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松[1]2002年在《KAI1基因在人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KAI1基因在人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我们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45例大肠癌组织,4例肝转移灶,10例淋巴结转移灶并同时取距癌边缘10cm以上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作正常对照组。 结果:1、本组中40例(40/45,89%)大肠癌组织KAI 1mRNA表达水平比相应的正常大肠粘膜高(P<0.01),统计学上具有极显着性意义。 2、大肠癌组织KAI 1mRNA表达水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负相关(r=-0.566,P<O.01)。伴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KAI 1mRNA表达水平比不伴淋巴结转移的低(F=20.228,P<O.01),统计学上具有极显着性的意义。转移淋巴结的KAI 1mRNA表达比相应的原发灶表达降低(P<0.05),统计学上有显着性的意义。 3、大肠癌组织KAI 1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Dukes’分期负相关(r=-0.474,P<O.05),Dukes’C期、Dukes’D期表达均比Dukes’B期低(P<0.05),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意义。 4、本组大肠癌组织KAI 1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肠壁深度,远处转移与否无明显关系(P>0.05)。 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淋巴结转移与癌组织 KA mRNA 表达相关(r=-0.735,Pwto.05)。 结论:KAI表达增高可能参与大肠癌的早期阶段。大肠癌中 KAI R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负相关。KAllm RNA表达 降低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KAI基因在人大肠癌中起转移 抑制作用。KA 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恶性表型的分子生物学标 志物,可作为评价大肠癌的转移潜能、制定治疗方案的一个指 标。可为控制大肠癌转移扩散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王劲松, 许东坡, 朱世泽, 吴友谊, 邱成志[2]2007年在《KAI1mRNA表达对大肠癌转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KAI1基因在人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用RT-PCR法检测45例大肠癌组织及转移灶并以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KAI1mRNA半定量分析。结果本组中40例大肠癌组织KAI1mRNA表达水平比相应的正常大肠粘膜高(P<0.01)。大肠癌组织KAI1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Dukes'分期呈负相关(r=-0.474,P<0.01),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566,P<0.01)。伴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KAI1mRNA表达水平比不伴淋巴结转移的低(F=20.228,P<0.01)。转移淋巴结的KAI1mRNA表达比相应的原发灶表达降低(P<0.05)。结论KAI1mRNA表达降低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KAI1基因在人大肠癌中起转移抑制作用。
朱群山[3]2010年在《DcR3,HER-2/neu,KAI1在人大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DcR3,HER-2/neu,KAI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叁者与大肠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IHC分别检测正常大肠组织、大肠癌组织中DcR3,HER-2/neu,KAI1的表达情况。分析叁者的表达与大肠癌发病年龄的关系,与大肠癌发病性别的关系,与大肠癌肿瘤大小的关系,与大肠癌肿瘤部位的关系,与大肠癌组织浸润深度的关系,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与大肠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1、正常大肠组织中DcR3蛋白几乎无表达,而在大肠癌组织中DcR3蛋白阳性表达率达58.33%。研究发现DcR3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等无关(P﹥0.05)。在临床分期Ⅰ、Ⅱ的早期病例与Ⅲ、Ⅳ期的中晚期病例之间比较,DcR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组DcR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低分化组DcR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P<0.05)。2、正常大肠组织中HER-2/neu/c-erbB-2几乎无表达,而在大肠癌组织中HER-2/neu/ 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达63.33%。HER-2/neu/c-erbB-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等无关(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在肿瘤不同分化程度组中HER-2/neu/c-erbB-2蛋白的表达差异尤为明显,研究发现低分化组HER-2/neu/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3、1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KAI1蛋白均有强弱不等的表达。在60例大肠癌组织中,29例标本可以检测到KAI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达48.33%。KAI1蛋白的表与大肠癌肿瘤浸润深度呈负相关(P<0.05)。临床分期Ⅰ、Ⅱ的早期病例与Ⅲ、Ⅳ期的中晚期病例比较,KAI1蛋白的表达率呈下降趋势,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KAI1蛋白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4、DcR3在HER-2/neu/c-erbB-2表达阳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8%,高于阴性组中的42.9%;DcR3在KAI1表达阴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7.4%,高于阳性组中的37.9%。5、DcR3表达与HER-2/neu/c-erbB-2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81(P<0.05);DcR3与KAI1表达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114(P<0.05)。