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载辽金时期美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籍论文,时期论文,美术论文,载辽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在《魏书》、《隋书》等史籍中都有传记。史载魏晋以后,与中原即有交往。唐代末年军阀割据,在中原和南方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统治,而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则在北方建立了政权,唐天佑四年(907年)正月庚寅即皇帝位后日益强盛,于梁贞明二年(916年)上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神册三年开始筑城,初名皇都,天显元年(926年)扩建,会同元年(938年)改称上京,耶律德光于会同元年十一月以上京为皇都,设立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会同十年(947年)二月丁巳朔,建国号为大辽,改元大同,升镇州为中京(在今内蒙宁城大明城)。五代天福初年(936-944年)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辽得以据有河北、山西北部等地区。 辽统一了中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疆土广阔,境内居住着契丹、汉、回鹘、西夏、党项、女真等族人民。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并大量吸收唐宋文化。大同元年(947年)三月壬寅,将“晋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伎、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辽史》卷四“本纪第四·太宗”下)。辽在政治、军事、文化上不断获得发展,成为北方强大的民族政权。北宋初年,曾兴兵北伐,与之战事不断。至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缔结澶渊之盟以后,辽、宋经济、文化交往乃增多。 辽代二百多年间领燕、云十六州后,在皇室的倡导下,佛事益盛。在辽廷腹地(今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渤海故地(今辽吉地区)到燕云地区大兴佛事。10世纪初,即开始兴建佛寺,刊刻石经,校印佛藏,佛教的真言宗和禅宗广泛流行。佛教文化艺术得到一定发展,在天津蓟县独乐寺、辽宁义县奉国寺、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都保存有辽代彩塑。辽崇尚释道,建寺修佛不断,并有供奉祖先遗容的传统;有的帝王还亲涉绘事,在翰林院有专职绘画的待诏,或图绘战绩或表彰臣僚,在绘画、造像方面形成了深厚的传统与杰出的艺术成就。 辽在问鼎中原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汉文化,掠获和任用汉族的建筑、雕塑与工艺美术家或能工巧匠,在保存游牧文化艺术传统的同时逐渐使之融合于汉族地区的传统之中。辽上京临潢府的营造即由汉人康默记监修,并留用后唐使臣贾去疑扩建完成。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也完全仿效北宋汴梁的建筑形制。 唐天复二年(902年)耶律阿保机在痕德堇可汗帐下为夷离堇时,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九月,城龙化州于潢河之南,始建开教寺。即皇帝位后,建国三年(909年)四月乙卯,诏左仆射韩知古建碑龙化州大广寺,以纪功德。六年(912年)以所获僧崇文等五十人归西楼,建天雄寺以居之,以示天助雄武,寺内奉安烈考宣简皇帝遗像(《辽史·地理志》,20世纪50年代曾在皇城东南隅天雄寺遗址发现残高4.2米的石像,头已残损,传为寺内菩萨像)。九年(915年)诏图君基太一神。临潢县西南崇孝寺,为承天皇后建。据《辽史》记载,“寺西长泰县,又西天长观。西南国子监,监北孔子庙,庙东节义寺。又西北安国寺,太宗建。……其南具圣尼寺。……西南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驿西南临潢驿,驿西福先寺。南京外城街西有金德寺、大悲寺、驸马寺、赵头陀寺。” 神册三年(918年)开始筑城,建皇都。五月乙亥,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神册四年(919年)秋八月丁酉,太祖谒孔子庙,命皇后、皇太子分谒寺观。神册六年(921年)五月丙申,诏画前代直臣像为《招谏图》。天显元年(926年),平渤海归,乃展郛郭,建宫室,名以天赞。起三大殿:曰开皇、安德、五鸾。中有历代帝王御容,每月朔望、节辰、忌日,在京文武百官并赴致祭。