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历史高考试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历论文,高考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命题指导思想
(一)继续坚持近年历史高考命题实践中一贯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在高考功能上,首先要有利于为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优秀新生,保证高校生源质量,这是由设置高考的直接目的所决定的选拔功能;同时要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即对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历史学科能力产生良好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这是高考作为一种教育测量手段应对中学教学产生的良性导向功能。
第二,在考查方向上,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具有选拔性质的历史高考命题,要着力考查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考查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地运用知识的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由此而带来的是,对历史理论、历史方法的考查。
第三,在考查方法上,坚持将多种因素和谐地、实质地结合起来,统一于试题之中。包括对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考查要有机地结合;史与论的结合(历史知识与历史理论的结合);将思想教育因素顺势、自然地寓于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之中。
(二)延续“稳中有变、大稳小变、变中求稳、变中出新”的命题意图,突出“大稳小变、变中求新”。
大稳,指整体稳定。主要表现在:基本题型与知识分布的试卷整体结构比例不变;命题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不变;对全卷总难度的控制要稳定在0.55左右。只有整体稳定,才能把多年命题实践与理论探索中反映检测规律的成功之处保持下来,避免导向上出现偏差,避免历史高考难度出现大起大落,保证“两个有利”的实现。
小变,指局部调整。主要表现在:其一,适度调整Ⅰ卷与Ⅱ卷能力考查的力度,主要是加强单项选择题的能力考查力度,使单项选择题的能力考查更加贴近选拔性考试的水准,充分发挥单项选择题特有的测试功能;同时,改善问答题过难的状况,降低问答题的难度,进而使Ⅰ卷与Ⅱ卷的考查趋于平衡。其二,进一步挖掘题型的考查功能,开拓考查知识和能力的新形式,主要是对单项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进行适度改造,探索在客观性题中对于辩证思维水平差异的考查,探索在主观性试题中对于考生简洁、合理、有效地表述自己思想的考查。其三,在主观性试题答案和评分标准的设计上,进一步探索阅卷中如何实现既有统一框架和给予必要弹性的问题,让合理的答案得到合理的分。这些局部调整是以“大稳”为前提的调整,是适度地“变中求新”的调整,是为了进一步实现高考命题做到“两个有利”的调整。
在“考能力”和“稳定试题难度”相结合上下功夫,是1997年命题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纵观90年代以来全国历史高考命题,有众多成功的探索,有成败参半的探索,也有失败的探索,命题组在实践中不断地扬弃,以求命题工作走向成熟。但有一点认识是始终没有变的,即“高考导向和提高中学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质量水平是一致的”,“其主要联结点在于学科能力,高考通过试卷以及试卷外的考核,选拔素质较好的考生,而素质较好的考生也应较为容易地通过高考”(《高考命题与中学教学关系研究》课题组撰写:《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分册, 东方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4页、第6页)。
二、关于试卷的结构
1996年,历史高考试卷的题型结构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测试结果表明调整方案是合理的,1997年沿用了此方案。1997年历史高考命题严格按照同年《考试说明》中知识内容比例和题型比例要求,进行试卷结构布局配置。其中单项选择题28题、多项选择题10题、填空题5题10空、 材料解析题3题、问答题2题,合计48题。这种试卷结构可以从整体上保证各类题型考查相应能力的需要,保证知识考查的需要,保证试卷具有合理的长度,进而兼顾到考生具有必要的作答时间。
全卷知识考查的总覆盖面基本稳定,略有增加;局部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减,各段内容考查覆盖面不均衡的程度加大。例如,中国古代史因设2道材料题,致使该部分知识考查的覆盖率大大降低, 与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知识覆盖率形成极大的悬殊。历史高考试卷设计,一方面,要尽可能保持较大的知识覆盖面,使试卷具备良好的内容效度,把考试成绩的“机遇性”降到最低点,引导中学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全面教学;另一方面,历史高考试卷在知识内容的结构配置上,是服从于“注重能力考查”的需要,在符合整体计划的范围内,某段历史知识覆盖面的大小会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改变政治史内容居试卷主体地位的状况。进一步压缩政治史内容的考查比例,加大经济史内容的考查比例,使经济史内容的考查比例与政治史内容的考查比例接近。第Ⅱ卷中5道主观性试题,合计68分, 其中4道题基本上属于经济类,共52分,占主观性试题的76%。 对于文化史内容的考查,因未设大题,比例也相应缩小。