结论正常大肠组织KAI1均有表达,大肠癌组织中DcR3、HER-2/neu、KAI1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随疾病的恶性进展DcR3、HER-2/neu表达逐渐增强,DcR3、HER-2/neu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KAI1基因在人大肠癌中起转移抑制作用。DcR3、KAI1表达呈负相关,DcR3、HER-2/neu表达呈正相关,提示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涉及多个基因的变异,不同组合基因变异累积的结果决定了不同的生物学特性。DcR3、HER-2/neu、KAI1的联合检测可为大肠癌的诊治提供依据,KAI1、DcR3可为大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赵颖[4]2006年在《KAI1基因在人肺癌细胞株中表达水平及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肿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持续上升。侵袭和转移是肺癌的恶性标志和特征,也是导致肺癌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侵袭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发生及多基因参与调控的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参与调控肺癌侵袭转移的基因包括正向调控和负向调控基因,KAI1基因可能是一种肺癌侵袭转移正向调控基因,即抑制肺癌侵袭转移的基因。KAI1基因属四跨膜超家族(transmembrance-4-superfamily,TM4SF)的成员,其结构为细胞膜糖蛋白,具有4个高度保守的跨膜结构区。KAI1蛋白对多种肿瘤的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其表达下调与前列腺癌、胰腺癌、肺癌、结肠癌和膀胱癌的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有关KAI1基因调控肺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理,以及与nm23-H1基因在调控肺癌转移中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均未阐明。 本研究的目的是:(1)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人肺癌细胞株和正常人成
曹立宇[5]2016年在《Hippo及Wnt信号通路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沉默YAP,Survivin基因对大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以2%的速度递增。2012年统计全球大肠癌患者约140万人,其中6.939万人死亡该疾病,5年存活率从临床Ⅰ期患者的90%至临床Ⅳ期患者的10%不等。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大肠癌诊断时已属于晚期,甚至出现肝脏或其它器官的转移。大肠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术后辅助化疗及放疗。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治疗方法的改进,大肠癌的预后得到逐步改善,但死亡率依然较高,主要原因是肿瘤的复发、转移以及耐药的产生。此外,化疗和放疗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副作用较大。因此迫切需要研究阐明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寻找更好的诊断及预后指标和治疗策略。Hippo信号通路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肿瘤发生有关,是近来的研究热点。在多种肿瘤中Hippo信号通路成分下调,其转录因子YAP1表达水平是大肠癌重要的预后因素,Hippo信号通路负调节YAP1,YAP1作为转录共激活因子可诱导与细胞增殖及凋亡有关的靶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如BIRC5,即survivin基因,它属于凋亡蛋白抑制家族成员(IAP)。Hippo/YAP1信号通路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维持细胞稳定方面常可相互交叉作用,并与大肠癌细胞凋亡及增殖有关。β-catenin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最重要的转录共激活因子,可调节下游与细胞增殖、凋亡及分化有关的靶基因,survivin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下游靶基因。因此。survivin是Hippo/YAP1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共同靶基因。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Hippo/YAP1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以及si RNA沉默YAP1和survivin基因对大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YAP1,β-catenin及survivin表达、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81例大肠癌组织和30例正常粘膜中YAP1,β-catenin和Survivin的表达状况。结果:1.在181大肠癌组织中,YAP1,β-catenin(细胞核)及survivin阳性率分别为73.5%(133/181),56.9%(103/181)及65.2%(118/181),均明显高于正常粘膜组(P<0.05)。2.大肠癌组织中YAP1表达与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关(P<0.05);YAP1细胞核及核/浆表达与患者的临床Duke’s分期有关(P<0.05)。YAP1高表达与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β-catenin细胞核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Duke’s分期有关(P<0.05),β-catenin细胞膜不完整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Duke’s分期等均有关(P<0.05)。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及不同染色定位与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Duke’s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P>0.05)。3.大肠癌组织中YAP1高表达与β-catenin细胞核/浆表达及survvin表达有关(P<0.05)。β-catenin细胞核表达与survivin表达相关(P<0.05)。4.在82例随访病例中,YAP1高表达、β-catenin细胞核阳性及survivin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YAP1,β-catenin(细胞核)及survivin任何两者或叁者同时阳性者,其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P<0.05)。结论:1.Hippo/YAP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检测YAP1,β-catenin及survivin表达状况有助于反映大肠癌的进展和预后。