天显元年七月辛巳,太祖崩,应天皇后于义节寺断右腕纳于柩,即寺建断腕楼,并树碑。辽阳天显二年升为南京,城名天福,宫城在东北隅,宫墙北有让国皇帝御容殿。祖州天显中建,西北隅有内城,殿曰两明,奉安祖考御容;曰二仪,以白金铸太祖像。 天显十年冬十一月丙午,太宗幸弘福寺,为皇后饭僧,见观音画像题,“乃大圣皇帝、应天皇后及人皇王所施”。乃自制文题于壁,以极追感之意。天显末年(935年),在永州建兴王寺,专供白衣观音(《辽史·地理志》)。 怀州于大同元年建,州之凤凰门绘太宗驰骑贯狐之像。庆州永庆陵有望仙殿、御容殿。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仪坤州建启圣院,中为仪宁殿,有太祖天皇帝、应天地皇后银像。 大同元年,辽世宗于显州医巫闾山为人皇王筑显陵,山形掩抱六重,于其中作影殿,制度宏丽。中京大定府的皇城中有祖庙和景宗、承天皇后御容殿。南京析津府皇城内有景宗、圣宗御容殿二,东曰宣和,南曰大内。会同元年(938年)六月癸巳,诏建日月四时堂,图写古帝王事于两庑。会同三年(940年)太宗在蓟州观《导驾仪卫图》(《辽史·仪卫志》)。临潢县西南崇孝寺,为承天皇后建。 会同五年(942年)六月丁丑,闻太后不豫,仍告太祖庙、幸菩萨堂,饭僧五万人。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四朝更是崇信佛道,崇佛重道的措施每见于记载。景宗保宁六年(974年)十二月戊子,以沙门昭敏为三京诸道僧尼都总管,加兼侍中。 圣宗先后于统和四年(986年)七月诏上京开龙寺荐佛事一月,饭僧万人。又于七年(989年)四月己未,幸延寿寺饭僧。十年(992年)九月癸卯,幸五台山金河寺,饭僧。戊戌,以景宗石像成,幸延寿寺,饭僧。统和十二年(994年)四月幸南京,戊戌,幸延寿寺,饭僧。十三年(995年)九月丁卯,奉安景宗及皇太后石像于延芳淀。十四年(996年)十一月乙酉,奉安景宗及太后石像于乾州。 圣宗开泰元年(1012年)八月丙申朔,铁骊那沙乞赐佛像、儒书,诏赐护国仁王佛像一,《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十二月丙寅,奉迁南京诸帝石像于中京观德殿、景宗及宣献皇后像于上京五鸾殿。七年(1018年)秋七月甲子,诏翰林待诏陈升写《南征得胜图》于上京五鸾殿。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己卯圣宗崩,兴宗即位,于七月丁巳,谒大行皇帝御容,诏写北府宰相萧孝先、南府宰相萧孝穆像于御容殿。重熙十一年(1042年)十二月己酉,以宣献皇后忌日,兴宗与皇太后素服,饭僧于延寿、悯忠、三学三寺。 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今大同)为西京”。重熙十六年(1047年)十二月辛亥,兴宗谒太祖庙,观《太宗收晋图》。重熙十九年(1050年)春正月庚寅,僧惠鉴加检校太尉。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七月癸亥,近侍小底卢宝伪学御画,免死,配役终身。二十三年(1054年)冬十月癸丑,以开泰寺铸银佛像,曲赦在京囚。 清宁二年(1056年)道宗建应县宝宫禅寺(后名佛宫寺)。八年(1062年)道宗巡幸西京,“(大同)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辽史·地理志》)。《山西通志》详细记述了这批像曾置于华严寺内北阁下,“有石像五,男三、女二,铜像六,男四、女二。内一铜像作衮冕帝王之像,余皆巾帻常服危坐,相传辽帝后像”。这些帝王铜、石像在元代仍见存寺内(《元史·石天麟传》),以后大约毁于战乱,不知下落。 道宗咸雍三年冬十一月壬辰,西夏国遣使进回鹘僧、金佛、《梵觉经》。四年二月癸丑,颁行御制《华严经赞》。七年八月辛巳,置佛骨于招仙浮图,罢猎,禁屠杀。又于秋七月丁未,以御书《华严经五颂》出示群臣。十二月庚寅,赐高丽佛经一藏。大康元年(1075年)三月乙巳,命皇太子写佛书。七年六月甲子,诏月祭观德殿,岁寒食,诸帝在时生辰及忌,诣景宗御容殿致奠。太康九年十一月甲寅,诏僧善知雠校高丽所进佛经,颁行之。太康十年(1084年)春正月丙午,复建南京奉福寺浮图。戊戌,以景宗石像成,幸延寿寺,饭僧。 道宗大安九年(1096年)夏四月乙卯,兴中府甘露降,遣使祠佛饭僧。 乾统年间(1101-1110年),道宗惠妃萧氏家族在辽宁奉国寺建长廊二百间,涂金装銮佛像。韩匡嗣一族也在河北蓟县建独乐寺。兰陵郡萧夫人捐资建静安寺,建筑费达二万缗,缙阳寺有寺舍三百八十余间。 贞佑三年(1215年)八月庚子,辽宣宗奉安太宗御容于西京启庆宫,行献享礼,始用乐。甲戌,朝谒太宗、熙宗、睿宗御容,行献享礼。正大元年(1224年)三月戊申,奉安宣宗御容于孝严寺,改兴国感诚寺。 绘画的交流融合则更加明显。契丹族著名画家耶律倍衷心向往汉族文化,他失去皇位继承权后,为避免嗣主耶律德光迫害,于后唐长兴五年(934年)“携图籍千卷自随”渡海投后唐,被赐姓李、赐名赞华。开元四年(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攻陷开封,掠走后梁著名画家王仁寿、王霭和焦著。