继续坚持注重能力考查的命题方向,突出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命题特色。从全卷看,较低层次能力与较高层次能力考查比例,同1996年大体持平,略有增减。着重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的试题分值约占37%(去年为38%),着重考查材料处理、历史阐释能力的试题分值约占63%(去年为60%)。含有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试题分值仍占全卷3/4,含有对多种能力考查的试题仍占较大比重。这些表明能力考查在整体结构上是相对稳定的。
三、关于试题的特点
(一)重视对历史学科主体内容掌握水平的考查,使高考与高中教学保持较强的相关性。
第一,考查内容的选择。从知识考核上看,历史学科主体内容包括了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内容。在试卷上表现为,知识考查的重点同时也是高中教学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许多知识点是历史高考中提供新情境、挖掘新立意、设计新角度、变换新形式的再考查。例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历史教学的重点问题,也是历史高考中多次考查过的知识内容。第31题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考查考生能否准确地再认鸦片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具体变化,能否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逐渐变化的进程,能否找出散见在课本不同章节中的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否看到经济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此类试题还有5、8、14、32、45、47、48题等。重视对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考查,不回避重点知识、基础知识,既是高考命题“要反映学科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的需要”,也是考与被考双方保持较强的相关性的需要,这对于中学教学重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减少猜题、押题,无疑是有益的。
第二,对于考生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查。试题编制时,知识的切入点实际上是源于高中历史课本叙述的内容,然后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展开的。广度是根据试题知识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的依托程度,重点考查考生对知识内涵、外延的把握程度;深度是从知识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重点考查考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和对课本上隐形知识的挖掘程度。在向广度、深度展开时,会触及到一些与大学学习密切的内容。为了实现“大稳小变”的命题意图,试题在知识内容的考核上,Ⅰ卷单项选择题增加了知识含量大、试题立意较高、知识比较分散、考查角度灵活新颖的试题。试题重视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作出准确深入的理解,重视对掌握历史知识体系、网络的考查。试题还通过提供课本以外的材料,补充课本没有涉及的新知识,例如第37题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第46题西进运动的客观作用。区分对历史学科主体知识的掌握水平,侧重考查对知识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的理解程度,无疑对于中学教学引导学生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等方面下功夫是有益的。它可促使学生深入到知识内部,把课本知识学活,以便为运用知识打下坚实的记忆与理解的基础。
(二)有效地调整Ⅰ、Ⅱ卷试题能力考查力度,并在调整中创新。
今年试题,在处理稳定全卷难度的前提下,提高单项选择题能力考查力度上是成功的。两卷在测试功能上趋于平衡,客观题与主观题得分与总分的一致性都比较高。
提高客观性试题的能力考查力度主要表现在:第一,单纯考查知识记忆能力的试题分值减少,仅占Ⅰ卷的14.6%、全卷的7%。 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的同时,着意转换问题情境、设问角度、知识来源渠道,使试题的知识容量增大、能力考查种类增加、分析思考环节增多。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一重或者多重推论,然后作出选择。考查形式全面、多样。例如第3题,考查提水灌溉工具筒车最早出现的朝代, 属于材料性选择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在新情境中再认历史事实的能力。试题题干隐去“筒车”概念,提供了与筒车工作性能相关的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时,需要课文与插图信息相互补充、综合利用。解题首先要读懂材料,提取出“水激轮转,众筒兜水”、“绝胜人力”等关键信息,联系已有知识判定这是什么提水灌溉工具,然后确定朝代。第2、4、7、8、25题也属于这类试题。
