律,它虽然不能完全象经济工作那样数字化、指标化,但通过努力,也能够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具体、比较科学的考评机制。
1.从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特点来看,构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机制具有客观依据。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我们考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也就是考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一个社区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水平,包括硬件建设和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能够量化考评的。硬件建设主要是指教育科学文化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阵地、媒介、场馆、设备,其数量、质量和达标率是能够设计有关指标,加以量化,进行考评的。同样,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能够设计有关指标,进行量化考评。
作为观念形态的精神文明,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考评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民主法律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诚然,人的思想道德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蕴含于人的头脑之中,但人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的思想道德总要表现出来,总会体现在人的言行、活动之中。所以,人的思想道德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不是抽象的、虚的。我们考评社区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可以根据思想道德的这一特点,通过着重考评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来解决思想道德建设考评的量化问题。因此,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考评,首先,能量化的要尽可能量化、指标化。其次,对无法量化的部分内容,则应尽量使之具体化,以增强考评的可操作性。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把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变成一件件具体实在的事情,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到实,由软到硬的转变,增强考评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再次,考评属于观念形态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还必须在尽量指标化、具体化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近年来,我国考核选拔干部方面,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民意测验、问卷调查、随机抽查等方法,越来越广泛采用。运用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解决思想道德建设难以量化考评的难题,还能大大增强考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来看,构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机制具有现实依据。
实践告诉我们,要真正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机制必须重点解决建立领导责任制,增加投入,特别是进行科学考评,以及把考评的结果与领导的提拔使用挂钩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回答是肯定的。首先,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对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强烈要求,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各级党委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检查。考核、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看领导物质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而且要看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绩和本领。这要作为对干部使用和奖惩的基本依据。”这一切,为解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包括构建精神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提供了极好的时机。其次,各地在领导现代化建设中创造出来的经济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整套考评机制,为构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机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样,同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许多方面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考评亦有相同之处,无疑为今天构建精神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经验借鉴。第三,张家港市“两手抓”的成功经验,说明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机制特别是考评机制,在实践中是完全可行的。从领导体制上看,能够把“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运用和推广到精神文明建设上来,形成“一把手抓两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并可以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设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和精简高效的办事机构,具体领导、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各地各单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从工作运行管理上看,能够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投入保障、监督约束等各项制度,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在财政预算中作出安排,并制定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建立各行业、各层次、各种范围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法规守则、道德规范和管理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包括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职能部门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从考核奖惩看,可以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作为衡量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领导水平和政绩的重要依据,并与其奖惩和提拔使用挂钩,逐步形成精神文明建设搞得不好也实行“一票否决”的制度,使“两手抓,两手硬”真正落到实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家港的成功实践,为构建精神文明考评机制提供了一个最有说服力的现实依据。
三、构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机制的主要原则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涉及各行各业,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建立起比较科学可行的考评机制,必须坚持和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考评和重点考评相结合,以重点考评为主。
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层次性、多样性,既有统一的、共同遵循的标准,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考评一个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力求全面、系统,又要注意避免繁琐、突出重点。所谓全面考评,就是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重要方面,包括领导体制、运行管理、投入保障、以及实际效果诸方面都要进行考评。所谓突出重点,就是要抓住重点内容、重点对象、重点行业。抓重点内容,就是要抓住考评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两个重点内容,尤其要考评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思想道德建设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它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抓重点对象,就是在坚持考评领导与考评群众相结合的同时,要以考评社区的领导班子为重点对象。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社区党政领导班子自身精神文明建设抓得如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本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抓重点行业,就是要重点考评那些掌管人权、财权、物权和执法权的部门,以及服务行业,尤其是带垄断性质的服务行业。这些部门和行业是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窗口,直接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它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可以直接影响整个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的重点行业。
2.考评工作量和考评实际效果相结合,以考评实际效果为主。
同物质生产、经济工作要讲究投入和产生一样,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存在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存在效果和效益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检查考评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往往把重点放在检查工作量上面,而恰恰忽视了检查这些工作的实际效果。这样的检查,久而久之,就把精神文明建设变成了一种不讲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显然,这与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完全不符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要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从这点出发,构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机制必须要从以往注重考评工作量转变到注重考评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效果上来。也就是说,要把考评的重点放在考评人的“两个素质”上来,放在考评人的优秀率、合格率和不合格率(负向效果)上来。只有这样,才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和本意,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过去那种劳民伤财、没有实效的形式主义作法,才能真正卓有成效地使精神文明建设一步一步登上新的台阶。
3.定性分析和定量考核相结合,以定量考核为主。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的统一体,一定的量表现为一定的质。要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认识它的本质,必须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中,我们要注意克服过去只注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的倾向,既要认真进行定性分析,更要注重定量分析。通过量化考核、随机抽查等定量分析,为定性分析提供基础。得出定性的意见后,还要进行量的分析,测出同一效果的量。因此,应该把能量化的应尽可能量化,难以量化的,则应尽可能细化,规范化,具体化。随着现代数学特别是模糊逻辑的发展,使得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增加了可能性,尤其是对精神文明建设这样一个非线性的、定义不清的、经常发生变动的系统来说,模糊逻辑是最为适合的。模糊逻辑是研究事物的隶属度问题的,这个隶属度指的是隶属一个事物的规定性的渐变过程,它允许多种多样的程度等级。例如:对于人的思想觉悟可以分为特优、优、良好、一般、次、差、劣,用0-6表示好坏的程度:劣=0,差=1,次=2,一般=3,良好=4,优=5,特优=6。这样使得精神文明中大量动态的不明确的(模糊的)信息、事物,如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政治、思想、价值准则、伦理道德、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能够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描述,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处理,从而得出比较客观、全面、科学的数据。
精神文明建设的考评,是一项实用性、导向性、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因此,基于上述原则,在制定指标时,要尽量避免抽象含糊,排除次要的无关的因素进入考评体系,要从成百上千的指标中,选择能反映精神文明特点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组成考评指标体系。笔者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应考核投入、运行和产出三大指标的23项内容。投入指标可考核资金投入和硬件投入两项内容;运行指标可考核领导体制和责任落实、考核奖惩两项内容;产出指标可考核思想道德、教育文化和环境形象三项内容。其中,思想道德方面可考核工作、生产(物质文明)以及国家任务完成情况;当年入党入团人数及党团员所占人口比例;治安处罚案件、违法犯罪案件,特别是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涉案人次、占人口比例;社会丑恶现象发生率;群众上访(来人、来信)率,群体事件发生率;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情况;城镇居民对安全感的民意测验结果;党员、干部尤其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立案数、受查处人数所占的比例;对党政领导班子民意测验的结果。教育文化方面可考核有文化(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每百人图书、报纸拥有数;广播电视覆盖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享受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人口比例,每个医生服务的人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环境形象方面可考核城镇建设规划布局、基础设施达标率;城镇秩序管理、环境卫生达标率;工业“三废”处理率;噪音达标率;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率。
总之,构建精神文明建设考评机制,强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考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变实,由软变硬,使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对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