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论》商品观的空间时间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逻辑论文,时间论文,商品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4-0001-07 空间和时间早已是哲学核心议题的一部分,它们各自都足以令人困惑,它们之间的关系更是深奥的哲学疑难之一。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多次经受时空问题的折磨和激励,丰厚的遗产累积在哲学史之中。尽管有许多理解方案产生,但问题不能说已经得到根本解决。确切地说,是“在哲学上”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在生活上,人们向来对空间和时间是有理解的,也能实际地操控。对于这种反差,奥古斯丁曾发出过著名的感慨①。也许,事情看起来有点像休谟所说的那样:若从事哲学,就不能不怀疑,若不从事哲学而是过日子,这类怀疑完全没有必要②。就马克思而言,他站在一个更加自觉而且极端的去哲学的立场上,断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进而声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不过,不做哲学思辨是一回事,不牵涉哲学疑难则是另一回事。如果说问题可以有一种不同于理论解决的实践解决,就像人们可以实践地解决芝诺悖论④一样,那么,“合理的解决”(rationelle

)却不能不牵涉理论,不能不牵涉哲学,或者说,在实践上也不能不承诺某种哲学方案。休谟大概能够过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生活,一种是哲学生活,他对后者有独到的警觉。马克思似乎决意不过哲学家的理论生活,而要过革命家的实践生活。但是实践的革命家也难以摆脱理论或哲学,因为杜绝哲学的唯一办法首先是决不开口说话,而不说话也就不能有那种旨在解放全人类的革命实践。事实上,马克思的《资本论》便是皈依实践的革命家的理论巨著,它本身虽非哲学著作,但它“在哲学上”却不免牵涉到重要的哲学前提。这里以其商品学说为例,试加探讨,我们聚焦于与商品有关的时空结构(主要依据马克思经手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特别是第1章第1节),主要讨论表现、内外、时间凝固等问题。这种探讨根本上并不改善或发扬马克思的学说,它只是可能改善我们自己与马克思思想有关的哲学理解罢了。 一、“表现”和满足需要 人的问题虽然渗透在《资本论》的字里行间,但人并不是《资本论》的前台主角,《资本论》集中阐述的是商品、货币、资本,其中商品在正式文本中总是处于开端⑤。 商品首先是按空间来阐述的。 一方面,社会财富“表现”(erscheint)为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⑥。“表现”自然是空间性的,或从内到外,或从隐到显。“表现”可以是事物自身结构或活动的次第,也可以是认识论的环节,其中的分别在《资本论》中并不明确,而马克思接着说“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显见这是认识的入手之处,即从“表现”(Erscheinen)入手,求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47),质言之,马克思要经由“表现”追逐某种“本质”。内隐的“本质”公认是难寻的,其实外显的“表现”也并不容易确定,马克思从商品开始,这也是他慎重选择的结果,而且并不是所有人经过慎重选择都会从商品开始,这只要看看马克思经常批评的那些经济学前辈或同行的著作(例如斯密的《国富论》、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西斯蒙第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就很清楚了。人们不仅会就“本质”产生争议,连由以入手的“表现”也莫衷一是。其实,以“表现”为核心所涉及的“外”与“内”,其原型是人身体的空间规定⑦,这种规定经常隐喻性地用来理解一般的物体,甚至用来理解谈不上形体的抽象对象,例如这里的所谓社会财富。人体或物体之“外”和“内”或许算得上清楚明白,而一旦隐喻化,尤其是用以谈论无形对象的时候,何者为“外”,何者为“内”,何者为“表现”,何者为“本质”,则决不是清楚明白的,常情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另一方面,《资本论》也有几乎是在原型意义上谈论外物的时候,而且所谈十分重要。马克思认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对象或外物(

Gegenstand,ein Ding),其属性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此处所谓“外”,显然是以人为坐标系的。而人的需要大概是属“内”的,因为随后关于需要所举的例子是由胃产生的需要和由幻想产生的需要,常识上,胃在肚子里,幻想在头脑里,这都可算是“内在的”。有这个常识就够了,《资本论》并不准备立刻深入研究人的需要。人作为生命体,决不像自足的神那样,人一刻也不能离开有关的外物,一刻也不能停止新陈代谢。呼吸饮食虽不崇高,却是一切崇高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本论》那些最令人不安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控诉,点子无不打在这些最基础的事情上。当然,在社会而不是个体的意义上,对人的制约或支配,最有效最彻底的一类就是对这种基础性的空间关系的控制。与此恰成对照的是,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憧憬在最积极的意义上也许还是模糊不清的,但基础要求则是毫不含糊的,那就是彻底解除基础需要的社会强制性,使人与外物之间的上述空间关系最无愧于、最适合于人类本性,也就是说,保障人的最起码的尊严⑧。 下述两点也许值得强调。第一,连通内外的需要,使得一种重要的空间关系出场了,这种关系就其以物为主体而言,称为“使用价值”,即“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48)。为了强调有用性或使用价值在空间上的外在性,马克思特意把商品称为“商品‘体’”(

