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框架下的供应链实践及其驱动力_scm论文

农业产业化框架下的供应链实践及其驱动力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框架论文,力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已日益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供应链管理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背景的创新管理模式,为农业产业化战略拓宽了竞争视角,并引领整个涉农产业走向全面协同和塑造核心竞争能力的时代。光明、伊利、双汇、完达山等“重量级、先导型”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涉农供应链领域实践的加速,既是多种重要力量驱动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涉农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管理创新(供应链管理)之间交互作用并循环推进的趋势。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供应链管理聚焦于涉农供应链

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框架下的供应链实践,日益凸现涉农供应链的运用价值和战略重要性。涉农供应链是供应链的基本类型之一,一般定义为“以农业原材料作为后续各阶段生产加工和运销主要对象的供应链的总称”(张晟义,2000),主要涉及动植物等具有生命体征的原材料。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下,主管加工或运销的龙头企业经常在涉农链中扮演核心企业的角色。涉农供应链的主要特点是“两种性质的生产并存,物流约束性及路径复杂性、时间竞争的双向性和局限性、供应商构成的特殊性;需求不确定性,敏感性和个性化趋势;链类型的多样性和转换性、联接随机性与结构不稳定性(张晟义,2003)。”与工业联接型供应链相比,它被认为整体上处于一种“弱集成”局面和“粗放集成模式”。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以我国农业部等八部委行2000年8月9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为准。该文件确定北京顺鑫农业等151家企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中有9家上市公司和5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母公司;如农产品、草原兴发、顺鑫农业、伊利等,以及露露集团、双汇发展、莲花味精等的母公司。它们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最高水平。本文尝试以简洁的方式对涉农供应链这一复杂的实践领域作初步探析。结合涉农供应链的特殊性,采取以定性为主,以定量为辅的综合评价法来考察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状况。该方法的评价包括:(1)涉农链上游的协同性和稳定性。与工业联接性供应链相比,上游协同性与稳定性对涉农供应链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而农业产业化框架下的SCM实践,对涉农链上游的协同性和稳定性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转变成对“农业产业一体化”的评价。(2)涉农供应链集成化发展的阶段特征。目前权威的研究将集成化作为评价供应链实践水平的重要指标,认为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向供应链管理模式,一般要经过5个阶段。包括从最低层的基础建设,到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外部供应链集成,直至最高层次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马士华等,2000)。(3)管理理念的创新。

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1.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基本状况

初步实证显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方式各异,侧重点也不同,集成的阶段性和进程不一。

(1)大部分企业(88.74%左右)涉农链上游比较稳定。60%的龙头企业积极运用单项或多项高新技术,以增强涉农链上游农业环节的稳定性、可控性及柔性。此外,2003年1月监测合格的137家企业中,有121家设立专门研发机构;有80家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占企业总数的58%。在相关认证方面,45.69%的龙头企业至少通过HACCP、GMP、NQA、美国FDA、中国绿色食品认证、IS0900系列等类型之一的认证,显示出各环节在质量保证方面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少数企业涉农链上游不太稳定。

(2)至少已单功能进行管理改进或信息技术应用的企业,占45.03%左右。包括单一地使用了财务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OA)或CAD、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等管理系统等;约30多家龙头企业积极上CIMS、MRP、MIS、财务软件等多项技术或系统,实现了某些职能和流程间一定程度的、或者说部分的集成;特别是用信息技术将财务和企业的进销存连接起来集成。37.74%的企业设立内部网站,56.95%的企业建设有外部网站,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但外部网站中,一部分功能过于简单(有12家,如高邮鸭、华英禽业等);一部分则在强化信息化建设和完善相关配套体制(特别是配送中心)的基础上,具备了初步开展网上业务和电子商务的功能;而大部分则还停留在宣传企业形象、发布产品信息的初级应用阶段。

(3)有约15.89%的企业通过上ERP并辅之以其他单项技术和系统,实现了内部供应链比较全面和有效的集成。极个别企业(0.6%)以ERP为核心和支撑,并结合ASP、CRM、电子商务平台、物流配送系统等实现了外部供应链的初步集成。而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的比例为零。

