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在英汉文化交际中的使用论文_闫哲

委婉语在英汉文化交际中的使用论文_闫哲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必然会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和体现。社会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大量应用于不同场合的委婉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时代的新旧更替,委婉语的使用也变得日新月异。委婉语作为社会交际过程中的润滑剂,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英汉文化交际的角度大致分析了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委婉语、英汉交际、使用

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中西方的委婉语各具特色。大量委婉语词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忌讳的事物和话题,人们常在日常交际生活中用委婉语,避免伤害他人情感和自尊,引起不快,以及回避使用粗俗、下流等不雅观的词语。文章从围绕日常生活的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外人们在交际中面对“死亡”、“疾病”以及“年龄”时的委婉语使用情况。

1.和死亡有关的委婉语

虽然中西方文化在民间风俗、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某些委婉语的使用方面却是一致的。不管在哪种文化中,人们普遍忌讳的词之一就是“死亡”(death)。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人死不能复生”,在一般人看来,“死亡”是可怕的,当人们不得不提到它时,往往使用一些比较委婉、不那么刺耳的说法来代替。于是就出现大量关于死的委婉语。

在中国,“死”人们用各种委婉语代替比如:年龄大的人的死亡是“寿终正寝”,这类关于死亡可以用“仙游、仙去、登仙、羽化、驾鹤归西、仙驭西驰、圆寂”等与神仙有关的词语来代替;比较小的孩子不幸去世称为“夭折”;一般人们用“去世、逝世、长眠、安息、去另一个世界”等词代替死亡。此外,在中国早期的封建社会,由于人在社会中有严格的等级,所以不同等级关于死亡的委婉称呼也不同。例如只有皇上的死可以称之为“崩”,诸侯的死则被称为“薨”,佛教宣扬“一切皆苦,涅槃寂静”,因此佛法高深的僧人的死被称为“圆寂”,,道教学派称死亡为“得道成仙、羽化、仙逝、驾鹤仙去”等。

西方的关于死亡(death)的委婉语如:pass away(逝世);to go to one’s long home(入墓);to go to the heaven (上天堂去了);to go to a better world(到极乐世界去了);to go to another world (到另一个世界去了);to pay one’s debt to nature (向大自然还债了);to be gone (走了);等等。死对人们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事情,用委婉语在陈述这一事实时多数用了比喻的手段,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要去天堂,要去极乐世界。

2.和疾病有关的委婉语

和死亡一样,生病也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古代尤其表现为“讳疾忌医”,多用身体欠安、小恙来表示,现代汉语多用不舒服表示,但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方面的禁忌表现的并不不明显,人们已经能直接表达病情。西方人在谈到疾病时,比较忌讳,他们多用“have a trouble”来表示disease。西方国家称癌(cancer)这个词,称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 ,汉语中对癌症,我们说得了”不治之症“;在西方国家,“社会病”(social disease),如今用来婉指 “艾滋病”。

3.与年龄相关的委婉语

在西方国家,年龄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我们都知道不能随意问别人的年龄,尤其是老年人和妇女的。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old(老)意味着useless(不中用),因为人老了,没有工作能力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也就结束了。因此,他们害怕老,更害怕听见别人说他们老,这个字是没有任何尊称的意思,因此人们都很避讳该字,谈及该字,于是,由此生出很多好听的委婉语:老年人被称为高级市民(senior citizens)、年长者(the elderly)、 the mature (成熟),一些间接的委婉表达法如不再很年轻(no longer very young),用“elderly”,“advanced in age”等词来代替“old”。

在中国,我们几千年文明传承给我们尊老爱幼的美德,大多数时候“老”字和经验、尊重相关,例如“老成持重,老当益壮,老马识途”,更有一些昵称“老婆,老两口,老妈,老寿星”等;如“ 老王”、“ 老杨”,他们未必就是“ 老人”,而只是一种熟人之间的称谓;如“ 张老”、“ 李老”,在姓氏后面加上“老” 字,一般用来称呼德高望重的长者,来表示崇敬之意。所以在中国,谈到“老”字,并没有特别的忌讳,有些公共汽车上甚至设有“ 老弱病残孕专座”。这和我们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文化紧密相关。

总结

委婉语作为社会交际过程中的润滑剂,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运用含蓄、礼貌的委婉语,避免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场面,使社会活动能够良好、持续发展。语言是各国文化的缩影和载体,虽然中西方的社会习俗、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中西方社会上广泛应用。由于汉英文化的差异,只有很好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委婉语的内涵,将其使用得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葛爽婷.浅谈汉英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对比[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李国南.英、汉委婉语言手段辨异[J].福建外语,1999,(3).

[5]田九胜.委婉语的语用分析[J].福建外语,2001,(2).

[6]王琴玲,黄勤.中国文化英译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7]吴晓露.说汉语谈文化[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论文作者:闫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委婉语在英汉文化交际中的使用论文_闫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