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个体差异及其发展的多元化_升学论文

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发展的多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体差异论文,初中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会遇到一个如何使得全体学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学生“进得来”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留得住”和“学得好”。学校在具体解决学生“留得住”和“学得好”的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很多。其中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问题也是主要的难点之一。

对待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常采取四种不同的态度:(1)不予理会或漠视;(2)容忍;(3)设法消除;(4)培植和发展利用。我们认为,前两种态度是消极的,后两种态度是积极的。

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问题十分重视。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他们都在为解决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现有的教学论专著中,都有“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的专门论述;一些教育研究人员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起,正在探讨学科的“分层递进教学”等一些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毫无疑问,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这种努力,对于消极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是,实践证明,如果仅仅把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成学习成绩的差异,并寄希望在通过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去“设法消除”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个体差异,其实际的效果往往因“人”而异。如在小学教育阶段,效果较好,而在初中教育阶段就并不如人意。

为什么在初中教育阶段,人们积极地采取措施,去“设法消除”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个体差异,而实际的效果达不到期望的要求呢?其原因并不是这些“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不好,而是在对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上产生了偏差。

在对待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初中教育工作者对于“个体差异”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差异”的水平上。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发展得好的学生。反之,就是发展得不好的学生。在他们眼里,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他们发展好坏的唯一标准。

毫无疑问,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它不覆盖学生个体差异的全部表现形式。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有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劳动技术以及发展方向等多种表现形式。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包括质和量的两个方面的差异。在“量”的差异(即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的作用或“质”的差异(即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和行为方式的不同)的作用或在“量”和“质”的共同作用下。会导致学生产生各种不同的个体差异的表达形式。

对初中学生来讲,随着他们的身心成熟程度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的作用力的不断提高,发展方向的差异这种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逐步开始在他们身上出现。事实上,对于他们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客观存在着三种可能:(1)由于智力、先前的知识基础等因素而导致无力升学(其中既有主观上想升学的,也有不想升学的);(2)有能力升学,但主观上不想升学;(3)有能力升学,主观上也想升学。因此,就他们的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来讲,至少存在“升学”和“不升学”两大类。其中“升学”的有五年一贯制大专、普通中学(包括重点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技工学校等几种形式。“不升学”的将由劳动部门分配工作和自谋职业(包括务农和从事个体劳动)。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初中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因此,学生在主观上会逐渐地将自己的发展定位在某一个具体的方向上。

十分显然,有升学取向的初中学生与不具升学取向的初中学生,他们对于不习成绩的价值取向是不可能一致的。前者对学习成绩有所追求,而后者就未必对较高的学习成绩有兴趣。因此,我们认为,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上,必须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这也就是说,在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上,小学生与初中生要区别对待。对初中学生来讲,首先应该正视他们在发展方向上的个体差异,其次再考虑他们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而对小学学生,因他们的发展方向上的个体差异暂时不大可能出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他们的个体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处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主要在设法消除他们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上进行考虑。

事实上,导致使用学科性的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产生因“人”而异的效果的原因,主要是小学生与初中学生可能出现的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小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再加上小学生容易接受“成年人的教导”,所以,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对较高的学习成绩有兴趣。因此,根据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恰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于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所以,设法消除他们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是完全可能的。教师对他们实施学科性的“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多给“差”学生的一些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当然,效果明显是完全应该的。而初中学生则不同,随着他们心理成熟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成绩的差异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个体差异的唯一主要表现形式。由于一部分学生已经表现出发展方向上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已经对于追求较好的学习成绩不感兴趣,他们无意再去走升学的“独木桥”。对于那些不想走“唯有读书高”之路的初中生来讲,采用学科性的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其效果不明显是十分正常的。

为了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有效实施,使得初中阶段教育真正使得全体学生留得住、学是好。我们认为,对学校来讲,应该在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和合理处理这种个体差异上做文章。

如何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和合理处理这种个体差异呢?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其次要改变学生的发展观。初中教育工作者要摒弃那种“唯有成绩好”的学生发展观,取而代之的是“学有所得好”的学生发展观。再其次,在对待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的态度上,要提高到“对差异进行培植和发展利用”的水平上。最后,在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采取“面对有差异的学生,采取有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的策略。

对待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培植和发展利用”的态度,其实质就是充分正视学生在发展方向上(或其它特长方面)的个体差异,并为学生的所有合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或适当机会。这实际上就是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开发。这是正确处理学生个体差异的最佳途径。

为了能够使学校教育中真正做到对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培植和发展利用”,在实际的学校教育教学运作的过程中,就应该采取“面对有差异的学生,采取有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的策略。使用这种策略的学校教育,就是一种真正的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在这种学校教育的机制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方向,并且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有所得。

要真正地实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就必须对现行的初中教育模式进行革新。学校教育必须走出“知识为本”的怪圈,并将其定位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础上。

为了给有志于对现行初中教育模式进行革新的学校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我们给出一个能够真正体现出“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的学校教育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初中教育的理论模型结构示意图

我们建立图1所示的“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初中教育的理论模型”的基本认识基点是:对于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培植和发展利用”的态度,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开发的教育思想。

图1所示的“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初中教育的理论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学校根据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情况来确定实际的教育教学动作机制(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包括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他们可以得到发展的方面有充分的发展,为适应今后的升学和就业奠定知识、态度和品德、能力、身心素质的基础。

我们认为,图1所示的“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初中教育的理论模型”既体现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又让学校教育正确处理好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从而可以在根本上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教育质量。

标签:;  

初中生个体差异及其发展的多元化_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