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不公平感产生原因及调控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公平论文,对策论文,分配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并以此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试分析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人们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及采取什么对策加以调控,从而形成正确的收入分配公平观。
一、公平不等于公平观
在经济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公平等同于公平观。其实,公平与公平观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所谓公平,主要是指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公正和平等。在我国现阶段,公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取得收入的机会均等,就是每个人都有同样付出劳动的机会和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劳动者通过公平竞争自由选择职业,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不同岗位上流动,出身、民族、肤色、性别都不应影响一个人对职业的自由选择,只有他的才能对他所得到的机会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规则平等,就是劳动者在收入分配过程中遵循同样的规则,统一的分配尺度,在规则、尺度面前人人平等;(3)公平分配必须消灭剥削,如果存在无偿占有,不劳而获,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那就无公平可言社会主义公平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获得了平等的权利;(4)分配公平不是分配结果均等,公平不等于平均,平均主义的分配是收分配的不公平;(5)差距适度,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等于要求财富和收的均等化,而是承认人的能力、才智、积极性的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上承认财富和收的适度差异。
分配公平观是人们对客观分配所做出的主观评价、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与情感。公平观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心理感受具有主观性。因此,在客观与主观、公平与公平观之间既可能存在吻合,也可能存在差异甚至背离。由于分配是个复杂的问题,因而,“公平的观念不仅是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539页)这就不难解释,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往往客观上的公平分配,一些人却认为不公平;相反,往往客观上的不公平分配,一些人却认为公平合理。无论是客观上的分配不公平,还是公平观的扭曲,都将引起劳动者的不满,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
人们对一种分配制度或分配方式,评价公平还是不公平,主要是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即把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与所得报酬相比较,认为比例相当、合理,产生公平感。反之,产生不公平感;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现在的劳动所得与过去劳动所和相比较,看其绝对值是增加或减少,而产生公平感或不公平感。因为分配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人们产生不公平感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观念的转变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不公平感。公平观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539页)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客观经济条件的变革,必定引起分配关系的相应变化,人们对这种分配关系变化的认识、评价也随之调整改变。然而,这种调整和发迹会因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为一个曲折的过程。人们观念的转变往往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变革。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认识、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竞争观念、风险意识、等价交换.多种分配方式等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传统观念上,认为平均主义、大锅饭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公平的分配,有的人甚至认为平均主义的低工资比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式要好,认为过去国家直接决定统一工资比现在的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工资要公平。特别是那些从生产岗位上“优化”下岗的富余人员,部分失业者由于工资、奖金、津贴等收入骤然减少,更感到收分配的不公平。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由于贡献大、获得较多的收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公平。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人们之所以产生上述种种不公平感,根本原因是把本来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当成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把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把结果均等的分配认为是合理的、公平的。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机制的过程中,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每二,评价劳动贡献尺度不同所产生的不公平感,劳动贡献的尺度是客观的,劳动者投入的有效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是不同的,投入劳动的数量的质量多的,贡献大,个人收分配多;反之,则收入少。这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一致的,同鼓励一部人靠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是相同的。这充分体现了个人收分配的公平性。问题是如何评价劳动贡献大汪与所得报酬的合理性,这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则往往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人们在进行比较时,往往把自己的劳动贡献估计得过高,而收入则估计过低。对他人的劳动贡献往往评估低,而收入则认为高,这就产生不公平感。例如,老工人认为,自己辛辛苦苦为党和人民工作了大半辈子,比新工人贡献大,工资、奖金理应多得。而企业实行效益工资和岗位工资,一部分老工人的工资与青工工资相差无几,个别的还不如青工的多,产生不公平感。另一方面,年轻工人则认为年轻力壮,容易学习新技术和掌握新的生产方法,是企业的主力军,理应多得,但在实际上,则由于青工工龄短,级别低、基本工资汪,而产生不公平感。另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管理和技术特别重要劳动贡献大,应该多得;而一线工人则认为他们的工作苦、累、脏,劳动贡献大,多得。由于对劳动贡献评价尺度不同,而产生相对劳动报酬低的不公平的心理状态。要消除上述种种收入分配不公平感就必须建立一个客观的科学的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评价劳动贡献的尺度。
