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节日文化内涵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节日论文,英语教材论文,小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想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而想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邓炎昌、刘润清,1989)。只有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把握英语语言的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教育部,2012:23)。其中,节日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级文化意识分级标准指出,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日”(教育部,2012:24);同时“节日”也是二级话题之一。由此可见节日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但是笔者对所在学校的138位六年级学生进行节日文化调研,其中有关西方节日的调研结果显示:知道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是西方节日的学生仅有72人,占总人数的52.17%;有关节日时间,仅有14个学生知道感恩节在11月,占总人数的10.14%;再到节日习俗,了解“南瓜灯”和“化妆舞会”是万圣节习俗的学生只有42人,占总人数的30.43%。由此可见,经过了5年多的英语学习,部分学生对西方的主要节日及日期、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的了解都有待提升。我们知道,对西方节日文化的深入了解将有益于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与热爱,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有必要通过对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节日文化内涵进行详细解读,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中外节日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二、节日文化内涵解读原则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本文中的“节日文化内涵”主要包括节日名称、日期、特色食物、习俗、庆祝形式等内容。在梳理、解读小学英语教材有关节日文化内涵时,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实用原则、体验原则和接纳原则(朱丽君,2008:28-29)。 实用原则,即所挖掘的节日相关文化背景信息都要是真实存在的,对学生将来的节日文化交流是有用的。在日常的节日话题交流过程中,最常谈及的就是节日的日期、习俗、特色美食等。那么,这些有关节日的最基本内容就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或补充。另外,可能还会谈论到学生是否喜欢该节日、如何过这个节日等。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挖掘节日中真实的内涵,如庆祝节日的方式方法、大家互相祝福的形式等。这些内容将能够充实学生有关节日的谈话主题,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具体、完整地了解该节日。 体验原则,即在学习节日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中西方节日文化。比如圣诞节,我们只是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精美的圣诞树、可爱的圣诞老人、丰富的圣诞礼物等,但是学生还是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节日。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家所说:“Tell me,I will forget.Show me,I may remember.Involve me,I will learn.”在中国,类似的道理如《荀子·儒效篇》中“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那么,在有关节日文化的教育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结合这些节日去举办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观察圣诞树的美、感受圣诞老人的善、体验获取圣诞礼物的乐。 尊重原则,就是在对中西方节日文化进行对比、发现异同的过程中,鼓励、帮助学生学会尊重异国文化的原则。如中国的“春节”和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分别为中西方国家最重大的节日。但圣诞节本为宗教节日,而中国人接受宗教思想的人很少,但我们也要尊重西方人的宗教思想、尊重他们的节日习俗等。还有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日期、习俗也不同。中国的劳动节时间为5月1日,美国的劳动节则为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中国的植树节在3月12日,美国则通常在四月份。儿童节,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日期也不同,像欧美国家甚至不把其当作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一般不会进行更多的庆祝活动等。在了解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要尊重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节日文化、学习语言。 三、教材节日文化内涵解读与分析 笔者以北京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对该教材1-6年级中有关节日文化的内容进行了如下的详细分析: (一)低年级教材节日少、内涵简 从教材中涉及节日的单元内容来看,低年级主要讲到中外两个最大的节日,即圣诞节和春节,及所有国家的共有节日——新年。教材中主要介绍了这几个节日的祝福形式分别为“Merry Christmas! Happy Chinese New Year! Happy New Year!”及节日特点:圣诞节有“圣诞树、圣诞礼物、圣诞贺卡”;春节有“制作新年卡、唱歌跳舞、看烟花”。同时教材中还分别出现了两大节日对应的经典歌谣“Jingle Bells”和“Happy New Year!”。 