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电子产业的影响分析(下)_企业经济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电子产业的影响分析(下)_企业经济论文

我国电子工业外商直接投资效果分析(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二论文,外商论文,直接投资论文,电子工业论文,效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1993年我国电子工业增加值为291 亿元,1998年上升到807亿元,增长1.78倍, 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值则从59亿元上升到372亿元,增长5.32倍(见表5)。外资企业增加值占电子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从1993年的20.29%上升到1998年的46.13%,提高1 倍多。各种类型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均处于上升的状态,其中,中外合资企业的比重从1993年的12.69%上升到1998年的17.54%,位次从第3位提高到第2位;与港澳台合资企业的比重从1993年的5.92%上升到1998年的11.84 %; 不过外国独资企业所占比重上升得最快,1993年的增加值只有31万元,在电子工业中的比重还几乎为零,1998年则达到113亿元,增长3万多倍,比重占到14%,超过了与港澳台合资企业。在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则在下降。国有经济增加值占电子工业的比重虽然仍保持第一,但已从1993年的48.62%下降到1998年的27.81%,集体经济所占比重从17.2%下降到10%。

在1998年比1993年电子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部分中,外资企业的贡献达60.67%。其中外国独资企业占21.9%,是比重最高的, 说明外国独资企业对我国电子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最大。中外合资企业以20.27%居第2位。这两种外资经济所占比重均高于国有经济的16.1%。

3.对出口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在我国电子工业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除了前面分析的增加值比重外,在出口中外资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下面将据现有资料从出口交货值角度对外资企业对电子工业出口的贡献进行分析。

表5 外商投资对电子工业增加值的贡献

经济类型 1993 1998

增加值(万元) 比例(%) 增加值(万元) 比例(%)

电子工业总计2905628 100 8071551.7 100

国有经济1412748

48.62 2244298.727.81

集体经济 49964017.2

807067.9

10

股份制经济

319072

10.98 1140214.914.13

中外合资经营 368620

12.69 1416005.717.54

中外合作经营

40480.1427145.3 0.34

外国独资 31

0.001113148114.02

与港澳台合资 1720675.92

955689.211.84

与港澳台合作

36720.1318733.3 0.23

港澳台独资410271.41

174450.7 2.16

其他经济 847032.92 156465 1.94

外资企业合计 589465

20.29 3723505.246.13

经济类型 1998年比1993 占增长的%

年增长(倍)

电子工业总计 1.78 100

国有经济 0.59 16.1

集体经济 0.62 5.95

股份制经济

2.57 15.9

中外合资经营 2.8420.27

中外合作经营 5.71 0.45

外国独资 36498.39 21.9

与港澳台合资 4.55 15.17

与港澳台合作 4.1 0.29

港澳台独资

3.25 2.58

其他经济19.74 1.39

外资企业合计 5.32 60.67

注: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

资料来源:同表2。

表6 外商投资对电子工业出口交货值的贡献

经济类型 1993

出口交货值(万元) 比例(%)

电子工业总计 1894145 100

国有经济 583979

30.83

集体经济 241511

12.75

股份制经济310887

16.41

中外合资经营 371469

19.61

中外合作经营

147380.78

外国独资29050.15

与港澳台合资 263699

13.92

与港澳台合作33950.18

港澳台独资 599263.16

其他经济

416362.20

外资企业合计 716132

37.81

经济类型 1998 1998年比1993

出口交货值(万元) 比例(%) 年增长(倍)