3.Survivin是Hippo/YAP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的共同靶基因;YAP,β-catenin及survivin均有望成为大肠癌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的新靶点。第二部分目的:探讨si RNA沉默YAP及Survivin基因后对人大肠癌细胞YAP,β-catenin及Survivin表达、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Lip-2000为载体,用针对YAP及Survivin特异靶点的si RNA分别转染入人大肠癌细胞系RKO、HCT116,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Western Blot检测YAP、β-catenin及Survivin蛋白表达变化;RT-PCR检测m RNA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YAP在转染组阴性或仅见可别细胞弱阳性表达。si RNA-YAP转染RKO细胞后β-catenin及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si RNA-survivin转染人大肠HCT116细胞后,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 RNA-YAP转染后,RKO细胞YAP,β-catenin及Survivin蛋白条带灰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i RNA-survivin转染HCT116细胞后,Survivin蛋白条带灰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T-PCR结果显示,si RNA-YAP转染后,YAP m RNA表达水平降低约(76.423±9.074%),si RNA-survivin转染HCT116细胞后,survivin m RNA表达水降低约(69.705±6.151%)(P<0.05)。CCK8检测结果显示si RNA-YAP及si RNA-survivin分别转染RKO及HCT116细胞后,细胞生长出现明显抑制(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i RNA-YAP转染组细胞凋亡比例为23.90±2.07%,si RNA-survivin转染组细胞凋亡比例为25.73±2.0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大肠癌细胞系中,si RNA-YAP可抑制YAP,β-catenin及Survivin表达,si RNA-survivin可抑制Survivin表达,两者均可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YAP和Survivin有望成为大肠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第叁部分目的:观察sh RNA-survivin质粒对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5只3-5周龄雌性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将SW1116细胞、sh RNA对照组细胞及sh RNA-survivin转染组细胞注入裸鼠右侧腋窝皮下组织,建立大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每两天测量一次肿瘤大小,计算肿瘤体积,28天后处死裸鼠并称肿瘤重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Western blot及RT-PCR方法检测survivin及其下游Ki-67和BCL-2基因的蛋白及m RNA表达。结果:成功建立人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sh RNA-survivin组移植瘤的大小、重量及体积明显减小(P<0.05)。与SW1116及sh RNA对照组相比,平均抑留率分别为76.1%及76.3%(P<0.05)。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显示sh RNA-survivin转染组移植瘤组织中survivin及其下游Ki-67,BCL-2基因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sh RNA-survivin质粒可明显抑制survivin及其下游基因Ki-67和BCL-2的表达,抑制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促进细胞凋亡,Survivin可作为大肠癌治疗的靶基因。总之,本研究应用多种方法对大肠癌组织标本、细胞系体内及体外进行研究,所得结论概括如下:1.Hippo/YAP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YAP1,β-catenin及survivin表达有助于反映大肠癌的进展和预后。2.Survivin是Hippo/YAP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的共同靶基因。3.在体外细胞实验中,si RNA-YAP抑制YAP,β-catenin及Survivin表达,si RNA-survivin抑制Survivin表达,两者均可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YAP和Survivin有望成为大肠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4.在体内裸鼠瘤实验中,sh RNA-survivin质粒可明显抑制survivin及其下游基因Ki-67和BCL-2的表达,抑制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促进细胞凋亡,Survivin可作为是大肠癌分子治疗的靶基因。
杜叶平[6]2009年在《AP-2α通过增强ER-β表达抑制大肠癌SW620细胞恶性增殖与侵袭能力》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范围内大肠癌的发病率处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西方发达国家,大肠癌发病率处于第2位,仅次于肺癌。我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发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低粗粮等结构性改变,使得中国大肠癌出现高发态势,总体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大肠癌的患病率就越高。因此,大肠癌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社会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累积过程,目前已发现多个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改变,影响着大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国内外研究表明,转录因子激活蛋白2α(Transcription factor activator protein-2α, AP-2α)在大多数肿瘤中被认为是一种抑癌基因。AP-2α作为一种特殊序列DNA结合蛋白,通过调控靶基因表达产物进而参与肿瘤的恶性增殖、侵袭和转移等。已有研究表明,癌相关基因包括p21WAF/CIP、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c-Kit、HER-2/neu、MCAM/MUC18、c-myc、VEGF、MMP-2、KAI1、KiSS-1、ER-β等都具有AP-2α结合位点与顺式调控序列。ER-β是AP-2α的一个靶向调节基因,但在大肠癌中,AP-2α与ER-β的相互作用及对大肠癌的恶性增殖和侵袭能力的研究国内外尚未开展。这正是本实验亟待深入和解决的问题。