第三,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个人收入分配主要存在着以下不公平的现象:(1)平均主义的分配,它意味着一部分人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这是最大的不公平;(2)收入分配悬殊过大,有一部分人是靠诚实劳动获得较多的收入,也有一部分人非法获得收入,前者应该鼓励,后者应该查处;(3)存在着行业与行业、职业与职业之间收入分配不公平,有的行业和职业劳动贡献并不比其他行业和职业劳动贡献大,但收入则少。上述种种客观存在的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反映在人们的观念上,形成不公平感。
三、分配公平观的确立
由于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树立正确的分配公平观念必须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公平观。
任何改革,要获得成功,首先要转变观念。如果没有人们心理上和观念上的改革,任何改革都难以得得通。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彻底摈弃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观。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平均主义色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又奉行多年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平均意识,并误以平均主义就是公平、公正,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平均主义的社会心理有所淡化,追求机会均等,靠自己本事吃饭的心理素质大大增强了。然而,一部分人还在强调分配结果的平均,还认为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是两极分化。所以一定要教育人们,要承认工作能力有强有弱,劳动积极性有高有低,劳动贡献有大有小,要承认差别,并使这种差别在分配过程中和分配结果上体现出来,这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一致的。这种收入分配的差有利于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者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新型的公平观必须以平等竞争为前提。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竞争必须是公平竞争,即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和使用上的条件均等。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劳动者能自主的选择职业,并有选择职业、岗位、环境条件等方面机会均等。竞争只有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才能实现竞争机会均等,竞争权利平等和竞争规则平等。这样就能激励劳动者积极地参与竞争,通过劳动能力、技术水平、思想素质等方面的竞争,平等地获得劳动劳动和个人收入。
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新型公平观。由于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安定和人们生产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而社会政治安定又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率有可能提高的必要条件,人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也是影响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分配公平与效率紧密相关。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优先,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因为,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加快经济发展,是我国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不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所以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目标应当是坚持效率优先,使分配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刺激效率提高的功能。同时,效率优先应以兼顾公平为条件。从长远看,没有公平,也不分有效率的提高,如果收入分配过于不公平,人们的不满情绪增加,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使经济运行产生振荡。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公平也是一种效率。它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使人们生活安定,经济才能得以持续发展。伴随着效率的提高,不可避免存在着优胜劣汰下来的弱者,国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下岗的人员基本生存权的公平。
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劳动贡献的尺度
没有统一的尺度,公平无法衡量。公平的尺度就是公平的内容,按照同样的尺度标准,对每个人实行分配,一视同仁,同样的付出得到等量的报酬,消除任何歧视、双重原则的不平等。
工资要同工同酬。这是评价劳动贡献的重要尺度,也是公平分配的前提。同一岗位,不论性别、新老职工,工资应基本相同。老职工在过去做出的积累性的劳动贡献,可设立工龄工资,以裣其以前的劳动贡献,以此减轻改革过程中收入增长较慢的人的心理不平衡感。
确立测评岗位劳动贡献的标准,这是公平分配的基础。不同的工作岗位,由于其劳动性质、强度、责任、环境等不同,劳动贡献也不同,对不同岗位的劳动如何进行比较,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关键,即对“劳”如何测定。应把不同岗位量化还原,使其具有可比性。不同岗位劳动量化主要依据有:岗位技术高低、劳动强度、责任大小、工作环境好坏、利润多小等,区别不同岗位的劳动差别,并以此确定不同岗位个人收入分配的多少。对于同一岗位,可依据工作责任,工作易难、业务熟练程度不同,设立若干个等级,人们按照不同等级获得劳动收入,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尺度,这是公平分配的关键。个人收入分配问题,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人们对合理分配的要求也特别强烈。而分配的公平合理,关键是要有科学的绩效考核尺度。考核尺度规范化、标准化、数量化,严格的考核指标,才能为公平分配提供科学的依据。这就要对不同岗位或同一岗位设置若干具体详细、容易操作的考核指标。作为管理者,可以依据指标考核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成果大小,并以此确定所得工资的多少。作为劳动者个人,可以用考核指标衡量自己,衡量他人,该多得的多得,该少拿的少拿,多得少拿都合理,这就避免了客观评价不准确而造成的不公平。要做到考核指标的制定,考核评定的结果,分配方案的实施,对员工公开,并给员工发表意见的机会,尽量做到分配公平合理。
第三,当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运用税收调节机制,健全、完善个人收入所得税征管;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高收入者通过扩大再生产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式 一部分财富反还给社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者给予必要的补贴。
总之,分配公平观的确立,客观上要做到分配公平,既消除平均主义的分配,又要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主观上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公平观,使分配机制成为激励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机制,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