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预防接种;精细化护理干预;接种效果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在传染病控制中,预防接种属于其中最为有效且经济的方式[1]。儿童由于自身的免疫系统未完全发展,自身的抵抗能力较弱,也极易遭到传染病的侵蚀。在我国,医疗制度、体系也在不断得到完善,目前已经建立起针对儿童实施预防接种的制度。在儿童进行接种时,也需实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本文旨在探究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例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来我院进行儿童预防接种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来院日期的单双分为两组,即精细化组(n=100)与对照组(n=100)。精细化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9个月-4岁,平均年龄为(2.14±1.02)岁。对照组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7个月-4.5岁,平均年龄为(2.02±1.13)岁。对比两组患儿病例资料,P>0.05,差异无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我院常规接种护理,按照我院预防接种的相关制度、规范来施行接种护理。如:按照“三查七对”原则实行相关的接种护理,仔细检查接种对象的接种证、儿童健康状况及儿童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避免出现接种对象、时间错误的情况发生。精细化组患儿在接种时施予精细化护理,可分为:(1)对于1个月月龄的儿童,需要患儿家长来门诊建档立卡,并由医护人员详细告知家属下次疫苗的接种时间及注意事项。在儿童完成疫苗接种后,也可以向家属发放听课证,在我院开展接种教育班。(2)在儿童每次接种完毕后,均需预约下一次的接种时间。并在接种证预约一栏上,将下次接种时间、接种疫苗类型等信息填写在上面,以便患儿家属及时带领儿童来接种。(3)护理人员还需每月核查疫苗接种系统,防止出现漏种。并且,需要及时对应该接种而尚未接种的儿童家长进行短信或电话通知,让家长及时带领儿童来完成接种。(4)在每次接种前,也需询问儿童的近期健康状况,并告知儿童家属接种疫苗种类、可能不良反应等信息。(5)在儿童完成接种后,也需留下观察半小时后无症状再离开,对儿童家长进行有关的健康教育。在留观期间,鼓励家长、儿童共同阅读有关的传染病知识及接种的必要性。
1.3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儿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不良反应分为疼痛、红肿及发热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统计两组患儿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
精细化组患儿接种后的疼痛、红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接种后的疼痛、红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接种的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精细化组患儿家属对接种的满意度评分(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x±s)
3.讨论
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使得人们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特定疾病的抗体,从而有效降低人们该疾病的发生率[2]。对于儿童来说,预防接种也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有利于控制传染病的发生。而在预防接种期间,通过精细化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以尽量避免儿童在接种期间出现严重的副反应、并发症[3]。此种干预模式,属于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对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也有重要帮助。
本次研究显示,精细化组患儿接种后的疼痛、红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接种后的疼痛、红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这一研究结果显示,精细化护理的实施,让儿童可以接受更加细致的护理,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积极意义。并且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接种的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精细化组患儿家属对接种的满意度评分(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疫苗接种前至接种完毕后,让家长可以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认识到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对提升其满意度也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儿童在预防接种时,通过精细化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儿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且可以告知家长疫苗接种的必要性,提升其满意度评分,降低出现医患纠纷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来庆平. 晚断脐配合早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脐部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9, 35(13):1002-1005.
[2]高伟, 汪小五, 高勇. 充分水化联合精细化护理对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对比剂肾病的作用[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28(7):198-200.
[3]毕晓娟, 严悦, 焦晓兰. 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 血栓与止血学, 2019,45(3):536-537.
论文作者:于 芳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