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网络舆情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情;新媒体;管控
应该说现在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整个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新的冲击和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影响力更大、凝聚力更强、传播更便捷,已成为不同利益群体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在这个平台上,公众深度搜索欲望强烈,关注问题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监督热情高,信息的正向效应或负向效应容易放大,极易引发成公共热点事件。如何正确看待目前互联网背景下的舆论格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检测和研判,进一步做好舆情管控工作,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这“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二、网络舆情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1)网络舆情的表现方式
主要为: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微信、新闻跟帖及转帖等等。
(2)网络舆情的特点
1、直接性:通过新媒体,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相比较传统媒体若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
2、随意性和多元化:“网络社会”所具有虚拟性、匿名性、无边界和即时交互等特性,使网上舆情在价值传递、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多元化、非主流的特点。
3、突发性: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上成为关注焦点的同时,也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在当前,舆论炒作方式主要是先由传统媒体发布,然后在网络上转载,再形成网络舆论,最后反馈回传统媒体。网络可以实时更新的特点,使得网络舆论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
4、隐蔽性: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5、偏差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微信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以上这些特点我们也可以用四个词去归纳。第一个是快速。互联网时代可以说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地方,都可以把发生的事情传播到任何地方,网民成为了事件的报道者。比如说,我们在外面看到一个事件,就可以随时用手机拍摄,拍个图片、拍个视频,然后发个微博、微信朋友圈,这样第一时间就把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做个分享,我的朋友圈第一时间就可以看到这个新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二个是全媒体,什么叫全媒体?就是我们现在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方式也日益的多样化。现在互联网实现了一个传播方式的大融合,在网页上你可以看到报纸的文字、图片,还可以看到广播、音频、视频,甚至还可以看到网上原创的动画等等。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元的一个传播格局,不再单单是一种单一介质的传播。
第三个是互动,这是互联网时代的鲜明特点,现在这个媒体时代,读者群交流起来就很容易了,比如说我看到一篇文章,读完之后在自媒体上发表一个感想,这时,全国各地的读者都可以和我一起探讨,甚至发生碰撞,发生交锋争吵的情况都有,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互动性。
最后一个是大数据。2014年,大数据概念的首次提出,实现了在现有信息和科技基础之上的数据收集、处理、挖掘以及管理。在这一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那就是以新媒体作为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新渠道。
三、网络舆情的诱发因素
舆情是较多群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在内容表现形态方面具有一致性,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舆情的发展趋势。
1、社会突发公共事件
社会突发事件很容易形成社会舆论焦点和热点。网民根据自己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等渠道交流自己的看法。
2、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
由于网络产品的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为公平透明执法带来一定难度,模糊性太强。
四、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管控
1、提高对舆情管理工作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对舆情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搞不好就会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用好了、管好了,将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将严重影响企业形象甚至安全生产。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舆情管理工作的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扎实做好舆情信息收集工作,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占领网络思想阵地。要坚持引导大众多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受阴暗点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
2、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要建立上下一致、内外协作的配合机制,切实形成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舆情监测制度,打造专门网络人才队伍,切实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对监测中发现的不稳定因素展开风险分析,做出预测报告,及时向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汇报。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传统媒体以及博客、微博、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实现网络舆情预警“一张网”全覆盖,保障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加快推进网络舆情应对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形成信息通报机制、突发舆情直报机制等,努力形成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总体协调、实际工作部门主动应对的工作格局。
3、及时主动回应网民的不同声音。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双向互动性和言论随意性等特点,导致网民容易产生非理性情绪,而这种情绪一旦扩展,将会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困扰。面对舆论热点问题,一味回避不但不能解决,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因此,只有直面舆情风暴,快速作出回应,将真相公之于众,才能有效化解负面舆情。这就需要我们把及时回应网民意见、说明事实真相、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网络舆情应对的重中之重。对于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要以积极、公平、公正的态度,第一时间回应网民关切,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通过传播理性观点防止事态扩大。
4、健全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完善应急工作体系。在网络舆情热点发酵后,要立即安排人员密切跟踪网络言论,及时在相关论坛、贴吧发布事件进展情况。要完善网络舆情深度分析研判工作体系,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分级和定位,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控,及早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开展专题性、综合性分析,研判舆情走向、发展趋势和网民关注点、关注热度,制定不同层级的专项应急预案。在网络时代,只有切实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拓宽监督渠道,加大信息透明度,才能进一步推动网络管理常态化、规范化,才能更好避免网民因偏听偏信产生的误会和不满情绪,减少负面舆论。
论文作者:王世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0
标签:舆情论文; 网络论文; 互联网论文; 媒体论文; 网民论文; 社会论文; 舆论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