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董祖理的源流(记)--清代天地教育机构的起源与发展之书_文化论文

解读董祖理的源流(记)--清代天地教育机构的起源与发展之书_文化论文

《董祖立道根源(支排记)》读解———部记载清代天地门教组织源流的经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卷论文,源流论文,清代论文,根源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天地门教(又称一炷香教、金丹如意道)是清代民间宗教世界中的重要教派,自顺治七年(1650)问世以后,首先在山东流传起来;接着,迅速传入直隶,成为燕赵大地下层民众竞相景从的民间宗教教派之一。清中叶以后,随着山东人大规模闯关东,天地门教又进入东北地区,在垦荒大军中拥有众多信徒。这种认知,是我们通过多年调查与研究所得。

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我们开始深入乡村社会,对天地门教进行田野调查,至今已二十余年。经过长期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对天地门教的经卷、教义、仪式、修持、信众、历史作用与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相继发表了《天地门教钩沉》①、《天地门教调查与研究》②、《(如意宝卷)解析: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重要发现》③、《民间宗教的活化石:活跃在当代中国某些乡村社会的天地门教》④ 等论文,并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⑤、《民间宗教与结社》⑥、《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⑦ 等著作中,辟有专章进行阐述。

但是,有关天地门教的组织源流,我们常以未能访得完整资料,将其梳理搞清而深以为憾。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冬,我们在河北乡村调查天地门教活动时,从一位当家师傅手中觅得一部名叫《董祖立道根源(支派记)》的手抄本经卷。展开一阅,欢欣之情立即涌上心头:原来这正是我们多年欲得不能的集中讲述天地门教组织源流的文献资料。在征得当家师傅同意后,我们随即复印一份,进行一番读解,现将其内容与我们的研究结果公布于世,以飨学界朋友。

《董祖立道根源(支排记)》⑧,1700余字,以七言韵文形式,概括了天地门教的组织源流。其中,有些记载,明显有误,参照我们掌握的天地门教的其他资料,以注释方式进行修正。

首先,该部经卷讲述了天地门教创教祖师董计升的世系年甲与嫡系传人,即天地门教内部称之为董家林⑨ 总坛的董氏传教世家的历代当家师傅。

万历四七己未年,天命佛祖降临凡。六月初五正当午,董家林中立根源。

历帝⑩ 晏驾师下凡,泰昌在位三十天。天启七年龙四海,崇祯坐了十八年(11)。

二十七岁换四帝(12),大清分北吴分南(13)。三十岁上得佛道,顺治三春丙戌年(14)。

三十二岁明的道,顺治五年戊子年(15)。四十五岁归山隐(16),顺治辛丑十八年(17)。

七十二岁辞的世,康熙二十单九年。岁次庚午四月四,半夜子时归天盘。

头辈先师董记生(18),道号四海(19)天下传。真道数一无有二,劝化老少女共男。

有缘来投知心会,无缘难得上法船。不言真道玄中妙,再说辈辈举孝廉。

以上经文说的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六月初五午时,董计升出生在董家林;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董计升开始寻师访道;顺治七年(1650),董计升创立了天地门教;康熙二年癸卯(1663),董计升带领李修真等弟子隐居杓峪山雪山寺,以此作为传道基地;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初四子时,董计升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先师骨脉接续后,辈辈轮流照下传。二辈月午(20) 字天亮,三辈曾尼名星罕。

四辈路吉人称号,他的官讳叫童仟。贵人本是第五辈,他的名字叫立凡。

六辈国安行孝道,人称大号字实源。七辈董谭字平信,八辈玉清化龙泉。

九辈师傅叫西圣,如今当家在少年。不言众师行孝道,再说八支共三山。

以上经文是说,董计升逝世以后,其子董月午(字天亮)继承教权,是为二辈;此后,依次为三辈董星罕(字曾尼),四辈董童仟(字路吉),五辈董立凡(字贵人),六辈董国安(字实源),七辈董谭(字平信),八辈董玉清(字龙泉),九辈董西圣。是时,已至清末。

又据我们调查所得,天地门教经卷《根源记》中说:

且说辈辈尽孝廉,先师骨脉接后续。辈辈轮流往下传,二辈月午字天亮。

三辈增尼名兴孔,四辈陆吉人贺号。师傅名字叫董谦,贵人本是第五辈。

他的官讳叫立凡,六辈国安行孝弟。师傅大号字舍元,七辈董坛信平字。

八辈玉清化就泉,九辈西盛董思泰。如今当家在少年,不言师傅行孝道。

另据我们调查所得《董氏家谱》,其董氏世系如次:一世祖董随,河南人。二世祖董进增,从河南迁至山东;生有三子,长子董奇定居章丘县张家林,次子董伟定居商河县长目林,三子董尚文,是为三世祖。董尚文随其母定居商河县常王庄,只生一子董计升,字四海,是为四世祖。董计升创立天地门教以后,董氏传教世家历代当家师傅如下:一代,董计升;二代,董天亮,字悦悟;三代,董兴孔,字宗尼;四代,董谦,字禄吉;五代,董志道,字立凡;董志道无子,传其侄董国安,字拾源(父名董志宁,字福三),是为六代;董国安无子,传其侄董坦,字心平(其父名董国泰,字绍统),是为七代;八代,董浴清,字化龙;九代,董西圣,字如防;十代,董殿选,字相臣。是时,已至民国。

综合《董祖立道根源(支排记)》、《根源记》和《董氏家谱》记载来看,天地门教创教祖师董计升祖籍河南,其曾祖父董随被董家林董氏家族尊为一世祖。董随生有一子董进增,始从河南老家迁徙山东,是为二世祖。董进增生有三子,长子董奇定居章丘县张家林,次子董伟定居商河县长目林,三子董尚文则随其母定居商河县常王庄,以上三兄弟为三世祖。董尚文只生一子董计升,是为四世祖。董计升既是董氏家族四世祖,又是天地门教董家林总坛董氏传教世家的祖师,即第一代。此后,董家林总坛董氏传教世家的历代当家师傅是:第二代为董天亮(月午),字悦悟(天亮);第三代为董星罕(兴孔),字曾尼(宗尼);第四代为董童仟(董谦),字路吉(禄吉);第五代为董立凡(志道),字贵人(立凡);第六代为董国安,字实源(拾源);第七代为董谭(董坦),字平信(心平);第八代为董玉清(浴清),字龙泉(化龙);第九代为董西圣,字如防;第十代为董殿选,字相臣。如今,已传至十二代。从三种资料记载来看,天地门教董家林总坛董氏传教世家历代当家师傅基本一致,只是在各自记载中,名、字或错误或颠倒或同音异字而已。

其次,该部经卷讲述了天地门教创教祖师董计升的传道收徒情况。

(一)董计升在董家林招收了八个弟子,故称“林传八支”,又称“八大弟子”。

长支修真本姓李,家住商河县东南。离城足够五十里,豆腐庄村有家园。

离林相距一里地,拜师出村向西南。师徒甥舅系亲故,来往学道隔水湾。

二支师傅刘喜武,家住武定惠民县。离城六十单五里,黄家庄村有宅田。

离城正东二十五,不偏不歪看东南。三支师傅张西玉,学道三十单六年。

眼生云瘀双炎目,烧香半月看着天。性情熬暴神鬼怕,家住商河东北传。

离城四十多里地,张家道门有家园。林看西北三十整,昼夜不断来往还。

四支师傅杨年斋,家住武定吉祥县。东北七十三家渡,距林九十看东南。

五支龙池史清海(21),史家庄村有家园。离城八里一条道,方向商河县正南。

林看正西六十里,来往受教心不烦。六支师傅黄少业,家住山东府济南。

东门正东二十五,黄家宝庄立宅园。离林一百六十里,董家林庄看正南。

七支家住侠西地(22),姓马名叫马魁元。芬康(23) 城北三十五,吴家道统有田园。

离林三百八十里,不分昼夜将道谈。八支师傅马开山,家住天津庆云县。

城东四十单三里,马家林庄有宅园。离林正北二百四,爬山越岭不平川。

又据《根源记》:

长枝修真本姓李,家住商河在东南。去城五十多里地,豆腐庄村有家园。

离林相接一里地,董家林庄看西南。师徒二人系亲故,来往学道接水湾。

二枝师傅刘绪武,家住武定惠民县。去城六十单五里,黄家庄村有家园。

离林正西二十五,林看正东略偏难。三枝师傅张锡玉,学道三十单六年。

为的眼苦失了目,烧香半月看见天。性体傲暴神鬼怕,家住商河东北传。

去城四十多里路,张家道门有庄田。□(24) 看西北三十里,昼夜不断来往换。

四枝念斋杨师傅,家住武定吉祥县。东北七十三里路,离林九十看东南。

五枝龙池石□去,家住商河城正南。去城八十一里路,石家庄村有家园。

林看正西六十里,来往学好心不烦。六枝姓黄名少理,家住山东府济南。

东门东边二十五,平家庄村立宅园。离林一百六十里,董家林庄看正南。

七枝师傅来学道,家住山西马魁元。苏鲁城北二十五,吴家道同有家园。

离林三千八百里,无分昼夜秉志虔。八枝家住天津府,青云县(25) 城看东边。

去城四十单三里,马家林村马开山。离林正北二百里,爬山越岭不平川。

从两部经卷记载,可以知道,“林传八支”依次如次:长支李修真,商河县豆腐庄人;二支刘喜武(绪武),惠民县黄家庄人;三支张西玉(锡玉),商河县张家道人;四支杨年斋(念斋),吉祥县七十三家渡人;五支史(石)龙池,商河县史(石)家庄人;六支黄少业(少理),济南府黄家庄(平家庄)人;七支马魁元,芬康城(山西)吴家道人;八支马开山,天津府庆云县马家林人。从两种记载中,可以看出,天地门教的“林传八支”基本一致,也只是在各自记载中,名、字或错误或颠倒或同音异字而已。

(二)董计升招收“林传八支”之后,又收了一名弟子,因董计升是按“八卦”收徒,便将这名弟子称为“九股”:

八支师傅续九股,九股清真本姓谭。清真二十单三岁,禹城西北有宅园。

离城四十五里地,李连庄村祖业传。距林一百八十里,董家宝庄看西南。

八支九股说完了,不知说全说不全。老师云游十三处,来到山东府济南。

历城遭风九个月,冤家相遇十八年。再说府太母得病,敬请董师出狱监。

老师真香多玄妙,府太病好自安然。多赠金银师不要,赐舍一座杓峪山。

“九股”弟子姓谭名清真(26),禹城县李连庄人。董计升云游传道时,曾在历城县(27) 被捕入狱,经谭清真斡旋,说服济南知府延请董计升为其夫人治好顽疾,董计升因而获释出狱(28)。从此,隐居杓峪山雪山寺。

(三)董计升隐居杓峪山雪山寺后,又招收了三个弟子(29):

师傅四十单五岁,四面八方劝良贤。三月十八将道立,来了名扬徐尊年。

今年二十单四岁,不分昼夜秉志虔。二十九岁将家舍,道衣道帽皆治全。

韩氏参透其中意,悬梁自尽命归天。家住山东青州府,城北九十高云县(30)。

徐家林中师居住,离城三十正东南。林看正东一百六,为道舍身受苦寒。

顺治三年端阳五,正当午时降临凡。二支师傅邱达斗(31),二十六岁在幼年。

上山认师学真道,家住乐陵城东南。离城一十二里地,小村名叫孙家岩。

林看西北一百五,住山学道二十年。三支师傅顾明心,二十二岁上明山。

心里没有真志向,跟师学道二十年。家住山东武定府,东南八十青云县(32)。

离城正东四十五,顾家楼村有家园。林看东北五十里,顾师引进刘西还。

师傅今年二十五,在家学道二十年。住在东南刘家庙,相距五里系亲眷。

长支徐明扬,高云县徐家林人;二支邱达斗,乐陵县孙家岩人;三支顾明心,庆云县顾家楼人。

(四)长支徐明扬情况:

上山下山合一处,两位师傅有往还。董师四月初三夜,背后嘱吩徐尊年。

百般家当交与你,日后大道你成全。前后言语你记住,依靠长支是山传。

明天四月是初四,子时归位灭了盘。顾师已强为了事,山上当家整六年。

也有扎针与吃药,也兴酒食共盒盘。有病千样百方治,无事烧香论闲谈。

徐师不依心不悦,立时提笔写分单。长支分了四大处,心无忧愁才放宽。

分地风峪和杓峪,又分孙晋两座山。二支分了五处峪,北斗马蹄峪三山。

原东茄峪离着近,并群好像一座山。三支分了第四处,丁庄合庄史龙庵(33)。

寺南有个上方井,笙管笛箫顾师添。讴歌唱词全都有,锣鼓振动闹喧天。

经卷佛法和影像,也有开坛和封坛。顾师临死苦太大,手提皮肉加奉还。

根上续苗至今论,三支行道是这般。徐师清道立规矩,断绝元人这参天。

清闲静坐十八载,感动猛虎下了山。昼夜分明常盼望,并无一人来上山。

猛虎陪伴心不怕,心宽量大消罪愆。戒尺全能消罪孽,后来同随杓峪山。

丁庄住了一年半,陪伴老师归了山。老师教道心使碎,闭目养神坐金莲。

徐师寿活六十九,舍身为道秉志虔。癸酉(34) 年上辞的世,十月二七归天盘。

从《董祖立道根源(支排记)》特别是从其后半部经文来看,该部经卷应是长支徐明扬弟子所撰。因为在该部经卷中,除了比较清楚地介绍了董家林总坛董氏传教世家的历代传人和“林传八支”外,特别对长支徐明扬的生平与事迹进行了讲述铺陈。

上述经文中有“今年二十单四岁,不分昼夜秉志虔”,即徐明扬二十四岁时,拜董计升为师。当时,董计升四十五岁,比徐明扬年长二十一岁,就是说徐明扬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而“徐师寿活六十九,舍身为道秉志虔”,则是说徐明扬卒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徐明扬二十九岁时,舍弃家业,跟从董计升传道,其妻“韩氏参透其中意,悬梁自尽命归天。”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初三夜,董计升弥留之际,将传播天地门教的重任交与徐明扬:“百般家当交与你,日后大道你成全。前后言语你记住,依靠长支是山传。”但是,顾明心强行坐山主事(35):“顾师已强为了事,山上当家整六年。”“徐师不依心不悦,立时提笔写分单。”从此,三支只有分家,各自传道:“长支分了四大处,心无忧愁才放宽。分地风峪和杓峪,又分孙晋两座山。二支分了五处峪,北斗马蹄峪三山。原东茄峪离着近,并群好像一座山。三支分了第四处,丁庄合庄史龙庵。”

以上就是《董祖立道根源(支排记)》有关天地门教组织源流的基本情况,经过梳理,其组织源流如下:

董计升,字四海,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六月初五午时生,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初四子时卒。祖籍河南,其祖父董进增始从老家迁至山东;生有三子,长子董奇、次子董伟、三子董尚文,董计升是董尚文独子,随其母定居商河县常王庄。清顺治七年(1650),董计升创立天地门教后,道号名扬。董计升逝世后,由其子董天亮开始了天地门教董家林总坛的世袭传承,即一代董计升,二代董天亮,三代董兴孔,四代董谦,五代董志道,六代董国安,七代董坦,八代董浴清,九代董西圣,十代董殿选,字相臣。至今,已传承十二代。

董计升创立天地门教后,按八卦收徒,首先在董家林收了八个弟子,号称“林传八支”,即长支李修真,二支刘绪武,三支张锡玉,四支杨念斋,五支石龙池,六支黄少业,七支马魁元,八支马开山。接着,又收一名弟子,即号称“九股”的谭清真。康熙二年(1663),董计升隐居杓峪山后,又收了三名弟子,即长支徐明扬,二支邱达斗,三支顾明心。