(4)涉农供应链实践的其他基础支撑体系进一步巩固。如地理布局优化的大幅度展开,战略联盟趋势明显加强,基于SCM的协作式竞争理念的觉醒和用户观的重塑等。

2.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总体态势和特点

初步实证显示,涉农供应链实践总体上还处于新生和萌芽阶段,即处于以职能集成阶段为主,并逐步向内部供应链集成阶段发展的状态。但相对而言,被认为联接随机性与结构不稳定性很强而传统上呈绝对弱集成模式的涉农链,其集成和协调局面确实有所改观,而在总体上呈改善加强型模式,其构成表现为:涉农制度创新(即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技术进步稳定涉农链上游+ERP为主的涉农链中游及分销集成+涉农链下游的协同双赢及终端突进策略。

(1)目前涉农制度创新(即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稳定涉农链上游的主要工具。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与涉农技术进步相结合,使龙头企业中基本实现了涉农链上游原材料供给的稳定,也使中下游各环节的运营建立在可靠而有保障的基础上。

(2)涉农供应链整体上的强落差和粗放集成局面被突破。长期以来,涉农供应链无法企及工业联接型供应链所能达到的管理精确度和集成高度。但是,横店草业的实践,特别是它的以GIS、GPS和RS为核心的完善的精准农业体系的建设(曾毓琳,2001),表明涉农链上游农业环节同样可以达到极具价值的精确度和高度,从而革命性地降低与中下游的强落差。而华润金玉的实践则表明,我们应该而且可以在涉农链这样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并存的系统中,实现极有意义的全局优化和协同。华润金玉建成了基于农业产业化导向的、具有当代国际水平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管理系统(CRGC-CIMS)。

(3)职能集成与信息化建设成为涉农供应链实践深化的前进基地。龙头企业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财务电算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等方面展开了行动。山西陈醋集团的2万吨级精品老陈醋微机控制系统,资源集团的资源管理师REMS系统效果很显著。除光明等前导性企业,大部分企业的CIMS仍停留在自动化孤岛和部分集成状态。但职能集成或局部集成,事实上是龙头企业走向内部SC集成,直至外部SC集成的必由之路。

(4)涉农链下游成为关注的重点,涉农链驱动模式有所转移。龙头企业对涉农链下游的突破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模式或组合:结盟与直控相结合模式、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结合模式、业态扩展与转移模式(即龙头企业由农业,制造业向服务业扩展;以服务业拉动制造业,如草原兴发)。上述模式的运用直接引发涉农链驱动模式由制造商“推式”驱动向销售商驱动转变,进而向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供应链管理转变。

(5)涉农供应链实践的其他基础支撑体系进一步巩固。一是龙头企业广泛地以地理布局优化来促进涉农链的优化,并积极运用收购和联盟手段迅速在全国扩张并促进产供销的协同。二是许多重点龙头企业重建或强化与其他节点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深化协作,增强整个链的一体化和稳定性。这一趋势在乳业、肉食品加工业中体现的广泛且明显。三是基于SCM的协作式竞争理念的觉醒和用户观的重塑。龙头企业试图打破传统管理的微观竞争视角,将战略活动外放于更为宏观的竞争环境和经济环境中去。

(6)构建ERP系统成为目前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主要方式。ERP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151家龙头企业中上ERP系统进行内部供应链集成的有23家,以ERP为核心并结合其他技术而进行外部供应链初步集成的企业有1家。

系统实施方式上,伊利、光明等19家企业采取外包方式,华农和龙丹乳业则将外包与自我研发相结合;3家企业主要采取了自我研发方式(双汇、华润金玉、资源集团)。目前,大部分企业已初步完善了ERP系统。少数企业的ERP建设仍在进行或在酝酿变革中。从技术水平和复杂程度上看,双汇SW系列管理软件基于主动工作流平台、系统管理、智能支持、供应链管理理念,是中国第一个推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集成智能管理系统。从集成的广度和运用范围来看,完达山以ERP系统为核心和铺垫,集成三星SDS的Acube董事长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实现由管理信息系统(MIS)向策略信息系统(SIS)的转变。而光明乳业、莲花味精等则以ERP为基础和主体,结合其他技术和系统对其全国各业务单位及企业的各职能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整合。ERP系统及其辅助技术的实施,对龙头企业及其供应链的绩效提升都是明显的,如表1所示。