北宋建立后虽为此进行交涉,但辽方直至王仁寿、焦著去世后才把王霭放还。宋仁宗时代,宋辽化干戈为玉帛,辽兴宗“以五幅缣画《千角鹿图》为献,旁题年月日御画”,宋仁宗则“命张图于太清楼下,召近臣纵观”。 辽代寺院堂塔、窟龛造像,遗布各地。其中,佛教寺院遗迹在辽宁、河北、山西、北京以及内蒙古等地至今尚存有10余处。佛寺现存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河北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河北新城开化寺大殿、大同善化寺大殿,均辽代遗构。在寺院或塔基中,有的还保存有造像和壁画等珍贵佛教遗物。 辽代寺院殿堂,营建规模宏敞,像设丰美庄严。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前檐下有力士塑像二躯,观音阁内塑十一面观音及二胁侍菩萨,均为辽代原塑。十一面观音像高达16米,矗立于阁内中央坛上,直达阁顶,是国内现存寺院造像中仅见的几尊大观音像之一,观音阁内菩萨及其胁侍像自塑成以来,千百年中经大小地震,安然无恙。观音主面端丽严肃,头上另塑十小头像,分上下四层环列,下层三面,每层三头,均为菩萨像,上层一头为佛像,故称十一面观音,为密教观音中最常见的形象之一。此像整体造型宏伟端庄,璎珞佩饰精细华美,衣纹裙裾简洁写实。而菩萨躯体略向前倾,天衣微微飘动,增添了全像的动感。明代王宏祚《修独乐寺记》中盛赞:是州“宫观梵剎之雄,以独乐寺称。寺之雄以大士阁称,阁之雄以菩萨像称”。 辽宁义县奉国寺原名咸熙寺,寺内大雄宝殿建于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年)。殿内佛坛设莲台,台上塑过去七佛全跏坐像,高约8米,全身装銮。七佛前左右各塑胁侍菩萨立像,佛坛东西两端各有天王立像一尊,共计塑像三十二尊,布局对称而具有变化。整铺塑像虽屡经后代重修,容颜略有改动,总体造型仍保持了辽塑面貌。 山西大同华严寺是辽代华严宗的重要寺院,号称“云中巨剎”。华严寺现分为上下两寺。下寺薄伽教藏殿是辽代遗构,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年)。殿广五间,深八椽,殿内彩画仍然是辽代的原作。平棋藻井上的飞天形体修长,天衣浮动,宛然飘逸临空。殿内作凹字形佛坛,坛中央并列三世佛,中间释迦牟尼佛两侧为二弟子,文殊、普贤二菩萨坐莲台,二胁侍菩萨侍立。北间燃灯佛两侧为二比丘,左侧观世音菩萨坐莲台,一胁侍菩萨侍立,右侧二胁侍菩萨侍立,前有二供养菩萨。南间弥勒佛像右侧地藏菩萨坐莲台,二胁侍菩萨侍立,左侧三菩萨,前有二供养菩萨,佛坛四隅为四护法天王持剑而立。整铺造像总计二十九身,排列整肃而饶变化,形象塑造生动,富有内含。佛像庄严慈祥,弟子虔诚静肃,护法天王形体壮硕,威武雄强。供养天人形体较小,表情含蓄。菩萨丰丽而俊美,淳厚而娴静,在统一中而各具仪态,在虔静中而富有情思。菩萨或结跏趺坐,或亭亭玉立,均现身于净土莲池,而神情体态各不相同。有的虔诚合十,头与身躯微微右倾,天衣飘然相随,两足一前一后,使重心落于莲台,似立莲上临波飘动。有的凝眸下视,右手下垂拈巾,左手平举当胸,腹部微挺,赤足立于莲上,如芙蕖安然出水。群像在组合布局上,突破了佛坛面积的限制,利用造像的不同仪态和相互间的呼应,使群像结构紧凑,密集而不重迭,统一而有变化。造像虽仍然有唐代周家样的影响,但是又明显地具有时代和民族的特征。菩萨端严纯朴,丰厚挺健,毫无娇艳柔弱之态,在传统的典范中又赋予了北方游牧民族所追求的理想气质。辽代菩萨的端严妙好、天王的威武劲健,艺术水平直追晚唐彩塑。华严寺造像是古代佛教艺术的典范,更是研究辽代寺院佛教像设、仪轨制度和艺术成就不可多得的形象依据。 辽佛塔在内蒙、辽宁、吉林、河北、山西、京津地区不下数百。楼阁式塔以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北京云居寺塔、山西应县木塔为代表。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仿木结构,下部为须弥座,满雕纹饰,其上为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各层交替设圆拱门和假门,侧面设窗棂,一二层门各塑天王力士两身,窗棂侧各塑菩萨两身。花塔以房山坨里花塔、丰润车轴山花塔为代表。楼阁与覆钵相结合的塔只两例,一为云居寺北塔、一为蓟县观音寺白塔。密檐塔数量最多,并独具风格。 辽代庆东陵壁画局部 沈阳市无垢净光舍利塔建于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壁画绘于方形地宫四壁。东壁绘持国天及毗舍阇(噉精鬼),南壁绘增长天及鸠盘荼(大力鬼王),西壁绘广目天及富单那(臭饿鬼),北壁绘多闻天及夜叉、吉祥天。在地宫内绘制护世四天王壁画,在当时极为流行。从现已发现的宋、辽时期的塔基地宫,可见到相同的情况。如河北省定州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净众院舍利塔和吉林省农安县的一处塔基的地宫内,均有天王壁画。吉林农安发现的塔基,形制与沈阳无垢舍利塔、定州静志寺和净众院舍利塔中的地宫相同,平面方形,四周绘壁画。