),并认为有用性或使用价值“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48)。这样看来,有用性或使用价值仿佛是物的属性,其实,它们是人和物之间以人的需要为枢纽的关系,只不过人这一关系项隐藏在关系的另一端罢了。在这里,不妨替《资本论》明确一种柏拉图式的二分法程序⑨: 1)有物。 2)物分为与人无关的和与人有关的。撇开与人无关的物。 3)与人有关的物分为有害的和有用的。撇开有关的有害物。 4)有用物(即使用价值)分为天然的和生产的。撇开天然的有用物。 5)生产的有用物(即产品)分为自用的和为交换的。撇开自用的产品。 6)最终,为了交换的产品即是商品⑩。 这种重构的好处是使各个重要规定的先后次序都摆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有用性或使用价值虽然常称为物的有用性或物的使用价值,但真正说来它们表明的是人和物之间特定的关系。更加重要的是,从物到商品的规定性的逻辑叠加,从一个角度表明了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顺序,在这一历史顺序中,由商品生产所主导的社会形态意味着人类历史的一个特定阶段。由此还可以说,《资本论》商品观所进一步指认的有关规定性,例如交换价值、抽象人类劳动以及价值,都是以商品为现实前提的规定性,因而它们本身也是历史的、有限的,而不是自然的和永恒的。 第二,对于《资本论》来说,使用价值也不是主题,正如对外物的需要不是主题一样。不过,朴素的使用价值的复归,正如基础需要的社会性保障一样,自然是人类解放的要义之一。马克思承前启后地写道:“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gesellschaftliche Form)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stofflichen Inhalt)。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Gesellschaftsform)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stofflichen

)。”(49)形式与内容或形式与质料这类传统的哲学范畴被活用来阐述《资本论》的见解,与传统有所不同的是,这里内容或质料的方面胜过了形式的方面。也就是说,即使交换价值不存在了,从而商品不存在了,但是产品的使用价值依然存在,这与扬弃基础需要的社会强制性是相一致的。当然,《资本论》不仅“卖弄”辩证法,还实质上依赖辩证法,上述形式的方面具有建设性的历史意义,因此也正是那要被扬弃的或历史的方面才是《资本论》的重点。 二、交换价值:第二轮“表现” 不同的商品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这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实,但是其内在机制未必平凡。在所谓商品交换中,一夸特小麦换一夸特小麦是徒劳无益的,相反,例如一夸特小麦换X量鞋油才是常态,其中的关键首先在于使用价值的不同。使用价值的差异越大,商品交换就越是引人深思,马克思早前使用过一个更惊人的例子:“一座宫殿的交换价值可以用一定数量的鞋油表示。反过来,伦敦的鞋油厂主们曾用几座宫殿来表示他们的大批鞋油的交换价值。”(11)象征贵族风范的宫殿竟然可以等于一定量的鞋油!平等的时代何以是平等的?以人生而平等来奠基难免有嫌玄虚,而宫殿等于鞋油或鞋油等于宫殿,则可谓最强有力地表达并造就了平等。当然,鞋油等于小麦或鞋油等于宫殿还可以说只是引人入胜的事实,还只是某种内在根据的外在表现。《资本论》由上述事实极简捷地做出了推论:“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Die gültigen Tauschwerte derselben Ware drücken ein Gleiches aus)。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die Ausdrucksweise,die 'Erscheinungsform')。”(49) 商品“表现”财富,而基于使用价值的交换价值则“表现”某种深藏不露的、超感觉的同一者。我们已经清楚,使用价值虽为商品体所有,实际上表现的是人与商品的需要关系。同样,交换价值虽为商品所有,实际上表现的是商品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些关系,大概容易找得到使之坐落其上的人体或物体。然而,交换价值作为“表现形式”所“表现”的那个同一的“东西”看来只能是个隐喻意义上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并不是物体。 然而人们确实早已惯于运用隐喻,习惯于用“东西”说话,哪怕未必有“东西”可言,此处的马克思也是这样。关于一夸特小麦=a英担铁,马克思设问式地说:“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Dingen)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英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Gemeinsames)。因而这二者都等于(gleich)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reduzierbar)这第三种东西。”