表1 龙头企业及其涉农链的绩效改善

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驱动力量

1.宏观环境变迁改写微观竞争规则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经验与教训充分揭示,当今农业的竞争,更多的已不单纯是某个生产组织、运营环节、具体产品的单一实体的竞争,而尤其表现为整个产业链条、整个运作体系的全面性、整体性竞争。而供应链管理则提供了这一态势下有效的竞争武器。SCM引发传统的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向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转型;SCM通过增加整个链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减少整个链成本的方法来增强整个链的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相对于传统市场交易型农业是一个巨大进步,但从SCM观点来审视,龙头企业仅仅依靠农业产业化制度创新来应付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显然是不够的。为了获取整个涉农链绩效和竞争力的提升,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必须超越其狭隘的“一体化”边界,将运营和管理视野外放于整个涉农供应链,即上溯至农户、农业投入物生产商甚至更远,下拓至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可以说,农业宏观环境的变迁,加速了以协作式竞争为内核的涉农供应链竞争模式的崛起,并引领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向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相协调并互相推进的时代。

2.面向效率与敏捷性的组织流程再造

21世纪以来,农副产品总体消费模式的演变,对构建一个能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并快速响应的涉农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而这首先要求龙头企业改变仍属于传统范畴的组织模式,面向效率与敏捷性对自身实施组织流程再造(BPR)。现实中龙头企业的BPR改造与其SCM尝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的重要中介是ERP系统。作为目前实现SCM思想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手段的ERP系统,同时也是当前企业进行信息化及组织瘦身(BPR)的重要途径。一方面,ERP系统其本身就包含了先进的管理思想,从本质上更注重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组织流程的变革,从而事实上把BPR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BPR毫无疑问又是SCM或ERP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因为,作为先进管理方式的SCM很难在一个粗放而浅陋的组织框架和流程上运行。某种意义上说,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和强化型买方市场,不断促发企业的管理创新步伐,特别是BPR进程;而作为一种先进理念、工具和技术结合体的BPR过程,一方面它本身就体现着对供应链的优化;另一方面,随着BPR对核心企业的改造和优化,改善了实践SCM的组织和行为基础,并引发基本推进力量的增强,从而诱致新一轮高层次的SCM。

目前“先导型、重量级”龙头企业并未将ERP的实施仅视为单纯的信息化改造,而是更多地将其作为一种管理创新的契机,特别是BPR的契机。BPR对内部供应链的优化和改造,在不断解决其不适应症的同时,客观上却使企业外部供应链的问题(如不经济、不合理)凸现出来,特别是涉农链上企业与企业间的职能协同和业务对接、库存和物流安排等。龙头企业当然无法泰然处之。而任何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客观上使内部SC优化向外部SC优化扩展。从前导性龙头企业情况看,它们大部分正是从改善内部SC开始的,而沿着这一轨迹行动所产生的绩效改善,又逻辑性触发它们放眼外部SC的不可抑制的冲动。

3.经营同质化环境下的利润压力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就内部而言,经营同质化仍然一定程度地表现出来,特别在国家级龙头企业层次更为明显。经营同质化表现为体制创新、技术、广告、营销、竞争手段等方面的雷同和相似。不仅表现在上游(如反租倒包模式,将农业生产视为企业第一车间等),而且表现在中游(技术创新、引进设备、生产方面的同质性,“用全国资源作本企业的市场”等)和下游(营销策略和方式的雷同)。竞争的加剧和模范效应,使龙头企业原来的差异点(或特色)逐渐变成普通。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的收益潜力下降。

经营同质化是任何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的现象。对于国家级龙头企业这一阵营来说,其差异性要素、经营特色及引发的创新收益,由于示范、模仿和普及效应的存在,加上农产品加工业相对较低的进入壁垒而被削弱;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就面临被行业二、三流企业赶超的危险。客观地看,国家级龙头企业加工制造环节挖掘利润的潜力事实上在下降,而其他环节的粗放则相对凸现出来,迫使它们将视野转向物流等领域,挖掘“第三利润源”并寻找新的优势立足点;这同时也强化了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挖掘成本、增加价值的迫切性。经营同质化加剧了竞争,而竞争压力迫使涉农企业从整个涉农链寻找新的竞争优势,而由此引发的供应链战略,事实上加剧了涉农行业内战略集群(或子行业)的分化和形成,乳业和肉制品业显现出的一个重大趋势是:光明、伊利、双汇等前导企业试图以供应链来构筑其所在产业的移动壁垒。