第二,加强对较高层次的“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比重和考查质量。在侧重考查该能力的选择题中,有一些从题干与选项的关系上不仅限定了试题的指向,也限定了解题时的思维方式,例如,第9、14、16、 25题。另外有一批试题是以最佳选择的面目出现,拓展了单项选择题的能力考查功能,如第5、7、8、19、20、21、23、28题。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因此,考生选择答案不是在历史事实的“正”与“误”或“有”与“无”的端点上进行;题干只是明确限定试题的指向,题干与选项之间往往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解题过程往往是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过程,解题的关键往往是运用什么理论观点为指导,确定选择“最佳”的标准,随之才可建立史与论的最佳关系,正确地阐释历史。这样,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就转化为分析历史的方法论,史实、史论、史法有机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如何在选择题中考查“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例如第19题,题干出示论点,选项出示均与论点相关的论据,要求辨析最典型的论据,构成史论之间如何结合的问题情境,旨在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史论结合地论证历史结论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找到鉴别最能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正确标准:即摧毁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非革命的手段、方式或政权的构成形式。“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义务”,使土地大多落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使以承担封建义务为条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私有制。试题正是通过考生对史实依据的选择,测试考生的理论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由于难以确定鉴别“最能够表明这一性质”的正确标准,各类考生都存在着凭猜测而得分或失分的因素,因而出现区分度不高的测试结果。这类试题的导向是,引导考生注意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注重对课本中重要的历史结论的理解,尽可能明确支持该结论的基本理论和史实依据。
问答题的能力考查力度控制适度,略有下降。其表现是:两道题中,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的比重比较大,第47题第1问9分,第48题第2 问4分,合计13分,约占问答题的40.6%;需要再认、 再现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衰过程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知识内容是复习的重点,该部分设问平直、明确,易于考生较顺利地从头脑中提取作答所需的知识;注重从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上,区分考生的能力水平,考查角度有归纳、概括、结合特定历史条件进行评价,辩证、全面地分析,史论结合地阐述等。第48题第1问,问答和答案设计平实中见精巧, 题目要求具体明确,考查内容含量大(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思想观点),答案结构规范、解题思路严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在Ⅰ卷设计难度上升的情况下,适当降低Ⅱ卷问答题的难度,才能保证全卷的难度控制在高考测试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得以较好地保持考试与教学双方的和谐关系。
此外,材料解析题的能力考查呈现“稳中有变”、“变中求稳”的状态。材料解析题延续了去年材料阅读适量、文字障碍较小、设问指向明确并利于调动考生的思维活动,突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方法的考查,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自然顺势地运用等诸多特点。第44题推出旨在考查考生能否简洁、合理、有效地思考与表述历史的新措施,从全面抽样统计看,考查意图基本达到。这种限字数、限表述形式的作法在赋分为12分的材料解析题里尝试,是“变中求稳”原则的具体体现。第44、45题,都考查考生对封建统治者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认识,而对政策实施所产生的历史作用评价恰恰相反,前者对后者易构成判断上的干扰。第45题的评价作答,要求考生把清朝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种种表现,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一定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突出把思想教育的内容寓于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之中。
把思想教育因素寓于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之中,突出寓于、融入、渗透,避免割裂,已经成为近两年指导历史高考命题的自觉意识和工作原则。今年的历史试卷仍未出现把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做为答题要点并赋分的作法。在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切实转化为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论、认识论上,作出了新的探索。
