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与结构偏差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换与结构性偏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性论文,偏差论文,经济结构论文,农村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和主要内容。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也正经历着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可以认为,没有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同样,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关键也在于工业化,并且工业化过程不单纯是经济增长的过程,而且也是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运用钱纳里的结构转换模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释了1978年~1997年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变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关系,揭示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工业化在农村经济结构变动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偏差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农村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特征

1.产出结构的变动特征分析

首先,从农村社会总产值指标看, 农村各产业所占比重在1978 ~1997年这20年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产值份额呈不断下降趋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农村工业的总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并取代了农业处于主导地位。这正是我国农村20年来工业化的主要成果。

其次,从各个时期来看,1987年之前,农业还在我国农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产值比重一直在50%以上。此时,农村工业化已经启动, 工业产值份额也在逐年上升, 与之相应的是农民收入也在上升。 1987年是一个转折点,农业产值份额首次低于50%,而工业产值份额由1978年的19.8%上升到1987年34.83%。这说明,在1987 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发生了显著变化。而1991年则是一个更为重大的转折点,农村工业产值份额首次超过农业产值份额。我国农村工业化经过十几年的量变终于发生了质变。紧接着的1992年,农村工业产值份额突破50%大关,首次在农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这里,我们把1991年之前这段时期称为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第一个阶段。之后,农村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开始在我国农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此时,农村的人均纯收入开始超过790元。1991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开始进入第二阶段, 农业和农村工业的产值比重又有了较大变化。 到1997年, 农业产值比重由1991年的46.1%下降到了23.40%,而农村工业产值则由43.5 %上升到了62.90%。 因此,可以看出90年代初期以来农村工业产值是上述趋势的加速期。

再次,在农业、农村工业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同时,农村中的其他非农产业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变化幅度远不及农业、农村工业变化大。1978年其他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为13%,到了1995年也只占18.63 %,1997年由于农村工业份额上升幅度大,这些非农产业又下降到13.7%。

2.投入结构的变化特征分析

我们知道,产出影响收入,收入制约投入,投入又反过来影响产出,但投入结构的变化不一定与产出结构相一致。根据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在1978~1997年这20年的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投入份额呈下降趋势,相反,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投入份额却在上升。这说明,在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一部分农业劳动力正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这也提高了农民的人均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不过,我们也发现,农业劳动力投入份额的下降极其缓慢,1997年比1978年只下降了18.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只下降0.99个百分点,整个农村劳动力投入结构因此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且,除了1987~1991年由于治理整顿,使劳动力的投入结构有些反常变化外,其他各个时期,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即农村建筑业和农村运输业、农村商饮业等其他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速度要明显快于农村工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速度。相反,农村工业产值的份额增长速度则要远远快于其他非农产业。对于这种结构性偏差,后面将会作具体分析。

二、农村经济结构转换程度测定与分析

在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特征作了初步分析之后,则要通过对产出结构与投入结构相互变动关系的考察,进一步探求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在关系和深层原因。要了解这一点,必须先对农村经济结构转换程度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构转变模型中关于农村经济结构变动程度的子模型为:假设农村第j产业结构变动率为μ[,j], 报告期和基期该产业份额分别为S[(t)][,j]和S[(0)][,j],那么,如果

μ=S[(t)][,j]/S[(0)][,j]2.1

则农村经济结构平均变动率μ即为:

式中,N为农村产业数,1表示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基准值,模型2.2反映的是报告年农村经济结构相对于基本农村经济结构而言的平均变动率。

运用模型2.1和模型2.2,分别测算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率与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率,结果见表1。根据表1,我们可以对1978~1997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作如下分析:

首先,从农村产值结构变动率来看,1978~1997年农村经济产值结构平均变动率为33.39%,说明这20年中, 我国农村工业化使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各个不同时期来看的情况而言,在1978~1983年间,整个农村产值结构平均变动率相对其他各个时期并不高,其中农村工业的产值变动率只有1.03,农村建筑业和农村运输业则高一些,农业和商饮业的变动率则低于1。当时, 我国农村各项经济改革刚刚起步,各项政策、措施正逐步制定和推行, 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1983~1987年间,改革的成效则逐渐体现了出来。其中,农村工业的产值份额增长了73%,农村商饮业也增长较快,产值份额增加了25%,农村建筑业、运输业、农业的产值虽有所增长,但产值份额有所下降。在1987~1991年期间,由于治理整顿, 各产业产值份额都有所下降。 而1991~1997年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农村工业产值份额比1991年又增加了45%,而其他非农产业的产值份额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对农村其他非农产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发展必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效地对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即农村工业的发展,使人均纯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对农村建筑业和农村第三产业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农业的产值比重继续在不断下降,但其产值的绝对值是在上升的。这也正是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

表1农村经济结构变动分析

农村产值结构变动率

部门及指标

1978~ 1983~ 1987~ 1991~ 1978~

1983年 1987年 1991年 1997年 1997年

农业 0.970.740.860.550.34

农村工业 1.031.731.251.453.24

农村建筑业

1.180.980.780.920.84

农村运输业

1.170.770.980.891.83

农村商饮业

0.941.250.931.241.37

农村经济结构平

均变动率(%) 11.537.816.54.6233.39

农村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率

部门及指标

1978~ 1983~ 1987~ 1991~ 1978~

1983年 1987年 1991年 1997年 1997年

农业 0.970.901.000.910.79

农村工业 1.101.350.891.191.57

农村建筑业

1.852.640.971.507.00

农村运输业

1.773.131.051.649.42

农村商饮业

2.293.971.081.8317.76

农村经济结构平

均变动率(%) 77.3180.6

6.6 23.21

430.5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计算。

其次,从农村劳动力投入结构的变动率来看,整个时期的总变动率高达430.52%。另外,各个时期的平均变动率起伏较大,如1983~1987年的总变动率达180.6%,而1987~1991年只有6.6%。但结构变动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相对量的变化,而不能反映绝对量的变化。1978~1997年的农村劳动力投入结构平均变动率这么高,并不能说明我国农村各产业劳动力投入结构有了重大改变。相反,由于我国原有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基数大,比例大,而其他产业原来相对弱小,劳动力投入少。因此,在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即使农业劳动中很小比例的剩余劳动力流出,由于绝对数大,也会对其他产业的劳动力投入结构产生很大影响。如1983~1987年,农业劳动力投入份额减少了近10%,则其他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投入份额成倍增长。相对地,在1987~1991年间,由于政策的原因,农业劳动力投入份额基本不变,则其他产业的劳动力投入份额也变动很小,平均结构变动率只有6.6%。 而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逐渐取代了农业,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促进了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中的大部分劳动力流入了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但我国农村的劳动力投入结构并没有随产值结构发生相应根本性变化。这正是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其中,固然有我国人口多这一基本国情,但更有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特殊的结构性问题。

三、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投入结构的偏离性分析

在分别对产值结构和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进行初步考察之后,我们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农村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因此,必须对这二者之间的深层关系进行考察。结构转变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三种分析方法。

1.结构变动相关系数分析法

结构变动相关系数测定的是产出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变动的相关关系。假设农村第j产业结构变动系数为r[,j],μ[0][,j]、μ[n][,j]分别代表第j产业产出结构变动率和投入结构变动率,则有

r[,j]=μ[0][,j]/μ[n][,j]3.1

那么,农村经济总量的结构变动相关系数为

表21978~1997年农村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系数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的相关系数

