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电子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电子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后,“无纸出版”成为出版界的焦点话题,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各种形式的电子出版物,迅速发展的电脑网络,究竟是给传统纸质出版业注入了生机,还是带来了危机?
一
1994年底,《新闻出版报》报道了一条消息:“《深圳晚报》实现了编排全程电脑化”,“在《深圳晚报》编辑部中,记者写稿,部室主任审稿,正副总编辑定稿,编辑组版,都甩掉了纸和笔”,“记者们只要打完稿件,通过(计算机)网络往部室主任和责任编辑库里一传就完成任务。然后责任编辑、部室主任、正副总编辑坐在电脑前改稿,拼版,把关,取消了录入员、校对员,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报纸的差错”。此后不久,济南的《齐鲁晚报》、南京的《扬子晚报》等,也都相继甩掉纸和笔,采用“全程电脑化”。与新闻界的“赶时髦”相比,出版界对此似乎比较冷淡,到目前还没有一家出版社实行编辑全程电脑化。是现代新技术浪潮遗忘了出版界?还是出版界回避现代新技术的浪潮?
计算机技术不仅为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铺设了道路,也向传统的编辑流程发出了挑战的信号。首先在来稿形式上,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众多投稿者开始丢掉纸和笔,操起了键盘。前几年的“换笔热”,让不少作家丢开了纸和笔,著名作家王蒙、刘心武等都率先用起了电脑,进入现代化写作行列;学术研究者更不甘落后,据1996年10月的《电脑世界》统计,高校教师已有84%的人会使用电脑,并有近一半的人拥有个人电脑。同时,汉字录入技术的发展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操作电脑,如输入速度快、应用面广的五笔字型录入法,稍加训练者均可每小时输入3000千字左右;而手写汉字输入技术的发明,则使诸多对键盘输入望而生畏的人,用平常写字的方法,在特制的输入版上把文章“写”入电脑。这种情况表明,未来投稿方式将主要是软盘稿件或打印稿。
按照常规的出版流程,作者的稿件经编辑加工后,由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校样,经过数次校对,然后制版印刷。如果利用作者的磁盘文件,编辑在电脑上加工,则可省去印刷厂的输入程序,也减少了校对的次数。对现代化来稿的传统化处理,存在着严重的重复输入问题,这不仅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损失,延长了出版周期;而且重复输入,出错的概率相对就高多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无错不成书”的现象。如果出版社甩掉纸和笔,实现电脑化,可以要求作者直接投寄电脑软盘,或在文字稿件外附加电脑软盘;编辑可以直接在电脑上修改、排版,经二审、三审后,直接向印刷厂提供一份能用来制版的磁盘文件,这将大大缩短出版周期。实际上,现在有些科技期刊已逐步实现了这种来稿的电脑化处理。据不完全统计,中科院所属的期刊社,到1995年底已有89%配备了微机。其中58%应用微机进行期刊业务管理,62%自行微机排版,有58%的期刊接受作者软盘投稿,一些期刊的软盘投稿率已达100%。
软盘投稿,一是把储存文字信息的软盘通过邮局寄交出版单位。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投寄时间长,途中容易损坏等。二是直接“走”上信息高速公路,用电子邮件把自己的文章“寄”到出版部门的电子信箱里,出版部门也不必再翻阅那些沉甸甸的稿件,只要打开自己的电子信箱后即可拆阅作者的来稿。这种传输方式,有着传真机般的信息含量和电话般的速度,无论是从人力物力,还是花费的时间来看,都要比传统的邮寄方式节省许多。因此,外国一些大的出版集团已开始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美国的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就是通过网络与远在西海岸的作家谈科幻小说三部曲《魔幻世界》的修改、定稿、校对等事宜。稿件“寄”到出版商的电子信箱后,作者与编者在两地边读边改,从作者投稿到出书,不过数周时间,其速度是传统出版方式所不敢想象的。当然,这种神速还必须依赖于先进的电脑编辑排版技术,也就是说,当电子稿件成为主要的来稿方式时,编辑必须掌握至少一种电脑排版技术,运用电脑完成编辑、修改、排版、校对工作。
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的编辑工作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从书面编辑到屏幕编辑。编辑不必在纸上勾勾画画,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对稿件进行修改、增补,并观察修改后的效果。这对于版式设计、调整,尤有益处,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二、从封闭到开放。传统编辑排版所受到的版面、字体、字号限制将被电脑排版系统打破,在版面图形设计上,一般的电脑软件都可以根据编者需要,随意设定版面参数,图象既可以以正常的方式印刷,也可进行各种变形、剪裁、重组,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字体除传统的宋、仿、楷、黑外,有许多是铅排根本没有的,如准圆、综艺、水柱、隶书、琥珀、彩云、勘流、海报、秀丽等等。