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WTO,高校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_能力素质论文

面对WTO,高校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_能力素质论文

面对WTO:高校急需培养创新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人才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2)04-0137-04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将无一例外地置身于世界市场的竞争之中,企业的创新张力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作为提供人才之源的高等学校,必须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增强我国企业竞争的首要任务。但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囿于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人才培养的市场主导性原则不突出,缺乏为企业培养和提供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因而培养的人才多表现为创新动力贫乏、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目前,创新型人才的不足已是影响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最大的障碍。面对加入WTO,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市场需求的重大转变,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更加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经济全球化:我国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一)当今社会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人类创造的知识和技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差异,主要是人力资本的差异。美国三位总统相继提出坚持振兴教育的政策,以确保美国科技、经济发展后继有人。这一政策使美国占有明显的人才优势:美国人口占世界1/22,却拥有全世界研究生的1/2、本科生的1/3、科技人员的1/4。依靠教育使经济持续发展的德国,1997年出台了《彼得堡论纲》,强调“一个国家及其各领域的教育、研究和创新体系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和经济政策的战略关键”,“教育是创新体系的基础”。日本的强大是“教育先行”理念的结果。可见,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知识的质和量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将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技术的创新,归根结底是要拥有数以万计具有科学创新思想和精神的创造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只有通过一流的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来。这正是世界把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其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战略决策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人才需求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进而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和国外企业进入中国,要大量雇用中国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劳动者,显然,其选择人才的标准要和国际接轨。人才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国外科技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究竟选择何处落户,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那里劳动者的素质和可供雇佣的管理、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各地要想吸引国外高科技企业落户就要求高等院校能培养和国际接轨的人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同样,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将有更多的公司办到国外去,它们除在当地招聘工作人员外,还必须从国内带去一批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作为企业的骨干,显然,这批人员的素质也必须和国际人才标准接轨。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不可能再闭关自守地孤立发展,而是高度地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既然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如此密切,这就要求在国内工作的有关人员必须通晓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和习惯,了解国际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动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高等教育的教育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和培养人才的标准必须和国际接轨。为此,我国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国外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模式、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博采众国之长,办出我国高校特色,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经济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空间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解决这些全球性的问题,显然离不开高等教育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和所培养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各国政府从长远着想,加快了本国高等教育的步伐,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高等教育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走向世界已成为一种必然,同时,各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二、挑战:面对WTO我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发达国家对高级专业人才需要量大增。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加入WTO后,中国受到冲击的行业会有一些,但不是主要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才问题。据统计,美国至2006年,将缺少67万专业人才,其中每年需要补充9.5万名计算机人才,而大部分人才需要从中国、印度等国招聘。2000年5月,美国制定了人才引进计划,该计划决定在2001~2003年度,科技人才引进的名额由目前每年11.5万增加到20万,撤消外国技术人员到美国必须签证的限制。美国参众两院最近通过的法案放宽了H签证持有人6年的限制,对H签证持有人转换工作给予了更宽松的条件。德国总理施罗德2000年3月13日宣布了从国外招聘信息人才的新政策,5月31日内阁通过向非欧盟国家引进人才发放“绿卡”的规定。总之,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国内各行业对骨干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随着改革开放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大学师资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流失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各行业对科技人才、外语人才需要的空前增加,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将会更为走俏和抢手,高校教师流失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随着国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也会对高校教师带来吸引力。因为从教育成本出发来考虑,国外教育机构在中国办学不可能全部聘用外籍教师。这样我国大学中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将会成为其首选目标。因此,如果我国不加紧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解除教师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骨干教师的流失将不可避免,这将会直接影响我们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

(三)教育全球化的出现,对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面向世界的创新型人才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美国的未来专家约翰、奈斯比特早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中就指出:“一个国家在新世纪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将是其人民的思想面向世界。”当我们进入21世纪时,整个世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革命把人类居住的世界变成现实的虚拟空间,为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和创新基础。世界也变得越来越需要相互依存,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等都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教育全球化,就是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就是要培养能够为人类和平与繁荣,为解决世界性的各种问题积极做出努力的人。

(四)在经济全球化前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将进一步加快,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生接受各种思想文化影响的途径将比以往更宽、更快,从而有可能造成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剧烈冲突,甚至出现价值观念混乱的现象。与此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与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青年一代的争夺将更趋激烈,这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必将构成很大威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抵御“文化侵略”,粉碎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的图谋,已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应对:加入WTO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选择