全卷涉及思想教育的因素广泛。例如,加强对经济史的考查,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育意图;注意引导对统治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帝国主义侵华本质或罪行的揭露;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探索过程的反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坚持反帝、反殖、反霸的立场等。
(四)主观性试题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设计,努力加强可操作性、适度开放性。
主观性试题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能有效地控制阅卷评分误差,又能鼓励考生有创见地答题,力争让好学生得高分,重点解决好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协调问题。加强可操作性和适度开放性,体现在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评分说明三部分相结合:第一,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确定答评的主框架。第二,分档给分,更加全面地评价考生的答题水平,包括理解水平、评价水平、表达水平,如第44题、第46题第3问。第三,在5道主观性试题中,有4道单独写了评分说明, 作为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必要补充部分,在评分上给予适度的开放,重点放在如何鼓励考生有创见地答题。适度的开放性体现在:言之成理的观点可给分,含义正确表述文字不同可给分,内容相同但表述结构不同可给分。
四、关于全国抽样统计数据分析
表1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抽样分析统计表
题号满 分 平均分 难 度 标准差 区分度
一 选择题(四选一)42.0
27.050.64
5.734
0.658
二 选择题(四选多)30.0
11.000.37
5.662
0.653
3.39
2.01.710.85
0.648
0.491
三 3.40
2.01.520.76
0.653
0.371
填 3.41
2.00.370.18
0.589
0.342
空 3.42
2.00.360.18
0.593
0.156
题 3.43
2.01.420.71
0.877
0.538
合 计 10.05.370.54
1.998
0.573
四 4.44 12.07.730.64
2.063
0.395
材 4.45 12.07.230.60
1.746
0.364
料 4.46 12.08.240.69
1.930
0.293
题合 计 36.0
23.190.64
4.204
0.485
五 5.47 16.07.980.50
3.153
0.640
问答
5.48 16.07.250.45
3.530
0.589
题合 计 32.0
15.240.48
5.961
0.686
全卷合计 150.0
81.850.55
17.80
表2 1997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难度、区分度一览表
题号难度区分度题号难度区分度
1.1 0.800.348 1.200.410.156
1.2 0.770.436 1.210.42
-0.025
1.3 0.680.417 1.220.48
-0.079
1.4 0.320.137 1.230.160.114
1.5 0.500.263 1.240.790.303
1.6 0.860.258 1.250.770.422
1.7 0.340.275 1.260.520.407
1.8 0.790.267 1.270.720.264
1.9 0.780.282 1.280.760.350
1.10 0.400.123 1.290.530.503
1.11 0.740.413 2.300.370.337
1.12 0.560.107 2.310.380.481
1.13 0.790.314 2.320.230.154
1.14 0.640.340 2.330.550.184
1.15 0.750.461 2.340.220.271
1.16 0.880.223 2.350.200.353
1.17 0.810.366 2.360.450.506
1.18 0.910.360 2.370.040.116
1.19 0.690.052 2.380.700.712
从全国2255份高考试卷抽样分析统计的结果看,1997年历史高考试卷的命题质量是比较好的。
第一,1997年历史高考全卷难度系数为0.55,从选拔性考试的要求看,难度控制比1996年的0.57更为理想,在1997年高考文科中也是处于最好的测试位置上;全卷的标准差、区分度、分半信度也均好于前两年或与前两年持平。在稳定难度上,经过1995年的低落,历史高考命题在新的起点上又进入相对平稳时期,“大稳小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意图得到实现。
第二,从各大题型统计数据看,Ⅰ卷难度明显提高,Ⅱ卷主观性试题的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成功地实现了平衡Ⅰ、Ⅱ卷难度,缩短两卷考查差距的命题意图。
第三,从各小题难度的分布看,难度系数在0.70以上的容易题合计28.5分,占全卷19%;难度系数在0.70至0.30之间的中等难度试题合计104分,占全卷69.30%;难度系数在0.30以下的难题合计17.5分,占全卷的11.70%。全卷易、中、难比例约为2∶7∶1,难度分布是比较合理的。
第四,今年的试题区分度分布较好。区分度在0.30以上较好的试题分值约占全卷的66%;区分度在0.30至0.20之间不够理想的试题分值约占全卷的17%;区分度在0.20以下不理想的试题约占全卷的17.3%。有极少数试题甚至出现了负区分度。
第五,总体看,试题设计的科学性比较强。但是,也有个别试题在题干表述或答案设计上存在欠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