南壁正中有券门,门两侧绘天王,北壁画涅槃变。以上四塔中的天部壁画,造型及表现手法相近。刘道醇在评论辽代画家高益所画的天王像时曾说道:“后画崇夏寺大殿东西二壁善神,虽长于大像,但称其笔;凡画坐神,则用意最善”(《圣朝名画评》)。从高益擅长的“坐神”,到佛宫寺和其他几处地宫壁画中出现的类似的坐式天王像,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此种天王像也是宋、辽、金时期普遍流行的一种样式,均接受唐代吴家样的影响而略有变化。 佛宫寺释迦塔在山西应县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是现存时代最早、最高大的大型木塔。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袱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二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底层塑像四周壁画原系辽代所绘,有的经金代重修。内槽四周画坐佛六躯,高约8米;内槽南北门楣六方迎风板外侧,各画供养天人一躯,设色精丽,形仪动人;南北门道两侧分别画四天王。四天王虽曾金代重绘,仍存原意,画师用浓烈的重彩和雄健的线条塑造了武士的刚烈形象,孔武有力,气势逼人,但威严而不诡怪,勇猛而不激忿,面向左则躯体向右,臂前伸则腿微屈,颈短头大,甲坚巾扬,保留有辽代壁画的豪迈风韵。 应县木塔内一层释迦佛塑像高大肃穆,顶部藻井精丽。二层为释迦牟尼佛群像;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四层塑释迦牟尼佛群像;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近年在整修塑像时,发现一批辽AI写作经、刻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对进一步研究辽代的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辽大安五年(1089年)建造的山西省灵丘县觉山寺塔,原建在寺西部塔院中。塔下部为方形及八角形两层基座,上置须弥座两层。上层须弥座有斗拱承平坐、勾栏,须弥座束腰壸门内雕刻佛像,壸门之间及转角处雕力士。平坐以上用三重莲瓣承托塔身。塔身八角形,转角为圆倚柱;南北设门,东西为假门,其余四面设假窗;檐下砖砌额枋斗拱。内部中央设有砖砌柱墩。塔身以上为十三重塔檐,均有砖砌斗拱。塔檐逐层收缩,顶上置铁剎。 北京天宁寺塔也是一座优美的辽代密檐塔,虽经明代重修,仍存辽代风格。内蒙宁城大明塔传说建于辽圣宗时,为中京感圣寺的舍利塔。塔建在高约6米的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层,高74米。塔外第一层正面四面镶嵌砖雕佛、菩萨、力士和飞天像;背面四面砌成双层塔形,上层刻佛塔名,下层刻菩萨名。大明塔规模宏伟,造型浑厚。在大明塔西南还有一塔,俗称小塔,高24米,亦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塔。另外巴林左旗林东南塔、辽宁锦州广济寺塔、义县嘉福寺塔、北镇崇兴寺双塔、朝阳凤凰云接寺塔、沈阳无垢净光舍利塔、吉林农安塔亦为密檐塔。 辽塔多饰有铜镜,与契丹原始宗教萨满教以镜驱祟有关。沈阳无垢净光舍利塔每层塔檐下壁面正中各嵌三镜;朝阳凤凰云接寺塔每层嵌两面铜镜;庆州白塔每层挂多面镜;北镇崇兴寺双塔除檐下嵌镜,佛龛上部宝盖正中各嵌一镜。每塔铜镜近三百;兴城白塔屿白塔铜镜亦为数不少。 民间佛事方面,北京房山北郑村辽塔、沈阳无垢净光舍利塔为民间集资所建。佛诞日京府及诸州雕木为像,仪仗百戏导从,循城为乐(《辽史·礼志》)。北宋禅宗盛行,而辽代则复兴了华严宗和真言宗,更续刻云居寺石经、雕印契丹藏,为一时盛事。 辽石窟造像有朝阳千佛洞、赤峰灵峰寺石窟、内蒙巴林左旗洞山石窟、三屯山石窟、前昭庙石窟和后昭庙石窟,云冈也有辽代营造的窟寺。其中,辽宁朝阳千佛洞现存大小洞窟数十个,是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前后的石窟遗存;内蒙古赤峰灵峰院千佛洞开凿于辽乾统三年(1103年),造像大部份已不存,残存的小佛与飞天浮雕可以大致了解辽代石窟造像的水平;巴林左旗后昭庙石窟共有三窟,中窟雕有佛、弟子、文殊、普贤、力士及契丹供养人像。南北两窟都雕有华严三圣,虽经重妆,仍可辨其原来形貌。云冈以东重熙六年(1037年)修观音堂内有辽观音石像一躯。 庆州白塔塔体砖雕天王造像 1115年,阿骨打灭辽建金,立国近一百二十年。女真族在唐为靺鞨,辽为女真,号大金,定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金朝建国之初,政治上实行带有议事制痕迹的勃极烈制,军事上实行军政合一的猛安、谋克制,至熙宗吸收宋、辽制度进行改革,国势益强。宣和初与北宋缔结海上之盟,共攻辽,接着旌麾直指北宋,大举南侵,于靖康元年(1126年)陷开封,次年俘徽、钦二帝北去,北宋亡。