(一)随着加入WTO目标的实现,中国经济将逐渐与世界接轨,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尽快实现现代化,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制定了《面向21世经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为实现现代化,我们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放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因此,我们要首先树立现代的人才观。

1.我国加入WTO以后,必须按WTO的基本原则进行市场经济活动、全球化贸易活动,以及国际化的投资和融资,因此必须大大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这些人才能熟练运用世贸组织建立的机制,解决国际贸易纠纷,能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

2.现代科学技术向高、精、尖方面发展的趋势,使得人们在人才培养上不再定位于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书生型”人才,而是把眼光投向“创造型”人才,即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结构,能在解决问题时体现思维的多端性,能进行创造性发挥的人才的培养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理应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三大特点:一是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呈加速发展、急剧变革的态势;二是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出现许多相互交叉、渗透的边缘学科;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显得非常必要,这不仅是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趋势的需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高等学校教育主要是为大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突出的薄弱环节。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问题。特别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背什么,处处都以标准答案为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缺少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观念与思想,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此下去,形成唯书、唯权威是从的思维定式。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评价过:“中国教育从大的原则开始,培养的学生胆子小,没有发明创造,太重视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国的学生知识太多,能力太少,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顺从权威,美国的学生挑战权威。”面对WTO的挑战,加强创新教育,高等学校必须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转变人才观念,探索21世纪大学教育的新模式,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营造独立思考、敢于争辩、求新务实的氛围,并为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内部和外部条件。

(三)面对加入WTO,要遵循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必然出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教育国际化无疑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但并不意味着放弃民族特色。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发国内教育市场,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在教育内容、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交往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国际认可,高等学历文凭的国际承认,这些都要求教育走向国际化。我国教育应该走向国际化,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人才。但国际化必须与本土化相结合,不能忘掉我们的教育是中国的教育,我们的大学是中国的大学,我们培养的是能遵守国际准则、熟悉国际惯例,有国际意识与能力的、能与外国人竞争的中国人。我们的大学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尽管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先进的课程、教材、教法,但要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个性。“国际化”不是“同化”,更不能变成某国化,而是要保留本土化特色、民族化特色。

我国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将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全面进入国际社会,将在国际运动场上与世界强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思想理论教育、道德品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四、途径: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观,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目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21世纪高质量人才的最主要的内涵,能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大学地位和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准。人的个性特色及兴趣的充分施展是人才培养和人才创新的核心。21世纪将是一个充分尊重和发挥个性,以人为本的时代。高等学校必须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创新,建立创新教育的机制,创造有利于个性成长、个性特色充分发挥的宽松环境和广阔空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统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民族教育和国际教育的统一。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特色。本科教育要侧重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正确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对于研究生教育则应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为一体,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现代大学要求学校不仅要给学生知识,更应使他们有思想、有灵魂、有智慧、有教养、有信仰、有理想。科学的内容是人认识外物,人文的内容是人认识自身,人文精神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科学精神是探求未知问题,实事求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神。21世纪,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推进素质教育,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未来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是必须。因此,高等学校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以此为切入点,更好地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我们面对WTO的今天,就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意义而言,还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与创造,学会生存与关心,学会竞争与合作,学会做人与交往,学会文明与生活,这些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三)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的能力。”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能力、科研成果转化、教育成品开发和国际知名度等。人才培养能力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将越来越快,各专业界限正不断被打破,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很可能在踏上社会时已经老化或已被淘汰,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在不同的岗位上有能力不断地接受新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我、充实自我。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在教学计划中要构筑较强的基础课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坚实的基础知识平台上构建复杂的知识网络。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使学生毕业后,面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有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主动地接受新事物,提出新思想,解决新问题。

(四)构建新的教师观,优化教师队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型教师。优化高校教师队伍,使之成为能动口、会动手、能力强、水平高的引路人,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保证。现代大学以人为本,师资建设是核心,学校的“校魂”缔造依赖于“师魂”的弘扬。面对WTO,高校教师应具备全球意识、竞争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人本意识,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所指出的那样,“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和自然的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计划,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的。只有具备国际知识和世界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领域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高文化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相应的人才。为此,首先要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交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国门,开阔视野,增长参与和处理有关领域国际事物的能力。其次,把提高外语交流能力作为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要求,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重视教师全面素质,即教师人格品质、知识结构、创新观念等方面的提高。最后,稳定教师队伍,制定人才战略。随着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与高校争夺高素质人才的问题将日益突出。由于待遇悬殊,高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外流将会加剧。因此,高校要尽快建立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用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等方法,综合治理,以确保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

标签:;  ;  ;  ;  

面对WTO,高校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