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_自我认识论文

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_自我认识论文

浅谈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自我教育论文,能力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飞速地向前发展,进行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则是大学生高素质形成的关键所在。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粗浅探讨。

一、自我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对个人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我们要实现教育目标,绝不能单纯依靠“灌输”的教育方式,还必须调动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实现。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根据社会标准及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而有目的地调整自己行动的活动。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自我教育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形式的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按照社会标准与规范办事,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机械地按教育者的“意图”行事,不管你是否想通,愿不愿意。这种带强制性的“灌输”,一方面压制了学生个性,另一方面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降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要把教育者的“意图”变成学生自觉的活动,就必须通过学生的思想斗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这种教育把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教育自己。它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途径。

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是把客观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和稳定的行为的结果。从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看,大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主要通过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结果。这种选择是大学生通过思考后才完成的,即“内化”的结果。这种“内化”又是任何他人无法替代的心理过程。所以,自我教育体现在学生品德教育的全过程中。

第二,自我教育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能使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人不可能终生时时处处受教育,但必须处处受到“标准”、“规范”的约束。当一个人从校门走向社会后,就意味着直接接受教育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这时个人的思想、言行主要靠自我教育支配。大学阶段正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阶段,这种能力一经养成,将使之终生受益,永远能支配和驾驭自己,成为强者。一个自我教育能力强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他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合乎社会规范。

第三,自我教育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

由于知识的、生理的因素,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受教育者。

首先,他们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发展,并且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时对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造就成具有优良品德的人具备了极有利的条件。另外,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很强,具有自我教育的强烈愿望。如果这时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受教育者本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由于大学生意识转向自我本身的心理活动,面向未来,追求成功的愿望,使他们心中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一般情况下,“现实自我不符合理想自我”的要求,造成“自我矛盾”以致于心理不安。他们要努力改进“现实自我”,追求“理想自我”。自我教育正是适应了大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同时,也符合他们善于思考、不满足现成结论的心理特点,因而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自我教育能力的特点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受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言行,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社会某一标准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那么,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又具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自我认识能力增强,但易带片面性。

由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生理上已经趋向成熟,且阅历也在不断地加深,因而他们能较深刻地认识“自我”,不再满足于支离破碎的道德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是极力去寻人生的真谛何在。他们已经具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自己,看待人生,并从中去寻求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归宿。

但因为受认识客体的范围和个人阅历的限制加之社会经验不足,又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在认识“自我”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大学生们在发表见解、分析问题时,在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知时,总是带有不彻底性和片面性,有时言辞很偏激,这些都是自我认识不成熟的表现。根据人的认识发展先外后内,由表及里的规律,人们在进行自我认识过程中,往往限于表面和肤浅,对于隐蔽于自身深层的东西挖掘不够,认识不全。因而,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认识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第二,自我评价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但容易忽视缺点。人的评价能力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一是从他律到自律,即只能以别人的评价作标准,到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二是从效果到动机,即完全从行为的直接后果进行评价,转向重视行为动机的评价:三是从他人到自己,即从偏向评价别人到学会评价自己:四是从片面到全面,即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全面的进行自我评价。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大学生,评价能力已达到了较高阶段,自我评价能力也在显著提高。他们善于根据社会、学校和集体对自己的需要和舆论,不断地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但他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主要是依据自己所理解的标准进行的,因而评价的结果与客观事实有差异,争议也较多。在评价的过程中,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也较浓,多评价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第三,有很强的自尊心,但自我控制力较差。由于知识不断地丰富,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大学生们不但意识到自己各方面的成熟,而且认识自己是年青一代的佼佼者,是国家的栋梁,人民的希望,因而自尊心明显增强,自我意识在不断澎胀。他们要处处显示自己,表白自己、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与地位。如果还有人把他当作小孩子看待,或者对他的言行横加干涉,或者对他冷漠慢待,他就会非常反感,难于忍受。

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一方面热情奔放,另一方面又易于激动。情感方面带有明显的两极性。他们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与中学生比,他们有一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但较之其他成人还显得动荡多变,行为上具有不稳定性和缺乏克制力。正因如此,部分学生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骂骂咧咧,言语粗鲁,缺乏应有的修养。

三、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激励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我们只有在充分地认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特点的基础上,借助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才能在思想上、行为上给他们以精心指导,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把他们造就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又具有哪些方法和途径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不失为有效的尝试:

第一,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大学生们虽然具备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条件。但由于很多困难(知识的、阅历的等)的影响,他们在进行自我认识时,往往不够全面,失之偏颇。为此,教育者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认识自我。诸如个别谈心、开班团会、提意见会等都不失为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自我的好方法。尤其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只有让其知不足,才能使其改不足,从而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第二,了解学生特点,抓住最佳教育时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最佳”期,对学生的教育也应把握个“最佳”。否则,将会事倍功半。教育者要学会及时捕捉机会,把握好“火候”,一旦火候到了,就要及时进行教育。聪明的教育者是不会丢掉任何一个关键期,而进行盲目教育的。何为教育的关键期呢?每一个学生的正常心理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是教育关键期。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最能使之接受,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所谓第二课堂是指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它包括政治的、学术的、知识性的、公益性活动等。教育者可以有目的地开展诸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学术讲座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开展,既可使学生获得知识、丰富才干、开发智力,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的体验,发现自己的能力与实践活动要求存在的差距,从而帮助培养自我认识、评价的能力。教育者要高度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积极性,大力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课外活动,并积极倡导学生建立多种有益的社团,举办各种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剩余精力”用在扩大视野和陶冶情操上,从而发展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陶冶能力。

第四,积极参加体力劳动,磨炼自己的意志。劳动是改造人的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工厂、农村,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劳动,使他们既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又可以看到自己的劳动对社会的意义,增强劳动的尊严感,以便牢固树立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思想。同时可以了解一些民情、国情,使他们懂得改革的艰辛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便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历史责任感。

第五,通过对比教育,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没有美就不会有丑,没有是也就无所谓非。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美与丑、善与恶、公正与自私等对比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值得赞扬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还可以利用评先、评优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机会,以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者还要善于用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使他们学有楷模、行有标兵,并通过学习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同英雄模范人物间差距究竟有多大,以便正确地评价自我。中华民族是个英雄辈出的民族,那些民族英雄、科技楷模、劳动标兵的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一本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材,教育者要会利用这部教材教育青年一代,使他们以英雄为榜样进行自我教育。

第六,建立良好的集体环境,充分发挥集体的熏陶作风。“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优良的校风、班风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性格熏陶至关重要。在正气上升、邪气下降、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集体中生活,就会感到人格受到尊重,总有一种使不完的力量。这样的集体能使学生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利于优良品德的形成,控制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

总之,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育者能“择道而行”,及时准确地把握教育的“契机”,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标签:;  ;  ;  

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_自我认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