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 四川 广元 628000
【摘要】目的:探讨喹硫平与丙戊酸镁共同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78例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镁治疗,治疗组联合喹硫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抑郁评分。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92%)显著低于治疗组(97.44%),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抑郁评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硫平与丙戊酸镁共同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喹硫平;丙戊酸镁;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医学称之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或者心境障碍,主要是指患者躁狂发作、抑郁发作交替出现或者混合发作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是重性精神疾病之一。此种疾病患者以情绪或者心境显著而持久改变为主,其中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对其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临床经验显示[1],给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喹硫平与丙戊酸镁联合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对此,本文进行以下统计学分析。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78例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龄20-60岁,平均(40.00±5.00)岁,病程1-12年,平均(6.50±2.00)年;治疗组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龄20-61岁,平均(40.50±5.50)岁,病程1-11年,平均(6.00±2.50)年;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丙戊酸镁(生产企业: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537)进行口服,每天500mg,随着患者病情变化可对其剂量进行适当调整,每天最大不得超过1.6g。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喹硫平(生产企业:苏州第壹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830742)进行口服,起初服用剂量为每天50mg,第二天增加至每天100mg,第三天增加至每天200mg,第四天增加至每天300mg。所有患者连续治疗15天。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抑郁评分。
1.4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躁狂、抑郁评分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躁狂、抑郁评分有所改善,但仍未处于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2]。
抑郁评分判定标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抑郁标准分分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3]。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X2检验计数资料,±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92%)显著低于治疗组(97.44%),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评分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抑郁评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病因复杂,治疗困难,临床多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其中丙戊酸钠应用较为广泛,可有效减少患者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增加5-HT水平,对病情具有一定控制作用,但此种药物若血压浓度过高,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受阻、脑水肿、肝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临床经验显示,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喹硫平可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喹硫平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通过与患者脑中多巴胺D1、多巴胺D2等相结合,有效抑制抑郁发作,此种药物不会使患者机体泌乳素水平升高,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喹硫平与丙戊酸镁共同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宋博,高新,王兴.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J].当代医学,2018,24(29):508-509.
[2]潘红润,李长远,史玉清,等.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2018,11(1):61-62.
[3]雷玲.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3):321-322.
论文作者:王插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戊酸论文; 抑郁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障碍论文; 情感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