电子工业总计8568151 100

3.52

国有经济1146328

13.38

0.96

集体经济 3008503.51

0.25

股份制经济

7390148.63

1.38

中外合资经营2984694

34.83

7.03

中外合作经营 2179722.54 13.79

外国独资1379191

16.10 473.76

与港澳台合资 908765

10.61

2.45

与港澳台合作 613950.72 17.08

港澳台独资

6734777.86 10.24

其他经济 1564651.83

2.76

外资企业合计6225494

72.66

7.69

经济类型 占总增长的%

电子工业总计100

国有经济

8.43

集体经济

0.89

股份制经济 6.41

中外合资经营 39.16

中外合作经营

3.05

外国独资 20.62

与港澳台合资

9.67

与港澳台合作

0.87

港澳台独资 9.19

其他经济

1.72

外资企业合计 82.5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电子工业年鉴(1994)》、《电子工业50年经济与发展》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1998年,外资企业的出口交货值为622.55亿元,比1993年的71.61亿元增长7.69倍(见表6),是整体电子工业增长倍数的两倍, 出口交货值占电子工业出口交货总值增长部分的比重达82.55%, 说明电子工业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其中中外合资企业的贡献在外资企业中占近一半,外国独资企业占1/4。外资企业出口交货值占电子工业出口交货总值的比重也从1993年的37.81%提高到1998年的72.66%,增长近35个百分点,其中中外合资企业所占比重由1993年的19.61 %上升到1998年的34.83%,位次也由第2位上升到第1位, 外国独资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增长得最快,在1993年时还只有2905万元,到1998年则增加到1379191万元,增长470多倍, 占电子工业出口交货总值的比重由1993年的0.15%上升到1998年的16.1%,位次由1993 年的最后一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2位。而在此期间, 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则处于下降的状态,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股份制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从1993年的30.83 %、12.75%和16.41%下降到1998年的13.38%、3.51%和8.63%。 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电子工业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对利润的影响。在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电子工业增加值和出口的贡献不断增加的同时,外资企业对电子工业利润的贡献也在逐年增加,表7给出了各种经济类型电子工业企业利润的变化情况。

从表7中可知,1993年我国电子工业利润总额为43亿元,到1998 年上升到163亿元,增长120亿元,增长2.79倍。在此期间,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利润总额从1993年的13.8亿元上升到1998年的76.8亿元,增长 4.56倍,占电子工业利润总增长的52.51%,即电子工业利润增长的一半多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在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中,外国独资企业对电子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最大,占24%。另外,由于利润总额中包含所得税,所以国家的税收也由此而增加。

表7 外商投资对电子工业利润的贡献 利润单位:万元

经济类型

1993 1998

利润总额 比重(%) 利润总额 比重(%)

电子工业总计 430283 100 1630378100

国有经济 133953

31.13 275265 16.88

集体经济

377718.78 227902 13.98

股份制经济111397

25.89 350614 21.51

中外合资经营

98836

22.97 209010 12.82

中外合作经营2149 0.53793

0.23

外国独资 430.01 288298 17.68

与港澳台合资

335247.79 227013 13.92

与港澳台合作 2380.062419

0.15

港澳台独资 33490.78

37807

2.32

其他经济9023 2.18257

0.51

外资企业合计 13813932.1 768340 47.13

经济类型 98年比93年 占总增长的%

增长(倍)

电子工业总计2.79 100

国有经济1.05

11.78

集体经济5.03

15.84

股份制经济 2.15

19.93

中外合资经营1.119.18

中外合作经营0.770.14

外国独资 6703.6

24.02

与港澳台合资5.77

16.12

与港澳台合作9.160.18

港澳台独资 10.292.87

其他经济

-0.08

-0.06

外资企业合计4.56

52.51

资料来源:同表6。

表8 外商投资对电子工业税收的贡献 税收单位:万元

经济类型1993 1998

税收总额 比重(%) 税收总额 比重(%)

电子工业总计 383435 1001095272 100

国有经济 183936

47.97 309697

28.28

集体经济

72567

18.93 141596

12.93

股份制经济 44614

11.64 158675

14.49

中外合资经营

44309

11.56 189171

17.27

中外合作经营 4960.13

38190.35

外国独资

00.00 109764

10.02

与港澳台合资

252846.59 148130

13.52

与港澳台合作 3040.08

10760.10

港澳台独资

6930.18 177141.62

其他经济

112322.93 156321.43

外资企业合计

71086

18.54 469674

42.88

经济类型 98年比93年 占总增长的%

增长(倍)

电子工业总计1.86 100

国有经济0.6817.67

集体经济0.95 9.70

股份制经济 2.5616.02

中外合资经营3.2720.35

中外合作经营6.70 0.47

外国独资 ∞ 15.42

与港澳台合资4.8617.26

与港澳台合作2.54 0.11

港澳台独资 24.56 2.39

其他经济0.39 0.62

外资企业合计5.6155.99

注:1993年的税收数据是由公式“利税总额-利润总额”计算得出;1998年的数据是“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

5.对税收的影响。1993年,我国电子工业税收总额为38.34 亿元,1998年增加到109.53亿元,增加71.18亿,增长1.86倍(见表8)。同期,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总额从7.1亿上升到46.97亿,增长5.61倍,占电子工业税收总额的比重从1993年的18.54%上升到1998年的42.88%。 1998年,各种类型外资企业上缴的税收比1993年均有成倍的增长, 其中,外国独资企业在1993年几乎还没有税收上缴额,到1998年税收总额达到10.98亿元,占当年电子工业税收总额的10.02%;中外合资企业所占比重从1993年的11.65%上升到1998年的17.27%,仅次于国有经济的贡献。 与此同时,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税收总额中所占比重却分别从1993年的47.97%和18.93%下降到1998年的28.28%和12.93%,内资企业(国有、集体、股份制经济合计)上缴的税收占电子工业税收总额的比重从78.53%下降到55.69%,下降23个百分点。