本实验的最终目标是阐明核转录因子AP-2α在大肠癌中的可能作用和意义,以及对ER-β表达的调控机制,为揭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为大肠癌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目的:①明确核转录因子AP-2α对大肠癌SW620细胞株增殖及侵袭生长能力的影响。②明确核转录因子AP-2α调控ER-β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①在脂质体介导下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AP-2α和pcDNA3.1(+)分别转染人大肠癌细胞株─SW620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Western blot与凝胶迁移率变动实验(EMSA)鉴定AP-2α在SW620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活性;②利用MTT法和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体外观察AP-2α对SW62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的改变情况;利用基质胶黏附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及迁移试验体外观察AP-2α对SW620细胞侵袭生长能力的影响。③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分析检测转染AP-2α基因后SW620细胞中ER-β基因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根据雌激素受体(ER-β)启动子区域中可能的AP-2α结合位点设计1对寡核苷酸探针,利用EMSA技术体外水平检测各组细胞的核蛋白与这对寡核苷酸探针的结合情况。研究结果:①转染pcDNA3.1(+)-AP-2α真核表达质粒后,检测到AP-2α基因在大肠癌细胞株─SW620细胞中获得高水平表达,并且表达的AP-2α蛋白具有较强的DNA结合活性;②MTT结果提示转染AP-2α基因后SW620细胞增殖趋缓;软琼脂克隆体积小且数量少;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实验组静止期细胞所占比例增加,DNA合成期所占细胞比例减少,凋亡率升高;细胞的黏附、迁移与侵袭生长能力下降。③EMSA结果显示,SW620细胞中表达的AP-2α蛋白与ER-β寡核苷酸探针发生特异性结合;转染AP-2α基因后,SW620细胞中内源性ER-β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研究结论:转录因子AP-2α可以抑制大肠癌细胞株─SW620细胞体外恶性增殖以及侵袭生长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直接作用于ER-β基因启动子区域(-133/-118)从而增强ER-β基因的表达有关。
贾小强[7]2006年在《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转移相关性及化瘀截毒方抗转移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血瘀证是包括大肠癌在内的各种肿瘤常见的临床证候,大肠癌转移是大肠癌的基本特性,也是大肠癌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回顾文献,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治则,但在活血化瘀究竟对肿瘤转移有抑制作用还是有促进作用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看法。对于活血化瘀法能否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如何应用,莫衷一是。那么,究竟血瘀证与大肠癌转移之间相关性如何,便成为问题的关键,但目前尚缺少这方面的临床研究,对大肠癌转移机制以及活血化瘀方药抗转移机理也缺乏适宜解释途径。为此我们对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转移相关性,以及防治大肠癌转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1目的理论研究:根据导师黄乃健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并探讨大肠癌转移瘀毒传舍病机理论及从络辨治的防治理论构架。临床研究:通过对大肠癌术前患者的临床证候调查,探讨大肠癌患者临床证候的分布规律、血瘀证等中医临床证候与大肠癌转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临床证候学入手,探讨大肠癌转移瘀毒传舍病机理论的临床依据。实验研究:通过建立血瘀证及大肠癌肝转移裸鼠动物模型,研究血瘀证影响大肠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在瘀毒传舍病机假说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化瘀截毒方抗大肠癌转移的机制。2方法2.1理论研究:采用文献学、逻辑分析等方法,运用中医理论,以血瘀证为切入点,探讨大肠癌转移“瘀毒传舍”病机的理论构架,以及化瘀通络,截毒防变防治大肠癌转移治则的理论根据。2.2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以术前大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流行病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纵向研究和横断面调查),对大肠癌患者临床证候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关系、血瘀证在诸证候中的分布情况,及与转移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中的内在规律。2.3实验研究:以血瘀证裸鼠模型和结肠腺癌肝转移裸鼠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血瘀证与大肠癌转移的相关性;以结肠腺癌肝转移裸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化瘀截毒方进行干预,探讨化瘀截毒方防治大肠癌转移的机制。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认为大肠癌转移的核心病机是在正虚邪侵的基础上,瘀毒传舍,其病变的本质是“病络”,进而首次提出并阐释大肠癌转移应从络辨治的初步理论架构:包括“气血不畅,络脉失养,毒滞络脉”的发病学特点、“经络阻塞,瘀毒互结,络道恣行”的病机特点、“化瘀通络,截毒防变”的防治大肠癌转移的治则特点。3.2临床研究结果
姚楠[8]2006年在《CDX2和COX2在人大肠肿瘤中的表达特点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COX2、CDX2在人大肠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与大肠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观察在人大肠腺瘤(3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35例)、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35例)组织中COX2、CDX2蛋白的表达和定位特点。【结果】COX2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膜,从大肠腺瘤到大肠腺癌其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从高分化大肠腺癌(?)中分化大肠腺癌(?)