由分析可知,低年级教材中有关节日文化的特点是节日少,文化内涵较简单,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笔者不建议对节日文化内涵做更多的补充。 (二)中年级教材节日多、文化更丰富 在中年级的教材中,出现的节日与低年级相比,从量上共出现了“教师节、国庆节、感恩节”等13个节日;从质上来看,更具体地谈到了一些节日的日期、祝福形式、特色习俗等。如“9月10号是教师节”;在母亲节可以进行这样的祝福:“母亲节快乐!送给妈妈一盒巧克力;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给妈妈一个吻”;圣诞节的特色习俗除了低年级段出现的“圣诞树、圣诞礼物”,还有“圣诞彩球、圣诞彩带、圣诞星、圣诞铃铛”等。 可见中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外节日,节日文化内涵更丰富。但通过梳理笔者也发现,有些重要节日如世界地球日,其日期在教材中并没有体现,这将影响到学生对节日话题的交流,及对该节日的了解与把握。还有一些节日祝福形式太少,过于单一,甚至国庆节的庆祝都没有提及。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拓展节日的日期、祝福形式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中外重要的节日。 (三)高年级教材更注重中外传统节日 就北京版小学英语高年级教材来看,主要谈到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的时间、特色食物、习俗等,以及外国的万圣节、感恩节、复活节等节日的一些习俗(详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高年级的教材对越来越多中外传统节日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但也存在着一些节日日期不明确的问题。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对节日进行更多相关节日习俗或特色食物的介绍,这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该节日文化,丰富节日文化相关知识,增强交际能力。 四、深入挖掘、把握教材节日文化内涵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北京版小学英语教材进行的节日文化内涵的解读与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针对教材中有关节日文化内涵的不足进行更加深入地挖掘,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节日文化,培养学生的节日跨文化意识。 (一)拓展相关节日背景信息,丰富节日文化内涵 1.拓展节日日期 在中年级出现的儿童节、母亲节、世界地球日等节日的具体日期教材中都没有提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节日文化,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补充。 在高年级教材中,出现了春节、复活节,其中日期也没有提及到。虽然中年级教材中有提到春节的日期是在1月或2月,当时教材编者可能是考虑到学生没有接触到农历的表达方式。可是在高年级的教材节出现了用农历来介绍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因此在这里笔者觉得有必要再次帮助学生了解农历的春节日期以及复活节的日期。随着清明节越来越被国家重视,提升为了一个法定小长假,而教材中仅仅提到了清明节的英文名称,在此也有必要增加其具体日期的表达。 2.拓展节日特色习俗 通过中高年级有关节日文化梳理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有些节日的特色习俗或特色食物等都需要给予更多补充。如感恩节教材中只谈到祝福,那么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它的节日习俗,如在这一天,城乡市镇都要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以及对其特色食物火鸡等有所了解;还有万圣节的特色习俗——南瓜灯,特色食物南瓜派、糖果等。 复活节是在五年级教材中首次出现,那么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扩充一些与此节日相关的特色食品,其中包括彩蛋、复活节十字面和不可缺少的烤羊肉等,还有万圣节的特色食物有芝士南瓜球、万圣节曲奇、万圣节纸杯蛋糕等。对有关节日相关的特色习俗、特色食物的了解对于理解这些节日的文化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3.拓展节日祝福形式 节日祝福作为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教师就有必要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更多的节日祝福形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有意义地度过节日。如教师节,教材中只提到“为教师制作卡片”,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祝教师节快乐,做一个好学生”等祝福活动。国庆节,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祝福形式:国庆阅兵;祝福语“国庆节快乐!祖国万岁”等的英文表达;放烟花等庆祝形式。还有父亲节、母亲节,除了可以为父母制作卡片、写下自己的感谢外,还可以鼓励孩子多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世界地球日,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捡垃圾”,还可以鼓励孩子们多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用电、多种花种树等,并且能够树立一种“每天都是世界地球日”的环保意识。 4.拓展个别西方节日 笔者认为愚人节,作为西方的民间传统节日,现在已经成为全球节日,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因此,对其名称及日期等的英文介绍也可以作为节日文化的补充内容之一。 这种节日的拓展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与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兴趣,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节日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西方节日文化。标签:圣诞节论文; 西方节日论文; 中国节日论文; 圣诞节的由来论文; 英语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习俗论文; 中外文化论文; 语言特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