在对税收增长的贡献中,外资企业占56%。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占的比重最高,为20.35%; 与港澳台合资经济和国有经济的贡献相当,均为17%多一点;外国独资企业也占到15.42%,仅比股份制经济的16.02%低0.6个百分点。

可见,外资企业对我国电子工业税收有明显的贡献。当然,这与我国1994年进行了税制改革是分不开的。

6.对就业的影响。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工业职工人数的变动与企业个数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即处于下降的态势。90年代初期,电子工业职工总数基本上在170万人以上,到1998年已下降为不足157万人。但与此同时, 外商投资电子企业的职工人数却在不断上升。 表9 示出了1993、1995、1997和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职工人数占电子工业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变动情况。从表中可知,1993年,在外资企业工作的职工为11.58万人,1995、1997和1998年,分别上升到22.25万人、28.11 万人和30.14万人,1998年比1993年增长1.6倍;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人数占电子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也从1993年的6.79%持续上升到1998年的19.22%,增长1.83倍。而且,在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个数比1997 年减少22个(见表2)的情况下,职工人数仍然增长2万多。

表9 外商投资对电子工业就业的影响

经济类型 1993 1995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电子工业总计 1706691 100

1696762 100

国有经济 107614463.0599797458.82

集体经济

37597922.0333600819.80

股份制经济 86871 5.09104825 6.18

中外合资经营49015 2.87 84833 5.00

中外合作经营 2339 0.14 1644 0.10

外国独资 239 0.01 8415 0.50

与港澳台合资57322 3.36102047 6.01

与港澳台合作 1888 0.11 6784 0.40

港澳台独资

5016 0.29 18798 1.11

其他经济51878 3.04

82313.11

外资企业合计

115819 6.7922252113.11

经济类型19971998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电子工业总计 1611933 100

1568546 100

国有经济

91326656.6681085751.69

集体经济

26560616.4819725412.58

股份制经济 119093 7.3922272614.20

中外合资经营

108080 6.70108445 6.91

中外合作经营 2467 0.15 9344 0.60

外国独资31989 1.98 40272 2.57

与港澳台合资

104879 6.51104254 6.65

与港澳台合作 8896 0.55 6114 0.39

港澳台独资 24764 1.54 33009 2.10

其他经济 58517.44 36271 2.31

外资企业合计

28107517.4430143819.22

注:职工人数为年平均人数。

资料来源:同表2。

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职工人数分布与企业个数的分布有相同的特点,即合资企业占的比重最大,而且也呈上升的态势。其中,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就业的职工人数从1993年的4.9万人持续上升到1998年的10.84万人,占电子工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也从1993年的2.87%提高到1998年的6.91%;在与港澳台合资企业中就业的职工人数从1993年的5.73万人上升到1998年的10.43万人,占电子工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则从1993 年的 3.36%持续上升到1998年的6.65%(1998年的职工人数虽然比1997 年略有下降,但所占比例却依然上升)。合资企业的职工人数占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1993、1995、1997和1998年的比例分别为91.81%、83.98%、75.76%和70.56%。由此可知,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职工有2/3以上在合资企业中就业。

不过,合资企业职工人数占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处于下降的态势,从1993年的91.81%下降到1998年的70.56%。而在独资企业就业的职工人数却随着企业个数的快速增加而大幅增长,其中,在外国独资企业中就业的职工人数从1993年的239人上升到1998年的40272人,增长167.5倍,占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从1993年的0.21 %提高到1998年的13.34%,增长62.5倍; 在港澳台独资企业中就业的职工人数从1993年的5016人增加到1998年33009人,增长5.6倍,占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从1993年的4.33%提高到1998年的10.95%,增长1.53倍。在独资企业就业的职工人数占电子工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也从1993年的0.3%上升到1998年的4.68%,增长14.6倍, 说明独资企业具有很强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在外商投资经济中就业的职工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职工人数却逐年减少,占电子工业职工总数的比重也逐年下降。其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从1993年的63%下降到1998年的51.7%,集体经济从22%下降到12.6%。这反映了近几年有些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增多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内资企业中的股份制经济职工人数及占电子工业的比重均处增加的态势,所占比重从1993年的5.1%上升到1998年的14.2%,这是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成果。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对增加值、出口、资金、利润、税收等方面的贡献外,还有如下的作用。