低分化大肠腺癌之间其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在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和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原发灶之间其蛋白表达有统计学差异,且呈正相关关系(P=0.035,rs=0.253);COX2蛋白表达与病人的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和体积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DX2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核,从大肠腺瘤到大肠腺癌其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从高分化大肠腺癌(?)中分化大肠腺癌(?)低分化大肠腺癌之间其蛋白表达逐渐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在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和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原发灶之间其蛋白表达有统计学差异,且呈负相关关系(P=0.048,rs=-0.237):CDX2蛋白表达与病人的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和肿瘤体积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OX2蛋白和CDX2蛋白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28,rs=-0.220)。【结论】:COX2蛋白表达上升和CDX2蛋白表达下降在大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且COX2和CDX2是判断大肠腺癌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COX2蛋白与CDX2蛋白在大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关性。
孙青[9]2002年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cDNA芯片的制备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影响患者生命和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探讨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因素,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有效途径,是当代肿瘤学研究的一项迫切任务。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其中包括肿瘤细胞的脱落、迁移、粘附、局部生长等。研究表明其每一阶段都受着许多特殊基因的调控,它们或被激活,或被抑制,相互协同或拮抗,最终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目前报道的参与肿瘤转移调控的基因达数百种,通过刺激细胞的运动,参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的作用,降解基质使其自身易于迁移,诱导肿瘤血管增生等最终形成转移瘤。然而有关这些基因研究的检测手段多限于一种或几种基因的表达,不能全面反映各基因间的关系,致使人们至今仍对特异影响某种肿瘤转移的基因所知甚少。寻找一种系统、快速、方便、准确且高产出的基因分析方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cDNA微阵列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需求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它改变了传统的一次实验仅能对单个或几个基因表达差异进行观察的局限,在同时监测同一组织或不同组织中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状况、识别基因及其变化,并剖析复杂疾病及新的疾病相关基因方面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并能达到高敏感地定性、定量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目的。 基因芯片的制备综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光电学、化学染料等 2002们泳e辽开9已白巳一一iee一士一 肿瘤转移相矢坊HC**A芯片的制备与应用 最新科学领域的许多复杂技术。本研究通过查找目前已知的与肿瘤转移有关 的人类基因的核酸序列,自行设计成功制备了一种肿瘤转移相关基因。DNA 芯片,并对制备流程中几个主要环节的多项技术指标进行了优化,如载玻片 的包被、点样液的选择、点样后处理、标记方法的改进、杂交体系的优化, 洗片条件的掌握等,使其灵敏度达到检测 5 u g总 RNA,且图象扫描信号清晰, 富有层次,背景均匀,重复性良好,具有普遍的推广应用价值。 应用此芯片对大肠癌、肺癌细胞系及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在数百个己知 转移相关基因中,发现了与大肠癌转移密切相关的表达基因引个,包括上调 基因22个,下调基因29个;与肺癌转移密切相关的表达基因64个,包括上 调基因27个,下调基因37个。这些基因的表达在两种癌大多数相同,仅少 数有差别,其中30种在大多数高转移细胞系和转移癌中呈持续上调或下调的 基因,包含了运动因子基因,粘附分于,蛋白水解酶,癌基因,抑癌基因, 抑制或促进凋亡基因,诱导血管增生和信号转导的基因等。部分基因经Northern 点杂交和 RT-PCR半定量检测,结果同芯片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该芯片的实 用性和可靠性。本研究对于筛选肿瘤转移特异性基因及系统阐明癌转移分于 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KAI1基因在人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王劲松. 福建医科大学. 2002
[2]. KAI1mRNA表达对大肠癌转移的影响[J]. 王劲松, 许东坡, 朱世泽, 吴友谊, 邱成志. 中国现代医生. 2007
[3]. DcR3,HER-2/neu,KAI1在人大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朱群山. 扬州大学. 2010
[4]. KAI1基因在人肺癌细胞株中表达水平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 赵颖. 四川大学. 2006
[5]. Hippo及Wnt信号通路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沉默YAP,Survivin基因对大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曹立宇. 安徽医科大学. 2016
[6]. AP-2α通过增强ER-β表达抑制大肠癌SW620细胞恶性增殖与侵袭能力[D]. 杜叶平. 山西医科大学. 2009
[7]. 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转移相关性及化瘀截毒方抗转移机制的研究[D]. 贾小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8]. CDX2和COX2在人大肠肿瘤中的表达特点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D]. 姚楠. 昆明医学院. 2006
[9].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cDNA芯片的制备与应用[D]. 孙青. 第一军医大学. 2002
标签:肿瘤学论文; 大肠癌论文; 大肠论文; 淋巴结转移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细胞转染论文; 肿瘤论文; 癌症论文; 淋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