徽宗第九子赵构称帝,迁都临安(今杭州),形成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直至金与南宋先后为元所灭。 金与辽同,亦崇奉祖先,金初无宗庙,天辅七年九月,金太祖葬上京宫城之西南,建宁神殿于陵,以时荐享。自是诸京皆立庙,惟在京师者曰太庙,并设立历代皇帝御容殿。或因辽之故庙,安置御容,亦谓之庙。据《金史》记载,太宗天会二年(1124年)立大圣皇帝庙于西京。天会十三年(1135年)于上京建庆元宫,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四月壬午,以太祖尝御之春亭名天元殿,安太祖、太宗、徽宗及诸后御容。十一月丙辰,以康宗以上像工毕,奠献于乾元殿。二年(1139年)九月,又以上京庆元宫为太祖皇帝原庙,安太祖以下御容于辰居殿,又有明德宫,熙宗尝享太宗御容于太后所居明德殿。皇统三年(1143年)初立太庙,八年太庙成,则上京之庙也。皇统四年(1144年)立东京新宫,七月建宗庙,有孝宁宫。七年(1147年)东京御容殿成。大定二年(1162年)以睿宗御容奉迁衍庆宫。十二月就庆元宫址建正殿九间。五年,会宁府太祖庙成,有司言宜以御容安置,先是衍庆宫藏太祖御容十有二:法服一、立容一、戎衣一、佩弓矢一、坐容二、巾服一,旧在会宁府安置;半身容二、春衣容一、巾而衣红者二,旧在中都御容殿安置,今皆在此。大定十五年二月,有司言东京开觉寺藏睿宗皇帝皂衣展裹真容,勅迁本京祖庙奉祀,仍易袍色。十六年四月,诏依奉安睿宗礼,奉安世祖御容于衍庆宫。十七年正月戊申,乃于衍庆宫圣武殿西兴建世祖神御殿;东建太宗、睿宗神御殿衍庆宫内建殿七间、合五间,奉安世祖御容于广德殿、太宗御容于丕承殿、睿宗御容于天兴殿。二十一年闰三月,奉安昭祖、景祖燕昌合上,肃宗、穆宗、康宗合下,明肃皇帝奉安崇圣合下。二十一年(1181年)四月庚戌,奉安昭祖以下三祖、三宗御容于衍庆宫,行亲祀礼。是年五月,迁圣安寺睿宗皇帝御容于衍庆宫。天兴二年(1233年)七月丁巳,护卫蒲鲜石鲁负祖宗御容至自汴,勅有司奉安于乾元寺。金代亦在太子庙设影殿,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七月,奉旨在宣孝太子庙别建影殿,十月庙成十一日奉安神主,十四日奉迁画像。 金代以功臣配享祖庙,大定八年(1168年)上命图画功臣于太祖庙,有司第祖宗佐命之臣,勋绩之大小、官资之崇卑,以次上闻,绘制了著名的衍庆宫功臣像,其规制为“乃定左庑:开府金源郡王撒改、皇伯太师右副元帅宋王宗望、开府金源郡王斡鲁、皇伯太师梁王宗弼、开府金源郡王娄室、皇叔祖元帅左都监鲁王阇母、开府隋国公阿离合懑、仪同三司兖国公刘彦宗、右丞相齐国公简懿公韩企先、特进宗人习失;右庑:太师秦王宗翰、皇叔祖辽王杲、开府金源郡王习不失、开府金源郡王完颜希尹、太傅楚王宗雄、开府前燕京留守金源郡王完颜银朮哥、开府金源郡王完颜忠、金源郡王完颜撒离喝、特进宗人斡鲁古、右丞相金源郡王纥石烈志宁。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十月乙卯朔,诏图画功臣二十人衍庆宫圣武殿之左右庑。十六年,左庑迁梁王宗弼于斡鲁上。十七年(1177年)正月戊申,诏于衍庆宫圣武殿西建世祖神御殿,东建太宗、睿宗神御殿。”十七年十月癸酉,有司奏“衍庆宫所画功臣二十人,惟五人有谥,今考检余十五人功状,拟定谥号以进”,诏可。十八年,黜习失,而次蒲家奴于阿离合懑下。此后又于二十二年,增皇伯太师辽王斜也、撒改、宗干、宗翰、宗望,其下以次列。至明昌四年(1193年)次序始定,东廊:皇叔祖辽智烈王斜也杲、皇伯太师辽宗烈王宗干斡本、皇伯太师右副元帅宋桓肃王讹鲁补宗望、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毅武王习不失、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贞宪王完颜谷神希尹、太傅楚威敏王谋良虎宗雄、开府仪同三司燕京留守金源郡襄武王完颜银术可、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明毅王完颜忠阿思魁、金源郡庄襄王杲撒离喝、特进宗人斡里古庄翼、特进完颜习失威敬、太师尚书令淄忠烈王徒单克宁、太师尚书令南阳郡文康王张浩;西廊: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忠毅王撒改、太师秦桓忠王粘罕宗翰、皇伯太师梁忠烈王斡出宗弼、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刚烈王斡鲁、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庄仪王完颜娄室、皇叔祖元帅左都监鲁庄明王阇母、开府仪同三司隋国刚宪公阿离合懑、开府仪同三司豫国襄毅公蒲家奴昱、开府仪同三司兖国英敏公刘彦宗、右丞相齐国简懿公韩企先、太保尚书令广平郡简王李石、开府仪同三司右丞相金源郡武定王纥石烈志宪、开府仪同三司左丞相沂国公仆散忠仪、开府仪同三司左丞相崇国公纥石烈良弼、右丞相莘国公石琚、右丞相申国公唐括安礼、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徒单合喜、参知政事宗叙。每一朝为一列,著为令。 