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必要性向可行性的飞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行性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性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岁末,中央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必要性”的热烈讨论和统一认识,进入到“可行性”的切实操作和走向落实的新阶段。从必要性到可行性,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从凝聚共识到自觉行动,从先进的觉醒到全民的迈步,是一个伟大的飞跃。 必要性:统一认识 我们党在90多年奋斗征程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但执政时间长了、执政环境变了,成绩鲜花掌声和诱惑多了,精神懈怠、意志衰退的现象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难免相伴而来。如任其蔓延,会瓦解党员干部的斗志,动摇执政根基。从全国来看,致富是大家的期盼,但富,也会富出病来。改革开放极大地根治了穷病,但不能“富得丢掉了魂,穷得只剩下钱”,搞得心浮气躁不思进取、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心高气盛欲壑难填。 在中国还相对贫困的30多年前,邓小平就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367页)。在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当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在心灵和信仰的荒漠上,立不起一个伟大的民族。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任何一个向着现代化迈进的国家和民族都必须解决的问题。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很多人拥挤在快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大家好像得了一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信仰的动摇是危险的动摇,信念的迷茫是最大的迷茫,理想的摇摆是根本的摇摆,思想的滑坡是致命的滑坡。 百年来,中华民族为了从积贫积弱走向民族复兴,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经历过多少苦难、挣扎和悲伤!现在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距离已可以丈量。正是因为越来越近,每一步都是惊险一跳。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至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步子容易迈错,机遇容易丢失!前车之鉴不可覆,拉美陷阱不可入。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接下去走不好可惜,走好不易。走好了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想让人激动,步子更当稳健。我们更需要打牢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扩大正能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就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行性:走向落实 《意见》特别突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强调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 (一)“体系”升华出“观”,为切实可行的操作打开通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严谨周密的设计,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凝练出的包括四个方面,内含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囊括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和道德价值的内容丰富的体系。这无疑是认识的飞跃和理论的创新。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开放的“体系”,更在于它是核心、基本、主心骨、精气神,是国之魂。因此,需要提炼出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讲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系’,却讲不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 《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就把“观”从“体系”中升华出来了。 (二)扣紧三个层次,为切实可行的操作厘清主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提炼,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归纳,覆盖了全国各方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的意见,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一归纳,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是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理论创新。 无论哪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其核心都要扣住全部社会关系的主线,都是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传统社会,在东方,典型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在西方则是“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现代社会,如新加坡,其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规范。 (三)回应利益关切,为切实可行的操作切中要害 一个国家的社会价值体系,必须回应全社会的利益关切。对于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道德沦丧、信任缺失现象,如果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对症下药,那么它就没有说服力,缺乏生命力。核心价值观,一旦成为人们自觉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就可以潜移默化;内化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可以无所不至;对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就有生生不息的地气;增强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有生动活泼的灵气。 贯穿个人、家庭、种族、社会的基本的价值冲突,就是“公”与“私”的矛盾,提炼“核心价值观”不能不涉及这个问题。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顾是常人;私字当头是小人,假公济私是痞人,损公肥私是坏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们要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学习贤人,向往圣人;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坏人,惩治罪人。鉴于日常的、多数的是常人,要做的“常事”,就是勤勉做事,平实做人;要说的“常理”,就是让大家奉行的价值观,把崇高的信仰和每个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把集体主义和个人追求对接起来。 (四)深入市场经济,为切实可行的操作融入主流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不是要使市场在社会生活中也起决定性作用。我们搞市场经济,不是也要搞“市场社会”。必须正视,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如果一切向钱看,就会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诚信、道德统统抛弃。手持利益这把“双刃剑”,身处社会这个共同体,需要坚守底线,明晰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西方学者也认为,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回应全社会的利益关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文选》,第2卷,146页)《意见》要求:“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我们必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成功结合,形成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行为规范。 (五)形成社会风气,为切实可行的操作涵养基础 《意见》要求:“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我为人人,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历史阶段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人为我的合理诉求也应逐步满足。总是忽视个人正当利益追求,必然影响个人活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最终影响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列宁说过:“我们要努力把‘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列宁全集》,第39卷,100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从根本上并不矛盾冲突,反而可以实现双赢。正如马克思所说,要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也要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422页)。 经过了个人利益的觉醒、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何把经济冲动与道德追求、把物质财富与精神高度成功结合起来,检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关爱人人,人人感恩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充分感受社会的温暖与和谐,反过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守望相助,蔚然成风。如此良性循环,不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吗?此中,激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与生命力。 (六)依托中华文化,为切实可行的操作丰厚滋养 《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文化是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传统是民族的本。时代精神强调时代的理性认同,而民族精神却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不是逻辑推理或理性构造的结果,而是民族传统中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弘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 《意见》的发布,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和渗透到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持续迸发、永不衰竭的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必要性到可行性的飞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必要性到可行性的飞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