(50)不难看出,这里的“东西”是有些暧昧的,一面能等于“物”(Ding),一面又并非“物”,可是“物”却能还原(reduzieren)为这种“东西”。 那么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50)。然而,观念地除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即有用性,那商品还剩下什么呢?根据前面重构的柏拉图式的二分法,只剩下两种可选的规定,即“生产的”和“交换的”,后者不可选,因为它正是问题所在,于是就只剩下“生产的”即“劳动的”一项了。不过马克思由此走得更远: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abstrahieren),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体的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abstrahieren)。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reduziert)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abstrakt menschliche Arbeit)。(50—51) 至此我们容易看出交换价值在表现什么了,或者说什么表现在交换价值中了,那就是“抽象人类劳动”。与例如小麦相比,“抽象人类劳动”当然不是“物”,但视为“东西”大致可以。 真正惊人之处在于,这里频繁出现的“抽象”(abstrahieren以及abstrakt)起着删繁就简的简化或还原(reduzieren)的作用,它既是思维的,同时似乎还是现实的,而马克思自己正是这么理解的。简化或还原之为思维的抽象或抽象的思维看来是容易理解的,但简化或还原同时还是现实的抽象或抽象的现实,马克思早在1859年时就强调说:“这种简化(Reduktion)表现为一种抽象(Abstraktion),然而这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每天都在进行的抽象。把一切商品化为劳动时间同把一切有机体化为气体相比,并不是更大的抽象,同时也不是更不现实的抽象。”(12)想来也不奇怪,现在常用于思维和言说的“抽象”(abstrahieren,英语abstract),从其词源看,word abstract(adj.) was borrowed from Latin abstractus,past participle of abstrahere draw away.Abstrahere consists of abs-(away) and trahere(draw,drag,or pull).The noun abstract and the verb appeared from the adjective(13)。例如,abstrahō(infantem) de matris complexu(从母亲怀中夺走(婴儿))(14)。卢克莱修在其《物性论》中描摹受伤且在狂热冲杀的人的时候曾这样写道:“带着他身体残留的那部分,他继续进行战斗和屠杀,常常未注意到他执盾的左臂已丢掉,已被车轮和镰刀带到马蹄中间去”。(15)其中表达胳臂被车轮或大刀割掉,拉丁文用的就是派生自abstraho的abstraxe(16),血淋淋的场景跃然纸上。由此可见,“抽象”原本就是一种现实的分离活动,而且往往不乏强力或暴力色彩。只是经过隐喻,abstract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谈论思想和言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超越简单的反映论而透彻地阐明《资本论》的一个哲学性见解,即“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2)。 确实,马克思运用“抽象力”进行抽象所得到的“抽象人类劳动”,在现实上也并不稍减其残酷性,“抽象人类劳动”是对人类劳动的抽象,从而是对人本身的抽象,多才多艺的劳动被抽象或简化为精力的无节制消耗,活生生的劳动者被抽象或简化为单纯的劳力或“人手”。《资本论》所批判的正是这样的历史性现实。由此也许应该强调性地指出,既然“抽象”也是现实的,而现实的也是历史的,那么“抽象人类劳动”就也不免是历史的。具体地说,“抽象人类劳动”乃是基于作为其现实前提的商品交换抽象出来的,是从属于商品的抽象规定性,那么,随着商品交换所从属的商品生产所主导的社会形态的扬弃,“抽象人类劳动”也将被扬弃。《资本论》所议论的孤岛上的鲁滨逊的劳动,其样式及相应的产品不一而足,这很像多主体的、私有制的情况下劳动的分工性和产品的多样性,但鲁滨逊的诸种劳动中并不存在什么“抽象人类劳动”,因为那里不存在交换,不存在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存在交换价值。作为鲁滨逊这个个体的状况的社会性倒影,“自由人联合体”所标志的社会,大概也不会有“抽象人类劳动”。 “抽象人类劳动”并非人类劳动的一个永恒的方面,而只是它的一个历史的方面,它建基于历史性的社会关系,表明这种社会关系,并随着这种社会关系之扬弃而扬弃。同样,“抽象人类劳动”在《资本论》的进一步展开中与商品“价值”相联系,表明“抽象人类劳动”形成“价值”,则“价值”也不得不是历史性的。正因为涉及“价值”,商品的时间性也就显示出来了。 三、价值或时间的“凝固” 《资本论》是从商品分析开始的,渐次达到“抽象人类劳动”,分析几乎就停止了。后续的阐述,明确地引入了“价值”概念,但这一工作与其说是分析的,不如说是描述的,因为其中充满了隐喻。下面是典型的表述: 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dieselbe gespenstige