但是,由于《董祖立道根源(支排记)》的作者,很有可能是董计升“山传”长支徐明扬弟子所撰,因此作者囿于本支的局限,并没有将董计升“山传”的整个情况记载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据我们调查得知,董计升在杓峪山时,也是按八卦传了八个弟子,即徐明扬、董成所、邱慧斗、郝金声、于庆真、蔡九冈、邢振邦、杨超凡。其中,除徐明扬、邱慧斗外,其他六位,该部经卷并没有介绍,而该部经卷所说的“三支顾明心”,并不在“山传”之列。他是董计升内定的接班人,董计升逝世后,顾明心便在杓峪山执掌天地门教教权,直至雍正三年(1725)物故(36)。

尽管如此,与我们已往发掘的比较零散地讲述天地门教组织源流的经卷相比,《董祖立道根源(支排记)》仍不失一部集中记载天地门教组织源流的重要经卷,对于进一步搞清天地门教的组织源流,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

注释:

① 濮文起:《天地门教钩沉》,《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② 濮文起:《天地门教调查与研究》,《民间宗教》第2辑,台湾南天书局1996年版。

③ 濮文起:《(如意宝卷)解析: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重要发现》,《文史哲》2006年第1期。

④ 濮文起:《民间宗教的活化石:活跃在当代中国某些乡村社会的天地门教》,《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⑤ 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台湾南天书局1996年再版。

⑥ 濮文起:《民间宗教与结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再版。

⑦ 濮文起:《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⑧ 支排记,应为支派记。

⑨ 董家林,是天地门教创教祖师董计升的出生地,原名常王庄,因董计升创教出名,遂改名董家林,沿用至今。董家林,清代属山东济南府商河县,现属山东省惠民县。

⑩ 历帝,指明朝万历皇帝。

(11) 崇祯十八年,应为崇祯十七年。

(12) 这里所说的“二十七岁”,是中国传统计算岁数的说法,即虚岁二十七。“换四帝”,指明泰昌、天启、崇祯和清顺治四帝。

(13) “大清分北吴分南”,指清朝占有中国北方,平西王吴三桂占据南方。

(14) 董计升三十岁,是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

(15) 董计升三十二岁,是清顺治七年庚寅(1650)。

(16) 这里所说的“山”,是指杓峪山。杓峪山,坐落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境内,属山东省长白山脉,距董计升故里董家林60公里。雪山寺坐落杓峪山,为北宋名臣宋范仲淹所建。宋元时期,山东章丘杓峪山的雪山寺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浙江杭州虎丘的灵隐寺齐名。

(17) 董计升四十五岁,是清康熙二年癸卯(1663)。

(18) 量记升,应为董计升。据清光绪年间树立在董家林的《百代流芳》墓碑。

(19) 董计升,字四海,道号名扬。

(20) 月午,又作悦悟。

(21) 史龙池,又作石龙池。

(22) 侠西地,不知何地,可能笔误,暂且存疑。

(23) 芬康,不知何地,可能笔误,暂且存疑。

(24) □,脱字,下同。

(25) 青云县应为庆云县。

(26) 《如意宝卷》说是谭西堂,谭清真是谭西堂之子。又,九股是尼姑通山,建立如意门。

(27) 天地门教另一部经卷《如意宝卷》说此次患难是在章丘县。

(28) 濮文起:《〈如意宝卷〉解析——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重要发现》,《文史哲》2006年第1期。

(29) 天地门教其他经卷均说,量计升在杓峪山收了八个弟子,故称“山传八支”,即徐明扬、董成所、邱慧斗、郝金声、于庆真、蔡九冈、邢振邦、杨超凡。

(30) 高云县,应为高密县。

(31) 邱达斗,又作邱慧斗。

(32) 青云县,应为庆云县。

(33) 史龙庵,应为石龙庵。

(34) 癸酉年,应为甲午年,即康熙五十三年(1714)。

(35) 《如意宝卷》等天地门教经卷均说董计升逝世前内定顾明心为接班人,与《董祖立道根源(支排记)》不同。由此可见,《董祖立道根源(支排记)》的作者显然是为了张大山传长支徐明扬。

(36) 濮文起:《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标签:;  ;  

解读董祖理的源流(记)--清代天地教育机构的起源与发展之书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