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财经大学300222
摘要:随着经济金融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市场对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且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急需高校金融专业教育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改革并构建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因素,急需加快高校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依据国际化金融人
才能力构成要求,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师资和培养体系等多个层面加强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金融;国际化;培养模式
一、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伴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国际化、一体化、自由化和网络化的步伐,各类金融机构对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充分说明了市场所需要的高质量金融人才不仅要具有创新、决策及管理能力,更应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能够很快适应国际化工作的实际需求。市场对金融人才需求的这些重大变化,给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传统的以培养学生基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以教为主的被动式教学培养模式显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积极推进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全新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二、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基本特征
所谓国际化金融人才,是指既熟悉国内外基本经济运行规律,又对当前国际通行的金融运行体制和机制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专业技能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预测,就其自身而言还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以及稳定的心理素质,在金融行业实践中能够快速适应一线业务发展需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站在全球化的视角应对和解决金融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这样的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金融人才才能称之为国际化金融人才。一般而言,国际化金融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博;(2)从事和适应一线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强,能够创新性地解决具体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3)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4)计算机水平高,信息处理能力强;(5)有国际化视野及良好的国际语言沟通能力。
三、金融改革背景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坚持以下原则:(1)高校的发展定位应该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而金融专业的培养应该在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原则,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技能教育,突出通识教育,突出创新能力培养;(3)积极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而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基本知识以外,应更多反映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最新成果;(4)加强高校自身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适当引入金融部门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含混不清
随着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全面推进,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及其学科发展没有与时俱进,具体表现在高校自身对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没有及时、全面地综合考虑社会实践发展现状及趋势,从而科学、合理地对相应的金融学科发展进行思考和研究,导致相关的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以及教辅条件等更新不及时。根据对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有关研究已经表明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对学生培养层次和目标定位过于宽泛,比如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高级金融人才”。这一问题急需各高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制定一个切实并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目标。
2、金融学总体课程设置亟待优化
金融学是一门不断动态发展的,与金融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时效性,这就要求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内容建设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一定要体现与时俱进,而且要不断吸收并借鉴当下金融发展和应用的最前沿理论和信息。但反观目前高校的金融学科发展现状,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对和解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的更新跟不上金融实践发展的步伐,与当下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脱节;(2)过于偏重于宏观金融理论,而缺乏对当前金融学微观化趋势的足够关注;(3)不同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衔接,部分课程内容相互交叉重叠,课程体系目标不明确,这很容易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
3、金融实验和实践形同虚设
金融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因此实验课和专业实践在金融学的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不同高校由于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使得很多金融学课程实验大多或名不副实,或虎头蛇尾,一些课程的实验时间长短的随意性很强。另外,很多高校的实践环节考核流于形式,学生的实习经历造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样的结果自然是达不到应有的锻炼目的。
4、产学合作的状况不佳
近年来很多高校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的观点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合作机制和对策措施。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目前高校在产学合作方面收效甚微,甚至很多基本上流于形式。就高校金融专业的产学合作而言更是如此,一般来说高校相对而言有产学合作的需求且意愿比较强烈,但是往往很多金融机构并没有热情和意愿去推动这项合作,高校在寻找学生实习基地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难和问题,产学合作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实践中阻力重重。
五、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及建议
1、恰当定位自身的培养目标
不同类型的高校因其在教育资源占有、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办学条件以及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其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根据不同高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设定不同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以实现差异化的金融人才供给,满足市场对多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
2、优化课程设置以适应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动态发展
按照高校自身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和优势,不断加强对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与动态调整。(1)加强学生的金融实务及动手能力培养,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从宏观理论性课程向微观实践性课程倾斜;(2)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围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关于金融市场发展运行的基本框架体系展开,相应的科目选择、开设的先后顺序以及内容衔接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3)及时跟踪金融研究和实践前沿,适时增减相关课程内容,积极吸收借鉴知名大学相关课程设置的有益经验;(4)加强金融学相关配套课程的建设,比如国际贸易、数学、电子商务以及法学等与金融融合交叉的课程,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开拓视野;(5)增加全英文或双语课程的比例,切实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语言应用能力;(6)及时关注国际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最前沿,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金融学教材体系。
3、全面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是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的最重要方式和途径,核心体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1)必须投资建设一流的金融专业实验室,增加金融实验分析课程的比例;(2)进一步提高金融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占比,运用案例分析和研讨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能力;(3)想方设法并投入相应的资金,建设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开发和创新多样化的实践交流学习形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锻炼的效果。
4、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对课堂中的“教”和“学”重新定位,教师要更多发挥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全面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
5、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中,包括课外科研实践及创新实践活动等,特别是要支持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将学生参与课外科研实践等活动纳入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去。
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是目前高校金融专业面临的一个紧迫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全新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然路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重塑培养定位和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进行产学合作,加强创新能力训练。
参考书目:
1.陈骏,《加强专业国际比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国大学教学,2013
2.赵华伟,《国际金融学_课程建设之探讨》,《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 年(1)
3.徐学锋,《创新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 年(2)
4.张成虎,胡啸兵,孙林娜,《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 年(5)
论文作者:王颖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金融论文; 高校论文; 人才论文; 专业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金融学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