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陆、台湾、美国经济三角关系的变迁_台湾经济论文

论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经济三角关系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中国大陆论文,美国经济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343(2007)03—0261—0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与美国在政治上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与此相对应。两岸经贸关系与中美经济关系迅速发展,美台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也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并对台湾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表面上看,在中美台三角经济关系中,美台贸易与投资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美台经济关系似乎有弱化趋势,但若从全球分工新格局视角来观察,美台经济关系实质上并未减弱,台湾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只是在形式上变得更加迂回曲折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台商应对岛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利用大陆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及庞大的市场资源优势,大量投资大陆,促进了两岸经贸关系与中美经济关系的快速增长。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与美国在贸易、投资关系中呈现三边同时增长、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但中国大陆、台湾对美国都有巨额顺差和较大顺差,显示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对美国市场的较大依赖,使美国在三角经济关系中占有强势地位。三角经济关系绝对值的不断增长,使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与美国在各自对方都有极大的经济利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赖关系,并对三边的政治行为产生影响。

一、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新三角经济关系的演变

自1949年起,由于历史与政治的原因,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离状态,各自走上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应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但从1979年起,这一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大陆决定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国民经济从此驶上蓬勃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大陆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对台方针,并提出两岸实现“三通”的倡议。上述历史性的变化使两岸政治关系从紧张对峙走向逐步缓和,而两岸经贸关系也相应由基本中断转为恢复往来。不过,两岸经贸关系直到90年代中期后才进入较快发展阶段。1987年11月,台湾正式开放部分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也呈现逐渐松动趋向,两岸经贸往来因此日趋活跃。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中共“十四大”召开之后,大陆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快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步伐,由此引发了台商对大陆投资新热潮。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贸易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1991年—2006年两岸贸易额从57.93亿美元增加到1078.50亿美元,16年来两岸贸易额累计已达6036.59亿美元,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5011.91亿美元,台湾自大陆进口1024.67亿美元,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额累计达3987.24美元。与此同时,台商对大陆投资也迅速发展,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23万个,合同台资1016.3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5011.91亿美元[1]。但由于台湾当局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至今大陆资本入台面临重重阻碍,所以大陆对台湾投资的金额很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随着两岸经贸往来加速发展,特别是处于转型升级的台湾经济发展中,两岸经贸关系成为新的,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

中美经济关系发展迅速,双方贸易依存度不断增长。中美经贸往来由来已久,但经贸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两国签订中美贸易协定之后。自1980年2月起中美互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此后贸易额迅速增长,2006年双边贸易额达2626.81亿美元,是1979年的106倍,相当于年均增长18.9%。自1972年起,美国连续21年对中国保持顺差,1993年起中国由逆差转为顺差;1997年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后,中国对美国顺差额加速扩大,2006年达1442.6亿美元[2]。但中美两国对贸易顺差数据有极大争议,据美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为3430.0亿美元,增长20.2%,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552.2亿美元,增长31.7%;从中国进口2877.7亿美元,增长18.2%;美方逆差为2325.5亿美元,增长15.4%[3]。双向投资规模都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美国对华投资规模不大,到1993年底投资总额仅为63亿美元,占美国全部对外投资1%强。其后规模迅速扩大,从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2006年3月末,美国在中国的投资项目达到了52,887个,实际投资为547亿美元[4]。以实际使用外资累计金额计,美国居第三位,仅次于香港和台湾地区。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相比,目前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还相当少。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末,中国在美直接投资存量为8.22亿美元,但增长潜力不可低估。

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日益成为台湾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台湾对外经济关系的总体格局也相应发生重大改变,突出表现在两岸经贸关系与美台经济关系在台湾对外经贸关系地位的相互消长上。

(一)两岸贸易关系与美台贸易关系的互动

冷战期间美国曾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及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两岸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美国在台湾贸易中的地位逐一被大陆所取代。1992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大陆又超越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03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