),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bloβe Gallerte),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verausgabt)人类劳动力,积累了(

)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Kristalle dieser ihnen gemeinschaftlichen Substanz),就是价值——商品价值。(51) 既然经过抽象或还原达到了那种只能勉强称为“东西”的东西,也就是“抽象人类劳动”,那么,接下来的思考或言说必定步履维艰。东西或动作通常具有直观性,可以操持,可以感受,也可以指认和言说。但不是东西的“东西”或者只是像东西的“东西”,直观性不足,不易感受,更难以操持或指认,这时往往只有靠言说,而且这种言说只能是隐喻的,也就是说只能间接地乞援于直观。 为了给出“价值”,这段短短的话运用了三个明显的隐喻(幽灵般的、凝结、结晶),两个较不明显的隐喻(耗费、积累)和两个死隐喻(对象性、实体)。两个死隐喻姑且置而不论,余者皆为《资本论》论述有关问题的固定隐喻,反复运用。对于偶一为之的隐喻,人们自可等闲视之,因为它不过是个装饰或启发,与实质关系不大;而对于固定且反复运用的隐喻,则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它们不是装饰,而是建构了特定话语和道理的要素。 那么,马克思的难处究竟是什么呢?一句马克思自引的话可以启发我们:“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bestimmte Maβe festgeronnener Arbeitszeit)。”(53)时间无形无象,非用隐喻不能描摹。一切无形无象者,都是这样。劳动时间也是这样。劳动时间固然可以度量,但劳动时间决定或形成商品价值,个中道理却无法用量度阐明。这时候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打比方,隐喻地阐明,马克思也没有别的办法。所幸隐喻确实能够建构和阐释道理。凝固、凝结、结晶使不成形的东西成形,使无形的东西变得有形,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要深刻阐明的事情。理解的机制是这样的: 商品价值如何是凝固的劳动时间? 答曰就像鱼冻是凝固的鱼汤那样。 商品价值如何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 答曰就像露珠是水汽的凝结那样。 商品价值如何是人类劳动的结晶? 答曰就像盐是海水的结晶那样。 如果没有上述隐喻,与“抽象人类劳动”相应的劳动时间之成为商品价值难于言表,便成了不可思议的事情。从《资本论》中不可能清除上述隐喻,否则《资本论》的商品理论必定要丧失其特定内容。 从某种哲学的偏激要求来看,隐喻是严肃的说理必须杜绝的;但这种要求其实是荒谬的,因为持有此类要求的人自己的说理也不免要在关键处动用隐喻,只是尚未自觉罢了,正所谓乌鸦站在猪身上。当然,没有一个隐喻能够完美无缺,也没有一个隐喻能够包打天下,因此,批评、补充甚至竞争性的替换,总是健康思想不可或缺的环境。不妨指出,上述最后一个隐喻多少是有毛病的,即“……社会实体的结晶”是可笑的,因为Substanz已经是实的了,还怎么结晶呢?《资本论》的隐喻构建在这里出现了一点范畴混乱。 无论如何,按《资本论》,商品结构中既有朴素的空间性质,即作为外物既具有与人和人的需要相对而言的使用价值,也有隐喻化的空间性质,即商品“表现”财富、交换价值“表现”抽象人类劳动。同时,“抽象人类劳动”只有时间性,它要以“凝结”或“物化”的方式渗入商品的空间性质中。由此,商品作为商品被反思性地重建起来,成为一个统一体(Einheit)。但是,商品这个统一体却正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对此马克思比谁都清楚。最简单地说,“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50),在发展了的状态下,在发展出货币以及资本的状态下,商品的量的方面会与质的方面进一步分道扬镳,并且反过来宰制质的方面,从而构成资本逻辑最内在的方面。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晚近的一本小册子中把这种量和质的对立(opposition between quantity and quality)视为马克思经济学思考的总框架(17),这是颇有见地的。着眼于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可以说,《资本论》商品观的时间空间逻辑内在地含有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示范的异化观,但远远地超越了当初笼统的哲学性思辨,它基于现实的社会内容,通过细密的概念结构,呈现出商品生产所主导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定在。随着这种历史定在的扬弃,商品被扬弃,规定商品的“抽象人类劳动”以及相应的“价值”也将被扬弃,商品的时间性要素(价值或抽象人类劳动)对商品的空间性要素(使用价值或具体劳动)道成肉身般的异化性侵蚀也将被扬弃,人类社会由此将在更高的水准上复归于鲁滨逊式的简单明了。 注释: ①奥古斯丁诚挚地写道:“时间究竟是什么?谁能轻易概括地说明它?谁对此有明确的概念,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可是在谈话之中,有什么比时间更常见,更熟悉呢?我们谈到时间,当然了解,听别人谈到时间,我们也领会。那末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42页。) ②例如,休谟怀疑将来与过去相似这样一个成见的根据,他以设问的方式说:“你或者会说我的实行驳倒我的怀疑。不过你这样说,就误解了我这个问题的意义了。如果作为行事人的身分我是很满足于这一点的;但是作为一个哲学家,我就不能没有几分好奇心(我且不说有怀疑主义),我在这里就不能不来追问这个推断的基础。