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精神科暴力行为患者应用护理的临床效果及进行探析。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来我院精神科治疗患者共112例进行实验研究,随机抽签分组,各56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干预,实验组对暴力行为进行防范和护理。将暴力行为发生率,病房安全质量及护理后总体危险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病房安全质量评分低于实验组,且暴力行为发生率和总体危险度显著高于实验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精神科暴力行为患者采取防范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危险度,对提高病房安全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防范护理措施;精神科;安全质量
精神障碍临床上又称之为精神疾病,指的是在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患者脑部工作的失调,出现像感知,情感,行为,意志以及智力的运动方面异常。据报道,临床上近1/4精神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暴力行为,近1/10患者出现严重暴力行为[1]。暴力行为不仅会导致患者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对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暴力行为,要远离他们。其实,部分患者可能由于受症状支配会存在有暴力行为,但大多数患者如果治疗护理得当,症状得到控制,会得到显著改善。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进行防范护理,以下是通过常规护理和防范护理对112例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来我院精神科进行治疗患者共112例进行实验研究,随机抽签分组,各56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干预,平均年龄(45.46±11.62)岁。实验组对暴力行为进行防范和护理,平均年龄(40.25±11.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112例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精神障碍,并出现过不同程度暴力行为。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实验组:进行防范护理措施模式服务。
1.2.1环境护理:对存在暴力行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需要保持室内处于阳光充足并安静,避免噪声等因素对患者造成刺激。将病房中的易碎物品、剪刀以及相关化学物品进行妥善保管,加强门窗的牢固性,对于裸露在外的钉子等进行处理,预防环境因素给患者带来危险,护理人员也要建立巡视表,做好患者的定期巡视,如发现患者出现行为异常及时进行干预[2]。
1.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和患者建立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对于沟通困难的患者应尽量对患者的合理要求予以满足,避免和患者发生争执刺激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要多多鼓励患者,建立患者战胜病魔信心。
1.2.3生活护理:在生活上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为患者安排合理的娱乐活动,例如画画、运动等,让患者情绪得到宣泄,避免患者因精力旺盛出现暴力行为。同时要注意避免激惹患者,对于情绪容易冲动患者进行重点监视,一旦出现萌芽及时进行约束[3]。
1.2.4防范护理:针对存在暴力行为患者,首先护理人员要疏散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避免伤及无辜,同时采取温和的沟通方式稳定患者情绪,进行劝说。如劝说无效可寻求工作人员帮助控制患者,但这个过程中避免使用危险物品,可采取床单、棉被等物品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此外,在患者病情未稳定期间要进行隔离和约束,在约束的过程中注意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注意松紧,维持患者基本身体循环。
1.2.5药物护理:精神障碍患者出现暴力行为一定要运用药物控制其躁动行为,并遵医嘱注意用药剂量,用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出现药物反应要及时进行抢救。
1.3 观察指标
病房安全质量评分:从制度管理、环境管理、病情管理以及安全宣教管理四个方面评估病房安全质量,总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病房安全质量越高。
患者总体危险度:选取精神病人危险性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评估,从肇事危险度分级、攻击行为相关情况、半年内肇事次数三个方面评价其总体危险度,0~7级评价标准,0~2级为无危险或较小危险;3~5级为中等危险;5~7为高等危险。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20.0 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t检测,计量平均数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χ2检验,差异性表现为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对比
不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2.2两组病房安全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病房安全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2.3 两组患者总体危险度比较
不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总体危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3。
3 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缺乏自控力极易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我们对精神科病人的关注度也比以前大大提高。精神障碍的危害极大。首先,危害自身,多指轻症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甚至悲观、消极,严重者产生轻生念头。其次,危害他人,多指重症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患者,病情严重时,可伤及周围人群、家庭、社会[4]。
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医护人员除监督患者规律服药,密切观察服药过程中的反应,包括用药反应、病情变化外,一旦发现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寻求积极处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意外。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防范和护理一直是当前阶段临床工作中的重点,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从环境、心理、生活等方面进行防范,加强安全意识,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最大程度降低暴力行为的同时,提升病房安全质量,促进患者病情的迅速好转。与此同时,相关医护人员还和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减少家属因紧张等情绪和医护人员之间产生的矛盾,提升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对照组患者病房安全质量评分低于实验组,且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及总体危险度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表明防范护理措施运用于具有暴力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可有效降低暴力行为发生情况。
综上所述,对患者进行防范护理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赖元桂,苏海燕.精神科护士防范患者暴力措施的探讨[J].当代护士,2014(9):120-122.
[2]田昕玉.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研究分析及护理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71.
[3]梁咏梅.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防范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3(2):111-113.
[4]刘力.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6-317.
[5]时云文.58例精神科护理人员暴力伤害原因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86-287.
论文作者:董贵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患者论文; 暴力行为论文; 实验组论文; 病房论文; 危险论文; 质量论文; 精神科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