1.带动了电子工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水平很低,资金匮乏,机制僵化。电子工业引进外商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引进了竞争机制,使我国的内资企业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加速了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档次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即便是1993年以来在全国工业增长速度放慢的情况下,电子工业的年均发展速度仍然在27%左右。电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也在稳步上升(见表10)。电子工业总产值在 1980年时只有100亿元,到1998年增加到5283亿元,增长51.7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5%提高到7.87%。1980年,电子工业净产值只有29亿元,1992年增加到207亿元,占全国工业净产值的比重从1.6%提高到2.78%;1993年电子工业增加值为291亿元,到1998 年则达到807亿元,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从2.26%提高到4.16%。

表10 电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变化

年份 1980

1985 1992

全国工业总产值(亿元) 5154 9095.78 24170.7

电子工业总产值(亿元) 100.3 286.36 1047.22

电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 1.953.15 4.33

全国工业增加值(亿元)

18043163 7446.95

电子工业增加值(亿元) 28.7874.1

207.38

电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 1.602.34 2.78

年份

1993 1995

全国工业总产值(亿元) 30769.31 45973.23

电子工业总产值(亿元)134.77

2380.95

电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 4.37 5.18

全国工业增加值(亿元) 12842.63

15446.12

电子工业增加值(亿元)290.56 448.75

电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 2.26

2.91

年份1998

全国工业总产值(亿元) 67138.66

电子工业总产值(亿元) 5282.736

电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 7.87

全国工业增加值(亿元) 19421.93

电子工业增加值(亿元)

807.155

电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 4.16

注:①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②1992年及以前的增加值数据是净产值。增加值(净产值)按当年价计算。③均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中国电子工业年鉴》(相关年份)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表11 1998年内资电子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先进装备拥有量之比较

项目 主要设备拥有 90年代以来进

总量(台)口设备(台)

内资企业(2183个)597831

46952

内资企业平均273.86

21.51

外商投资企业(731个) 175165

92255

外商投资企业平均239.62

126.20

项目 自动生产线拥 计算机拥有

有量(条) 量(台)

内资企业(2183个)4787 54282

内资企业平均2.19 24.87

外商投资企业(731个) 2716 25319

外商投资企业平均3.72 34.64

资料来源:根据《电子工业50年经济与发展》有关数据计算。

2.提高了技术与管理水平。我国电子工业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不仅引进了资金,还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管理经验,对提高我国电子企业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表11给出了1998年国内电子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先进装备拥有量的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电子内资企业平均主要设备拥有总量为273.86台,是外商投资企业的1.14倍,但90年代以来进口的设备、自动生产线和计算机的平均拥有量却分别只是外资企业的17%、59%和71.8%。说明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对我国电子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电子工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合资企业中表现得更加突出。通过合资生产新一代产品、转让技术、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设计方法、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质量标准,合资企业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在合资企业中采用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或出国培训,提高了员工管理水平。

3.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7年资金利税率达到8.2%,比1993年的6.19%提高了32.47%;劳动生产率也从1993年的1.7万元/人上升到1997年的4.03 万元/人,增长1.36倍(见表12)。1997年与1993年相比,大部分经济类型电子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处于上升的态势。在资金利税率方面,除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三种经济类型企业有所下降外,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资金利税率均有所提高。升幅最大的是外国独资企业,从1993年的3.97%上升到1997年的22.16%,提高4.58倍。

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只有港澳台独资企业有所下降,而其他类型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也是外国独资企业,从1993年的0.13万元/人骤升到1997年的15.02万元/人,提高110多倍,位次从1993年的最后一位提高到1997年的第1位。

表12 不同经济类型电子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变动 单位:%

经济类型资金利税率(%)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993

1997

增长(%) 1993

1997

增长(%)

