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平 剑阁县汉阳初级中学校 628305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式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以往的教学方法,探究新的教学方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语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046-01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因此创新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备受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展开创新教学,势在必行。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
1.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
2.变“狭义读写”为“广义读写”,拓宽学生视野。必须在“阅读”和“写作”这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内容里进行新的探索;大胆尝试、拓展视野、多出成果。教师既要立足课内,适时地对课内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和学生自主阅读训练。
3.变“注重德智”为“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初中语文课本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使学生体会到《春》是描绘的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是歌颂的一种生命美;《驿路梨花》是赞扬的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是表达的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是抒发的一种社会美……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细致分析理解过程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从而不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最终提高审美的综合素质。
二、富有个性化地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要有创新,教师首先要有个性地去研读处理教材,从字、词、句、篇入手。在对文本理解的过程中,进行加工提炼,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潜力,整体感悟、注重细节,特色鲜明地设计教学环节,精心安排课堂结构,完美控制教学节奏。教师只有对教材感悟得真真切切,在教学互动中才会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只有这种充满生机的教学,才能引起师生共鸣,进而感染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探索文章思路,领略文本意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教师要分清文本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问题“重锤敲击”“千锤百炼”,对次要问题处理则要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学生熟视无睹的内容中引导其发现文本的闪光点,让文本中的精华与学生的心灵相碰撞,进而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给人以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让学生创造的潜能悄然萌发,让学生灵感的火花骤然迸现。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从“发现”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有更大价值。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意愿都能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可以影响人,但这种影响不是被动的,人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受到环境的作用。在学生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对已有结论的质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新花样的梦想。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这种创新愿望,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与愿望,激活思维。
四、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最终教学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由五大块组成: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都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注入创新因素,从而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一时为图口舌之快,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学生往往却“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则显得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成了一句空话。教师往往在临考前组织题海大战,以“时间+汗水”、“日光+灯光”的方式出“成果”。这样就几乎扼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改进教法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改进教法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人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学生仅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品质,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4.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教师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激发。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历史责任,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艳萍.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1).
[2]卢全.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2010,(01).
[3]曹姨华.浅议在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培育学生创新能力[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1).
论文作者:王彦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要有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