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和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青年的价值观往往受到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这已是历史经验。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他们思维敏锐,最少保守思想,勇于改革创新,每当社会变革浪潮涌现之时,总是“敢为天下先”,成为变革观念和变革社会的先锋。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反映着主体意识的扬弃和重塑的基本走向,也反映着社会变革的痕迹。由于他们心理、思想的不成熟性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价值观念往往具有表面性、不稳定性、兼容性和矛盾性,易于被外界因素所左右。当外界影响得当,会产生正效应,当外界影响不当,会产生负效应。在正负效应的对撞中,大学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慎重地给自己的价值观定位。据最新的有关调查表明,一方面,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依然存在于当今大学生中,而且作用较大。如有74.9%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54.6%的学生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一定能够实现;52.9%的学生表示要“积极争取入党”,50.7%的学生认同“奉献”的价值观。可见,爱党、爱国、爱民、爱社会主义等精神风貌,仍是大学生的主流。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发生了急剧、深刻的变化。他们中的一部分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讲求实惠,重视效益,乐于竞争,有的则见利忘义,崇拜金钱。同时,在社会大变革中,与之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尚未真正健全,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所衍生的价值观变异,如:对传统价值中的合理部分持怀疑态度,出现信仰危机,对理想、前途感到困惑和迷惘;对传统价值观甚至现实社会存有逆反心理,采取全盘否定;对西方价值观念不加选择地推崇,导致人格和行为的扭曲,自我意识膨胀,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起等,在大学生中均有所反映。
1.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方面,有41.3%的学生把“以集体利益为重”仍然当作基本准则;选择“兼顾双方利益”的占36.3%,选择“视情况而定”的占19%,选择“以个人利益为重”的占3.4%。 可以看出,有1/3强的学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价值观, 他们在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维护集体利益,这部分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较强。但也有1/3的学生企盼公私兼容,两者并重。有极端个人主 义思想的只是极个别。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比较淡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难以摆正,更多的是偏向个人方面。如:有的学生对班级的工作漠不关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他们崇尚“自主”、“自愿”,反对“服从”、“强制”,凡事“凭个人兴趣”,这种情况越是高年级越甚。还有极少数学生个人主义思想较严重,如将共用的复习资料占为己有,对同学封锁信息;不参加组织生活,为贪图享受而去偷窃他人的财物等。当然,大学生对集体的离心意识,有他们本身的问题,也有班集体的问题。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班集体是“活跃、团结一致”的仅为23.2%,而认为“缺乏活力和朝气”的占34.7%,认为“矛盾多,互不团结”的占10.3%,认为“各管自己,互不关心”的占25.3%,认为“学风不正,不求进取”的占6.5%, 足见当前的班集体缺乏应有的凝聚力。
2.在关于上大学的目的的调查中,选择率占首位的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74.2%),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的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说明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多元 性。如何看待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判断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环境、评价自我的重要标志。但有65.9%的学生认为是靠“个人的努力”,这就过于看重个人的作用,而忽视党和人民的培养以及国家、社会所创造的良好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作用。在对待毕业分配的态度上,明确表示愿意“听从学校分配”的只有5.2%,这与几年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愿 服从分配的情况相比,正好倒了个。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首要的前三位是:“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2%),“经济收入高”(60.2%),“工作轻松而稳定”(41%),表明大学生对学以致用、工作压力不大、待遇好的要求考虑较多,而甘“冒风险”的人极少。在具体的择业去向上,国家机关、高校、三资企业为首选的前三项,选择率分别为30.3%、29.4%、16.8%,看起来尽管比率都不高,但与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却是一致的。曾经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视为无尚光荣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壮举,在当今大多数大学生中难以再现。