4.基于农产品内在特性的物流约束

涉农链中的物流客体——农业原料具有特殊性,即内在本质生物性,供应季节性、性状不稳定及易腐败等特性,其影响可不同程度地持续至最终用户;这些特点与各级用户的非对称性要求及其他外部因素相结合,决定了整个涉农体系对物流技术因素和物流管理能力的高度依赖。涉农链物流约束性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方面涉农物流能力制约和影响涉农链的范围和绩效。另一方面宏观物流环境、国家物流政策、农产品行业规范及标准化等对涉农物流形成外部约束和局限。而作为谋求从区域市场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不断扩展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其产业链和市场空间的扩展,必然引发涉农链中物流路径的“强发散性+强收敛性+中度发散性+强发散性”特征模式更为强化和复杂。综合起来加剧了涉农链中一体化物流控制上的高难度、管理上的复杂性,物流硬件投资上的巨大性。即物流能力制约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客户价值实现的程度及涉农链竞争绩效的高度。

龙头企业的成长史,也是深受“物流约束性”困扰并与之抗争的历史。伊利集团曾因物流等问题造成每年达100多万元的产品过期报废损失。光明乳业在建立冷链和提升物流系统能力以前,也深受乳业之“生存半径”限制。基于农产品内在特性所传导的物流压力,进而引发龙头企业管理层对物流问题的高度重视,并把物流与企业的“品质、成本、时间、服务”等竞争要素联系起来;部分企业甚至竭力寻求物流能力的跨越发展,以支持其总体扩张战略。

上个世纪末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级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物流系统建设和改造的力度,并将提升物流能力和强化物流管理作为其实施市场战略并纵深展开的首要考虑环节。研究也表明,物流约束性强弱与ERP实施比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乳品企业占全部重点龙头企业的比率为3%,而实施ERP的乳品企业却占整个ERP实施企业(共24家)的20%,相对而言,具有高度物流约束性的乳业ERP实施率也最高。

5.涉农制度创新的效应扩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其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体化组织联结机制的稳固与否。因此与农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农户合作便成为龙头企业的首要基本功。可以说,伊利、双汇等龙头企业最初正是在与农户的合作和协同中,来学习和探索如何一般性地合作与协同的;而它们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的不断成功,在证实自身经营模式上的合理性的同时,也证实和强化了“合作与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激发起龙头企业与农户以及涉农链上其他节点成员新的合作和协调的动机。这样,无论个人接触层面,还是组织联系层面,有关合作和协同的经验不断积累,最后引发组织在动态世界中关于合作与协调的能力的增长和理念的强化。

而“合作与协同”的理念培养和能力形成,无论对于农业产业化还是对于农业产业化框架下的供应链实践(涉农供应链模式)都是非常必要的。两类模式均反映一体化结构;就它们在成员间合作与协调问题上的要求迫切性和重视程度而言,并无本质差别。从而,这种共性在客观上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导入SCM的理念润滑剂,加速了协作与双赢理念向涉农链整体的扩展。农业产业化下的企农关系实践的最重大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跨企业边界交往的基本的组织基础,文化基础和心理沟通基础。与数量巨大,空间分布极其零散,素质能力不一,掌控资源差异大的农户合作,其复杂、艰巨和甘苦,以及在此基础上磨砺出的经验教训及其扩散推广价值是任何人都难以否认的。也许有人认为这种演练太局部、太狭隘,无太多推广价值,但它毕竟提供了一种契机和基础。

既然跟被一些人视为保守、理性不足、眼光短浅、盲目跟风、契约意识差的农户都能很好地合作,那么为什么不能与涉农供应链上其他节点成员深化合作呢?因此,从更为广阔和动态的视角考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果及其制度创新的效应逻辑性地扩展到涉农链其他领域,形成了龙头企业导入SCM的又一推动力量。

标签:;  ;  ;  ;  ;  ;  ;  ;  ;  ;  

农业产业化框架下的供应链实践及其驱动力_scm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