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学习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央党校论文,要有论文,重要讲话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问题,是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讲话中的一个重点。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开创新的局面”,改革开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里面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实践内涵。
一、改革开放要有新的突破,思想必须进一步解放
江泽民同志在论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着重指出:“这个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谈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时,明确指出:“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指明了方向。我认为,现阶段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
——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改革的成果和实践经验。我们的改革已由第一、第二阶段的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进入第三阶段的综合配套改革,改革的环境、任务、目标已有新的变化。我们不能用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来思考改革的措施和方案,更不能停留在以往改革的成果、经验上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固步自封,应放眼世界,看到我们的不足和差距,通过改革开放的新突破来发展大好形势,推进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要把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战略调整结合起来。这是新时期贯彻改革与发展、稳定相结合原则的需要。我国当前工业化发展已进入中期,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都要进行战略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工企业和高能耗产品要由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由大城市向小城市和乡镇转移。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产业要升级,要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要有利于这种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拟定改革措施和改革方案。新时期的改革措施和改革方案的出台,要尽可能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出台,以提高改革措施和改革方案的权威性和法制化程度。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都要以市场的原则和市场的要求为基本出发点,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
——要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统一认识。必须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经济体制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统一大家的认识,排除各种思想干扰,对纷纭繁杂的体制作出正确判断和科学选择,抓住重点和难点推进改革,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
——要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改革的成败和得失。“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邓小平同志用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也是江泽民总书记讲话强调的一项原则。只有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指导改革、衡量改革的是非得失,才既不会把那些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批判;也不会把那些符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既可为资本主义利用,又可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错误地加以排斥。
——要用系统论、整体论、控制论的观点来研究改革、推进改革。现阶段的改革与以往改革有一个很大不同的特点:由单项改革的突破转向以城市为单位、以县域为单位整体推进改革——综合配套进行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已不只是解决单个企业自身的问题,而是要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要求来思考改革方案。国有经济的改革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各个领域,综合配套改革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同时伴有权力和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必须通盘考虑、系统研究、综合设计,根据轻重缓急进行有控制的分步实施。
——对外开放要由从国外引进为主转向引进与输出并重。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新的变化,由军事较量转为经济较量。我国对外开放体制的改革,也要转变观念,要因势利导,由引进资金、技术为重点,转向引进资金、技术与输出资金、技术相结合,运用资本贸易来带动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以资本输出、出口信贷、补偿贸易等方式来推动我国适用技术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改组任务的完成。
二、改革开放要有新的突破,理论必须有新的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同时一定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江泽民总书记讲话中的一段重要论述。他要求我们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立场和方法,又要用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于我们当前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书本中的片言只语和个别结论来裁剪现实、评判是非。我们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生动的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把改革开放以来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吸收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为了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改革开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艰巨任务,我们应深入研究改革中提出的一些新课题,用理论的突破来推进改革实践的突破。当前,必须在以下理论课题方面有所突破:
——要正确认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性质。我国自1984年在上海、沈阳、广州等城市进行股份制试点以来,股份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明显。至于它的性质问题,目前还有一些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股份制是私有制,其理由是能把资产量化给个人,股票是私人占有的典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股份制是公有制,其理由是能把个别资本转为联合资本、能把私人资本转为社会资本,把生产资料的私人直接占有转为股民们联合间接占有;第三种观点认为股份制既不属于“私”,也不属于“公”,而是企业财产的组织形式,它能融“公”、“私”于一体。我认为,第三种观点与第一、第二种观点相比,较能统一多数人的思想,有利于当前股份制试点的推进,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企业组织制度。它是兼有股份制某些特点的合作经济,是集体经济在现阶段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其性质属于集体经济类型。这是当前国有小企业改制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劳动支配资本,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有机结合,主要特点是: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的前提下,以股份制的形式共同占有和支配企业的生产资料;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股份合作制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国有小企业的改制、改组,也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
