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论文_刘军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论文_刘军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人民医院 161046

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心率失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采取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室性早搏好转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室性早搏好转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律失常的出现及严重程度受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影响较大,例如心力衰竭程度、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采用胺碘酮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出现,在临床应用中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

现阶段,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严重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心室颤动,可以引发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加重患者的心肌缺血,增加心力衰竭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的关键性原因。因此,需要及时诊断,并采取科学措施进行治疗,确保患者病情的好转。为此,我院对其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1-79岁,平均(49.5 ± 5.4)岁。观察组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2 - 80 岁,平均(50.6 ± 5.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先进行全面生命体征监护及常规检查,包含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脏彩超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具体如下:口服心律平3 次 /d,0.1 g/ 次;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具体如下。对于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在入院时进行 90 ~ 140 mg胺碘酮静脉滴注,并辅助以 0.9 % 15 ml 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开始静脉滴注 10 min,等到病情稳定后以 1.0 mg/min 的速度进行静脉滴注,5 h 后将滴速改为 0.3 mg/min。对于另外三种症状类型的患者均给予 100-160 mg 胺碘酮静脉滴注治疗,辅助 0.9% 10 ml 氯化钠静脉注射,开始后时间维持在 15 min,病情稳定后以 0.8 mg/min 的速度静脉滴注,7 h 后滴速改为0.5 mg/min。

1.3评价标准

(1)临床效果: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显效为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消失或者得到显著改善,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期前收缩减少情况大于等于90 %;有效为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得到好转,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期前收缩减少情况大于等于50 %;无效为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没有变化,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期前收缩减少情况小于 50 %。(2)详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室性早搏总数与患者左室射血的实际分数变化,并做好记录与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 95.0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 80.0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患者的左室射血情况都出现明显好转,且观察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病伴发。其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致其衰竭。遗传性心律失常多为基因通道突变所致,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后天获得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心律失常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胺碘酮药物对于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有着相对显著的治疗效果,胺碘酮药物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心房肌以及患者的心室肌传导功能,及时纠正患者血流动力学的严重紊乱状况,从而促进心肌重构,可以有效恢复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此外,胺碘酮药物还具有扩张患者冠脉血管以及抵抗患者心肌缺血的作用,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的抑制起到非常重要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中,在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利用静脉滴注胺碘酮药物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使患者的室性早搏总数有效降低以及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不断升高,取得了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患者的左室射血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 < 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患者的左室射血情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韶燕.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5,8.

[2]王向伟.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8):153 - 155.

[3]吴培军.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26):19 - 21.

论文作者:刘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7

标签:;  ;  ;  ;  ;  ;  ;  ;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论文_刘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