3.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有着异乎寻常的表现。对待领导、老师是敬而远之,既不情愿也没有兴趣主动与其交往,更谈不上主动交流思想、汇报情况。他们中把领导、老师作为“最亲密的人”的只有5.4 %,只有1.34%的学生愿意在“心情不好时,经常向老师倾诉”。这是对教育者缺乏信任的重要信号。在处理同学关系上,通常视对象分而待之。他们认为自己最亲密的人是“中学的老朋友”的占25.1%,是“大学里的非同班同学”的占5.1%。总的看, 与中学同学和大学同班同学交往甚密。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都能融洽相处,尽管平时难免磕磕碰碰,闹点小矛盾,可一到毕业分手,却总是“一笑泯恩怨”。平时也能礼让谦和,相互帮助,做到“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献出真情和爱心。那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完全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的认识是没有根据的。不过,不少大学生有时也不大坚持原则,喜重义气,如上课考勤代同学答到,隐瞒违纪事实帮同学做假证等。在交友方面,大学生的目的比较明确,但动机各有千秋。他们中的36.3%是“为了相互学习、促进和提高”,28.3%的是“在于奉献真诚”,15.5%的是“为了以后的相互合作”, 而“为了摆脱寂寞”和“为了让外界承认自己”的分别占11.6%、8.2%。但也有19.5%的学生在追求友谊时“不敢敞开心扉” ,这部分学生对交友存有疑虑,通常没有知心朋友。还有11.9%的学生“对友谊和爱情界限分不清”,容易在操作过程中将两者混淆,陷入泥潭。对于爱情,大学生们是极为关注的,但认识并不一致。主张“学校不该管”的有51.1%,赞成“学校应严禁”的占6.8%,而42.4%的人 觉得“影响学习,不如不谈”。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42.9%的学生有恋爱经历。由此,加强大学生交友的引导是必要的。
4.在劳动方面,大学生表现出劳动观点不强,明显缺乏自觉性的毛病。在本次调查中,认为“劳动是必要的”只有12.4%,难怪每逢劳动周,不少学生纷纷“生病”或是“有急事”请假,亲友同学发来的“加急电报”特别多,有的学生甚至花钱“雇”同学代班顶替劳动,自己则溜之大吉。这些学生从不把劳动当作改造世界观、磨练意志的好机会,而是视为一种额外的负担。就是自己住的寝室也是“脏、乱、差”极盛,很少有人意识到该动手打扫整理了。勤工助学是高校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举措之一,但如果分配他们去搞清洁卫生工作或帮厨,很多学生却又不乐意。
(二)
以上现状表明,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是:
1.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愈来愈多的学生(65.9%)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性,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此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博上,一切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奋斗、自我成才”是一些学生的座右铭。对于集体可以“不屑一顾”,集体活动“对自己有利就参加”(35.4%),“能不参加就不参加”(23.6%),“根本不想参加”(24.1%)。表现在日常行为上则是,寝室卫生可以不搞,个人的仪表不可不讲究;哗啦直淌的自来水龙头无人主动去关,偶尔被同学用了一点牙膏却耿耿于怀等。当然,现实中存在的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权钱交易等种种不正之风,对大学生影响不可小视,它容易使学生难以把实际与崇高的道德理想挂钩,从而对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困惑,造成价值取向的倾斜。
2.功利意识较浓厚。在调查中,有62.5%的大学生赞成公私兼顾,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又注重个人的利益和实惠。当问及“下列关于‘钱’的说法,你最赞同哪一种”时,53.9%的大学生毫不迟疑地选择“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6.72%的学生选择“金钱是事业和地位的象征”,1.18%的学生则选择“金钱至上、金钱万能”,这三项选择率之和为61.8%,由此可见,尚未真正走上社会的多数大学生对“孔方兄”已很是亲睐了。事实也表明,“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才寸步难行,有财走遍天下”等腐朽思想,在现阶段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市场经济促使人们物质需求的迅速增长,使人们逐渐注重功利,这种变化对大学生确实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价值观尚处在不稳定状态。从本次调查可知,大学生自认为已经形成系统、稳定的价值观的并不多(15.6%),大多数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够稳定,仍处于思考和探索之中。这表明,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远未“定型”,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是教育能够起作用见效果的重要逻辑依据,那种认为大学生价值观劣化已经不可逆转的看法是不切实际的。但同时应当看到,正是这种不稳定状态,也极易使大学生“染黄则黄、染苍则苍”,正、负向转化同时并存。
4.知行脱节。主要表现在不少大学生能意识到自己价值取向上的问题,但在行为上却不能同步。比如,有67.6%的学生赞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提倡和发扬雷锋精神”,可又有40.5%的学生信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观,11.8%的学生强调“索取”,甚至还有4.5%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此,轰轰烈烈地开展一、二次学雷锋活动还可以做到,可真叫他们长期学雷锋,又有厌烦情绪;此外,大学生中有45.2%的人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24.5%的人承认自己劳动观念差,21%的人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是非标准和评判尺度,但不少学生又认为这些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关紧要,所以在行为上“我行我素”;还有一些学生在德育课中能得好成绩,平时也能对不正之风,不良行为评头论足、嫉恶如仇,一旦轮到自己,却又缺乏抵制的自觉性,显得眼高手低,畏难怕险,造成知行脱节。
5.社会的影响很大。调查表明,有49.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对自己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大。“家庭”、“学校教育”、“书刊影视”影响的选择率分别为:27.8%、18.7%和3.8%。可见,社会教育的作 用远大于学校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的社会信息系统与学校教育者的信息系统是一致的,那时的学生会毫不怀疑教育者是唯一正确的。而今,教育者对信息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社会信息系统的强化,学生接受信息的多渠道化、更直接化、具体化和实际化,使得社会的作用日见显现。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