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论文_郝恩刚,常方圆,于仁亮,张桂中,王涛(通讯作者)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252000

【摘 要】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恶化,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基于此,本文试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旨在通过分析明晰相关药物治疗的优势,并为后续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心衰病死率

前言: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一直为医学界广泛讨论,传统的治疗方式是根据心脏血流的异常进行,各项治疗手法的核心理念是“强心、利尿、扩血管”,但在长期的应用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一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强化血流动力,但由于并未触及病因根本,无法产生持续的疗效,甚至可能导致病死率、病残率的提升。通过进一步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得到重视,并在实际应用中收获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相关内容如下: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药理作用

1.1对缓激肽的降解有抑制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本质上是一种激肽酶,当其通过口服等方式进入人体后,可以抑制缓激肽的降解,因此使缓激肽的浓度出现变化,呈现升高状态,使血管扩张,从而减缓心力衰竭带来的供血不足等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血管内皮中的部分氮化物得到激活,也能够舒张血管,已知信息细胞增生。

1.2抑制肾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中的AngⅡ的浓度,降低其对血管产生的收缩作用,从而使血管乃至心脏中AT1手提表达下降,对应部位的醛固酮生成量因而减少,心肌缺血、损伤等得以减轻,心脏重构等也因此减轻。

1.3其他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其他作用还包括抗氧化、减少交感递质释放等。调查显示,卡托普利中含有巯基,能够清楚自由基,并起到抗氧化作用,降低心脏的耗氧量,实现氧供给平衡。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对AngⅡ的抑制作用则可以抑制肾上腺素的释放,心血管受交感神经的影响降低,也可以改善心脏功能,降低血压等[1]。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分类以及特点

我国目前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大概分为三类,即卡托普利类、前体药物复合物类、水溶性化合物类。第1类以卡托普利为代表,因此称卡托普利类,自身以活性形式存在,但需进一步代谢转变为二硫化物而发挥作用,药物本身同其二硫化物均经肾脏清除。第2类为前体药物复合物,这些药物只有在肝脏代谢中转为二酸时才具有活性。这类前体药物包括有依那普利、培噪普利、贝那普利、西拉普利和福辛普利。第3类为无需代谢的水溶性化合物,赖诺普利为其代表,不经代谢即有活性,以原形从肾脏清除。三类药物的基本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三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特点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

3.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方法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递增、剂量核算、维持应用、具体选择四个。递增即以起始剂量为标准,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增加使用剂量,如果患者患有低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类疾病,剂量递增方面应予以考虑,适当减少增加量。通常每隔3-7d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50-70%,剂量核算是指计算患者应服用的最小剂量以及能够承受的最大剂量,最新的研究表明,小剂量虽然能够对血管动力等方面起到良好效果,但大剂量的效果更好,因此如果不存在特殊情况,应酌情增加患者的用药量。维持应用是指当明确患者病情、用药量之后,应在对应标准下予以维持。目前的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在1-2个月后才会较为明显的显现出来,与此同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前期服用阶段还会出现部分不良反应,如果中断用药,病情可能加重、恶化。具体选择是指根据患者状况合理选择药物,上一小节中对于三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了简单介绍,不难发现各类药剂适用性、剂量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尽管这种差别不会显著影响疗效,但依然建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3.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3.2.1肾功能恶化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持续使用会对肾脏功能造成一定影响,这是由于肾小球的功能在患者服药后,出现变化,逐渐依赖药物介导,一些患有低钠血症的患者肾功能的恶化尤其明显,出现这种症状后,可减少利尿剂剂量,即可缓解,不必停药。

3.2.2低血压

低血压是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部分患者在服用初期和中期均会出现低血压,可行方式是酌情较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用量,如果血压降低明显,也可以暂停用药,或者在用药后取平卧位休息30-45分钟,使血压趋于平稳、缓慢上升。

3.2.3咳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患者的呼吸系统,这是导致患者咳嗽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一般为干咳,如果情况严重,可暂停用药或者更换药品,如果症状较轻,可继续用药[2]。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疗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疗效在长期的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其可以有效的对慢性心力衰竭起到治疗效果。上世纪80年代,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开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在已知的各类资料中,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死率22-31%左右,病残率降低33-42%左右,提升效果显著。

2012年开始,学者搜集了超过70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例和相关资料,并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了分析调查,7100例患者被分为40个调查组,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综合降低病死率超过20%,降低病残率超过30%。

总结:

通过分析和调查,了解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突出的治疗效果,其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可以在后续工作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斯佳. 北京地区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现状和1年预后注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

[2]付达. 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腑实证的临床观察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

论文作者:郝恩刚,常方圆,于仁亮,张桂中,王涛(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  ;  ;  ;  ;  ;  ;  ;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论文_郝恩刚,常方圆,于仁亮,张桂中,王涛(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