——要正确认识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问题。按劳分配是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力提供的产品的数量、质量来付给一定的报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没有得到真正实现,工资带有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色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逐步完善按劳分配,工资应当主要由市场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来决定。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企业,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报酬购买本企业的股票或社会公众股分得的红利,应视同银行储蓄、购买债券获得利息一样,是合法收入,是“按资分配”的收入,它与资本家利用资本直接侵吞工人的剩余价值,不仅有量方面的区别,而且有质方面的区别。这是资本的一种合法收益,也是资本的一种价格体现。只要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操纵股市获得非法的收入,都应视为合法收入。
——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要以法行政,政府管理经济的重点应由项目额度的直接审批制转为工商登记制和备案制,以及事后追惩制。政府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奋斗目标,用产业政策、地区政策和经济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对投资主体——出资者和市场主体——企业加以引导,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策、自担风险。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要法律化、公开化、制度化,要以法行政,使国家的政策、措施成为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为了加快资本、劳动力和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市场化程度,使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当前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实现资本市场化,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二是要转变劳动力不能交易的观念,打破劳动力的部门所有制和单位所有制,保证劳动力自由有序流动,真正在优化组合中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三是要实现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市场化,除少数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的重要产品需要国家调控余缺,实行国家定价或实施最高限价和最低价以外,绝大多数产品的流通和价格都应逐步放开。四是要研究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使宏观调控做到松紧结合,适度调控。
三、改革开放要有新的突破,改革实践必须敢于攻坚
江泽民总书记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时,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要求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对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等问题作了明确部署。
加快改革势在必行,但要解决好当前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其难度又相当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要冲破和摆脱传统思想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二是要对长期形成的权力结构和既得利益格局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三是由于我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采取渐进方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因此,改革至今明显滞后的领域,一般都是难度很大的领域。现阶段改革关键是要在改革进展明显滞后的领域取得突破,敢打碰硬的“攻坚战”。为此,必须闯过以下几道难关:
一是要过好国有企业改革关。这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多数国有企业活力不够、效益不高,生产经营面临种种困难。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尤其是负债率高,冗员过多,社会负担重。全国停产、半停产企业中开支困难的职工已有上千万。此外,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尚未建立,这项工作涉及到政府机构、投资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难度很大,又十分重要,需要尽快走出一条路子。企业组织结构要进行战略性改组,要通过联合组建“联合舰队”——大企业集团,提高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是要过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关。十多年来,金融体制改革有不少进展。但总起来说,仍然滞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制约了银行体制改革,而银行体制改革滞后又严重影响着企业改革的推进。目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越来越集中反映在金融体制不顺方面。如何解开银行和企业之间不良贷款的死结,摸索出一条银企互助、同步改革的路子,难度很大。目前,由于投资体制改革不到位,投资效益不佳,基建战线过长,重复建设项目过多,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难以确定,市场也难以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要过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关。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尽管我们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范围的机构改革,但至今仍有很多问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转变严重滞后。这项改革直接涉及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的调整,具有相当的难度。但不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不但政企难分开,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难以真正转变,而且诸如社会保障制度、宏观调控体系、市场建设等许多领域的改革也很难深入进行。
四是要过要素市场建设和要素价格改革关。要素市场的作用必须以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为前提。目前我国各类要素市场的发育已初具规模,但总的来说仍是滞后。大多数商品价格已放开,但要素价格尤其是资本价格即利率,还不是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市场的建设、要素价格的改革,对体制、法律、管理、人才、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条件要求苛刻,操作复杂,风险也大。
五是要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关。这项改革不仅与企业改制直接相关,而且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完全由国家和企业统包,采取现收现付制,基本上没留积累。目前推进企业改革,实施兼并、破产、裁员,以及发展劳动力市场等,往往由于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足够的保障基金的支持而难以顺利推进。
上面所讲到的“五关”,实际上是改革遇到的五个难点。过“五关”,不是一个一个过,而要总体规划、综合配套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