字号上,不少软件都打破了传统的字号分法,可以实现无级变倍,以点线等参数随意设置字体的大小。另外,排版软件所提供的几十种网纹、花边也会使传统书刊版面呈现出崭新面貌。三、从候时校对到即时校对。由于编者直接编辑排版,校对工作不必像传统图书出版流程那样,一次次地排版出校样,而是编辑直接面对微机,边编边校。四、出版工作重心由印刷厂转向出版社。由于编辑直接排版,大大减化了排版工作,传统印刷厂的排印车间将逐渐由出版社的编辑室所取代,铅排的缓慢速度和繁重的劳动将一去不返。可见计算机技术的确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作业流程和作业方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日渐成熟后,出版业的新一代产品——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得以迅速发展,它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内涵,把出版业推向一个新的时代。
二
法国大文学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如果福楼拜先生九泉之下有灵,那么他定然会对90年代兴起的集科学和艺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惊叹不已。1995年10月,在第47届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虽说9个展馆中只有一个馆是供多媒体电子图书专用,但此馆的参观人数却远远超过了其他8个馆。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博览会上,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品种已达到一万余种,涉及到文学、艺术、家政、教育、商务、娱乐、语言、科技、地图、工具书等传统出版业的几乎所有领域。同样,在慕尼黑举办的SYSTEM’95计算机展示会上,多媒体产品也成为一个热点。所以,有人把1995年称为多媒体电子出版年。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磁盘、光盘为载体,即将有关信息存储在计算机软盘或光盘上,像传统图书那样,通过邮局、书店发送到读者手中;另一类是网络出版,即通过互联网络向入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这些电子出版物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出版物的含义。首先,从产品形式来讲,既有借助计算机才能阅读的光盘版本,又有传播迅速犹如有线电视般的网络版本;其次,在印刷方面,传统图书的印刷装订,变成计算机软件的大量拷贝;再次,发行的含义由原来的书店扩大到电脑网络等等。所以,我国著作权法中对“出版”一词的新定义是:“出版,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
电子出版物与传统出版物相比,主要有如下几个优点:(1)媒体多,集文字、图像、音乐、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身。(2)体积轻薄短小,信息量却很大,一张12厘米的光盘就能容纳70多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文字部分。(3)查阅迅速,多媒体产品一般都设有多种检索功能,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资料。(4)周期短,发行快,成本低,效益高。因为电子出版物不需要印刷、制版、装订等工作;同样,由于体积小,不需要大的仓库,也便于运输、邮寄。因此,电子出版物问世不久,便崭露头角,深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80年代初,美国、英国、法国等就开始了电子出版物的开发和利用,前文所说的法兰克福书市和慕尼黑SYSTEM’95计算机展示会上的情况,已从侧面证明了电子出版业的繁盛景象。中国的电子出版物的研制和开发也正在起步,中国专利局与文献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邓小平文选》,江苏省出版总社音像部出版的《孙中山》(光盘版),等等,都是比较成功的电子出版物。目前,由于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滞后和网络使用费居高不下,入网电脑用户还较少。所以,国内电子出版物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以光盘版为主。
目前,电子出版物的主要载体是CD-ROM,中译名叫“只读光盘”。第一代的CD-ROM诞生于80年代初,由于初创时技术力量和人们的认识局限,CD-ROM大多用于资料贮存。8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给CD-ROM光盘无疑是锦上添花,也使CD-ROM等电子图书石破天惊,倍受人们青睐。它体积小,容量大,功能齐全,图文并茂,学习、检索、娱乐一举数得,深受人们的喜爱。据全美书商协会的一项调查发现,只读光盘等电子书籍占书商全年营业额的比例,已达三成。而且营业额愈大的书商比例愈高。全年营业额在50万美元以上者比例更高,达四成八。另据美国《出版商业报》最近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有26%的书店拟订经营多媒体电子图书,另有13%的书店拟订计划即将经营。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我国只读光盘的需求量也将急剧增加。根据有关部门估计,至1996年底,我国多媒体计算机的拥有量将达到160万台,按国际通行的计算标准,每台多媒体计算机年消费5张光盘,那么至1996年底,我国电子出版物需求量将达800万张。而目前我国具有开发及出版电子产品能力的单位不过50家,年生产量不过300万种,即使每种发行1万份,总出版量也不过300万张,与800万的需求量相差很大。因此,只要盗版活动得到有效控制,电子出版物的光盘版将会成为出版界的新热点。
