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应用效果论文_吴钰

济南军区总医院 急诊重症中心 护师 25003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本院进行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间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均为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法,观察组患者应用集束化束护理干预措施,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设备物资、管道相关、病情变化、协助相关不良情况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应用效果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应推广采纳。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干预;急危重症;院内转运

部分急危重症患者经急诊抢救后,通常需要转运至手术室、ICU等见诊断性检查以及当前科室无法完成的资料操作等。而院内转运过程中,存在较多潜在危险,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予以转运患者精心的护理,提高转运安全性。本文现探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应用效果,并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急危重症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入本院进行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间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均为41例。观察组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16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46.90±12.87)岁,9例失血性休克,3例多发骨折,10例脑出血,11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颅脑外伤。对照组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15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7.34±13.51)岁,8例失血性休克,4例多发骨折,11例脑出血,12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颅脑外伤,1例产后大出血。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与对照组患者并无较大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为急危重症需要院内转运的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认知障碍、使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但是血压仍不稳定;心肺骤停且进行心肺复苏术等。

1.3方法

对照组应用一般护理,如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其内容为:①规范化管理转运设备:院内转运过程中,多数设备仪器、物品等通常由转运医护人员凭经验进行转运,存在不稳定因素,会显著增大风险发生的风险,对此,可设置转运专用急救箱,规范化管理各类设备、物品,最大限度地减少转运不良情况的发生。②设置转运护理人员准入标准:转运过程中,急危重症患者机体内指标波动会增大患者病情恶化的风险,而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以及处理对控制患者病情有重要作用,对此,设置转运护理人员准入标准,即具有3年临床经验且进行完整急救护理、危重症患者转运规范培训护理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求转运护理人员不仅具备基本护理危重症患者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拥有丰富院内转运经验,对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较高的辨识能力和处理能力。③病情观察和心理干预: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注意随时能查看监护仪指标和患者面部表情,以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包括患者血压、呼吸、心律、意识等;转运过程中对清醒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告知患者转运的目的、时间等,予以患者鼓励、劝慰,并鼓励患者家属参与转运,增强患者安全感、④多部门协助:院内转运需要手术室、治疗室、检查室、后勤部门等配合,转运前积极联系各个科室,告知各个科室做好相关准备,转运过程中用专用绿色通道,且转运医护人员佩戴“绿色通道”标识卡片,各科室均优先处理转运患者,尽量减少转运时间。⑤转运后交接:应用转运交接记录单能有效减少病情交接漏项的发生,将危重症患者运送至目的地后,仔细核对交接记录单,确认后签字交接。

1.4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设备物资(电池不够、药品不够等)、管道相关(管道脱落、移位、阻塞等、)、病情变化(呼吸加快、心率变化、活动性出血加重、心肺骤停等)、协助相关(检查延迟、电梯造成转运延迟等)等方面的不良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并采用软件SPSS18.0对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卡方检验方式对资料进行计数,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设备物资、管道相关、病情变化、协助相关不良情况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 讨论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通常是病情危重的患者,诊治过程中,通常由于存在无法确定且影响病情的因素,在诊断模糊情况下,急症无法及时处理,因此,需要进行院内转运来完成诊疗[1]。而急重症症患者转运过程中通常存在设备不稳定、物资不足、患者因素等风险,不利于转运安全[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设备物资、管道相关、病情变化、协助相关不良情况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集束化护理干预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护理措施来处理护理难题的措施[3]。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急,而集束化护理干预根据该类患者特点来实施对应的护理干预,具有规范性、有效性和针对性,能有效改善护理质量[4]。院内转运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监护、治疗[5]。而集束化护理干预强调护理过程的管理,严格控制、实施各个护理环节,将风险降至最低,最终维护患者安全。总之,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应用效果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应推广采纳。

参考文献:

[1]崔红美,沈国娣.集束化护理预防急诊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6):66-69.

[2]王艳菊,陈奕文,姜爱丽等.探讨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集束化预防策略[J].中国社区医师,2014,15(28):141-141,143.

[3]张婧婧,程晓红.集束化护理在急诊重症监护室ICU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5,14(32):187-188.

[4]张莉,秦小玲.集束化护理对ICU人工气道患者的护理效果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138-139.

[5]刘文文,古满平,罗晓庆等.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9(22):3389-3391.

论文作者:吴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5

标签:;  ;  ;  ;  ;  ;  ;  ;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应用效果论文_吴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