从表1可知,90年代以来,两岸贸易额,尤其是台湾对大陆出口额增长快速,所占比重日益提高;而美台贸易额增长则波动较大,所占比重逐渐下滑。1991年—2006年,在台湾贸易总额中,大陆所占的比重由5.39%大幅上升至19.72%,美国所占的比重则从26.17%下滑到12.33%;大陆占台湾出口的比重由9.1%大幅上升至28.3%,美国占台湾出口的比重则从29.3%下滑到14.5%;大陆占台湾进口的比重由1.0%上升至12.2%,美国占台湾进口的比重则22.4%下滑到11.2%。同期,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额由63亿美元上升至385亿美元;台湾对美国贸易顺差则从82亿美元增至97亿美元。美台贸易与两岸贸易此消彼长的趋势显而易见。

资料来源:从台湾“经济部”统计处网站获得,网址:http://2k3dmz2.moea.gov.tw/GNWEB/Indicator/indicator.aspx?menu=3。

注意: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台湾和中国大陆统计的两岸贸易、投资数据不一致。

(二)两岸投资关系与美台投资关系的互动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台投资继续快速增加,并重新成为台湾最大的外资来源国,美资占台湾引进的外资比重虽略有下降,但仍达20.40%。美台投资关系与两岸投资关系相互消长态势主要表现在台湾对美投资与对大陆投资上。

图1 台湾对美国、大陆出口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同表1。

由表2可知,自1992年起,台湾对大陆投资金额超越对美国投资金额,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台湾对美国投资所占比重自90年代起就再也没有超过20%,而且起伏较大,2006年所占比重只有4.05%。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台资企业对美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多数台资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产品品牌的知名度都无法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没有市场优势。因此,台资企业对美投资多年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相对比重却逐渐下降。而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则随着大陆经济的迅速崛起及两岸关系的逐渐缓和,自90年代以来呈较大幅度攀升的态势,尤其进入21世纪后,台湾对大陆投资所占比重迅猛提高,2002年—2005年每年都在2/3以上,2005年更是高达71.05%。因此,台湾对大陆投资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台湾对美国的投资,使其对美国的投资增长乏力。

以上分析说明,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大陆经济的快速崛起,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而美台贸易与投资关系则呈弱化趋势。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华侨及外国人投资、对外投资、对中国大陆投资统计月报”。从台湾“经济部”统计处网站获得,网址:http://2k3dmz2.moea.gov.tw/GNWEB/Indicator/indicator01.aspx?rptcod=E05。

图2 美国与大陆占台湾对外投资比重的消长

资料来源:同表2。

二、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新三角经济关系形成的原因

表面上美台经济关系表现出被两岸经贸关系取代趋势,特别是美台间的直接贸易关系也确实较冷战期间减弱,但实际上这相当程度上只是国际经济新环境下全球产业分工重新调整的一种表现,美台经济关系实质上并未受到太多影响,台湾对美国市场仍然十分依赖,只是在形式上变得较冷战期间迂回曲折。

(一)台商应对全球化的措施:对外投资(以大陆为主)扩张

随着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起,台湾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便逐渐转变为对外投资的扩张。台湾企业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加速发展,加快了全球重新布局步伐,不适宜在台湾本岛发展的产业因而大量外移到祖国大陆与东南亚地区,但其所生产的产品仍然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特别是美欧市场。再从台湾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看,随着岛内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投资环境趋于恶化,长期以来支撑经济成长的加工装配业逐渐失去生存空间,岛内企业不得不将趋于成熟的产业不断向周边地区转移,从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以石化工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以电子信息工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纷纷将生产基地移往祖国大陆。大陆经济高速成长也给台商带来机遇,台资与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相结合,保持在生产成本上的竞争优势,继续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形成企业生产的“第二春”;另一方面,台湾企业将高档产品的生产、设计和研发“根留台湾”,利用大陆研究技术和科技人才力量,加快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以保持产品在生命周期上的领先优势,以达到产业升级目的[5](P387)。换言之,台商赴大陆投资,普遍采用的还是“台湾接单、大陆加工制造与出口”的两岸分工模式,这样赴大陆投资的台商在大陆出口方面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表3 大陆前200名出口企业中台商的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前200名出口企业出口合计前200名出口企业中的台商出口

金额(亿美元)比重(%) 金额(亿美元)比重(%)

2003 1355.8 100.00361.126.63

2004 1811.7 100.00528.829.19

2005 2368.9 100.00724.230.57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2003—2005年我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排名》,登载于商务部网站。

2003年的数据网址:http://gcs.mofcom.gov.cn/aarticle/Noeategory/200405/20040500226627.html。