在这样重要的事体方面,我的研读从不曾把我的困难免除了,从不曾给我以任何满意。那么我不是除了把这个难题向公众提出来而外,再无别的好方法么?——虽然在提出以后,也难希望把它解决了。照这样,我们纵然增加不了我们的知识,至少也可以使自己明白自己的愚昧。”([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37页。) ③[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135—136页。 ④芝诺悖论之一说跑得快的追不上跑得慢的,人们完全可以说:那就让我们跑跑看。实践上,跑得快的显然追得上跑得慢的,只是这并非芝诺悖论的要义所在。 ⑤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也是以商品开端的。 ⑥参阅[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页。下引该书,只在引语后标明页码。所附原文字词,依据MEW(Band 23,Berlin,Dietz Verlag,1962),不一一注明页码。 ⑦按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见解:“我们以肉身存于世,通过皮肤表面与外界区隔,并由此出发体验世界的其余部分如身外世界。每个人都是容器,具备有界的体表与‘进出’方位。我们将自己的‘进出’方位投射到其他以表层为界限的实存物上,视其为有内外之分的容器。”([美国]雷可夫、詹森著,周世箴译注:《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6年,正文第53—54页。) ⑧参阅《资本论》第3卷第48章对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著名论述。不久前在与德国人权哲学家Georg Lohmann的晤谈中,笔者对他的《资本论》理解留下深刻印象,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批判性努力,根本上是对人的权利、人的尊严的不退让的追求。 ⑨参阅柏拉图《智者篇》中对渔夫、智者的定义方式。 ⑩根据下列《资本论》的内容(含有恩格斯的补充):“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不只是简单地为别人。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作为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作为什一税的粮食。但不管是作为代役租的粮食,还是作为什一税的粮食,都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做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54) (11)[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21页。 (12)同上,第423页。MEW,Band 13,Berlin,Dietz Verlag,1961,S.18. (13)参阅The Barnhart Concise Dictionary of Etymology,edited by Robert K.Barnhart,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1995. (14)引自谢大任主编:《拉丁语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5页。 (15)[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62页。 (16)参阅谢大任主编:《拉丁语汉语词典》,第5页。并参见T.Lucreti Cari:De Rerum Natura,libri sex,Berolini:Impensis Georgii Reimeri,1860,III,650.较完整的上下文是:et semel in pugnae studio quod dedita mens est,corpore reliquo pugnam caedesque petessit,nec tenet amissam laevam cum tegmine saepe inter equos abstraxe rotas falcesque rapaces.相应英译文可参考:with the body that is left him he makes for the fight and the slaughter,and often knows not that his left arm with its shield is gone,carried away by the wheels among the horses and the ravening scythes.(Lucretius on the Nature of Things,translated by Cyril Baile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0,p.127.) (17)参阅[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重读〈资本论〉》,胡志国、陈清贵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2页。另参Fredric Jameson,Representing Capital:A Commentary on Volume One,New York:Verso,2011,p.43.
标签:资本论论文; 交换价值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抽象劳动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