金朝同样重视佛事,修建了不少寺院。山西境内尚存有繁峙岩山寺文殊殿,朔县崇福寺弥勒殿、观音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陵川南吉祥寺后殿,长治龙泉寺后殿,平遥慈相寺大殿,应县净土寺大殿,大同华严寺大殿、善化寺三圣殿,清徐香岩寺石构佛殿等多处金代遗构,并保存有不少金代造像和壁画。金代承袭辽、宋佛教造像传统而有发展,特别在造像题材上更为多样化,出现了一些新的佛教群像。 大肆营建寺塔的同时,金代供祀佛像成风。山西五台山历来为佛教胜地,为辽时华严宗的主要道场,寺院林立。金代继辽之后又有续造。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是现存金代遗构,兴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殿内彩塑一堂七身,主尊为骑狮文殊菩萨像,通高4米,戴华冠,面相丰圆,半跏坐于狮背之上,手当胸执如意,双眼俯视下界。文殊坐狮张口瞠目,作吼啸行进状。走狮侧有牵狮人,挺胸跨步,专力御狮,姿态神色,颇为传神。文殊像两侧分立胁侍菩萨及供养人像,形貌端肃。全堂塑像比例适度,装塑彩绘,繁缛而华丽,塑绘手法较有地区特点。 正隆元年(1156年)二月庚辰,金帝御宣门观迎佛,赐诸寺僧绢五百匹、彩五十段、银五百两。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三月癸巳,香山寺成,世宗幸其寺,赐名“大永安”,给田二千亩,栗七千株,钱二万贯。八月壬寅,幸香林、净名二寺,九月甲辰朔,幸盘山上方寺,因徧历中盘、天香、感化诸寺。大定二十九年六月丁酉,幸庆寿寺。金章宗尤崇道教,承安二年(1197年)七月壬寅朔,幸天长观,建普天大醮。秦和元年(1201年)三月壬寅,幸天长观。二年十一月甲子,幸玉虚观,遣使报谢于太清宫。三年五月丙申,作太极宫。十二月己酉,赐天长观额为太极宫。后每幸太极宫。四年三月戊寅,幸太极宫。八月丁未,幸太极宫。五年正月乙丑,幸太极宫。三月甲戌命给米诸寺。正大五年(1228年)八月乙卯,以旱遣使祷于上清宫。 善化寺(普恩寺)位于山西大同市城区南部,俗称南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时改称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年)毁于兵火,存者十之三四。金初住持圆满大师重修,自天会六年(1128年)至皇统三年(1143年)由圆满大师主持重修,凡十五年始成。明代又予修缮,正统十年(1445年)改称善化寺。寺坐南向北,寺内保存塑像30余尊,分别置于大雄宝殿和三圣殿内。主殿大雄宝殿始建于辽,经过金代重修。面宽七间,进深五间。殿内正中佛坛为大日如来和四方佛及其胁侍,庄严凝重,气势宏伟。佛安坐束腰莲台,法像庄严。两侧弟子及胁侍菩萨端立莲台之上,面相方圆,形体修长匀停,虔敬之中又见端丽。两侧为梵王、帝释诸天二十四尊,是遗存较早较完整的一铺诸天彩塑。这铺像为辽塑金代重装,拱卫佛像两厢,或男或女,或长或少;或文或武,或善或恶。神情体态,丰富多样,服饰法器,无一雷同。尢其一些为信众熟悉的形象,如梵天、帝释、日宫、月宫、四大天王、韦驮、辩才、鬼子母、阎魔罗等更是为人礼赞,在塑绘技法及形象刻画上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国内见存二十四诸天像中的典范作品。 天部是护法诸神,在佛寺的殿堂、回廊图绘《帝释梵天图》早在唐代已经流行。晚唐、五代以后,战乱连年,对护法天神的信奉日增。而辽、金崇佛又尚武功,对护法天神之供奉,更为突出。宋、辽、金的佛教寺院中都有大量的护法天神像。诸天不仅为护法神,而且也可被理解为方便化导众生的佛的化身。《华严经》称:“一切诸佛退位,或作菩萨、或作声闻、或作转轮圣王、或作魔王、或作国王、大臣、居士、长者、或作彩女、百官、或作大力鬼神、山神、河神、江神、海神、主日神、主月神、昼神、夜神、主水神、主火神、一切苗稼神、树神及外道,作种种方便助我释迦如来化导众生。”因此诸天塑像既重护法之威严,又要具有化导之慈悯。善化寺释梵诸天群像是金代匠师的精心佳作,成功地体现了佛教造像的这一准则。善化寺大殿左侧以梵天为首,顺序为散脂大将、日天、俱摩罗天(韦陀天)、地天、火天、摩利支天、持国天、增长天、鬼子母、深沙大将和焰摩天;右侧以帝释天为首,其次为伊舍那天、月天、罗剎天、药草树林神、风天、辩才天、多闻天、广目天、功德天、密迹金刚和水天。诸天造像各具特色,功德天、鬼子母所表现的母性的情怀,火天、伊舍那天在忿怒中现示的刚直,四天王、韦陀天等在威严中体现的宽厚,都是在不同的外貌中追求表现佛教教义所要求的某种内涵,从而创造了一些动人的典型形象。诚如皇统三年朱弁在重修普恩寺记中所赞誉的:“脺容庄穆,梵相奇古,慈悯利生之意若发于眉宇,秘密拔苦之言若出于舌端。”摩利支天意译为阳焰(即指日光),被视为武士之守护神。《佛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称:“日前有天,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捉,无人能害,无人欺诳,无人能缚,无人能债其财物,无人能罚,不畏怨家,能得其便”。