与光盘版本相比,网络版本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图书相去甚远,它不仅没有传统图书的封面、开本、纸张等物质外壳,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同时,它的传播发行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这个目前国内尚未成熟的通道来实现,受到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局限。所以,远不及光盘版本那么普及,发展也不像光盘版本那样红火。但作为一种高级的电子出版物,它充分利用了先进的信息存储传输技术,能够迅速地为用户提供最新数据、资料。因此,必然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日渐完善而显露出它的巨大潜力。以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的Internet(国际互联网)为例,到1996年末,它已连通150多个国家,与8000多个区域网相联,网上用户已达9000多万,并且正以每月10—15%的速度递增。我国的计算机网络也正在迅速发展。据1997年1月6日出版的《计算机世界》介绍,截止到去年10月,经邮电部批准的商业计算机网络,仅北京地区就达31条,全国规模的大网络已有十余条,邮电部的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 )到1997年底将覆盖3000余个县以上的城市。中科院科技网(Cstnet)的百所联网计划已经完成,已连接科学院各分院100多个院所的3000多台计算机,用户约1万人。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百校联网计划也已完成,并分别在北京、上海、武汉、沈阳、广州、成都,兰州和西安等八个城市设立了网络区域中心,覆盖1000余所大学,用户有3—5万人。其他如中网(Netchina)、金桥网等,也都有较大的覆盖面。这些信息高速公路的架通,将为作者和出版单位的联系提供全新快捷的服务,而迅速膨胀的网络用户又是电子出版物网络版本的潜在读者。因此,随着硬件设施的改进,网络版电子读物也必枿成为部分的时髦消费品。
日渐完善的信息高速公路,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还体现在选题策划、资料查询和图书发行等方面。首先,可以利用远撎联网进行信息检索与文稿查证工作。例如Internet用户可以在几分钟内得到任何一个与Internet联机的图书馆的馆藏目录。
其次,利用Internet中的Bulletin Board, 即电子公告牌(简称BBS),可以“张贴”“发布”各种公告和消息。出版社可以利用BBS发布和刊登图书发行、征订广告。读者们可坐在办公室或家里利用BBS 看到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图书目录,而且可以通过邮局订购图书,也可直接利用E-mail(电子邮件)寄发订单。如:美国BOOKWIRE公司和“出版商业协会”去年2月份联手首次在Internet网上推出畅销书电子公告服务。同时在选题策划与资料查询等方面,编辑们会更得心应手,特别是随着新型网络服务系统的纷纷出现,各种出版专业的数据库、信息站也相继建立。如近期美国书商协会在Internet中建立了一个名为Bookweb 的书店信息库。收录美国5000家书店的名录和地址、畅销书排行榜、重要图书的统计数据以及最近书讯等。联机用户可通过Gopher、 Waist和WWW方便地检索到这些信息。
目前,期刊出版的电子化进程远远高于图书出版。全世界大约有10万种左右的期刊,电子期刊约占十分之一。比较有名的电子期刊制作中心有英国的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美国的ISI (InternationalScience Index)、加拿大的Casti等。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也越来越引人注目。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期刊已有30%的入网发行。1996年末,中国青年科技杂志社在京召开了“中国青年与Internet”研讨会,声称要在1997年改版,入网发行。与此同时,报刊也加快了电子化进程,Internet上发行的电子报刊已达上百种,美国的《金融时报》、《新闻周刊》,英国的《每周电讯报》、《卫报》等均早已在互联网络上发行。我国的《人民日报》、《市场报》、《经济日报》、《金融报》、《计算机世界》、《国际电子报》等等,也都相继入网。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全国著名报刊,都将有三个版本行销于世,即传统的纸质版、电子光盘版和网络版。这也许将成为未来出版的主要趋势,从而彻底改变人们对于传统出版业的观念,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