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出版 离我们有多远(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多远论文,离我们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出版是指电子图书、电子报刊和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在网络上出版发行。这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建设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
一、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
国务院确定邮电部、电子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为国际互联网络的管理部门,这4个部门分别建设了ChinaNET(中国公用互联网)、GB—NET(电子部公用互联网)、CERNET(中国教育科研互联网)、CASNET(中国科研网)4个网,前2个是商业用途。这些网在1994年底就先后完成了同 Internet(国际互联网)的连接,目前节点遍布全国主要的30多个大城市,用户已接近100万。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在Internet方面我国同国际差距最小。
以ChinaNET为例,该网可以提供Internet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电子邮件(E-mail)、交谈(TALK)、多人讨论(CHAT)、远程登录(TEL-NET)、文件传输(FTP)、全球新闻网(USENET)、浏览(Gopher、WWW)、查询(ARCHIE、WAIS)、查问网上用户状态(FINGER),ChinaNET同In-ternet一样广泛用于政府部门、科研教育、医疗卫生、远程教学、信息服务、电子出版、电子图书馆、电子商务、电子广告、个人通信诸方面。1996年底ChinaNET骨干网全面开通,网上电话拨号用户可全国漫游,节点间传播速率分别达到256Kb/s、512Kb/s、2.048Mb/s,国际出口速率达到2.048Mb/s。该网入网方便,接入方式灵活,用户可通过电话拨号、帧中继、ChinaPAC(分组网)、ChinaDDN(数字数据网)等各种方式入网。因而该网发展很快,以经济较不发达的江苏淮阴为例,1996年第三季度就实现了覆盖全市13个县城并同省骨干网的联接,使小县城的用户也能迅速同全国以至全世界Internet网用户进行信息交流。
CERNET是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持建设的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全国主干网共11条64kbpsDDN专线,自1995年10月开通以来已把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西安、沈阳、成都等中心城市的100多所高校联接起来,并以128kbps国际专线接联美国,其服务目标范围是全国1000多所高校的300万师生,4万所中学的5500万师生和16万小学的1.2亿师生。
中科院互联网是中科院主持并联合北大、清华共同建设的,1993年建成主干网,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把北大、清华和中科院以及中关村地区30多个研究所互联,1994年4月用专线同Internet联接,1995年完成百所联网工程,现已联接100多个以太网、1万多个用户,成为地域广、信息量大、服务齐全的全国科研网络。
“九五”前期,我国将用10多万公里的光缆建成8条南北干线和8条东西干线(八纵八横),形成矩阵干线网,其节点超过60个,联通每个省会和主要居民点。到本世纪末,我国将再铺设20多万公里光缆,传输速率将达到2488Mb/s(提高1000倍)。回顾近几年电话进入家庭的速度和覆盖的广度,人们能够想象出网络建设的速度。东部地区已经起跑,例如浙江省已把73个市、县和部分镇联接到省的和国家的电视会议网络上(这需要宽带高速网),广州市已建成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九五”期间将覆盖全省。
作为信息公路的网络发展如此迅猛,那么作为上信息公路的“车”——电脑,发展如何呢?
进入1996年,计算机轮番降价,现在一台多媒体配置的586微机不足万元即可购得,许多家庭已经购买或计划购买微机。据《电脑爱好者》杂志1996年5月进行的调查,从回收的8000多份家庭调查表中统计,有家用电脑的占33.8%,其中486微机占54.7%,586微机占24.8%,上网的占7%,安装多媒体的占58%(安装CD-ROM驱动器和声卡的占33%,有图像解压卡的占14%,只有CD-ROM驱动器的为11%)。
可以同美国家庭拥有微机的比例相比较,据美国NPD咨询公司1996年1月的调查,有家用电脑的家庭占36%,其中半数配调制解调器,使用WWW(网络检索系统)的占7%。需要说明,NPD的调查用电话,调查对象是有电话的家庭;《电脑爱好者》杂志调查是发信,可能有些家庭因对电脑毫无兴趣而不填调查表,以致造成回收调查表中浓缩了对电脑有兴趣的家庭。但即使仅就我国城市家庭而言,这也是可观的比例数了,而且这个数字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在北京、上海两地对部分中小学生所做的调查结果也很接近。
1/3的城市家庭有微机,这个比例可能过于乐观,但在京沪等中心城市接近这一比例则很有可能,而且增加速度很快。
同“路”和“车”的增长相形见绌的是“货”,即信息网络上的信息源发展滞后。据中国信息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全国信息资源调查分析报告》的数据,1995年底我国已建成的有一定容量、能够为外界提供服务、可供社会各界利用的有1038个数据库。其中25%容量在100MB以上,42%容量在10~100MB,33%容量在10MB以下。相比之下,美国的数据库平均容量在175MB以上,我们的数据库明显偏小。我们的数据库按内容分类,自然科学数据库占48%,经济类数据库占29%。而全世界的数据库中经济类占50%以上,科技类的只占19%。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直接为经济活动服务的数据库数量偏小。此外,我国的数据库通用性较差。
二、中文电子报刊上网情况
在Internet网上能看到的中文电子报刊有20多种,但大多数是海外出版的。最有影响的一种是《华夏文摘》,它从美国出版上网,编辑部成员散布在许多国家,通过Internet网联系和组稿采编,是个“网络编辑部”,于1991年4月创刊。该刊为周刊,每周五出版,内容包括中国新闻、诗歌、短篇小说和中国一瞥、学子海外生活等栏目,读者只要有E-mail便可订阅而且不须付费。据统计,1995年4月份共47个国家的用户通过WWW看了《华夏文摘》,其中中国大陆有2646次调阅,美国有1800次调阅。其他还有:在美国出版的《伟大通讯》、《新语丝》、《未来中国》,在瑞典出版的《北极光》,在加拿大出版的《联谊通讯》,在德国出版的《华德通讯》,在荷兰出版的《郁金香》,在港台出版的《明报》、《中国时报》,以及《世界报道》、《中国月报》、《现代中国研究》等。在WWW上的中文报刊中,似乎只有《广州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6份报刊是中国大陆出版的,最早上WWW的是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1995年1月就上了WWW。此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目录》也上得较早。
这种态势值得深思和关注,国际互联网上的中文信息绝大部分出自港、台和海外华人之手,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几百万海外华人和华侨习惯用中文查阅中国的信息,要使他们用中文查到的信息准确或不被歪曲,必须加速发展我们自己的信息源、数据库,特别是对外宣传更要及早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尽快扭转在国际互联网上我国声音微弱的局面,在以英文方式提供中国信息方面也要抓紧工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