2004年的数据网址:http://www.mofcom.gov.en/aartiele/a/200505/20050500101299.html。

2005年的数据网址:http://zhs.mofcom.gov.cn/aarticle/cbw/200610/20061003536727.html。

2006年的相关数据尚未公布。

表3是笔者根据中国商务部评选的“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名单,计算出的不完全的上榜台资企业出口情况,其中居前100名出口台商的数据是精确的,而居前101—200名中可能有台商未被计算进来。因此,表中涉及大陆台商的数据只会被低估而不可能被高估。由表3可知,2003年—2005年居大陆前200名出口企业中的台商出口额占这些企业出口额的比重达26.63%、29.19%与30.57%。而据商务部《2005年我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及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排名》得知,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大陆台商在前10名就有4家,分列第一、二、四、六名。居第一、二位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的出口额分别高达144.74亿美元、114.55亿美元。2005年出口额居前100名的企业就有23家台商,其出口额高达640.08亿美元,占前200名出口公司出口额的27.02%[6]。居前200名的企业至少有42家是台商。可见,大陆台商出口能力之强。据中国商务部的资料显示,这些台商大多数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电子资讯业,他们的出口市场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主。

另据台湾知名学者高长的研究指出,1994年大部分大陆台商的出口比率为85%,甚至有些高达100%,相较之下,大陆其他外商的出口率只有27%。1995年,大陆台商总共出口214亿美元,占了大陆总出口的14.4%[7]。

(二)大陆台商出口以美国市场为主

大陆台商出口比重大是没有问题的,但大陆台商出口美国市场的比重又有多大呢?这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根据台湾学者童振源的研究,在1996年时,大陆台商总共出口278亿美元,占大陆总出口的18.4%。而大陆台商对美国出口的估计大约在72亿美元到112亿美元之间,相当于大陆在1996年对美出口512亿美元的14%~22%。根据台湾“国贸局”的估计,在1996年时,70%的大陆台商成品被输往美国。台湾“经济部”的估计则是,在1998年前,大约45%~52%的大陆台商产品是被输往包括美国在内的第三国[8]。

由于缺乏每一家大陆台商出口的详细资料,相关的大陆台商出口美国市场的估计就难以十分精确,但根据高长、童振源等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与中国商务部的相关资料,假定近年大陆台商出口美国市场占大陆出口美国市场总金额比重为20%左右,应该不会偏高。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06年大陆对美出口总计约为2034.7亿美元,大陆台商对美出口大约应为406.9亿美元,这比同年台湾岛内对美出口323.6亿美元还多83.3亿美元,如果将两者相加即达730.5亿美元,占台湾本岛出口总额的比重升为32.61%,比按一般方式计算的2006年台湾对美出口依赖度的14.5%高出近18个百分点。这还未把香港、东南亚等地区的台商出口美国市场的情况加以计算。这样分析说明,近年来美台贸易关系在台湾外贸中的地位实际上并没有很大下降,即使有下降,但下降的幅度至少没有相关数据所显示的那么严重。换句话说,台湾经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并没有真正减轻,只是表现形式有所改变。

三、新三角经济关系形成的主要后果与趋势

上述分析说明,由于台商大量投资大陆,便产生台湾、大陆与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转向效果,主要表现为: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中间财与资本财急剧增加、由台商制造的大陆劳动密集产品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出口快速增加,以及台湾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产品大量减少,这种贸易转向效果反映了区域之间的全球商品链的重组。也说明,在冷战期间台湾对外经济所形成的“日、台、美三角经贸关系”逐渐转化为“台湾、大陆、美国新三角经贸关系”[9](P12)。在这种新的对外经济循环模式中,美国作为关键环节仍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表面上台湾与美国贸易往来有所弱化,实际上是由于祖国大陆、东南亚等中间市场环节的增加,使美台经济关系变得更复杂、更迂回曲折。事实上,日本作为台湾最大进口来源,美国作为台湾最终出口市场(包括大陆台商、香港与东南亚国家台商的份额在内)的地位并没有改变。由于美国在亚太经济的重要地位及与台湾经济的密切关系,强化与美国经济伙伴关系必然成为台湾防范边缘化危机,推行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的重要环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陆与台湾在美国进口市场占有率的消长在相当程度上是“台湾、大陆、美国新三角经贸关系”的写照。根据美国商务部资料,1987年,台湾的商品占美国进口市场的6.1%,大陆只有1.6%。此后,台湾的占有率下跌到1993年的4.4%,到了2000年只有3.33%。相较之下,大陆的占有率攀升到1993年的5.5%,到2000年时高达8.22%。2000年以后,大陆与台湾在美国进口市场占有率的消长更是明显加剧。2006年大陆在美国进口市场占有率上升到15.51%,而台湾则下降至2.06%(参见表4)。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台湾某些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的急剧减少通常相对应着大陆占有率的快速增加。例如,在1994年之前,70%的台湾鞋业都已经迁移到大陆。在1994年,大陆制造的鞋子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45%,相当于台湾在1986年的占有率。到了2000年,大陆的占有率持续增加到77.5%,台湾则只剩下0.7%。再如,台湾的玩具出口在1988年为34亿美元,大陆则不到4亿美元:到了1995年,台湾的玩具出口只剩下27亿美元,大陆却在短短七年之间增加9倍,达34亿美元。