这些话是对阳光的热情颂赞,也寄寓着受迫害的人民群众的心声,及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关于摩利支天的形象有着一些不同的描述,雕塑家却选取了《佛说大摩利支菩萨经》的记载来表现这一崇拜对象:“深黄色,亦如阎浮檀金色,或如日初出之色。顶戴宝塔,着红天衣。耳环、腕钏、宝带、璎珞,种种庄严。八臂、三面、三目,唇如曼度迦花色,放大光明。于宝塔内有毗卢遮那佛,戴无忧华鬘。左手持羂索、弓、无忧树花枝及线。右手持金刚杵、针、钩、箭。正面善相,微笑,深黄色或檀金色。眼相修长,唇如朱色,作大勇猛相;左面猪容,忿怒丑恶,利牙外现,出舌颦眉,令人怕怖;右面深红,如莲花宝色,出最上光明,慈颜和悦,如童女相。手作毗卢印,乘彼猪车,立如舞蹈势……”用幻想的三面八臂(或六臂)的形象来隐喻阳光之神,是既大胆而又富有深刻含意的构思,并且雕塑家又进一步美化了这一歌颂对象,把经文中丑恶的猪脸去掉,使善像更为女性化,把威猛寓于端丽,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可亲,普及人间。无人可见的阳光之神,成了深入人心的美的可视形象。与之相对应的辩才天是音乐之神,同样由于艺术家的创造,真正达到了“面貌容仪人乐观,种种妙德以严身”的效果,通过优美的视觉形象,似乎听到了随之而来的“妙音”。梵天、帝释在作为菩萨或功德天之眷属时,均作天女相,而作为诸天之主尊出现时,则梵王作男像,帝释为女像,以相对应。唐宋以来壁画塑像多如此,这和唐代的《梵天请问经变》中梵天作王者形象相同,也和日天、月天作男女二臂立像相对是同一方式。 山西定襄洪福寺在县东北35里宏道镇北社村,地处五台山余脉和系舟山夹角之间,背靠龙山、凤山,面临滹沱河,坐北朝南,为宋金遗构,虽经元、明、清多次修葺,宋金原木构迄今尚多保存。寺内现存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宏伟高大,构筑坚实美观。佛坛上九尊塑像(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群像、普贤菩萨群像、阿难、迦叶、天王)保存金代余韵。洪福寺的建筑设计和精美雕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山西朔州崇福寺在山西朔县城内东街北侧,创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辽时曾作为林太师尉署,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改名林衙寺。金皇统三年(1143年)重新扩建,明清又曾重建,弥陀、观音二殿尚存有金代壁画,东西壁各绘有三铺说法图,南壁西尽间绘千手千眼观音、东尽间绘三尊佛、地藏王等像,画工们在高5.73米的壁面上,以彩色表现瑰丽而端庄的佛国,法像端严,形象和图制仍能看到唐宋影响。金天德二年(1150年)题额“崇福禅寺”,清乾隆年间改称今名。寺院规模宏伟,建筑壮丽。现存山门及观音、弥陀、地藏、文殊诸佛殿,并有藏经阁、钟鼓楼等,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藏经阁位居殿前,为他处所罕见。弥陀殿建于高台之上,雄伟壮观,冠于全寺,是规模较大的金代建筑。殿内金代壁画、雕塑(弥陀佛像、观世音菩萨像、大势至菩萨像、胁士菩萨像、天王像)保存完好。 弥陀殿的壁画为金代绘制,原来布满四壁,现尚存320多平方米。东壁南段说法图内绘制一佛二菩萨,佛结跏趺坐于莲台,螺髻袒胸,作说法印,胁侍菩萨立于两侧,上部左右飞天翱翔,飞天袒胸露臂,花冠长裙,天衣飘于身后,手托日、月。胁侍菩萨宝冠长裙,璎珞满项,帔帛垂肩。面相柔润,双目俯视,手捧盘钵。东壁中段说法图,佛结跏跌坐于莲台上,背光上方流云上坐十方佛,佛螺髻扁平,着红袈裟,手作说法印。胁侍菩萨华冠垂缯,六角形头光,璎珞精致,帔帛系珠,持熏炉、宝盘侧身而立。北段说法图佛及南侧胁侍菩萨已不存,仅北侧胁侍菩萨残留部份,菩萨花冠,有胡须,眼睛俯视,手捧莲花内有经版。二胁侍菩萨上部的对称位置原有飞天两身,现存北侧飞天,高发髻,天衣飘舞,手捧宝瓶,周绕祥云。 繁峙岩山寺壁画(局部) 西壁南段说法图,佛端坐其间,面目慈祥,凝视前方,手作说法印。背光上两侧有二飞天回翔。胁侍菩萨,花冠长裙,双目俯视,手捧莲花。中心说法图,佛像庄严,神态慈祥。背光上方布满流云,十方佛分布其间。胁侍菩萨,形体微侧,六角形项光,手捧经卷,俯首凝视。北段说法图下部残损,佛像庄严,袈裟垂于座下,衣纹流畅。胁侍菩萨花冠端丽,青裳裹体,面目清秀,双目俯视,双手捧博山炉侍于旁侧。背光上两侧飞天,手托宝盘乘风翱翔。 殿内北壁西段说法图佛像早毁,后人补绘,两侧菩萨仍为金代原作。北壁东梢间板门的门楣上画十六观(部分),构图严谨,各观名称题于其上。 南壁东尽间图像分上下两列,上列置佛像三尊﹕毗卢佛、释迦牟尼、药师佛﹔下列设菩萨像三尊:妙吉祥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王菩萨,皆结跏趺坐,佛像为后世补绘,菩萨像为金代原作。西尽间南壁绘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手执法宝超过四十件,胸前四双手共捧一钵。