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阶段,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领域的结构调整使商品流通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对流通的研究只是停留在一些定性的分析上,对流通领域的发展状况还没有系统的评价标准。这种状况也制约了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难以提出有效应对策。
因此,发现并揭示流通业运行规律,发挥其先导作用,成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流通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升我国流通业竞争力。
一、对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认识
目前对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分析和主观判断的层面,从建立一套评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黄繁华、张蕴如(2000)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对决定南京流通业竞争力基础的六个要素进行了较全面地分析,但没有建立一套综合的指标体系来具体衡量竞争力大小。石忆邵、朱为峰(2004)将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定义为“能否扩大本地区对区域的商业辐射力和对产品的集散力,巩固和提升产业在区域的地位,并使本地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并从规模指数、增长指数、市场潜力、业态及结构指数、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等层面构建了商贸流通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模型。王先庆,杨亚平(2004)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流通业竞争力进行测算,认为流通业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流通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即流通业相对于他国或区域,在原有规模实力的基础上占领市场和扩张市场,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能力。宋则(2006)认为流通业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流通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市场中所表现出来的财富积累能力和成本、效率状况。宋则和王先庆,杨亚平的定义都强调了经济效益这一评判指标。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分析,本文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通过上接生产、下衔消费对企业活动和产业发展发挥好导向作用,通过连锁和配送、电子商务、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和价格,通过品牌影响和向生产消费延伸,形成以流通业为主导的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使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产业、企业、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二、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及指标分析
从现实社会对流通产业的需要出发,遵循客观、可行、规范、相对独立性的原则,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国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情况。
经过因子分析,确定应该提取的公共因子数目为五,分别是产业拓展力、经济效益力、营运获利力、资本运营力和流通主导力。
第一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的是连锁经营化程度、流通组织化程度、就业贡献率和流通业对外开放程度,这里命名第一公共因子为产业拓展力。它反映了流通企业向外开拓、扩充业务,规模化发展的能力。
第二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流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经济贡献率,这里命名第二公共因子为经济效益力。其经济含义是企业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能力。
第三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的是销售利润率、流通速度和库存率,即销售利润率和流通效率。这里命名第三公共因子为营运获利力。其经济含义是企业通过自身经营、发展,为本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改善的关键是,减少工作负担;实现真正的数字管理绩效;发展水平式的团队组织;结合绩效评量和策略;销售能够获利的产品和服务;找出并留住能带来获利的顾客及实施横向资讯系统的能力。
■
注:f代表各省流通业竞争力得分; fac1—1、fac2-1、fac3-1、fac-1、fac5-1分别代表五个公共因子的得分;rf代表各省直辖市地区流通业竞争力得分排名;rfac1-1、rfac2-1、rfac3-1、rfac4-1、 rfac5-1代表五个公共因子的得分排名。
第四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这里命名第四公共因子为资本运营力。资本运营力是企业通过自身资本运营和杠杆经营的有机结合,参与外部交易盘活存量资本,加速资本周转的能力。通过运用资本集中或集聚方式扩大增量资本,使企业在短期内实现量的扩张,质的飞跃。
第五个公共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批零结构,这里命名第五公共因子为流通主导力。其经济含义是指控制商品流通渠道,并使该渠道上的构成者为自己的市场销售策略服务的能力,它包含批发商主导和零售商主导。
现代流通业竞争力由产业拓展力、经济效益力、营运获利力、资本运营力和流通主导力五个因素决定。这五个因素涵盖了指标体系的七个指标12个变量,将全面反映我国现代流通业竞争力的状况。
三、我国流通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根据相关数据,得出中国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统计分析模型,并且根据统计结果做了简单的分析。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数据以《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准。
1.统计分析过程
计算公共因子的得分并且排序。根据流通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变量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地区的原始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作统计分析,得出5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因子得分和相应的排序。
根据5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因子得分得出中国流通业竞争力F的模型是:
F=(27.414%F1+17.948%F2+ 13.734%F3+12.322%F4+11.603% F5)/83.020%
根据该统计模型,可有综合分析结果,即:流通业竞争力及各公共因子的得分与排名,如上页表所示。
2.统计结果分析
从公共因子角度看,我国流通业的资本运营力较强,经济效益力和流通主导力次之,产业拓展力和营运获利力较弱。
其一,资本运营力较强。该公共因子只包含变量“企业平均资产规模”,得分较好应主要取决于我国流通企业资产及产业活动单位个数较多。流通企业资产虽多,但分散较广;产业活动单位个数多,说明大型流通企业少。由此反映出我国大型流通企业不多,规模效应缺乏。
其二,经济效益力和流通主导力居中,竞争力一般。经济效益力涵盖了流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经济贡献率两个变量。经济效益力一般,一方面说明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不高,亦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另一方面说明流通业国民经济贡献率低。
流通主导力只有批零结构这一变量,该变量反映了批发业与零售业力量的对比。通过分析可知,该公共因子尚未体现出批发弱化、零售强化的世界趋势,产业结构仍有不合理的地方。
其三,产业拓展力和营运获利力较弱。产业拓展力包含四个变量,分别是连锁经营化程度、流通组织化程度、就业贡献率和流通业对外开放程度。这一公共因子竞争力较弱反映出流通业市场集中度低;规模连锁企业不多;就业贡献率低,但也反映出流通业对拉动就业还很有潜力。
营运获利力包括销售利润率、流通速度和库存率,即销售利润率和流通效率。该公共因子竞争力较弱表明流通企业的营销技术、成本控制能力较弱,此外,也表明我国流通业流通效率较低。
如果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我国流通业竞争力最强的地区是华东和东北;其次是西南、华南、西北和华北;最后是华中地区。经过进一步的细化,本文最终的结论是:东部和一些沿海发达省分和地区是我国流通业竞争力强的部分;西部和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是我国流通业竞争力弱的部分。