部门及指标

1978~ 1983~ 1987~ 1991~ 1978~

1983年 1987年 1991年 1997年 1997年

农业 1.000.820.860.630.43

农村工业 0.941.821.401.222.06

农村建筑业

0.630.330.200.610.12

农村运输业

0.660.560.930.540.19

农村商饮业

0.410.310.860.670.08

结构变动相关

系数(%) 65.251.477.988.93

55.7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计算

根据模型3.1和模型3.2,可以测算出不同时期我国农村经济产出结构和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之间的相关系数(详见表2)。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时期的农村经济产出结构与劳动力投入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很小。这说明,我国农村经济的要素配置与结构变动,在相当程度上是游离于其产出结构变动与总产出增长之外的。对于农业和农村工业而言,它们的产出结构变动都要快于各自的劳动力投入变动的速度,因而它们的结构变动相关率都较高。而对于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农村商饮业而言,其劳动力流入速度就要快于各自产值增长速度,因而表现出较低的结构相关系数。由此可见,在我国农村各产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因而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测定和分析。

2.结构偏离度分析法

通过劳动力投入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偏离度模型,我们进一步分析我国农村经济中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的变动关系。测定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的偏离度模型为:

d[,j]=I[,j]-ρ[,j]3.3

D=Σ│d[,j]│ 3.4

式中,d[,j]代表农村第j产业的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的结构偏离度,I[,j]和ρ[,j]分别代表农村第j产业的劳动力投入份额与产值份额, D代表整个农村经济的结构偏离度。根据这两个模型可以测算出各年的结构偏离度(详见表3)。

表3

1978~1997年农村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偏离度 单位:%

年份

农业

农村工

农村建 农村运

农村商 结构偏离度

业 筑业 输业饮业

(绝对值合计)

1978 21.11 -13.74-5.85-1.44-3.5345.96

1980 21.13 -13.38-5.57-1.41-3.3243.81

1983 20.80 -13.79-6.39-1.54-3.1045.62

1984 20.20 -15.84-5.06-1.74-2.9045.74

1985 24.71 -20.21-5.01-1.89-3.0054.82

1986 27.08 -23.26-4.40-1.92-2.8859.54

1987 29.58 -26.30-4.00-2.11-2.8364.90

1988 31.72 -29.62-3.34-1.96-2.8269.46

1989 34.11 -32.70-2.69-2.27-2.7274.29

1990 33.25 -32.75-2.27-1.98-2.4472.69

1991 36.41 -35.92-2.46-1.96-2.4279.17

1992 40.55 -42.32-2.48-2.02-2.4789.84

1993 48.18 -46.98-3.32-2.87-3.74102.97

1994 45.07 -46.94-2.46-1.73-3.4899.68

1995 49.00 -48.61-2.22-2.42-4.33106.57

1996 47.10 -48.69-1.52-2.52-3.72103.55

1997 47.51 -54.01-0.28-0.66-2.04104.6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计算。

库兹涅茨对59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结构偏离度是不断下降的。因为,劳动力结构的变动幅度明显快于产值结构的变动幅度,尤其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度大大快于其产值比重的下降速度。这也是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在对我国产业结构偏离问题的研究上,郭克莎先生经过测算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我国经济的结构偏离度不仅大大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而且其降低速度相对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来讲也是极其缓慢的。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农村经济的结构偏离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非常明显。这说明,我国农村经济中总体上的产值结构变动与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黄有加先生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各产业在产值与就业结构间必然要存在一些偏差,但一定范围内是正常的,称之为正常偏离度,在此范围之外应视为非正常偏离度。表4 是他估算的正常偏差与非正常偏差。从表4中可以看出,非正常偏离度在逐年上升, 说明劳动力投入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变异性在增加,而不是在缩小。对这一问题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表41984年以来我国农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