电子工业总计 6.19

8.20

32.471.70

4.03

136.94

国有经济 4.48

5.82

29.911.31

2.3881.32

集体经济 7.06 10.85

53.681.33

2.4987.49

私营经济 45.17 17.05 -62.252.49

7.35

195.05

联营经济 5.35

9.77

82.621.59

3.1698.21

股份制经济7.62

8.78

15.223.67

5.0637.72

中外合资经营 12.47

7.67 -38.497.52 12.5366.65

中外合作经营 11.81

4.20 -64.441.73

3.1682.60

外国独资 3.97 22.16 458.190.13 15.02

11477.37

与港澳台合资 6.72 11.17

66.223.00

8.35

178.02

与港澳台合作 4.52

5.64

24.781.94

4.94

154.19

港澳台独资7.86 11.51

46.448.18

6.88

-15.87

其他经济 13.93 26.11

87.442.43 10.40

327.74

注:劳动生产率是按增加值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电子工业年鉴(1994,1998)》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四、外商直接投资对民族电子工业带来的冲击及对策建议

1.外商直接投资对民族电子工业带来的冲击。(1 )不平等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给外商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这对于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内资企业处在了不公平竞争的地位。我国对外商的优惠政策突出表现在税收上,虽然近年来进行了一些调整,在进口环节税和流转环节税上外商投资企业已与内资企业相同,而且名义上的所得税也与内资企业一样,均为33%,但外商投资企业在所得税方面实际上仍然享受不少优惠。如,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前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所得税。这样外商投资企业就比内资企业赢得了5年的时间, 它们可以用减免的税收投入新产品开发,在以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内资企业原本就资金缺乏,再加上不平等的税收政策,极易造成研究开发资金捉襟见肘,技术创新后劲不足,从而导致在市场竞争中的失利。

(2)市场被外国公司抢占。外国跨国公司利用资金雄厚的优势, 作广告、办展示、建立培训中心,采取多种手段推销它们的产品、拓展市场,在某些领域已控制了中国市场,如通信设备市场。在1995年以前,我国的程控交换机市场几乎全部被外国产品占领。虽然到1995年底我国自主开发的程控交换机已形成群体性的突破,生产初具规模,到1998年,我国自主开发生产的程控交换机已占国内市场的60%,并向海外出口,但由于程控交换机属于基础设施,一个电话局一旦安装了某国的某种机型后,该局今后8~15年的扩容别人就无法介入。 目前外国公司都在围绕其中长期发展战略,设法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我国今后8~15 年内大中城市及市场总容量的一半已经被外国公司所瓜分,民族通信工业很难进入电信网的主干线。我国的手机市场至今仍然被外国产品所覆盖,虽然有些内资企业已开始研制生产手机,但短时间内很难与跨国公司竞争。

另外,有些外资企业不按合同规定的返销比例出口产品,或不按合同规定的规模进行生产,而是扩大生产规模,这些做法都挤占了我国的国内市场。外国公司对我国电子市场的大面积占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许多内资企业处境困难,有的被迫停产转产,特别是国有企业,受到的冲击就更加严重,1998年电子工业系统亏损企业个数为1228个,亏损面为42.1%,而国有企业亏损面达50%。

(3)“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制订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希望通过给外商一块国内市场的方法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发展水平。但外国公司对我国转让技术却往往是有条件分步骤地进行,国内开发到什么程度,外方就转让到什么程度,以此来控制我国电子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进程。对关键基础技术更是采取封锁的态度。在很多领域,我们让出了市场,却并为换来预期的技术。

2.如何在利用外资的同时更好地发展民族电子工业。(1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我国搞改革开放、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发展能力,振兴民族经济。而外国公司向我国输出资本和转让技术是为了占领我国的市场,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获取高额利润。我们与他们之间既有利益一致的一面,又有相互冲突的一面。我们要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对外合作中保护民族的利益。

(2)加快自身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电子工业的实力。 我国还要在关系电子工业全局的重点产品领域,继续增加投资强度,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微电子和基础产品方面,更要加大投资力度。目前低档次电子产品都处于过剩状态,而高档产品又供不应求,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微电子工业落后,不能为其他电子产品提供高技术支撑。要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就要加大投资力度,政府要在政策上引导民间资本向该领域的投入。对引进的技术,应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开发自己的产品。这样才能改变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民族电子工业的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政府政策的公平与否, 对于电子工业是否能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今后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着眼于鼓励或限制的产业和产品,应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应过分强调所有制,起码不应将我国自己的企业置于受歧视的地位。

利用外资既给我国电子工业带来了资金、管理经验、新的技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外资的进入,使我国电子工业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速度,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企业的行为更加适应市场的要求,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电子工业的素质和水平,从而使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加满意的产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法虽然没有直接换来预期的高技术,但外商进入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却使我国的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开发,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标签:;  ;  ;  ;  ;  ;  ;  ;  ;  ;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电子产业的影响分析(下)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