表4 大陆、台湾在美国进口市场占有率 单位:%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大陆7.988.228.9610.87

12.12

13.38

14.57

15.51

台湾3.443.332.932.772.512.362.082.06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Economic Indicators”。转引自台湾“经济部”统计处网站,网址:http://2k3dmz2.moea.gov.tw/GNWEB/Indicator01.aspx?rptcod=A17。

必须说明的是,台湾在美、日市场被取代的份额并非全部由大陆所致,而大陆出口的产品也并不全部是台商赴当地所生产的产品。换句话说,大陆台商出口商品占大陆出口商品总值大约25%~15%左右,即使台商不赴大陆投资,大陆在一些劳动密集型和中、低技术密集型、中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上仍然具有竞争优势,这些产品依然会在国际市场上与台湾产品相遇,并发生竞争。而除了大陆之外,还有东南亚国家、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发达国家产品的竞争。而且台商投资大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部分利用大陆配额出口美、日市场。虽然台商投资大陆对台湾本地生产出口产品确实形成了竞争压力,但这只是台资企业间的竞争,甚至只是同一企业集团内的“双手互搏”,对台湾经济本身来说,利大于弊。如果不对大陆投资,台湾商品则可能更无竞争力可言。

经济关系演变影响众多群体经济利益变化,参与者的切身经济利益直接影响其政治取向,进而左右区域政治关系。中国大陆、美国与台湾三角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从绝对增长值来看,每一边都在增强;但从相对变化率来看,两岸经贸关系增速最快,中美经济关系紧随其后,美台经济关系的发展潜力相对有限。而中国大陆、台湾对美国都有巨额顺差和较大顺差,显示中国大陆、台湾对美国市场的较大依赖,使美国在三角经济关系中占有强势地位。三角经济关系绝对值的不断增长,使中美台在各自都有极大的经济利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赖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不难理解这样的现象:每当中美贸易摩擦,美方扬言对中国大陆进行贸易制裁时,台商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游说美国行政当局,避免中美发生贸易战,这种经济关系演变将迫使与之并不协调的政治现状有所改变。中国大陆在两岸经贸关系与中美经济关系演变中地位日益重要,只有保持这种发展势头,才能有效应对美国的“帝国野心”,才能在中国大陆、美国与台湾的区域生产分工链中居于关键地位,才能确保以和平手段政治解决台湾问题,进而确立中国在多极世界中的大国地位。为实现该目标,中国应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巩固和发展中国大陆在经济关系中取得的有利成果。虽然关于对高附加值、高技术外溢的产业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效果,学术界尚存争议,但多数人认为日本和韩国的已有实践是成功的。正视中国大陆、美国与台湾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利用已有的贸易互动成果,中国大陆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区域生产分工,在中国大陆、美国与台湾经济互动中掌握主动权[10](P23)。

总之,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重新调整,两岸经贸关系、中美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对美台经济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表面上呈现前者取代后者的趋势,但实际上在“新三角经贸关系”中,台湾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没有改变,美台经济关系的实质并未发生较大改变。但在新三角经济关系中,中国大陆在三边关系的演变中地位日益上升、日益重要。

收稿日期:2007—05—20

标签:;  ;  ;  ;  ;  ;  

论大陆、台湾、美国经济三角关系的变迁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