1984年 1990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总偏离度

45.0

67.6

95.1

95.1

95.7

正常偏离度 41.2

42.1

43.1

43.6

44.0

非正常偏离度

3.825.5

52.0

51.6

51.7

此外,农村中的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表现为负的数值较小的偏离度。其中,农村建筑业的偏离度绝对值逐渐变小,农村运输业和农村商饮业在起伏中缓慢上升。从表面上看,这种绝对值较小的偏离度是建立在劳动力投入的份额与产值份额都较低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我国农村人口中,农业人口一直占主要比例,因而我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购买力较低。而且,农村居民消费的自给性比重很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第三产业很难充分发展,也就不能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而提高农村人均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们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偏离度的扩大,主要是受农业和农村工业结构偏离度扩大的影响。其中,农村农业表现出正的结构偏离度的不断扩大。这是因为:农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投入份额虽然都在下降,但劳动力投入份额下降的速度比较缓慢,远不及产值份额的下降速度,则二者的差距即偏离度扩大。农村工业与之相反,表现为负的结构偏离度的不断扩大,即农村工业的产值份额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劳动力投入份额的增长。由此可见,农业与农村工业结构偏离度不断扩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产值结构的变动快于劳动力投入结构的变动。因此,从劳动力结构上看,我国仍旧像个农业国,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人数中占主要比例。回顾我国1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的农村工业产业结构与城市工业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即产业结构雷同。这就必然导致城乡二元工业化目标和二元工业化过程中对资金、市场和资源的争夺,导致农村工业的资本密集式发展道路。而且,从直观感觉上,乡镇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迅速走上资本密集型产业道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上述结论。因此,如何调整农村的工业产业结构,如何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战略统一起来,将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国当前乃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抑制资金对劳动的过早替代,从而使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的状况大大缓解。而城市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把握国际经济调整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加速我国工业的更新替代,根据比较优势战略,把大部分劳动密集度高、附加值低、产量大的轻纺工业移到农村,实现城市工业的高级化。

总之,在我国农村经济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结构性问题,这也是我国1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农村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结构问题,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3.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法

相对劳动生产率反映了产值结构变动与劳动力结构变动之间的相对变动关系。作为衡量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成熟程度,它也反映农村资源配置的状况和效率。其数学模型为:

e[,j]=ρ[,j]/I[,j] 3.5

式中,e[,j]代表第j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I[,j]和ρ[,j] (注:严格意义上应使用附加值份额指标,但由于我国统计资料不全,故使用总产值份额指标。)分别代表第j 产业的劳动力投入结构份额和产值结构份额。

表51983~1997年农村各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年份 农业 农村工业 农村建筑业 农村运输业 农村商饮业

1983 0.763.20 5.594.438.94

1984 0.753.23 3.242.974.49

1895 0.693.73 2.642.703.40

1986 0.663.81 2.272.443.05

1987 0.624.12 2.082.462.28

1988 0.594.47 1.872.292.72

1989 0.565.11 1.732.382.71

1990 0.585.26 1.622.312.47

1991 0.545.73 1.692.282.45

1992 0.476.44 1.672.282.35

1993 0.356.77 1.812.612.77

1994 0.376.53 1.541.862.46

1995 0.326.50 1.452.112.60

1996 0.346.45 1.282.062.33

1997 0.337.08 1.051.261.6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计算。

根据模型3.5测算出我国农村各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详见表5),进而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分析: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不断下降,原因与前面分析的一样,其产值份额下降速度快于劳动力投入份额下降的速度。农村工业恰恰相反,由于其资本密集式的发展,劳动力投入增长缓慢,而产值增长很快,因而其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农村建筑业、运输业和商饮业的劳动生产率则下降较快,原因是吸纳了相对较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这些产业由于受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制约,其产值份额增长较慢,即劳动力投入要快于其产值份额的增长。因此,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也是部门结构性效益下降的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要素配置失衡问题。

综上所述,结构转换模型所提供的三种分析法分析结果都表明农村产出结构与投入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偏差;从产出结构上看我国早已是工业国;从劳动力投入结构看,我国仍然是农业国。在农村工业化过程,注意与农村城市化结合起来,是其必然选择。

标签:;  ;  ;  ;  ;  ;  

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与结构偏差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