观世音东侧下部婆薮天为老者形象,旁有猪卒;观世音西侧下部为吉祥天,是观世音的二十八部众之一,吉祥天前为象卒。 山西繁峙岩山寺,原名灵岩院,现存文殊殿为金代遗构,西壁画《佛本行经变》,东壁画《释迦应化事迹》,北壁画本生故事,南壁画殿阁、楼台和供养人像,西壁南端上方书有榜题,有画家名和年款:“大定七年囗囗二十八日画了灵岩院囗囗画匠王逵年六十八”。寺中现存正隆三年(1185年)碑上称王逵是“御前承应画匠”,并有同画人王道。由此可知作者为王逵和王道等人。东西二壁经变别具一格,均为鸟瞰式全景构图,打破了以往以佛说法为中心的经变样式,将故事图像组合在殿阁、楼台、山林、苑囿中。从整体来看,是一幅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的界画青绿山水;从局部看,则宫庭、市井、人事纷繁,山村、驿路、骡马不绝。店铺还挂有“野花攒地出,村酒透瓶香”的帘子,使金代城镇的风土人情跃然壁上。释迦应化事迹图和北壁的五百商人、风吹陀罗剎国等场景宏大,情节丰富,人物众多,体现了作者具有宏观把握全局和精绘细部的艺术造诣,融人物、楼台、舟车、树石为一璧,用堆金沥粉、淡墨白描、工笔重彩等各种艺术手段,画家借宗教题材,再现了人间生活;描绘经变,表现了自然风光。这应该说是画家王逵的杰出创造,这几处壁画对于了解辽金壁画的内容与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辽金艺术家在佛教造像和壁画中所创造的形象和积累的艺术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艺术传统。金设立书画局掌御用书画纸札,设立图画署掌图画缕金匠。金统治者在入侵过程中,亦俘虏画家工匠使为己用。北宋艺术的影响甚至强烈地反映在金政权的帝王身上,金显宗完颜允恭不但善画取材于游牧生活的獐鹿,而且“人马学李伯时”,金章宗更在书画及书画收藏的装饰方式上效仿宋徽宗赵佶。金亦重书画人才,据《金史》记载,米芾之婿吴激,字彦高,建州人,工诗能文,字画俊逸得芾笔意,“将宋命至,以知名留不遣,命为翰林待制。”任询字君谟,易州军市人。父任贵有才干,善画。任询生于虔州,“书为当时第一,画亦入妙品。登正隆二年进士第,历益都都勾判官,北京盐使。家藏法书名画数百轴,年七十而卒。郑子聃字景纯,大定府人。海陵时为书画直长,平生所著诗文二千余篇。”党怀英字世杰,“大定十年中进士第,曾任国史院编修官、翰林学士承旨。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第一。”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大定二十五年进士,有才藻,工书翰,字画则草书尤遒劲。仕五朝,官六卿,有滏水集三十卷。”赵沨字文孺,东平人。大定二十二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工书,赵秉文云:“沨之正书体兼颜、苏,行书备诸家体,其超放又似杨凝式,当处苏、黄伯仲间。”党怀英小篆,“李阳冰以来鲜有及者,时人以沨配之,号曰党、赵。”至于金朝名声显赫的著名文人画家王庭筠,更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的外甥,故深受北宋文人画影响。王庭筠字子端,辽东人。大定十六年进士,曾任翰林修撰。书法学米元章,与赵沨、赵秉文俱为名家,王庭筠尤善山水墨竹。明昌三年与秘书郎张汝方品第法书名画,分入品者为五百五十卷。至于西夏遗址出土的版画《四美人图》和《义勇武安王关羽图》,则是当时即流至西夏的宋、金作品。 金代道教与佛教互相争长,也很兴盛。这一时期的道教宫观及其造像在山西尚有遗迹可寻。晋城东岳庙供奉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庙内大齐殿创建于金大定十八年至二十九年间(1178-89年)。殿内现存主像三尊,殿中间为东岳大帝坐像,通高2.47米,身着朝服,衣冠取法现实人物,手法写实。双手交握于胸前,形貌英伟,有王者气象。殿东间为东岳圣母像,西间为太子像。左右塑侍臣、宫女十余尊。衣冠服饰,形体特征,实际是现实人物的写照。据现存神台前碑铭所记,这堂像由匠人许全、王亨造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这样完整的金代道教神像保存至今实属凤毛麟角,对于研究道教神祇系统尤其显得重要和珍贵。 五代以后民族的争战与政治文化中心的变迁,也以不同形式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交流,形成了汉族艺术文化对各少数民族的深重影响和各民族艺术文化的融汇互补,丰富了中华民族美术本体。辽、金艺术家在佛教彩塑中所创造的形象及其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艺术传统,为唐宋一脉相承的造像样式增加了新的因素,促进了以后在宗教题材、样式以及内容上的探求。辽金艺术史料_观音菩萨像论文
辽金艺术史料_观音菩萨像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